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及无人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16800发布日期:2022-07-02 01:13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充电装置及无人机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充电装置及无人机组件。


背景技术:

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方面,无人机分为侦察机和靶机。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在航拍、农业、植保、快递运输、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抢险救灾以及影视拍摄等领域的应用,大大的拓展了无人机本身的用途。
3.随着无人机在各种领域中的广泛使用,用户对于无人机续航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单仅靠提升电池容量很难满足用户需求,所以更多的研发目光投向了增加充电器充电效率的方向。
4.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常使用的方式是,使用一个充电器匹配一块电池进行充电。这种方式的充电效率极低,在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无人机作业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及无人机组件,以改善目前一个充电器匹配一块电池进行充电,充电效率极低的现状。
6.本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座和适配器。所述充电座包括基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所述基座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收容电池的容置腔,每一所述容置腔内均设有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电池连接,各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所述适配器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的第三接口,所述适配器与所述充电座之间可插拔地连接。
7.可选地,所述基座具有第一表面,所述容置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自所述第一表面内凹形成;所述第二腔体自所述第一腔体的底壁内凹形成,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第二腔体。
8.可选地,所述底壁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两侧内凹以形成两卡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两侧,所述卡槽靠近所述第二腔体的腔底的槽壁用于与电池上的卡接部配合,限制电池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运动。
9.可选地,所述第二腔体的墙壁用于与所述电池的弹性张紧组件配合,以对所述电池沿第一预设方向进行预紧,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10.可选地,各所述容置腔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11.可选地,沿第二预设方向,所述第一腔体贯通所述基座。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垂直。
12.可选地,所述基座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安装槽。
13.可选地,所述基座于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接头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用于共同配合,以使所述充电座与所述适配器卡接固定。
14.可选地,沿第一预设方向,所述安装槽的一端贯通所述基座以形成入口。沿第二预设方向,所述安装槽的两端封闭,沿第三预设方向,所述安装槽的至少一端封闭。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包括沿第三预设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第一壁部,每一所述第一壁部朝向另一所述第一壁部延伸形成限位部,两所述限位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接头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抵压于所述第一接头。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并垂直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所述第三预设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和第二预设方向。
15.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头包括基体和罩体。所述第三接口,设于所述基体。所述罩体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基体,所述罩体可在盖罩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于所述盖罩状态,所述罩体盖罩所述第三接口,于所述打开状态,所述罩体使所述第三接口显露。
16.本技术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人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充电装置以及插接于所述充电装置的电池,所述充电装置用于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17.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座和适配器。所述充电座包括基座、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所述基座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收容电池的容置腔,每一所述容置腔内均设有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电池连接,各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所述适配器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的第三接口,所述适配器与所述充电座之间可插拔地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当所述适配器插接于所述充电座进行供电时,所述充电座可以对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并且与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的电池进行充电。同时,设置于所述基座上至少两个的容置腔可以容纳更多电池,从而提升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9.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组件的立体图;
20.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立体图;
21.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的立体图;
22.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23.图5是本技术中图4的a部放大图;
24.图6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的打开状态立体图;
25.图7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的盖罩状态立体图;
26.图8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立体图;
27.图9是本技术中图8的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9.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1.请参阅图1,其示出了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组件的立体图。无人机组件包括充电装置1和插接于充电装置1的电池,充电装置1用于对电池2进行充电。电池2的数量至少为一块。电池2收容于充电装置1并且与其电连接,以使电池2可以通过充电装置1进行充电。
32.请参阅图2至图3以及图6,其示出了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的立体图、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100的立体图和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200的打开状态立体图。上述充电装置1包括充电座100和适配器200。充电座100包括基座110、第一接口120与第二接口130,基座110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收容电池2的容置腔111,每一容置腔111内均设有第二接口130,第二接口130用于与电池2连接,各第二接口130均与第一接口120电连接,从而使得在充电座100内可以将自第一接口120输入的电流,直接通过第二接口130输出至与第二接口130连接的电池2。适配器200包括第一接头210,第一接头210设有用于与第一接口120电连接的第三接口211,适配器200与充电座100之间可插拔地连接,从而增强充电装置1的可拆卸性。当适配器200与充电座100之间断开时,可以方便携带节省空间;当适配器200与充电座100之间插接并且电连接时,适配器200给充电座100供电,从而使得给与充电座100电连接的电池2充电。
33.接下来,首先对充电装置1的充电座100和适配器200作具体说明。
34.对于前述充电座100,请参阅图2和图3,其示出了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的立体图和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100的立体图。充电座100作为主要收容电池2的充电主体。充电座100包括基座110、第一接口120和第二接口130。其中,基座110具有第一表面112。而容置腔111包括第一腔体1111和第二腔体1112。第一腔体1111自第一表面112内凹形成,第一腔体1111主要用于收容电池2的主体部分。第二腔体1112自第一腔体1111的底壁内凹形成,第二接口130设置于第二腔体1112。第二腔体1112用于收容电池2与第二接口130连接的部分。
3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体1111与电池2接触的内腔壁应设置为与电池2相适配的结构,并且还可以设有便于电池2滑入容置腔111的防呆结构和/或导轨。可选地,各容置腔111沿第一预设方向f1间隔设置。这种排列形式可以有效利用基座110的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无人机的电池靠近其充电接口的一端宽于远离其充电接口的一端,故每一容置腔
111的第二腔体1112可以是错开设置,从而减小基座110的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座100包括三个容置腔111,各容置腔111沿第一预设方向f1等距间隔设置,并且每一第二腔体1112均设置于每一第一腔体1111的同一侧。可选地,第一腔体1111沿第二预设方向f2贯通基座110,从而便于电池2插入第一腔体1111,以免第一腔体1111在第二预设方向f2上的腔壁,阻挡第一腔体1111收容电池2。
36.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2,在本技术中的第一预设方向f1为平行于第一表面112的方向,第二预设方向f2为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f1的方向,其同样平行于上述第一表面112,而第三预设方向f3为同时垂直于第一预设方向f1和第二预设方向f2的方向。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腔体1111的壁部于第二腔体1112的两侧内凹以形成两卡槽1111a。两卡槽1111a分别位于第二腔体1112的两侧,用于与电池2上的卡接部配合,以限制电池2垂直于第一表面112的方向的运动。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5,其分别示出了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1的立体图、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100的立体图、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以及本技术中图4的a部放大图,并结合其他视图。上述第一腔体1111的底壁设有连通腔1111b,连通腔1111b于底壁沿第三预设方向f3内凹形成,连通腔1111b通过卡槽1111a连通第二腔体1112。具体地,请参阅图5,该连通腔1111b不仅可以限制电池2垂直于第一表面112方向的运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池2在平行于第一表面112方向上的运动,并且起到了防呆的作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结构的连通腔1111b的腔体还具有让位的功能,连通腔1111b的腔体可以收容突出于电池2上的卡接部的结构。
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并结合其他视图,基座110还设有安装槽113,第一接口120设置于安装槽113。安装槽113供适配器200的第一接头210插入并固定。并且基座110于安装槽113内设有第一卡接部1131,相应的,第一接头210还设有第二卡接部214。第一卡接部1131和第二卡接部214用于共同配合,以使充电座100与适配器200卡接固定。可选的,第一卡接部1131设有锯齿状凸起,第二卡接部214设有与第一卡接部相适配的凹陷,通过第一接头210和安装槽113之间的过盈配合进行固定。可选的,第一卡接部1131和第二卡接部214的配合形式还可以是:第二卡接部214和第一卡接部1131中的一个是具有弹性的卡接件,例如带有弹簧的顶柱与卡扣的配合等。可选地,沿第一预设方向f1向安装槽113的一端贯通以形成入口1132。并且沿第三预设方向f3,安装槽113的至少一端封闭,从而使得第一接头210自入口1132插入安装槽113,并且至少一端封闭的安装槽113可以防止第一接头210松脱。安装槽113的槽壁包括沿第二预设方向f2相对设置的两第一壁部1133,每一第一壁部1133朝向另一第一壁部1133延伸形成限位部,两限位部一方面用于在第一接头210伸入安装槽113时抵压于第一接头210,使得第一接头210与安装槽113的槽壁通过间隙配合提高结合强度;另一方面,当适配器200由于误触或者其他客观原因而发生活动或者倾转时,两限位部抵接于适配器200可以防止其松脱,提升适配器200的工作效率和第一接头210的可靠性,提高了充电装置1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间隙配合是指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
40.对于上述适配器200,请参阅图6和图7,其示出了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200的打开状态立体图和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适配器200的盖罩状态立体图,并结合
其他视图。适配器200的第一接头210包括基体212和罩体213。第三接口211设于基体212。罩体213可活动地安装于基体212,罩体213可在盖罩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切换,于盖罩状态,罩体213盖罩第三接口211,以使罩体213可以保护第三接口211,因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接口211上一般设有相对第一接头210突出的接头,而这种接头的材料强度并不高,故罩体213在此时可以保护接头;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接口211为相对第一接头210内凹的接头,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浮尘和杂质在接头内沉积而造成短路或者断路,罩体213同样可以在第三接口211不与第一接口120连接时,保护第三接口211。于打开状态,罩体213使第三接口211显露。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罩体213呈“l”型,且罩体213的一端与基体212显露第三接口211的一端旋转连接,于盖罩状态,罩体213盖罩第三接口211;于打开状态,罩体213相对基体212旋转从而使第三接口211显露。可选地,罩体213与基体212中的一个设有滑轨(图未示)另一个设有滑块(图未示),滑块沿滑轨滑动,从而使得罩体213盖设于基体212。罩体213和基体212还可以通过柔性连接件或者弹性件连接,例如线绳或者弹簧等。亦或是两者为分体式设计,同时基体212上设有可以在罩体213于打开状态时暂时固定存放的结构,例如磁吸式罩体等。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上述罩体213上还设有凸出部2131,对应的基体212上还设有与凸出部2131相适配的凹陷部2121,当罩体213于盖罩状态时,凸出部2131与凹陷部2121卡接,以使罩体213可以稳定的盖设于基体212上。而在打开状态,第一接头210插接于安装槽113时,凸出部2131还与由两第一壁部1133形成的限位部卡接,防止罩体213活动影响电池2充电。
42.对于前述电池2,请参阅图8和图9,其示出了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2的立体图和本技术中图8的b部放大图。电池2在一些实施例中,其数量小于等于容置腔111的数量,而在本实施例中,电池2的数量为三个,并可以可插拔的连接于每一容置腔111。电池2包括电池主体300和弹性张紧组件400。电池主体300设有与第二接口130电连接的第四接口310。电池主体300还设有与卡槽1111a相匹配的两第三卡接部320,当电池主体300收容于第一腔体1111时,每一第三卡接部320分别卡接于设置于其一侧的卡槽1111a内,从而提高电池2与充电座100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
43.对于上述弹性张紧组件400,其包括第一弹性件410、第一凸起420、第二弹性件430和第二凸起440。第一凸起420安装于第一弹性件410上,第二凸起440安装于第二弹性件430上。第一弹性件410的第一端安装于电池主体300上,第二弹性件430的第一端安装于电池主体300上,第一弹性件410的第一端与第二弹性件430的第一端相对设置于电池主体两侧。并且第一弹性件410的第二端和第二弹性件430的第二端分别沿其一侧的电池主体300,延伸至电池主体300的底部,以使第一弹性件410的第二端和第二弹性件430的第二端,分别暴露于电池主体300两侧的底部。对应地,电池主体300上还开设有与第一凸起420和第二凸起440相适配的窗口330,第一凸起420和第二凸起440相对窗口330伸出,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夹持第一凸起420和第二凸起440,来改变第一弹性件410的第二端和第二弹性件430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电池2的插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410的第二端和第二弹性件430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电池主体300的宽度,从而使得电池2在收容于容置腔111时,第一弹性件410的第二端和第二弹性件43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腔体1112的腔壁配合,从而对电池2沿第一预设方向f1进行预紧。
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凸起420和第二凸起440相对窗口330伸出的部分经过表面粗糙处理,提升用户的使用手感,加大了人手与第一凸起420和第二凸起440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45.综合上述实施例,现对本技术实施例的3种使用方式进行进一步阐述:
46.(1)当第一接头210插接于安装槽113上,但第一接口120与第三接口211之间没有电连接时,或者,第一接头210没有插接于安装槽113时,充电座100可单独用于电池2的收纳和整理。
47.(2)当第一接头210插接于安装槽113上,且第一接口120与第三接口211之间有电连接,且第一接口120与每一第二接口130,或者,第一接口120与任一第二接口130有电连接时,充电座100可以通过该第二接口130对电池2进行充电。而与第一接口120之间没有电连接的第二接口130,其所在的容置腔111,无法对电池2进行充电。
48.综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座100还可以设有控制每一第二接口130的电开关,以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装置1包括充电座100和适配器200。充电座100包括基座110、第一接口120与第二接口130,基座110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收容电池2的容置腔111,每一容置腔111内均设有第二接口130,第二接口130用于与电池2连接,各第二接口130均与第一接口120电连接。适配器200包括第一接头210,第一接头210设有用于与第一接口120电连接的第三接口211,适配器200与充电座100之间可插拔地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当适配器200插接于充电座100进行供电时,充电座100可以对收容于容置腔111,并且与第二接口130电连接的电池2进行充电。同时,设置于基座110上至少两个的容置腔111可以容纳更多电池2,从而提升充电效率。
50.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人机组件(图未示),该无人机组件包括上述充电装置1和插接于充电装置1的电池2,并且无人机组件包括至少一块电池2,充电装置1用于对电池2进行充电。而该充电装置1和电池2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装置1和电池2结构相同,在此则不赘述。该无人机组件可以改善目前无人机中,一个充电器匹配一块电池进行充电,充电效率极低的现状。
5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