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95158发布日期:2021-10-19 21:2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

2.接线端子就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用得最广泛的除了pcb板端子外,还有五金端子,螺帽端子,弹簧端子等等。
3.现有电机的接线方式是6个接线端子直接安装在上端盖,电机内侧接线比较麻烦,不得不将电机腔内引接线保留较长长度,而且受到轴承位置影响,接线端子位置只能在轴承外缘处,因此接线端子短接的尺寸较长,需要较长的连接片。
4.因此,发明一种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包括接线板和接线头,接线头处于接线板顶部,且多个接线头按照等距排布的放置安放在接线板顶面,所述接线头内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部设置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顶部套接第一螺帽,所述第一螺帽底部设置有第一平垫圈,所述第一平垫圈底部设置有弹簧垫圈,所述弹簧垫圈底部设置有第二螺帽,所述第二螺帽底部设置有第二平垫圈,所述第二平垫圈底面与接线头顶端贴合;
7.所述接线柱包括螺纹段、扁平段和电缆接线内孔,所述接线柱底端设置有卡头,所述电缆接线内孔处于卡头底部,所述接线板底部设置有与卡头对应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与扁平段对应匹配的防转边。
8.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板顶面侧边设置有三个固定孔,三个固定孔均匀排布在接线板的顶面侧边,且每相邻两个固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9.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板底面设置有圆形槽,所述圆形槽与凹槽连通;
10.所述圆形槽内部设置有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贯穿圆形槽,且连接导线一端与接线柱底端的电缆接线内孔对应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整体外形设置为圆柱形,所述凹槽与安装孔一一对应,凹槽顶端与安装孔底端连通,且凹槽的直径大于安装孔的直径,每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相等。
12.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柱贯穿安装孔,所述螺纹段处于接线头顶部,卡头处于凹槽内部,所述第一螺帽、第一平垫圈、弹簧垫圈、第二螺帽和第二平垫圈均套接在螺纹段表面。
13.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板和接线头通过聚合绝缘材料注塑成型,所述接线板和接线
头设置为一体,且接线板的整体外形设置有圆形。
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线路与六个接线柱的配合效果,通过单一的连接片连接不同的接线柱,从而实现电机在两种电压下的工作方式。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螺帽与螺纹段的螺旋扭矩效果,在卡头与凹槽的配合作用下,从而将接线柱固定在接线板上,从而完成对接线柱的固定安装效果,扁平段与防转边的配合效果,从而避免接线柱在安装过程中转动,从而增加接线柱的稳定效果。接线柱安装完成后,依次将弹簧垫圈、第一平垫圈和第一螺帽依次套接在螺纹段表面,在第一螺帽与螺纹段的配合效果下,可以将其他的导线与螺纹段固定连接,完成对线路的连通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接线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接线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接线板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接线板;2、接线头;3、安装孔;4、接线柱;5、第一螺帽;6、第一平垫圈;7、弹簧垫圈;8、第二螺帽;9、第二平垫圈;10、螺纹段;11、扁平段;12、电缆接线内孔;13、卡头;14、凹槽;15、防转边;16、固定孔;17、圆形槽;18、连接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的接线端子组件,如图1

5所示,包括接线板1和接线头2,接线头2处于接线板1顶部,且多个接线头2按照等距排布的放置安放在接线板1顶面,所述接线头2内部设置有安装孔3,所述安装孔3内部设置有接线柱4,所述接线柱4顶部套接第一螺帽5,所述第一螺帽5底部设置有第一平垫圈6,所述第一平垫圈6底部设置有弹簧垫圈7,所述弹簧垫圈7底部设置有第二螺帽8,所述第二螺帽8底部设置有第二平垫圈9,所述第二平垫圈9底面与接线头2顶端贴合;
27.所述接线柱4包括螺纹段10、扁平段11和电缆接线内孔12,所述接线柱4底端设置有卡头13,所述电缆接线内孔12处于卡头13底部,所述接线板1底部设置有与卡头13对应匹配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内部设置有与扁平段11对应匹配的防转边15。
28.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板1顶面侧边设置有三个固定孔16,三个固定孔16均匀排布在接线板1的顶面侧边,且每相邻两个固定孔16之间的距离相等。通过螺丝贯穿固定孔16,利用三角稳定的方式从而将接线板1固定在电机表面,增加接线板1与电机之间的固定效果。
29.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板1底面设置有圆形槽17,所述圆形槽17与凹槽14连通;连接导线18与电缆接线内孔12连接后,可以将长度较长的线路盘绕在圆形槽17内部,避免多余的线路缠绕在电机内部,增加电机内部的使用空间。
30.所述圆形槽17内部设置有连接导线18,所述连接导线18贯穿圆形槽17,且连接导线18一端与接线柱4底端的电缆接线内孔12对应连接。
31.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4的整体外形设置为圆柱形,所述凹槽14与安装孔3一一对应,凹槽14顶端与安装孔3底端连通,且凹槽14的直径大于安装孔3的直径,每相邻两个凹槽14之间的距离相等。
32.所述凹槽14和接线柱4的数量均设置为六个,一个处于接线板1的中心处,五个处于接线板1的边界处,六个接线柱4依次设置为u1、u2、v1、v2、w1和w2,其中u1处于接线板1的中心处,且w1、u1和u2形成等边三角形,同样,u2、u1和v2以及v2、u1和w2以及v1、u1和w2均形成等边三角形。对六个接线柱4进行连接时,采用

接法,u1与v2、v1与w2、w1与u2分别与电缆的a、b、c三相连接;采用y接法,v2、w2、u2之间短接,u1、v1、w1分别与电缆的a、b、c三相连接,通过一种规格的连接片短接接线柱4,即可实现电机在两种电压下工作方式。
33.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柱4贯穿安装孔3,所述螺纹段10处于接线头2顶部,卡头13处于凹槽14内部,所述第一螺帽5、第一平垫圈6、弹簧垫圈7、第二螺帽8和第二平垫圈9均套接在螺纹段10表面。通过第二螺帽8与螺纹段10的螺旋扭矩效果,在卡头13与凹槽14的配合作用下,从而将接线柱4固定在接线板1上,从而完成对接线柱4的固定安装效果。接线柱4安装完成后,依次将弹簧垫圈7、第一平垫圈6和第一螺帽5依次套接在螺纹段10表面,在第一螺帽5与螺纹段10的配合效果下,可以将其他的导线与螺纹段10固定连接,然后将连接导线18一端与电缆接线内孔12连接,完成对线路的连通效果。
34.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板1和接线头2通过聚合绝缘材料注塑成型,所述接线板1和接线头2设置为一体,且接线板1的整体外形设置有圆形。接线板1和接线头2是绝缘材料,从而防止线路在连通过程中出现串流以及短路的现象,避免串流以及短路导致线路出现烧毁或损坏的情况。
35.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6.参照说明书附图1

5,使用该连接端子组件时,将接线柱4顶端从接线板1底部卡入凹槽14内部,然后贯穿安装孔3,直至卡头13处于凹槽14内部,螺纹段10处于接线头2顶部后,完成对接线柱4的卡接工作,将第二平垫圈9套接在螺纹段10顶部后,且第二平垫圈9底面放置在接线头2顶端后,将第二螺帽8套接在螺纹段10表面,通过第二螺帽8与螺纹段10的螺旋扭矩效果,在卡头13与凹槽14的配合作用下,从而将接线柱4固定在接线板1上,从而完成对接线柱4的固定安装效果,扁平段11与防转边15的配合效果,从而避免接线柱4在安装过程中转动,从而增加接线柱4的稳定效果。接线柱4安装完成后,依次将弹簧垫圈7、第一平
垫圈6和第一螺帽5依次套接在螺纹段10表面,在第一螺帽5与螺纹段10的配合效果下,可以将其他的导线与螺纹段10固定连接,然后将连接导线18一端与电缆接线内孔12连接后,完成对整体连接端子组件的安装过程。
37.接线柱4起导电作用,可以将连接导线18与其他导线进行电性连接,从而完成对电机的控制过程。
38.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