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69297发布日期:2021-11-18 11:5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插接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


背景技术:

2.现代高层建筑和大型的车间需要巨大的电能,而面对这庞大的负荷所需成百上千安培的强大电流就要选用安全可靠的传导设备,母线系统便是很好的选择。母线槽系统是一个高效输送电流的配电装置,与其适应了越来越高的建筑物和大规模工厂经济合理配线的需要。
3.然而,传统的母线槽插接箱在使用时,由于电线的插接长时间的运作,母线槽插接箱内部温度逐步升高,导致电线老化加速,易发生火灾。为此,我们提供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母线槽插接箱在使用时,由于电线的插接长时间的运作,母线槽插接箱内部温度逐步升高,导致电线老化加速,易发生火灾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包括插接箱、箱门、隔板、接线盒、冷却组件和排风组件,所述插接箱的两侧边具有排风口,所述箱门与所述插接箱活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的侧边,所述隔板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的内部,所述接线盒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板的上方,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板的下方,所述排风组件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的上方;
6.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箱、冷风转换器、进风口、吸风管、风机和出风管,所述冷却箱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板的下方,所述冷风转换器与所述冷却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冷却箱的内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冷却箱的下方,所述吸风管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吸风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却箱固定连接,每根所述吸风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所述出风管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出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每根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隔板,并位于所述隔板的上方。
7.打开所述箱门,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插接箱的内部,将所述接线盒和所述冷却组件进行分隔,在所述接线盒产生高温时,便启动所述冷却组件对所述插接箱内部进行降温处理,所述插接箱上方设置的所述排风组件便将热气通过所述排风口处排出,加快对所述插接箱内部的降温。
8.其中,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固定架和保护垫,所述固定架的数量为两组,每个所述风机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架,所述保护垫与所述冷风转换器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冷风转换器的下方。
9.所述固定架对所述风机进行支撑,所述保护垫对所述冷风转换器进行保护。
10.其中,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固定冷气分散筒,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的数量为两个,每根所述出风管的上方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每个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的侧壁均具有多个通孔。
11.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设置于所述出风管的上方,能够将冷气进行扩散,且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具有多个通孔,加快内部的降温效果。
12.其中,所述排风组件包括电机、转轴和扇叶,所述电机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的上方,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扇叶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的内部。
13.启动所述电机,电机带动所述转轴,所述转轴带动所述扇叶,辅助所述冷却组件将所述插接箱内部热气排出。
14.其中,所述排风组件还包括保护壳和减震橡胶,所述保护壳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电机的外部,所述减震橡胶与所述保护壳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保护壳的下侧。
15.所述保护壳对所述电机进行保护,所述减震橡胶对所述电机进行减震处理,从而提高实用性。
16.其中,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还包括密封框架和密封胶条,所述密封框架与所述箱门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箱门的侧边,所述密封胶条与所述密封框架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密封框架的内部。
17.所述密封框和设置在所述密封框内部的所述密封胶条能够提高对所述插接箱的密封效果,防止灰尘落入。
18.其中,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还包括排线板和穿线环,所述排线板的数量为两块,每块所述排线板分别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均位于所述接线盒的侧边,每块所述排线板的上方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穿线环。
19.所述排线板能够将线缆进行排放,设置在所述排线板上方的多个所述穿线环能够将线缆进行有序整理。
20.其中,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还包括温度感应器和照明灯,所述温度感应器与所述接线盒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接线盒的侧边,所述照明灯与所述插接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的内侧壁。
21.所述温度感应器能够实时观测内部稳定情况,所述照明灯能够辅助工作人员对所述插接箱内部的线缆进行整理。
2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在需要将母线进行插接时,将所述插接箱的所述箱门打开,所述接线盒设置于所述插接箱的内部,便打开所述接线盒,对母线进行接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接线盒的下方,所述冷却组件设置于所述隔板的下方,待内部接线盒线缆插接,产生大量热量时,便启动所述隔板下方的所述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箱设置于所述隔板的下方,所述冷风转换器设置于所述冷却箱的内部,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冷却箱的下方,所述冷风转换器通过所述冷却箱下方的所述进风口,将风量转换成冷气,在通过所述冷却箱两侧边的所述吸风管,将转换的冷风吸出,设置在所述吸风管侧边的所述风机便辅助所述吸风管将冷风吹出至所述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便贯穿所述隔板,将冷气输送至所述隔板上方的所述接线盒处,对所述接接线盒内部连接的线缆进行降温,所述排风组件设
置于所述插接箱的上方,能够辅助所述冷却组件对其线缆进行降温处理,热气便通过所述插接箱两侧边的排风口排出,所述母线槽插接箱内部温度便不易升高,电线便不易加快老化,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的正视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的侧视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的a

a线结构剖视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29]1‑
插接箱、2

箱门、3

隔板、4

接线盒、5

冷却组件、51

冷却箱、52

冷风转换器、53

进风口、54

吸风管、55

风机、56

出风管、57

固定架、58

保护垫、59

固定冷气分散筒、6

排风组件、61

电机、62

转轴、63

扇叶、64

保护壳、65

减震橡胶、7

通孔、8

密封框架、9

密封胶条、10

排线板、101

穿线环、102

温度感应器、103

照明灯、104

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2]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尘母线槽插接箱,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包括插接箱1、箱门2、隔板3、接线盒4、冷却组件5和排风组件6,所述插接箱1的两侧边具有排风口104,所述箱门2与所述插接箱1活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1的侧边,所述隔板3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1的内部,所述接线盒4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板3的上方,所述冷却组件5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板3的下方,所述排风组件6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1的上方;
[0033]
所述冷却组件5包括冷却箱51、冷风转换器52、进风口53、吸风管54、风机55和出风管56,所述冷却箱51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隔板3的下方,所述冷风转换器52与所述冷却箱5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冷却箱51的内部,所述进风口53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
连接,并位于所述冷却箱51的下方,所述吸风管54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吸风管5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却箱51固定连接,每根所述吸风管5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风机55固定连接,所述出风管56的数量为两根,每根所述出风管56的一端与所述风机55固定连接,每根所述出风管56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隔板3,并位于所述隔板3的上方。
[003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需要将母线进行插接时,将所述插接箱1的所述箱门2打开,所述接线盒4设置于所述插接箱1的内部,便打开所述接线盒4,对母线进行接线,所述隔板3设置于所述接线盒4的下方,所述冷却组件5设置于所述隔板3的下方,待内部接线盒4线缆插接,产生大量热量时,便启动所述隔板3下方的所述冷却组件5,所述冷却箱51设置于所述隔板3的下方,所述冷风转换器52设置于所述冷却箱51的内部,所述进风口53设置于所述冷却箱51的下方,所述冷风转换器52通过所述冷却箱51下方的所述进风口53,将风量转换成冷气,在通过所述冷却箱51两侧边的所述吸风管54,将转换的冷风吸出,设置在所述吸风管54侧边的所述风机55便辅助所述吸风管54将冷风吹出至所述出风管56,所述出风管56便贯穿所述隔板3,将冷气输送至所述隔板3上方的所述接线盒4处,对所述接接线盒4内部连接的线缆进行降温,所述排风组件6设置于所述插接箱1的上方,能够辅助所述冷却组件5对其线缆进行降温处理,热气便通过所述插接箱1两侧边的排风口104排出,所述插接箱1内部温度便不易升高,电线便不易加快老化,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0035]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组件5还包括固定架57和保护垫58,所述固定架57的数量为两组,每个所述风机55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架57,所述保护垫58与所述冷风转换器5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冷风转换器52的下方。
[0036]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风机55的下方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架57,所述固定架57能够将所述风机55进行支撑,所述保护垫58设置于所述冷风转换器52的下方,能够将所述冷风转换器52进行保护,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0037]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组件5还包括固定冷气分散筒59,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59的数量为两个,每根所述出风管56的上方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59,每个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59的侧壁均具有多个通孔7。
[0038]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根所述出风管56的上方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59,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59能够将所述出风管56中吸出的冷风进行扩散,加强所述插接箱1内部的降温效果,所述固定冷气分散筒59的侧壁具有多个所述通孔7,能够加快内部冷却。
[0039]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组件6包括电机61、转轴62和扇叶63,所述电机61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1的上方,所述转轴6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6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62的另一端与所述扇叶6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1的内部。
[004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组件6设置于所述插接箱1的上方,需要加快对所述插接箱1内部进行散热时,便启动所述电机61,所述电机61的输出端便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所述转轴62进行转动,所述转轴62便将固定连接的所述扇叶63进行转动,所述扇叶63便将所述插接箱1内部的热气,通过所述插接箱1两侧边设置的所述排风口104处排出,从而对内部进行降温。
[0041]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组件6还包括保护壳64和减震橡胶65,所述保护壳64与所述电机6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电机61的外部,所述减震橡胶65与所述保护壳64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保护壳64的下侧。
[004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壳64设置于所述电机61的外部,能够将所述电机61进行保护,所述减震橡胶65设置于所述保护壳64的下侧,在所述电机61进行运作时,难免产生较大的震动,所述减震橡胶65便对所述电机61进行减震处理。
[0043]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还包括密封框架8和密封胶条9,所述密封框架8与所述箱门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箱门2的侧边,所述密封胶条9与所述密封框架8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密封框架8的内部。
[004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框架8设置于所述箱门2的侧边,所述密封胶条9设置于所述密封框架8的内部,在将所述箱门2关闭在所述插接箱1上时,所述密封框架8和密封胶条9能够加强所述插接箱1的密封效果,防止灰尘落入插接箱1的内部。
[0045]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还包括排线板10和穿线环101,所述排线板10的数量为两块,每块所述排线板10分别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均位于所述接线盒4的侧边,每块所述排线板10的上方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穿线环101。
[0046]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线盒4的上下方均设置有所述排线板10,所述排线板10能够辅助所述接线盒4将线缆进行插接,所述排线板10的上方设置有多个所述穿线环101,所述穿线环101能够将线缆进行穿接,从而将内部的线缆进行有序连接。
[0047]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母线槽插接箱还包括温度感应器102和照明灯103,所述温度感应器102与所述接线盒4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接线盒4的侧边,所述照明灯103与所述插接箱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插接箱1的内侧壁。
[0048]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感应器102设置于所述接线盒4的侧边,在所述接线盒4内部的插接的线缆温度升高时,所述感应器便能够感应,从而启动所述冷却组件5对所述插接箱1内部进行降温,所述照明灯103设置于所述插接箱1的内部侧壁,在工作人员对内部的线缆进行插接时,所述照明灯103能够辅助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0049]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