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30601发布日期:2021-10-24 05:49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铺设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力电缆埋地敷设工程的迅速发展,对电缆保护提出的更高要求,电缆保护套管是采用聚乙烯pe和优质钢管经过喷砂抛丸前处理、浸塑或涂装﹑加温固化工艺制作而成,因为具有绝缘性能良好﹑化学稳定性高、不生锈、不老化,可适应苛刻环境而被广泛得以应用。
3.目前,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然后将电缆铺设在地面上,因环境因素造成的地面不平整,对铺设电缆造成了困扰,造成放置线缆时,会损坏线缆,造成漏电的危险,铺设时,由于旋转到头的问题,会造成断裂,不能随时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包括第一支杆、弹簧、第二支杆、外壳、第一刀片和第三支杆,所述弹簧的右侧与第一支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杆的右侧与弹簧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刀片的外侧与外壳的内侧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杆的外侧与第一刀片的内侧固定连接。
6.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腔贯穿连接有第二支杆。
7.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杆左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方形块,所述第三支杆右侧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方槽,第三支杆左侧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方槽。
8.优选的,所述第二方槽的内腔卡接有第二方形块。
9.优选的,所述第二方形块远离第二方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杆,所述第四支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刀片,所述第四支杆远离第二方形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块,所述第二刀片的左侧等距离的固定连接有第五支杆。
10.优选的,所述第五支杆的正面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腔卡接有第六支杆,所述第六支杆远离圆孔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块。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在第一支杆、弹簧、第二支杆、第一刀片、第三支杆、第一方形块、第一方槽、第二方槽和第二方形块的作用下,通过转动第一支杆,第一支杆的转动带动了弹簧的转动,弹簧的转动带动了第二支杆的转动,第二支杆的转动带动了第一方形块在第一方槽内转动,第一方形块的转动带动了第三支杆的转动,第三支杆的转动带动了第一刀片的转动,第三支杆的转动带动了第二方形块在第二方槽内转动,第二方形块的转动带动了第四支杆的转动,第四支杆的转动带动了第二刀片的转动,第二刀片的
转动带动了第五支杆的转动,第五支杆的转动带动了第六支杆在圆孔内转动,第六支杆的转动带动了第二锥形块的转动,第四支杆的转动带动了第一锥形块的转动,达到了路面平整的目的,解决了线缆破损造成漏电的问题,在弹簧的作用下,电缆铺设装置会向后侧收缩,便于收纳。
13.2、该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通过移动第一锥形块,第一锥形块的移动带动了第四支杆的移动,第四支杆的移动带动了第二刀片的移动,第二刀片的移动带动了第二方形块的移动,第二刀片的移动带动了第五支杆的移动,第五支杆的移动带动了第六支杆的移动,第六支杆的移动带动了第二锥形块的移动,在弹簧的作用下,可以将电缆铺设装置收纳,达到了随时更换的目的,解决了因第二刀片和第二锥形块不锋利开挖产生的问题,更换时,省时省力,方便便捷。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第一支杆、2弹簧、3第二支杆、4外壳、5第一刀片、 6第三支杆、7第一方形块、8第一方槽、9第二方槽、10第二方形块、11第四支杆、12第二刀片、13第一锥形块、14第五支杆、15 圆孔、16第六支杆和17第二锥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实施例: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缆铺设工程的电缆铺设装置,包括第一支杆1、弹簧2、第二支杆3、外壳4、第一刀片5和第三支杆6,弹簧2的右侧与第一支杆1的左侧固定连接,第二支杆3的右侧与弹簧2的左侧固定连接,第一刀片 5的外侧与外壳4的内侧滑动连接,第三支杆6的外侧与第一刀片5 的内侧固定连接。
20.其中,外壳4的内腔贯穿连接有第二支杆3,第二支杆3左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方形块7,第三支杆6右侧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方槽8,第三支杆6左侧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方槽9,第二方槽9的内腔卡接有第二方形块10。
21.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形块10远离第二方槽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杆11,第四支杆1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刀片12,第四支杆 11远离第二方形块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块13,第二刀片 12的左侧等距离的固定连接有第五支杆14,第五支杆14的正面开设有圆孔15,圆孔15的内腔卡接有第六支杆16,第六支杆16远离圆孔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块17。
22.其中,移动第一锥形块13,第一锥形块13的移动带动了第四支杆11的移动,第四支杆11的移动带动了第二刀片12的移动,第二刀片12的移动带动了第二方形块10的移动,第二刀片12的移动带动了第五支杆14的移动,第五支杆14的移动带动了第六支杆16的移动,
第六支杆16的移动带动了第二锥形块17的移动,在弹簧2的作用下,可以将电缆铺设装置收纳,达到了随时更换的目的,解决了因第二刀片12和第二锥形块17不锋利开挖产生的问题,便于拆卸、方便便捷。
23.本实施例中,外壳4的内腔贯穿连接有第二支杆3,第二支杆3 左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方形块7,第三支杆6右侧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方槽8,第三支杆6左侧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方槽9,第二方槽9 的内腔卡接有第二方形块10。
24.其中,转动第一支杆1,第一支杆1的转动带动了弹簧2的转动,弹簧2的转动带动了第二支杆3的转动,第二支杆3的转动带动了第一方形块7在第一方槽8内转动,第一方形块7的转动带动了第三支杆6的转动,第三支杆6的转动带动了第一刀片5的转动,第三支杆 6的转动带动了第二方形块10在第二方槽9内转动,第二方形块10 的转动带动了第四支杆11的转动,第四支杆11的转动带动了第二刀片12的转动,第二刀片12的转动带动了第五支杆14的转动,第五支杆14的转动带动了第六支杆16在圆孔15内转动,第六支杆16的转动带动了第二锥形块17的转动,第四支杆11的转动带动了第一锥形块13的转动,达到了路面平整的目的,解决了线缆破损造成漏电的问题,在弹簧2的作用下,电缆铺设装置会向后侧收缩,便于收纳。
25.工作原理:使用中,通过转动第一支杆1,第一支杆1的转动带动了弹簧2的转动,弹簧2的转动带动了第二支杆3的转动,第二支杆3的转动带动了第一方形块7在第一方槽8内转动,第一方形块7 的转动带动了第三支杆6的转动,第三支杆6的转动带动了第一刀片 5的转动,第三支杆6的转动带动了第二方形块10在第二方槽9内转动,第二方形块10的转动带动了第四支杆11的转动,第四支杆 11的转动带动了第二刀片12的转动,第二刀片12的转动带动了第五支杆14的转动,第五支杆14的转动带动了第六支杆16在圆孔15 内转动,第六支杆16的转动带动了第二锥形块17的转动,第四支杆 11的转动带动了第一锥形块13的转动,达到了路面平整的目的,解决了线缆破损造成漏电的问题,在弹簧2的作用下,电缆铺设装置会向后侧收缩,便于收纳;通过移动第一锥形块13,第一锥形块13的移动带动了第四支杆11的移动,第四支杆11的移动带动了第二刀片 12的移动,第二刀片12的移动带动了第二方形块10的移动,第二刀片12的移动带动了第五支杆14的移动,第五支杆14的移动带动了第六支杆16的移动,第六支杆16的移动带动了第二锥形块17的移动,在弹簧2的作用下,可以将电缆铺设装置收纳,达到了随时更换的目的,解决了因第二刀片12和第二锥形块17不锋利开挖产生的问题,便于拆卸、方便便捷。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