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75155发布日期:2022-03-01 22:32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


背景技术:

2.在应用于电动马达中的定子上,由于低电压应用或大功率需求,绕设于其容置槽内的导线通常需要足够的截面积以承受较大的电流,目前现有技术的作法是采用具有相同截面积的多股线或较大截面积的单一铜线。单一铜线有较高占槽率的优点,但因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的关系,大截面积铜线的交流损耗会随着马达转速增加而急速上升。为了解决此问题,目前一般常见的作法是使用铜线截面积较小的多股线,借由降低单一铜线线截面积来达到减少铜线交流损耗。然而,此方式将导致铜线占槽率下降,铜线的有效截面积减少而导致直流电阻上升,从而增加总体铜线的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或者其他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包括多相绕组,任一相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组和多个第二线圈组,多个第一线圈组与多个第二线圈组沿着定子铁芯的周向依次设置并依次连接,且第二线圈组设于多个第一线圈组的两侧;
5.第一线圈组包括第一导体单元、第二导体单元和第一导体组,第一导体单元与第二导体单元沿着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设于相邻槽内,且第一导体单元与第二导体单元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相同层,第一导体单元设于定子铁芯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第一导体组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的位于最外相邻两层与最内相邻两层之间的任意两层;
6.第二线圈组包括第三导体单元、第四导体单元和第二导体组,第三导体单元与第四导体单元沿着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设于相邻槽内,且第三导体单元与第四导体单元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相同层,第三导体单元设于定子铁芯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第二导体组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的位于最外相邻两层与最内相邻两层之间的任意两层;
7.第一导体单元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与第二导体单元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一导体组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
8.第三导体单元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与第四导体单元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二导体组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
9.第一导体单元、第二导体单元、第三导体单元与第四导体单元中的导体均并绕连接;
10.任一相绕组还包括引出线端,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或焊接端,且插线端或焊接端的任一位置打开构造出引出线端。
11.进一步的,第一导体单元与第二导体单元的总数量与第一导体组中的所有导体的
数量相一致;
12.第三导体单元与第四导体单元的总数量与第二导体组中的所有导体的数量相一致。
13.进一步的,第一导体单元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与第一导体组中的一个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相同,第二导体单元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与第一导体组中的另一个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相同;
14.第三导体单元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与第二导体组中的一个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相同,第四导体单元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与第二导体组中的另一个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槽的位置相同。
15.进一步的,第一导体单元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与第二导体单元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均不小于第一导体组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
16.第三导体单元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与第四导体单元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均不小于第二导体组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
17.进一步的,第一导体单元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18.第二导体单元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19.第三导体单元与第四导体单元均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
20.或,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21.进一步的,第一长节距导体的节距为7,第一短节距导体的节距为5,第一整节距导体的节距为6。
22.进一步的,第一导体单元包括两个第二长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23.第二导体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24.第三导体单元与第四导体单元均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
25.或,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26.进一步的,第二长节距导体的节距为8。
27.进一步的,第一导体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28.第二导体单元包括两个第二短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29.第三导体单元与第四导体单元均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
30.或,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31.进一步的,第二短节距导体的节距为4。
32.进一步的,第一导体组与第二导体组均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相邻两层。
33.进一步的,第一导体组包括第一长节距导体和第一短节距导体,第一长节距导体围设于第一短节距导体的外部;
34.第二导体组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槽内。
35.进一步的,第一导体组包括第二长节距导体和第一整节距导体,第二长节距导体围设于第一整节距导体的外部;
36.或,第二导体组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槽内。
37.进一步的,第一导体组包括第一整节距导体和第二短节距导体,第一整节距导体围设于第二短节距导体的外部;
38.第二导体组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槽内。
39.进一步的,定子铁芯的径向层数为大于等于6的偶数层。
40.进一步的,任一相绕组包括至少两并联支路,每一并联支路中,相邻两个线圈组中,一个线圈组中的一个导体单元中的导体并绕连接,并与另一个线圈组中的导体组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
41.进一步的,任一并联支路中,当引出线端设于插线端时,分别与引线端和出线端相连接的导体均为s形导体,当引出线端设于焊接端时,分别与引线端和出线端相连接的导体均为u形导体。
42.一种定子,包括如上述的电机定子绕组。
43.一种电机,包括如上述的定子。
44.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定子绕组中采用不同规格的导体,截面面积较小的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最外侧和最内侧,截面面积较大的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最外侧和最内层之间,由于在邻近效应的影响之下,排列于最内侧的绕线层的交流损耗会大于排列于最外侧的绕线层的交流损耗,采用不同规格的导体进行定子绕组的制备,可有效地减少定子的交流损耗,同时也不至于因为使用较小的截面面积的多个导体而降低占槽率及增加直流损耗,使得定子达到降低邻近效应的影响以及减少整体损耗的目的;该定子绕组中的导体除了与引出线端连接的导体以外的导体为同一类型的导体,导体类型单一,使得定子绕组的结构简单,制备工艺简单,引出线端可以在定子绕组的插线端的任一位置或焊接端的任一位置出线,取消环路电流。
附图说明
45.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定子绕组的任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定子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48.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无引出线端);
49.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任一相绕组的焊接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无引出线端);
50.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1.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任一相绕组的一个并联支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2.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任一相绕组的另一个并联支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3.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4.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任一相绕组的一个并联支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5.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任一相绕组的另一个并联支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6.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7.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58.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无引出线端);
59.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任一相绕组的焊接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无引出线端);
60.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
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61.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任一相绕组的一个并联支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62.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任一相绕组的另一个并联支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63.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64.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65.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八的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引出线端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
66.图中:
67.10、定子绕组
ꢀꢀꢀꢀꢀꢀꢀꢀꢀꢀ
20、定子铁芯
ꢀꢀꢀꢀꢀꢀꢀꢀ
30、引出线端
68.40、插线端
ꢀꢀꢀꢀꢀꢀꢀꢀꢀꢀꢀꢀ
50、焊接端
ꢀꢀꢀꢀꢀꢀꢀꢀꢀꢀ
60、第一线圈组
69.70、第二线圈组
ꢀꢀꢀꢀꢀꢀꢀꢀ
100、第一导体单元
ꢀꢀꢀ
110、第二导体单元
70.120、第一导体组
ꢀꢀꢀꢀꢀꢀꢀ
130、第三导体单元
ꢀꢀꢀ
140、第四导体单元
71.150、第二导体组
ꢀꢀꢀꢀꢀꢀꢀ
160、第一整节距导体 170、第一短节距导体
72.180、第一长节距导体
ꢀꢀꢀ
190、第二短节距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7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74.图1-21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该电机定子绕组由不同截面面积的导体构成,且截面面积较小的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截面面积较大的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与最内相邻两层之间,可有效地减少定子的交流损耗,在不改变占槽率及直流损耗情况下,降低邻近效应的影响以及减少整体损耗,引出线端位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的任一位置或焊接端的任一位置,取消环路电流。
75.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如图1-5、14和15所示,包括多相绕组,任一相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组60和多个第二线圈组70,多个第一线圈组60与多个第二线圈组70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依次设置并依次连接,且第二线圈组70设于多个第一线圈组60的两侧,即,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多个第二线圈组70中的一部分、至少一个第一线圈组60和多个第二线圈组70中的另一部分依次设置,并依次连接,构造出环形结构的任一相绕组;定子绕组10中的每一相绕组结构相同,只是每一相绕组位于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不同,定子绕组10中绕组的相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76.上述的第一线圈组60包括第一导体单元100、第二导体单元110和第一导体组120,第一导体单元100与第二导体单元110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设于相邻槽内,且第一导体单元100与第二导体单元11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同层,第一导体单元10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第一导体组12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位于最外相邻两层与最内相邻两层之间的任意两层,即,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
方向,第一导体单元100与第二导体单元11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同层的相邻的槽内,第一导体单元10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第二导体单元110也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且第一导体单元100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其中一个导体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相一致,第二导体单元110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另一个导体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相一致,第一导体组120与第一导体单元100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从最内层至最外侧方向依次设置;
77.第二线圈组70包括第三导体单元130、第四导体单元140和第二导体组150,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设于相邻槽内,且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同层,第三导体单元13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第二导体组15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位于最外相邻两层与最内相邻两层之间的任意两层,即,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同层的相邻槽内,第三导体单元13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第四导体单元140也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的最外相邻两层和最内相邻两层,且第三导体单元130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其中一个导体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相一致,第四导体单元140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另一个导体所在的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相一致,第二导体组150与第三导体单元130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从最内层至最外层方向依次设置;
78.优选的,在第一线圈组60中,第一导体单元100与第二导体单元110的总数量与第一导体组120中导体的总数量相一致,第一导体单元100与第二导体单元110所位于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所位于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相一致;在第二线圈组70中,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的总数量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总数量相一致,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所位于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所位于定子铁芯20的槽的位置相一致;
79.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与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即,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每一个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每一个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与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80.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即,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每一个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每一个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截面面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81.将导体规格中截面面积较小的导体设于定子铁芯20的最内侧和最外侧,截面面积较大的导体设于定子铁芯20的最内侧与最外侧之间,由于在邻近效应的影响下,排列于最
内侧的绕线层的交流损耗会大于排列于最外侧的绕线层的交流损耗,因此借由上述的不等截面面积的导体的设置,可有效的减少定子的交流损耗,同时也不至于因为使用较小的截面面积的多个导体而降低占槽率及增加直流损耗,使得定子达到降低邻近效应的影响以及减小整体损耗的目的。
82.第一导体单元100、第二导体单元110、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均并绕连接,即,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多个导体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导体形式,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多个导体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导体形式,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多个导体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导体形式,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多个导体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导体形式;
83.任一相绕组还包括引出线端30,引出线端30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40或焊接端50,且在插线端40或焊接端50的任一位置打开构造出引出线端30,引出线端30可以位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40,也可以位于任一相绕组的焊接端50,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84.引出线端30的数量根据任一相绕组中的并联支路的数量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85.当引出线端30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40时,可以从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至少一个导体、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至少一个导体、第一导体组120中的至少一个导体、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至少一个导体、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至少一个导体或第二导体组150中的至少一个导体处打开,构造出引出线端30,即,可以从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节距最大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大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也可以从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节距最小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小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或者,从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其他导体处打开,将该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该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的选择及导体数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或者,从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节距最大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大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也可以从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节距最小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小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或者,从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其他导体处打开,将该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该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导体的选择及导体数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或者,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节距最大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大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也可以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节距最小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小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或者,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其他导体处打开,将该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该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的选择及导体数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或者,从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节距最大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大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也可以从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节距最小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小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或者,从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其他导体处打开,将该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该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的选择及导体数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或者,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节距最大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大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也可以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节距最小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小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
线端和出线端,或者,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其他导体处打开,将该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该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选择及导体数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或者,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节距最大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大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也可以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节距最小的导体处打开,将该节距最小的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或者,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其他导体处打开,将该导体的插线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该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选择及导体数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86.而且,该引出线端30也可以从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和,从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或者,该引出线端30也可以从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和,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或者,该引出线端30也可以从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和,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或者,该引出线端30也可以从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和,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或者,该引出线端30也可以从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和,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或者,该引出线端30也可以从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和,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的插线端40部处打开,只要满足电机定子绕组10中的导体的电流方向一致即可,位于插线端40处的引出线端30的位置的设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87.当引出线端30设于任一相绕组的焊接端50时,可以将任一相焊接的两个焊接端部打开,形成引线端和出线端,该引出线端30位置的设置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88.优选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不小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不小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不小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所有导体的截面面积之和不小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任一导体的截面面积。在定子铁芯20中,位于定子铁芯20的同一槽内的径向不同层,导体的截面面积是不同的,位于最外相邻两层的导体的截面面积与位于最内相邻两层的导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位于最外相邻两层与最内相邻两层之间的导体的截面面积。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的规格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的规格不相同,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导体的规格与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的规格不相同,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的规格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规格不相同,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规格与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规格不相同。
89.上述的定子铁芯20的径向层数为大于等于6的偶数层,该定子铁芯20的径向层数可以是6层,也可以是8层,或者是其他偶数层,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90.任一相绕组包括至少两并联支路,每一支路中,相邻两个线圈组中,一个线圈组中的导体单元中的导体并绕连接,并绕连接后与另一个线圈组中的一个导体组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如,当第一线圈组60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一线圈组60的两侧均为多个第二线圈组
70,在任一相绕组的每一个并联支路中,第一线圈组60中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并绕连接,连接后,与相邻的一个第二线圈组70中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同时与该第二线圈组70相邻的一个第二线圈中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并绕连接的导体串联连接,该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并绕连接的导体同时与该第二线圈组70相邻的另一个第二线圈中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依次类推,任一相绕组中的每一个并联支路中的多个第二线圈组70与第一线圈组60依次串联连接;任一相绕组中的每一并联支路的连接方式相同,并在任一位置的导体的插线端40打开形成引出线端30,或者,在任一位置的相焊接的两个焊接端50处打开形成引出线端30,形成对称环流电流。
91.任一并联支路中,当引出线端30设于插线端40时,与引线端和出线端相连接的导体为s形导体,其余导体均为u形导体,当引出线端30设于焊接端50时,与引线端和出线端连接的导体均为u形导体,其余导体也均为u形导体。在定子绕组10的任一相绕组中,每一相绕组中的导体均为同一类型的u形导体(除了与引出线端30相连接的导体),u形导体的焊接端部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延伸,且焊接端部的延伸方向为相背方向延伸。第一线圈组60中的多个导体与第二线圈组70中的多个导体均为结构相同的发卡线圈,该发卡线圈为u型导体,该u型导体具有两个焊接端部,用于与相邻层的发卡线圈的焊接端部焊接连接,具有两个槽内部和一个插线端部,两个槽内部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焊接端部连接,两个槽内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插线端部连接,构成u形导体结构,根据定子绕组10制备的需要,选择相同结构不同节距的u形导体,构造成第一导体单元100、第二导体单元110、第三导体单元130、第四导体单元140、第一导体组120以及第二导体组150的结构,多个第三导体单元130、多个第四导体单元140、多个第二导体组150与至少一个第一导体单元100、至少一个第二导体单元110和至少一个第一导体组120按照一定的排布规律构造成任一相绕组的结构,多相绕组构造成定子绕组10结构,使得定子绕组10结构简单,制备工艺简单,工作效率高。该导体的两个焊接端部均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延伸,且延伸方向为相背方向延伸,延伸方向相反且相互远离。
92.而在每一相绕组中的每一并联支路中,当引出线端30位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40时,与引出线端30相连接的导体为s形导体,即与引线端和出线端相连接的导体均为s形导体,便于与引出线端30连接,该任一相绕组中的其他导体均为u形导体;其中,该s形导体包括一个槽内部和位于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两端的焊接端部,两个焊接端部分别与槽内部的两端连接。当引出线端30位于任一相绕组的焊接端50时,与引出线端30连接的导体为u形导体,该任一相绕组中的导体均为u形导体,将任一相焊接的两个焊接端部打开,分别与引线端和出线端相连接,即可构成引出线端30。
93.上述的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94.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
(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95.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均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
96.或,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均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97.或者,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二长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98.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99.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均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100.或者,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101.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其中,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102.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均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1)层;或,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均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外层和(最内层+1)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定位铁芯的径向(最外层-1)层和最内层。
103.其中,第一长节距导体180的节距为7,第一短节距导体170的节距为5,第一整节距导体160的节距为6,第二长节距导体的节距为8,第二短节距导体190的节距为4。
104.优选的,第一导体组120与第二导体组150均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邻两层。
105.上述的第一导体组120包括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和第一短节距导体170,第一长节
距导体180围设于第一短节距导体170的外部;或,第一导体组120包括第二长节距导体和第一整节距导体160,第二长节距导体围设于第一整节距导体160的外部;或,第一导体组120包括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和第二短节距导体190,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围设于第二短节距导体190的外部。
106.上述的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槽内;或,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槽内;或,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槽内。
107.进一步优化方案,优选的,每一个第一线圈组60位于一个磁极内,每一个第二线圈组70位于一个磁极内,不同的线圈组位于不同的磁极内。
108.一种定子,包括上述的电机定子绕组10。
109.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定子。
110.下面以一些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111.下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定子绕组10为三相定子绕组,设置在定子铁芯20中的槽的数目等于48,48个槽沿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以预定的槽距间隔开,槽的两侧壁为齿部,也就是,相邻的两个槽限定一个齿部,定子绕组10安装在定子铁芯20上,定子铁芯20的径向层数为六层。
112.实施例一
113.如图1-6所示,定子绕组10的任一相绕组均包括一个第一线圈组60和七个第二线圈组70,七个第二线圈组70位于一个第一线圈组60的两侧,且一个第一线圈组60与七个第二线圈组70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依次设置,依次串联连接,构造处环形结构的任一相绕组;
114.第一线圈组60包括一个第一导体单元100、一个第二导体单元110和一个第一导体组120,一个第一导体单元100与一个第二导体单元11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两个槽内,第一导体组12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邻两层;具体地,第一导体单元100与第二导体单元110均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一层、第二层、第五层和第六层,第一导体组12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三层和第四层;
115.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16.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17.第一导体组120包括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和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18.第二线圈组70包括一个第三导体单元130、一个第四导体单元140和一个第二导体组150,一个第三导体单元130与一个第四导体单元14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同一层的相邻两个槽内,第二导体组15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邻两层;具体地,第三导体单元130与第四导体单元140均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一层、第二层、第五层和第六层,第二导体组15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三层和第四层;
119.第三导体单元13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20.第四导体单元14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21.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22.在本实施例中,引出线端30设于任一相绕组的插线端40,且设于任一第二线圈组70的插线端40处,具体地,如图6所示,该定子绕组10中的任一相绕组具有两个并联支路,其中,如图7所示,一个并联支路中,u1相引线端连接一个s型导体,该s型导体位于定子铁芯20的25槽第四层,该s形导体与位于第31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37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连接的第三导体单元130连接,该第三导体单元130并绕连接后与位于第37槽的第四层和第43槽的第三层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与位于第43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1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连接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串联连接,该并绕连接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与位于第1槽的第四层和第7槽的第三层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与位于第7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13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连接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串联连接,该并绕连接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与位于第13槽的第四层和第19槽第三层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与位于第19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26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俩连接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串联连接,该并绕连接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与位于第26槽的第四层和第32槽的第三层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与位于第32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38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连接的第四导体单元140串联连接,该并绕连接的第四导体单元140与位于第38槽第四层和第44槽第三层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与位于第44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2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连接的并绕连接的第四导体单元140串联连接,该并绕连接的第四导体单元140与位于第2槽的第四层和第8槽的第三层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与位于第8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14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连接的并绕连接的第四导体单元140串联连接,该并绕连接的第四导体单元140与位于第14槽的第四层和第20槽的第三层的第二导体组150中的一个导体串联连接,该导体与位于第20槽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25槽的第一层、第二层的并绕连接的第二导体单元110串联连接,该并绕连接的第二导体单元110与位于第31槽中的s形导体串联连接,该s形导体与u4相出线端连接,形成任一相绕组中的一个并联支路的结构。
123.如图8所示,另一个并联支路中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的并联支路的连接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各个导体单元与导体组中的导体位于不同槽不同层。
124.实施例二
125.如图9-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任一相绕组的引出线端30设于该相绕组的插线端40,且该引出线端30设于第一线圈组60的插线端40处,其余设置方式及连接方式均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126.实施例三
127.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线圈组60中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节距、第二单元导体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
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中的不相同,第二线圈组70中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节距、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中的不相同,其余设置方式及连接方式均相同,这里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1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二长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29.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30.第一导体组120包括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和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31.第三导体单元13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32.第四导体单元14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33.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34.实施例四
135.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线圈组60中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节距、第二单元导体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的不相同,第二线圈组70中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节距、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的不相同,其余设置方式及连接方式均相同,这里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1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37.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其中,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38.第一导体组120包括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和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其中,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39.第三导体单元13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40.第四导体单元14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41.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42.实施例五
143.如图14-1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布设在定子铁芯20的层数、第二导体单元110中的导体布设在定子铁芯20的层数、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布设在定子铁芯20的层数及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布设在定子
铁芯20的层数与实施例中的不相同,其余的设置方式及连接方式均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1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六层和第二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五层和第一层;
145.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六层和第二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五层和第一层;
146.第三导体单元13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二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一层;
147.第四导体单元14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二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一层。
148.实施例六
149.如图19所示,本技术与实施例五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任一相绕组的引出线端30设于该相绕组的插线端40,且该引出线端30设于第一线圈组60的插线端40处,其余设置方式及连接方式均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150.实施例七
151.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实施例六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线圈组60中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节距、第二单元导体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五、实施例六中的不相同,第二线圈组70中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节距、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五、实施例六中的不相同,其余设置方式及连接方式均相同,这里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15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二长节距导体,其中,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53.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54.第一导体组120包括一个第二长节距导体和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第二长节距导体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55.第三导体单元13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56.第四导体单元14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57.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其中,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另一个第一长节距导体18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58.实施例八
159.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实施例六、实施例七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线圈组60中的第一导体单元100中的导体节距、第二单元导体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一导体组120中的导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五、实施例六、实施例七中的不相同,第二线圈组70中的第三导体单元130中的导体节距、第四导体单元140中的导体的节距、第二导体组150中的导体的节距均与实施例五、实施例六、实施例七中的不相同,其余设置方式及连接方式均相同,这里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1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单元100包括两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其中,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61.第二导体单元110包括两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其中,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62.第一导体组120包括一个第一整节距导体160和一个第二短节距导体190,其中,第一整节距导体16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第二短节距导体19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63.第三导体单元13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64.第四导体单元14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六层和第一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五层和第二层;
165.第二导体组150包括两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其中,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另一个第一短节距导体170位于第三层和第四层。
166.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定子绕组中采用不同规格的导体,截面面积较小的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最外侧和最内侧,截面面积较大的导体位于定子铁芯的最外侧和最内层之间,由于在邻近效应的影响之下,排列于最内侧的绕线层的交流损耗会大于排列于最外侧的绕线层的交流损耗,采用不同规格的导体进行定子绕组的制备,可有效地减少定子的交流损耗,同时也不至于因为使用较小的截面面积的多个导体而降低占槽率及增加直流损耗,使得定子达到降低邻近效应的影响以及减少整体损耗的目的;该定子绕组中的导体除了与引出线端连接的导体以外的导体为同一类型的导体,导体类型单一,使得定子绕组的结构简单,制备工艺简单,引出线端可以在定子绕组的插线端的任一位置或焊接端的任一位置出线,取消环路电流。
167.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