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04454发布日期:2022-01-01 00:0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


背景技术:

2.变电柜是配电设备,在远程输电的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变电柜内配套安装有多种元器件。
3.如图1所示,在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变电柜,包括变电柜本体1,变电柜本体1内部配套安装有计量表(图中未视出),变电柜本体1的一侧铰接有一对门2,在变电柜本体1内的元器件工作时,门2处于关闭状态。
4.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计量表进行观察记录数据,但是每次观察计量表时,都需要工作人员将门2打开,观察完毕后再将门2关闭,观察计量表的过程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观察计量表的过程比较麻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包括变电柜本体,所述变电柜本体安装有门,所述门上设有与计量表正对的观察窗,所述观察窗贯穿门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变电柜本体内部的元器件工作时,门处于关闭状态,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计量表进行观察时,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窗直接对计量表进行观察,不需要工作人员将门打开后再对计量表进行观察,具有方便对计量表进行观察的效果。
9.可选的,所述门靠近变电柜本体内部的一侧设有与观察窗连通设置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插接有透明板,所述门设有安装槽的一侧设有将透明板固定的拆卸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板将观察窗挡住,透明板具有减小外部的灰尘通过观察窗进入到变电柜本体内部的可能性的效果,而且工作人员可直接通过透明板观察计量表。当透明板由于意外损坏时,拆卸组件解除对透明板的限制,将损害的透明板拆下,然后将新的透明板和安装槽插接,拆卸组件将透明板固定。
11.可选的,所述拆卸组件包括与门设有安装槽的一侧固定连接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与透明板抵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板与安装槽插接后,转动抵接板,使抵接板靠近透明板的一侧与透明板紧密抵接,抵接板将透明板挡住,将透明板固定,固定过程比较方便。需要将透明板拆下时,转动抵接板,使抵接板不再挡住透明板,可将透明板拆下。
13.可选的,所述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安装槽设置在其中一个门上,两个门均与变电柜本体铰接,两个门之间设有锁紧组件,当两个门关闭时,所述锁紧组件将两个门固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门关闭后,锁紧组件将两个门固定,增加门关闭时的稳定性。锁紧组件解除对门的限制,将门打开,工作人员对变电柜本体内部的元器件记性检
修工作。
15.可选的,与设有观察窗的门相邻的门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门远离变电柜本体内部的一侧,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凹槽内设有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穿过门并且转动杆与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置于凹槽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转动杆远离把手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设有安装槽的门靠近变电柜本体内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向下设有供连接杆插接的连接槽。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门关闭后,转动把手,把手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连接杆向靠近连接槽的一侧转动,连接杆与连接槽插接,将两个门固定,固定过程比较方便。反向转动把手,把手通过连接杆带动连接杆反向转动,使连接杆与连接槽分离,将门打开,打开过程也比较方便。
17.可选的,设有凹槽的门远离变电柜本体的一侧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将凹槽盖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将凹槽盖住时,盖板也将把手挡住,减小由于误碰把手将门打开的可能性。转动盖板,使盖板不再盖住凹槽,工作人员能够对把手进行操作。
19.可选的,所述变电柜本体靠近门的侧面均设有散热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孔具有及时将变电柜本体内部的热量排出,加快变电柜本体内部的散热速度的效果。
21.可选的,所述变电柜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雨罩。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雨罩设置在变电柜本体的顶部,下雨时,防雨罩减小预留经过门与变电柜本体之间的顶部缝隙进入到变电柜本体内部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窗直接对计量表进行观察,不需要工作人员将门打开后再对计量表进行观察,具有方便对计量表进行观察的效果;
25.2.透明板将观察窗挡住,透明板具有减小外部的灰尘通过观察窗进入到变电柜本体内部的可能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相关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施例中体现安装槽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施例中体现抵接板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施例中体现凹槽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施例中体现连接槽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变电柜本体;11、散热孔;12、防雨罩;2、门;21、观察窗;22、安装槽;23、透明板;24、凹槽;25、盖板;3、拆卸组件;31、固定杆;32、抵接板;4、锁紧组件;41、转动杆;42、把手;43、连接杆;44、连接块;441、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2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
35.如图2和图3所示,变电柜包括变电柜本体1,变电柜本体1的一侧铰接有两个门2,其中一个门2上设有观察窗21,观察窗21贯穿门2并且观察窗21正对计量表(图中未视出)设置。
36.如图3和图4所示,设有观察窗21一侧的门2靠近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一侧设有安装槽22,安装槽22与观察窗21连通设置。安装槽22内插接有透明板23,门2设有安装槽22的一侧设有拆卸组件3,拆卸组件3将透明板23固定。
37.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元器件工作时,门2处于关闭状态,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窗21和透明板23即可观察计量表,不需要工作人员将门2打开后再对计量表进行观察,通过设置观察窗21,具有方便对计量表进行观察的效果。
38.透明板23可将观察窗21挡住,工作人员可通过透明板23对计量表进行观察,减小外部的灰尘通过观察窗21进入到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可能性。
39.如图3和图4所示,变电柜本体1基本上都是在室外露天的环境中使用,透明板23使用一段时间后,透明板23可能由于意外情况发生破损。透明板23发生破损后,拆卸组件3解除对透明板23的限制,工作人员将破碎的透明板23拆下,更换新的透明板23,再通过拆卸组件3将透明板23固定。
40.拆卸组件3包括环绕安装槽22一周设置的四个固定杆31,每个固定杆31均与门2设有安装槽22的一侧固定连接。每个固定杆31均转动连接有抵接板32,透明板23与安装槽22插接后,转动抵接板32,使抵接板32靠近透明板23的一侧与透明板23紧密抵接,抵接板32将透明板23挡住,将透明板23固定,固定过程比较方便。
41.转动抵接板32,使抵接板32不再挡住透明板23,将破碎的透明板23拆下,拆下过程比较方便。破碎的透明板23拆下后,将新的透明板23与安装槽22插接,再转动抵接板32,使抵接板32将透明板23固定在安装槽22内。
42.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门2上设有锁紧组件4,当两个门2关闭时,锁紧组件4将门2固定,增加门2关闭时的稳定性。需要对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元器件进行检修时,锁紧组件4解除对门2的限制,将门2打开。
43.与设有观察窗21的门2相邻的门2上设有凹槽24,凹槽24设置在门2远离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一侧。锁紧组件4包括凹槽24内设有的转动杆41,转动杆41其中一端置于凹槽24内,转动杆41远离凹槽24的一端穿过门2设置,转动杆41与门2转动连接。
44.转动杆41置于凹槽24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42,转动杆41远离把手4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3,连接杆43与转动杆41垂直设置。设有安装槽22的门2靠近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4,连接块44的上表面向下设有连接槽441。
45.两个门2关闭后,转动把手42,把手42带动转动杆41转动,转动杆41带动连接杆43向靠近连接槽441的一侧转动,使连接杆43与连接槽441插接,将两个门2固定,固定过程比较方便。
46.需要将两个门2打开时,反向转动把手42,使把手42带动转动杆41转动,转动杆41带动连接杆43向远离连接槽441的一侧转动,使连接杆43与连接槽441分离,将两个门2打开,打开过程比较方便。
47.门2设有凹槽24的一侧铰接有盖板25,盖板25与门2的铰接处置于凹槽24的上侧。盖板25处于自然状态时,盖板25将凹槽24盖住。盖板25将把手42挡住,减小由于误碰把手42
将门2打开的可能性。
48.工作人员需要对把手42进行操作时,向上转动盖板25,使盖板25不再盖住凹槽24,然后工作人员对把手42进行操作。
49.如图5所示,变电柜本体1靠近门2的一对侧面均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1,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元器件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散热孔11排出,散热孔11能够及时将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热量排出,加快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散热速度。
50.变电柜本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雨罩12,防雨罩12将变电柜本体1的顶部罩住。遇到下雨天气时,雨水经过防雨罩12的表面流下,减小雨水经过门2与变电柜本体1之间的顶部缝隙进入到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可能性,保护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元器件。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带有观察窗的变电柜的实施原理为:变电柜本体1内部的元器件工作时,门2处于关闭状态,将门2关闭以后,工作人员转动把手42,使连接杆43与连接槽441插接,将门2固定。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窗21和透明板23可定期对计量表进行观察工作。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