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35909发布日期:2022-07-13 04:2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配电箱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


背景技术:

2.动力配电箱,是配电箱的一种。配电箱分为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的金属柜中,构成低压配电装置。
3.动力配电箱整体相对封闭且配电箱内安装有大量的元器件,元器件的持续运作会向外散发热量,导致配电箱内堆积大量的热量,配电箱内的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4.为方便配电箱内的热量向外散出,配电箱上通常会开口散热口,但外界灰尘很容易通过散热口进入配电箱内部,会对电器元件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灰尘进入配电箱内部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包括配电箱本体,所述配电箱本体上开设有散热口,所述配电箱本体上设置有防尘组件,所述防尘组件包括封盖罩,所述封盖罩上开设有气孔,所述封盖罩用于罩设所述散热口,所述封盖罩与所述配电箱本体相连,所述封盖罩内设置有防尘网。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配电箱本体内的电器元件在工作过程中向外散热,热量通过散热口向外排出,封盖罩内的防尘网对从散热口进入配电箱本体内的灰尘进行拦截,降低了灰尘进入配电箱本体内部的可能性。
9.进一步的,所述防尘网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防尘网均位于所述封盖罩中。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尘网的数量越多,对灰尘的阻挡效果更好,若干个防尘网对灰尘进行依次阻挡,进一步降低了灰尘进入配电箱本体内部的可能性。
11.进一步的,所述封盖罩位于所述配电箱本体的内部,所述封盖罩与所述配电箱本体可拆卸连接。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封盖罩设置在配电箱本体内部,可以使配电箱整体的外观更加美观,不影响配电箱本体的正常使用,同时,封盖罩与配电箱本体可拆卸连接,方便定期对封盖罩内的灰尘进行清理。
13.进一步的,所述封盖罩上设置有连接耳板,所述连接耳板与所述封盖罩为一体成型,所述连接耳板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将所述封盖罩与所述配电箱本体相连接。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封盖罩进行装配时,使连接耳板与配电箱本体相贴合,使用连接件将封盖罩与配电箱本体进行锁紧固定,装配方便。
15.进一步的,所述配电箱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耳板相对应的安装槽,所述连接耳板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的设置,可以对连接耳板进行限位,降低了连接耳板在配电箱本体上发生位移的可能性,使连接耳板与配电箱本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17.进一步的,若干个所述防尘网相互贴合,所述防尘网与所述封盖罩可拆卸连接。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防尘网相互贴合依次对灰尘进行拦截,进一步提高了防尘效果,同时,防尘网与封盖罩可拆卸连接,方便定期对防尘网上的灰尘进行清理。
19.进一步的,所述防尘网的一侧设置有正极磁条,所述防尘网的另一侧设置有负极磁条,所述防尘网上的正极磁条与相邻所述防尘网上的负极磁条相互吸合。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尘网上的正极磁条与相邻的防尘网上的负极磁条相互吸合,可以使相邻防尘网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不易分离。
21.进一步的,所述封盖罩内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用于与所述防尘网相抵触,所述防尘网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封盖罩上开设有与所述导向块相对应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槽中。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对防尘网进行限位,供防尘网抵靠,使防尘网更加稳定地设置在封盖罩中,导向块及导向槽的设置为防尘网的滑动提供了导向和限位,使防尘网在装配的过程中,始终沿直线方向滑动,降低了由于防尘网翻转卡在封盖罩中无法移动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24.(1)配电箱本体内的电器元件在工作过程中向外散热,热量通过散热口向外排出,封盖罩内的防尘网对从散热口进入配电箱本体内的灰尘进行拦截,降低了灰尘进入配电箱本体内部的可能性;
25.(2)封盖罩设置在配电箱本体内部,可以使配电箱整体的外观更加美观,不影响配电箱本体的正常使用,同时,封盖罩与配电箱本体可拆卸连接,方便定期对封盖罩内的灰尘进行清理;
26.(3)封盖罩设置在配电箱本体内部,可以使配电箱整体的外观更加美观,不影响配电箱本体的正常使用,同时,防尘网与封盖罩可拆卸连接,方便定期对防尘网上的灰尘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的爆炸构示意图;
29.图3为防尘网与封盖罩连接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30.图中标号说明:
31.1、配电箱本体;11、散热口;12、安装槽;2、防尘组件;21、封盖罩;211、气孔;212、导向槽;213、连接耳板;22、防尘网;23、导向块;3、限位环;4、正极磁条;5、负极磁条;6、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请参阅图1和图2,包括配电箱本体1,配电箱本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口11,若干个散热口1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配电箱本体1内对应散热口11的位置设置有防尘组件2。配电箱本体1内的电器元件向外散热,堆积在配电箱本体1内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口11向外排出,防尘组件2的设置降低了灰尘由散热口11进入配电柜本体内部的可能性,不影响散热的同时起到很好的防尘效果。
37.参照图2,防尘组件2包括封盖罩21,封盖罩21为内部中空且一端开口的长方体状态,封盖罩21与配电箱本体1可拆卸连接,封盖罩21对散热口11进行封盖,封盖罩21背离散热口11的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气孔211。
38.参照图2,封盖罩21内设置有若干个防尘网22,防尘网22与封盖罩21可拆卸连接,防尘网22竖直设置且防尘网22的侧壁与封盖罩21的内腔壁相互贴合,若干个防尘网22相互贴合。
39.参照图2,封盖罩21上开设的气孔211使配电箱本体1内堆积的热量得以向外排出,多个防尘网22相互贴合依次对灰尘进行拦截,进一步提高了防尘效果。
40.参照图2,封盖罩21上设置有两个连接耳板213,两个连接耳板213关封盖罩21开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连接耳板213从封盖口罩靠近开口的边缘处朝向背离封盖罩21中心线的方向延伸,连接耳板213与封盖罩21为一体成型,连接耳板21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连接件6,连接件6采用螺栓,配电箱本体1的内腔壁上开设有与连接耳板213相对应的安装槽12,连接耳板213嵌设在安装槽12内,连接件6将封盖罩21与配电箱本体1相互锁紧固定。
41.参照图2,盖罩设置在配电箱本体1内部,可以使配电箱整体的外观更加美观,不影响配电箱本体1的正常使用,同时,封盖罩21与配电箱本体1可拆卸连接,方便定期对封盖罩21内的灰尘进行清理;安装槽12对连接耳板213进行限位,降低了连接耳板213在配电箱本体1上发生位移的可能性,使连接耳板213与配电箱本体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42.参照图2,封盖罩21内设置有限位环3,限位环3为方环状,限位环3的外环壁与封盖罩21的内腔壁相互贴合,限位环3位于防尘网22背离散热口11的一侧,限位环3用于供防尘网22抵靠,防尘网22靠近限位环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正极磁条4,防尘网22背离限位环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负极磁条5,限位环3靠近防尘网2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负极磁条5,正极磁条4与负极磁条5相互吸合。
43.参照图2,靠近限位环3的防尘网22与限位环3相互吸合,相邻的防尘网22相互吸合在一起,使相邻防尘网2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不易分离。
44.参照图2和图3,防尘网22相对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块23,封盖罩2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导向块23相对应的导向槽212,导向块23滑移设置在导向槽212中。
45.参照图2和图3,防尘网22在装配的过程中,导向块23及导向槽212的设置为防尘网22的滑动提供了导向和限位,使防尘网22始终沿直线方向滑动,降低了由于防尘网22翻转卡在封盖罩21中无法移动的可能性。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封闭防尘式动力配电箱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对防尘组件2进行装配时,将若干个防尘网22依次放入封盖中,实现防尘网22之间的相互吸合,再将封盖罩21通过连接耳板213与配电箱本体1相互固定,即可在满足散热要求的同时,起到很好的防尘效果。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