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驱动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79456发布日期:2021-12-18 01:1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马达以及驱动部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马达以及驱动部件。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内转子马达具有在定子铁芯的绝缘件上缠绕过渡线并将汇流条保持架支承于定子上侧的结构。
3.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4.但是,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会出现过渡线缠绕松弛,朝向径向外侧膨胀而突出,进而与机壳接触的情况,可能导致故障的发生。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达以及驱动部件,通过汇流条保持架的足部和过渡线支承部在轴向上夹持过渡线,能够防止过渡线朝向径向外侧膨胀而突出,避免发生过渡线与机壳接触的情况,从而防止故障的出现。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具有:定子,其覆盖有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具有支承过渡线的过渡线支承部,所述过渡线连接卷绕于两个齿部的线圈;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具有支承于所述定子的至少一个足部,所述足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过渡线支承部的径向外侧并支承于所述定子,所述足部和所述过渡线支承部在轴向上夹持所述过渡线。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其中,所述足部呈倒置的l字状,所述足部包括位于所述过渡线支承部的径向外侧的支撑部和位于过渡线支承部的轴向上侧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下表面并朝向所述过渡线支承部凸出,所述限制部和所述过渡线支承部夹持所述过渡线。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方面,其中,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夹持部延伸至所述支撑部,所述限制部具有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以及轴向下侧延伸的引导面。
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方面,其中,所述汇流条保持架还具有环状的主体部,所述足部的所述夹持部的下表面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更靠轴向下侧。
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五方面,其中,围绕所述环状的主体部的周向设置有多个所述足部。
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六方面,其中,所述过渡线支承部的上表面具有径向限位部,所述过渡线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径向限位部和所述足部之间。
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七方面,其中,在所述过渡线的截面方向上,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径向限位部围绕所述过渡线的整周。
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八方面,其中,所述过渡线支承部的外周具有朝向径
向内侧凹陷的凹槽,所述足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槽中,并与所述凹槽的周向两侧的所述过渡线支承部抵接。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九方面,其中,所述过渡线支承部沿轴向延伸,其径向内侧具有沿轴向延伸且在径向上凹陷的过渡线容纳部,所述过渡线容纳于所述过渡线容纳部并被支承于所述过渡线支承部的轴向上侧。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马达。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之一在于,通过汇流条保持架的足部和过渡线支承部在轴向上夹持过渡线,能够防止过渡线朝向径向外侧膨胀而突出,避免出现过渡线与机壳接触的情况,从而防止故障的发生。
17.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18.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19.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件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20.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马达的部分结构的一立体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汇流条保持架的一立体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过渡线支承部的一立体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过渡线支承部和足部夹持过渡线的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
26.在本实用新型中,将与沿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称为“径向”,将围绕中心轴的圆周方向称为“周向”。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对各方向定义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便,并不限定马达以及马达在使用和制造时的方向。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马达以及驱动部件进行说明。
28.实施例1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一种马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马达的部分结构的一立体图。
30.如图1所示,马达100包括:
31.定子110,其覆盖有绝缘件111,该绝缘件111具有支承过渡线112的过渡线支承部113,该过渡线112连接卷绕于两个齿部的线圈(图1中未示出);以及
32.汇流条保持架120,其具有支承于定子110的至少一个足部121,
33.该足部1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过渡线支承部113的径向外侧并支承于该定子110,该足部121和该过渡线支承部113在轴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夹持该过渡线112。
34.这样,通过汇流条保持架120的足部121和过渡线支承部113在轴向上夹持过渡线112,能够防止过渡线112朝向径向外侧膨胀而突出,避免出现过渡线112与机壳接触的情况,从而防止故障的发生。
35.如图1所示,在定子110上覆盖绝缘件111,并且,绝缘件111具有支承用于连接线圈的过渡线112的过渡线支承部113,其中,过渡线112的尺寸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要连接的两个齿部的线圈的位置以及其他部件的位置而确定。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汇流条保持架120具有至少一个足部121,例如,其具有多个足部121,足部121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确定,例如,足部121的数量以及位置与过渡线相对应。例如,足部121在周向上位于与两个齿部周向的中央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
3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汇流条保持架的一立体图。如图2所示,汇流条保持架120还具有环状的主体部122,围绕环状的主体部122的周向设置有多个足部121,例如,等距离的设置有3个足部121。
38.下面,对足部12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3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所示,足部121呈倒置的l字状,足部121包括位于过渡线支承部113的径向外侧的支撑部1211和位于过渡线支承部113的轴向上侧的夹持部1212,该夹持部1212具有限制部1213,该限制部1213位于该夹持部1212的下表面并朝向该过渡线支承部113凸出,限制部1213和过渡线支承部113夹持过渡线112。这样,能够实现可靠的夹持。
40.如图1所示,该限制部1213可以从夹持部1212延伸至支撑部1211,该限制部1213具有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以及轴向下侧延伸的引导面1214。这样,能够引导过渡线朝向径向内侧而被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导面1214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而设计,例如,如图1所示,引导面1214包括倾斜的平面和弧状面。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所示,足部121的夹持部1212的下表面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120的主体部122更靠轴向下侧。这样,能够实现可靠的夹持。
4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过渡线支承部的一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过渡线支承部和足部夹持过渡线的一示意图。
44.如图3和图4所示,过渡线支承部113的上表面具有径向限位部1131,过渡线112在径向上位于径向限位部1131和足部121之间。这样,能够防止过渡线朝向径向内侧移位。
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过渡线112的截面方向上,夹持部1212的限制部1213与径向限位部1131围绕该过渡线112的整周。这样,能够对过渡线实现可靠的限位。
46.如图3并结合图4所示,过渡线支承部113的外周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槽1132,足部1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凹槽1132中,并与该凹槽1132的周向两侧的过渡线支承部113抵接。这样,能够在周向上定位汇流条组件。
47.如图3和图4所示,过渡线支承部113沿轴向延伸,其径向内侧具有沿轴向延伸且在径向上凹陷的过渡线容纳部1133、1134,过渡线112容纳于过渡线容纳部1133、1134(图3中未示出过渡线112),并被支承于过渡线支承部113的轴向上侧。过渡线容纳部1133、1134可以是位于同一过渡线支承部113上的一对过渡线容纳部,分别容纳引入和引出同一齿部的过渡线。
48.这样,依靠过渡线支承部将过渡线支承于轴向,能够进一步防止过渡线的移动,并使得绕线简化,另外,使得过渡线更靠径向内侧,防止其与机壳干涉。
4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马达可以是各种类型的马达,例如,内转子马达。
5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马达还可以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未记载的其他部件,这些部件的结构和位置可以参考相关技术。
51.由上述实施例可知,通过汇流条保持架的足部和过渡线支承部在轴向上夹持过渡线,能够防止过渡线朝向径向外侧膨胀而突出,避免出现过渡线与机壳接触的情况,从而防止故障的发生。
52.实施例2
5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驱动部件,该驱动部件具有实施例1所述的马达。在实施例1中已经对该马达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其内容被合并于此,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5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部件可以是各种应用了马达的驱动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制。
55.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叙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然而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还包括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范围的所有改变、修改和等同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