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2454发布日期:2021-10-09 10:34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2.相比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装置以可随拿随用、随放随充的便捷优势,越来越受使用者青睐。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在充电装置中放置一个充电发射线圈,被充电装置中各放置一个充电接收线圈,充电装置通过内置的充电发射线圈把电能转化成电磁能。此电磁能由被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接收线圈接收,进而转化成电能,从而实现向被充电装置充电的目的。
3.对于上述无线充电装置,让充电装置和被充电装置中的电磁线圈对准,是保证充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高效能量传输的关键。因此,为了帮助使用者可以准确将被充电装置中的电磁线圈与充电装置中的电磁线圈对准,一般会在无线充电装置上设置有标记、图案,以帮助使用者找到准确放置位置。
4.但是,当被充电装置向充电装置贴合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装置上的标记、图案朝向贴合面,使用者根本无法准确的将被充电装置放置在应放置的位置,因此,在无线充电装置上做标记、图案的方案,只能辅助使用者进行粗略定位,依然会存在被充电装置放置的位置与应放置的位置有偏差的问题,从而影响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被充电装置放置的位置与应放置的位置有偏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和系统。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充电组件和控制器;每组所述充电组件包括互相配合的充电发射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其中,每个充电发射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各电磁吸合线圈产生吸合力,以及控制各充电发射线圈输出无线充电电能。
7.可选的,至少一组充电组件中的所述电磁吸合线圈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的中轴线平行或重合。
8.可选的,所述至少一组充电组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9.所述组充电组件中的所述电磁吸合线圈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的中轴线平行或重合;或,
10.所述充电组件中的所述电磁吸合线圈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0
°
<α<180
°
;或,
11.所述充电组件中的所述电磁吸合线圈包括第一电磁吸合线圈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所述第一电磁吸合线圈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1,第二电磁吸合线圈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2,并且,所述第一电磁吸合线圈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与所述第二电磁吸合线圈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之间的夹
角为β,其中,α1≠90
°
,α2≠90
°
,90
°
<β≤180
°
;或,
12.所述充电组件中的所述充电发射线圈与电磁吸合线圈采用同一线圈实现。
13.可选的,还包括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或者,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或者,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和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其中,每个充电发射线圈和电磁吸合线圈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14.可选的,在所述控制器接收到充电信号后,所述控制器激活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使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产生吸合力。
15.可选的,所述控制器与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开关按钮、nfc装置和蓝牙装置中的至少一种连接。
16.可选的,所述充电信号包括电压信号、电流信号、重量信号、光信号、磁场信号、按钮开关信号、nfc近场通讯信号和蓝牙信号中至少一种。
17.可选的,所述控制器根据预设时间间隔激活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使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产生吸合力。
18.可选的,还包括机械移动装置,所述机械移动装置与至少一个电磁吸合线圈连接,所述机械移动装置用于带动至少一个电磁吸合线圈按照预设轨迹运动。
1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以及被充电装置,所述被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接收线圈和磁性材料;所述磁性材料与电磁吸合线圈吸合时,所述充电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线圈完全对准。
20.本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和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无线充电装置做标记,让使用者自己对准位置放置被充电装置的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让被充电装置自动吸合到准确的充电位置,解决了因使用者没有准确放置,产生了位置偏差造成的能量传输损耗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同时,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电磁吸合线圈产生吸合力,而电磁吸合线圈可以断开,不产生吸合力,因此,使用者可以随时拿走被充电装置,而不用担心同时拿起被充电装置时同时带走充电装置,单手即可拿走被充电装置,不用双手分离本无线充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再有,与现有技术中只能依靠重力让被充电装置放在充电装置上的方案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依靠电磁吸合线圈,可以主动吸合被充电装置,因此,可以让无线充电装置垂直放置,从而使无线充电装置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适用于如带无线充电的自拍杆、带无线充电的车载支架等场景。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01

充电发射线圈,102

电磁吸合线圈,102a

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b

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3

控制器,104

供电电源,201

充电接收线圈,202

磁性材料,202a

横置磁性材料,301

机械移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充电组件和控制器103;每组所述充电组件包括互相配合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其中,每个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均与所述控制器103连接;所述控制器103用于控制各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吸合力,以及控制各充电发射线圈101输出无线充电电能。以下通过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对本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34.实施例一
35.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一组充电组件和控制器103,充电组件包括互相配合的一个充电发射线圈101和一个电磁吸合线圈102,其中,电磁吸合线圈102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平行或重合,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均与控制器103连接;所述控制器103用于控制各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吸合力,以及控制各充电发射线圈101输出无线充电电能。
36.当被充电装置需要充电时,使用者将被充电装置放置到充电装置上,此时,被充电装置并不需要放置到准确的位置。由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吸合力,吸引被充电装置中的磁性材料,将被充电装置吸引到指定的充电位置,使充电装置中的充电发射线圈101与被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接收线圈201对准,从而保证无线充电的顺利进行。
37.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磁场,吸合被充电装置中的磁性材料202,如磁铁或电磁吸合线圈等。由吸合力产生位移,使被充电装置吸合到指定的充电位置,让被充电装置里的充电接收线圈201与本无线充电装置上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对准,实现磁力吸合定位。充电发射线圈101无线传输电能到充电接收线圈201,进行无线电能传输。
38.其中,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还可以通过采用同一个线圈的方式实现,如果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为同一个线圈,则当被充电装置需要充电时,控制器103先控制线圈产生吸合力,将被充电装置吸引到指定的充电位置,然后,控制器103再控制线圈输出无线充电电能。
39.被充电装置包括与充电发射线圈101对应的充电接收线圈201,与电磁吸合线圈102配合的磁性材料202,其中,电磁吸合线圈102与磁性材料202吸合后,刚好能够使充电接
收线圈201与充电发射线圈101完全对准。其中,磁性材料202可以是永磁铁、电磁线圈、磁性金属或其他可以被磁铁吸引的材料,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磁性材料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件内置于被充电装置中,也可以作为外壳、保护壳等部件,以其他功能作为被充电装置的一部分,本技术对此也不进行限定。
40.综上,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无线充电装置做标记,让使用者自己对准位置放置被充电装置的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让被充电装置自动吸合到准确的充电位置,解决了因使用者没有准确放置,产生了位置偏差造成的能量传输损耗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使用者只需将被充电装置放置到本充电装置上即可,不用精确放置到指定的位置,被充电装置会自动被吸合到最佳的充电位置。同时,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电磁吸合线圈产生吸合力,而电磁吸合线圈可以断开,不产生吸合力,因此,使用者可以随时拿走被充电装置,而不用担心同时拿起被充电装置时同时带走充电装置,单手即可拿走被充电装置,不用双手分离本无线充电装置与被充电装置。再有,与现有技术中只能依靠重力让被充电装置放在充电装置上的方案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依靠电磁吸合线圈,可以主动吸合被充电装置,因此,可以让无线充电装置垂直放置,从而使无线充电装置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适用于如带无线充电的自拍杆、带无线充电的车载支架等场景。
41.本技术实施例一对控制器103控制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处于工作状态的方式不进行限定。
42.在第一种可行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所述控制器103接收到充电信号后,所述控制器103激活目标电磁吸合线圈102,使目标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吸合力,从而吸合被充电装置。其中,充电信号可以是控制器103中控制电路自身程序产生的信号,例如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也可以是外部产生的信号。如果充电信号是外部产生的信号,则充电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电压信号、电流信号、重量信号、光线信号、磁场信号、按钮开关信号、nfc近场通讯信号和蓝牙信号。
43.如果采用上述第一种可行方式,则所述控制器可以与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开关按钮、nfc装置和蓝牙装置中的至少一种连接,其中,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开关按钮、nfc装置和蓝牙装置用于发送充电信号。例如,电流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电流变化,电压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电压变化,重量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重量变化,光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光强变化,磁场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磁场变化,向控制器发送用于指示控制器103激活电磁吸合线圈102的充电信号或停止充电信号。还可以根据nfc装置或蓝牙装置的匹配连接情况,向控制器发送用于指示控制器103激活电磁吸合线圈102的充电信号或停止充电信号。也可以根据开关按钮向控制器发送用于指示控制器103激活电磁吸合线圈102的充电信号或停止充电信号。
44.如果控制器103接收到充电信号,所述控制器103激活电磁吸合线圈102,使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吸合力,吸合被充电装置到指定位置。如果接收到停止充电信号,所述控制器103停止电磁吸合线圈102的激活状态,使电磁吸合线圈102失去吸合力,被充电装置与电磁吸合线圈102处于非吸合状态,从而使充满电的被充电装置很容易的脱离电磁吸合线圈102。
45.在一具体例子中,控制器与重量传感器连接,当有电子设备需要充电时,与电子设备连接的被充电装置被放置到充电装置上,充电装置上的重量传感器接收到的重量增加值在预设范围内,因此重量传感器向控制器发送充电信号,激活电磁吸合线圈102,使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吸合力,从而使被充电装置被吸合到指定位置进行充电。当被充电装置充满电后,用户可以按下开关按钮,控制器接收到开关按钮的停止充电信号,控制器可以停止电磁吸合线圈102的激活状态,使电磁吸合线圈102失去吸合力,被充电装置与电磁吸合线圈102处于非吸合状态,从而使充满电的被充电装置很容易的脱离电磁吸合线圈102。
46.在第二种可行方式中,控制器103可以根据预设时间间隔激活目标电磁吸合线圈102,使目标电磁吸合线圈102产生吸合力。
47.在第二种可行方式中,电磁吸合线圈以时间间歇的方式进行工作。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即预设时间间隔,电磁吸合线圈被激活一次。当被充电装置放置在本无线充电装置上时,电磁吸合线圈可暂时无响应,当等到预设时间间隔后,电磁吸合线圈被激活,将被充电装置吸合到指定的充电位置。本技术对预设时间间隔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每隔10秒、20秒、1分钟或2分钟被激活一次。
48.在第三种可行方式中,所述控制器103使目标电磁吸合线圈102处于持续激活状态。当被充电设备接近或者放置在本无线充电装置上时,因为电磁吸合线圈持续工作,被充电装置会及时被吸合到指定的充电位置。
49.类似的,本技术实施例一对控制器103控制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方式不进行限定。
50.在第一种可行方式中,电磁吸合线圈被激活一段时间,并且已将被充电装置吸合到指定位置后,电磁吸合线圈停止工作状态,此时,被充电装置与无线充电装置之间没有吸合力,这样,当被充电装置充满电后,可容易的将被充电装置取走。
51.在第二种可行方式中,电磁吸合线圈一直处于激活状态,直至控制器接收到停止充电信号,控制器断开电磁吸合线圈的激活状态。其中,停止充电信号可以是控制器的控制电路程序自身产生的信号,例如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也可以是外部信号。如果停止充电信号是外部信号,则停止充电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电压信号、电流信号、重量信号、光线信号、磁场信号、按钮开关信号、nfc近场通讯信号、蓝牙信号。
52.如果采用上述第二种可行方式,则所述控制器可以与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开关按钮、nfc装置和蓝牙装置中的至少一种连接,其中,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开关按钮、nfc装置和蓝牙装置用于发送停止充电信号。例如,电流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电流变化,电压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电压变化,重量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重量变化,光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光强变化,磁场传感器可以根据获取的磁场变化,向控制器发送停止充电信号。还可以根据nfc装置或蓝牙装置的匹配连接情况,向控制器发送停止充电信号。也可以根据开关按钮向控制器发送停止充电信号。
53.在第三种可行方式中,电磁吸合线圈会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直到无线充电装置失去供电时,电磁吸合线圈因为断电而断开。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的控制器与供电电源104连通。
54.综上,本技术实施例一对控制器103控制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处
于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上可行方式中任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方式,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
55.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还可以包括外壳,其中,充电发射线圈101、电磁吸合线圈102和控制器103均可以设置在外壳内,其中,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开关按钮、nfc装置和蓝牙装置可以安装在与电磁吸合线圈102的同侧,这样更便于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光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开关按钮、nfc装置和蓝牙装置的使用,以使控制器能够准确控制被充电装置与电磁吸合线圈102的吸合状态。
56.实施例二
57.实施例二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与上述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所述电磁吸合线圈102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0
°
<α<180
°

58.如图3所示,以所述电磁吸合线圈102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
°
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59.电磁吸合线圈102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
°
,相当于电磁吸合线圈102被横置。在电磁吸合线圈102被横置后,面向充电发射线圈101方向,电磁吸合线圈102具有磁场的两极,即磁场南极s与磁场北极n,从而可以通过电磁吸合线圈的磁场南极s和磁场北极n正常吸引被充电装置。
60.进一步的,被充电装置中也可以设置与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电磁吸合线圈102相配合的横置磁性材料202a,其中,横置磁性材料202a的磁场方向不与充电接收线圈垂直,因此,横置磁性材料202a的磁场方向也包括磁场南极s和磁场北极n。在需要充电时,横置磁性材料202a的磁场南极s与电磁吸合线圈102的磁场北极n相吸引,横置磁性材料202a的磁场北极n与电磁吸合线圈102的磁场南极s相吸引。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无线充电装置不仅可以吸引具有横置磁性材料202a的被充电装置到指定位置,还可以通过分别吸引横置磁性材料202a的磁场南极s和横置磁性材料的磁场北极n,来控制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呈指定角度放置。
61.需要说明的是,横置磁性材料202a可以是一块磁性材料,或由多块磁性材料组成,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如果横置磁性材料202a由多块磁性材料组成,则由多块磁性材料组成的横置磁性材料202a产生的磁场有两极,分别为横置磁性材料202a的磁场南极和横置磁性材料的磁场北极。
62.实施例三
63.实施例三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与上述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所述电磁吸合线圈102包括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所述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1,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2,并且,所述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与所述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其中,α1≠90
°
,α2≠90
°
,90
°
<β≤180
°

64.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三能够达到与上述实施例二相同的技术效果,即能够控制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能够呈指定角度放置,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实施例三
提供的方案是利用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与一个充电发射线圈101配合。其中,所述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的中轴线与所述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不为90
°
,从而保证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产生的磁场电极方向都能够面向充电发射线圈101。另外,所述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与所述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之间的夹角β还需要满足90
°
<β≤180
°
,使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可以提供具有相反方向的磁场,例如,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与垂直向上,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产生的磁场南极方向与垂直向下,也就是说,面向充电发射线圈101方向的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产生磁场南极、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产生磁场北极,从而可以将横置磁性材料的磁场南极与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产生磁场北极相吸引,横置磁性材料的磁场北极与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产生磁场南极相吸引。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无线充电装置不仅可以吸引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到指定位置,还可以通过分别吸引横置磁性材料的磁场南极和横置磁性材料的磁场北极,来控制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呈指定角度放置。
65.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横置磁性材料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二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66.在一具体例子中,如图4所示,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发射线圈101、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和控制器103,充电发射线圈101、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均与控制器103连接。其中,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可以在水平方向并排放置,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的中轴线均与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平行,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的磁场南极方向指向充电发射线圈101方向、且与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平行,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的磁场北极方向指向充电发射线圈101方向、且与充电发射线圈101的中轴线平行。
67.实施例四
68.以上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均包括一组充电组件,即一个充电发射线圈101与一个电磁吸合线圈,或者,一个充电发射线圈101与一个第一电磁吸合线圈102a和一个第二电磁吸合线圈102b相配合,也就是说,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每次只能对一个被充电装置进行充电,而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如图5所示,可以包括多组充电组件,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同时为多个被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69.在第一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多组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充电组件,其中,每个充电组件都可以与同一个控制器103连接。
70.在第二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多组如实施例二所述的充电组件,其中,每个充电组件都可以与同一个控制器103连接。
71.在第三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多组如实施例三所述的充电组件,其中,每个充电组件都可以与同一个控制器103连接。
72.在第四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充电组件,以及,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二所述的充电组件,其中,每个充电组件都可以与同一个控制器103连接。
73.在第五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充电组件,以及,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三所述的充电组件,其中,每个充电组件都可以与同一个控制器103连接。
74.在第六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二所述的充电组件,以及,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三所述的充电组件,其中,每个充电组件都可以与同一个控制器103连接。
75.在第七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充电组件,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二所述的充电组件,以及,至少一组如实施例三所述的充电组件,其中,每个充电组件都可以与同一个控制器103连接。
7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上述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中各充电组件的排列方式以及排列间距不进行限定,可以是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方式。例如,各充电组件中的充电发射线圈在水平面上呈矩阵式排列。
77.应理解,根据上述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知,该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同时为一个或多个被充电装置进行充电,例如可以同时为多个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或者,可以同时为多个普通的被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或者,可以同时为至少一个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和至少一个普通的被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
78.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时,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各充电组件中的电磁吸合线圈的激活状态,使被充电装置的磁性材料与目标电磁吸合线圈吸合,从而使被充电装置的充电接收线圈与目标电磁吸合线圈对应的充电发射线圈对齐,进行充电。例如,某一个或多个电磁吸合线圈吸引被充电装置中的磁性材料,使得被充电装置产生位移后,另外一个或多个电磁吸合线圈再次吸引被充电装置中的磁性材料,从而使得被充电装置再次位移,直至将被充电装置吸引至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位置,此过程可没有、可重复一次或可重复多次。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多个电磁吸合线圈,接力吸引被充电装置中的磁性材料的方式,将被充电装置移动到目标位置进行充电。其中,本技术所述的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位置可以是目前没有被占用、可进行充电的电磁吸合线圈位置,进一步的,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位置可以是一个位置相对安全的电磁吸合线圈,例如:在公共场合进行充电时,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位置可以是将被充电装置与该目标电磁吸合线圈吸合进行充电时,其他人员无法获取到被充电装置的位置。
79.控制器还可以通过控制各充电组件中的电磁吸合线圈,使同一个被充电装置的磁性材料与多个电磁吸合线圈吸合,如图6所示,通过两个电磁吸合线圈吸引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中的横置磁性材料,其中,一个电磁吸合线圈产生向上的北极吸引横置磁性材料的南极,另外一个电磁吸合线圈产生向上的南极吸引横置磁性材料的北极。从而使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吸引到指定位置并呈指定角度放置。进一步地,还可以多个电磁吸合线圈吸引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中的横置磁性材料的南极和横置磁性材料的北极,使得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产生位移后,另外多个电磁吸合线圈再次吸引横置磁性材料的南极和横置磁性材料的北极,从而使得具有横置磁性材料的被充电装置再次位移,直至将被充电装置吸引至目标电磁吸合线圈位置,此过程可没有、可重复一次或可重复多次。
80.由此可知,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使用一个或者多个电磁吸合线圈,单次或多次通过磁吸力,吸引被充电装置中的磁性材料,从而将被充电装置移动到无线充电装置上的指定位置。
81.实施例五
82.本技术实施例五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或者,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或者,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和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其中,每个充电发射线圈101和电磁吸合线圈102均与所述控制器103连接。
83.如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五还包括的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或者,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或者,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和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中任一实施例相结合,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
84.在第一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五还包括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在一具体例子中,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可以位于多组充电组件的中心位置,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如位于相邻两组组充电组件之间或位于四组矩阵式排列的充电组件的中心位置。如果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位于多组充电组件的中心位置,则被充电装置可以通过其他多组充电组件的配合吸合作用,将被充电装置吸引到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也能够使被充电装置的充电接收线圈与充电发射线圈101完全对准,还可以节省使用电磁吸合线圈的数量。
85.在第二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五还包括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在一种应用场景中,无线充电装置上可用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已被被充电装置占满,因此,需要进行排队等候被充电装置充满后再进行充电,此种情况下,可以先将排队等候的被充电装置吸引到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排队等候,待有空余可用的充电发射线圈101位置时,控制器可以再控制吸引在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上的被充电装置移动到空余可用的充电发射线圈101位置进行充电。其中,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可以设置在相对安全的位置,例如:在公共场合进行充电时,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可以设置在其他人员无法获取到被充电装置的位置,以防止在排队等待过程中,被充电装置被其他人员窃取。
86.在第三种可行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五还包括至少一个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和至少一个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其中,单独的充电发射线圈101和单独的电磁吸合线圈102的作用可以参见上述第一种可行方式和第二种可行方式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87.实施例六
88.本技术实施例六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或实施例五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机械移动装置301,其中,机械移动装置301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中任一实施例相结合,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
89.如图8所示,机械移动装置301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电磁吸合线圈相连,通过机械移动装置301的移动,带动与之连接的一个或者多个电磁吸合线圈按照预设轨迹移动。本技术对机械移动装置301的结构不进行限定,机械移动装置301可以是但不限于滑台、滑道、滑
轨、机械臂、线性执行器等。其中,可以机械移动装置301可以由人工操作,也可以为电动机械装置。如果机械移动装置301为电动机械装置,则机械移动装置301还可以与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电磁吸合线圈激活与否,以及控制机械移动装置301来移动电磁吸合线圈,可以间接的将被充电装置移动到指定位置。
90.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机械移动装置301或者多个机械移动装置301,本技术对此不进行限定。
9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该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以及被充电装置,其中,所述被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接收线圈201和磁性材料202;所述磁性材料202与电磁吸合线圈102吸合时,所述充电接收线圈201与充电发射线圈101完全对准。其中,被充电装置与无线充电装置之间的配合工作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92.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93.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9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