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3995发布日期:2022-06-10 22:0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静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头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静电接线盒。


背景技术:

2.接线盒又名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液压、气动、电器等行业中,作为电磁阀线圈等与外界控制部分的电气连接。接线盒的应用对各行各业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电子电器等行业,接线盒的应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接线盒也是随处可见的,接线盒的质量不仅会影响产品的性能能,还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影响。
3.接线盒的防静电性能是考量接线盒质量的重要指标。接线盒上如果存在静电,容易吸附灰尘,改变线路间的阻抗,影响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寿命,同时形成电场或电流破坏元件的绝缘或者导体,使原件受伤不能工作。现有接线盒为了解决防静电的问题,常在盒体外侧安装一金属垫圈,用以屏蔽静电。但是这种设计会增加接线盒的重量,在安装过程中也容易破坏接线盒壳体上的保护涂层,且金属垫圈的电阻往往偏大,致使其屏蔽效果不佳。另外现有的接线盒大多通过螺栓将上下盒体固定在一起,拆卸时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静电接线盒,旨在改善接线盒屏蔽静电的效果,减轻接线盒的整体重量,使接线盒便于拆卸。
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防静电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石墨烯上垫圈、下壳体和锁紧装置。上壳体和下壳体外表面设有防腐涂层。下壳体上端口设有l形槽口。石墨烯上垫圈紧密卡合在l形槽口内。下壳体上可转动连接有锁紧装置,锁紧装置上设有开口。上壳体侧面上固设有与上述开口相应的柱状机构。上述开口能够与柱状结构紧密咬合,使上壳体以紧压方式固定在下壳体上。
7.其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8.上述锁紧装置包括锁扣和铆钉。锁扣包括横梁、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第一悬臂与第二悬臂分别固定在横梁的两端,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通过铆钉定位连接在下壳体的侧面上且使锁扣能够以铆钉为圆心转动,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上分别设有能够与柱状结构紧密咬合的开口。
9.其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防静电接线盒,还包括石墨烯下垫圈。下壳体使用螺栓通过石墨烯下垫圈的安装孔固定在相应的使用设备上。
11.其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12.上述锁紧装置上还设有若干卡簧,所述若干卡簧一端固定在锁扣上,另一端固定在下壳体上。
13.其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14.上述横梁上还设有用于抓取锁扣的把手。
15.其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16.上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与横梁连接处各设有一条垂直于接缝方向的加强筋。
17.其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18.上述第一悬臂的形状和第二悬臂的形状互为镜像。
19.其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20.上述上壳体上设有一穿线孔。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22.(1)本实用新型采用石墨烯垫圈取代金属垫圈,由于石墨烯垫圈的导电性能优于金属垫圈,该技术方案屏蔽静电的效果更好。另外,由于石墨烯垫圈相对金属垫圈不容易划伤接线盒表面的涂层,因此有效降低了因涂层损坏而导致接线盒被环境中物质侵蚀的可能性。同时,石墨烯垫圈相对于金属垫圈质量更轻有利于降低接线盒的整体重量。
23.(2)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石墨烯垫圈不仅可以作为静电屏蔽的装置使用,还作为密封件使用,省去了橡胶密封圈的使用,减少了工作部件,使得接线盒的整体重量进一步下降。
24.(3)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锁紧装置实现上下壳体的开合,使接线盒的拆装更加简便、高效。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装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扣示意图;
28.其中:
29.1、上壳体;101、柱状机构;102、穿线孔;
30.2、石墨烯上垫圈;
31.3、下壳体;301、l形槽口;
32.4、锁紧装置;401、锁扣;402、铆钉;403、横梁;404、第一悬臂;405、第二悬臂;406、卡簧;407、把手;408、加强筋;409、开口;
33.5、石墨烯下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5.实施例:
3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防静电接线盒,具体包括:上壳体1、石墨烯上垫圈2、下壳体3、锁紧装置4和石墨烯下垫圈5,具体参见图1和图2。
37.上壳体1和下壳体3表面设有防腐涂层,该防腐涂层可以防止环境中的酸性物质对该接线盒的侵蚀。上壳体1上设有一穿线孔102,电线可以从该穿线孔102接入接线盒内。下
壳体3上端口设有l形槽口301,石墨烯上垫圈2安装在l形槽口301内且该石墨烯上垫圈2的厚度高于或等于l形槽口301的深度,该石墨烯上垫圈2的外形与上壳体1和下壳体3的外形匹配,确保接线盒表面平整。下壳体3上可转动连接有锁紧装置4,锁紧装置4上设有开口409。上壳体1侧面固设有与开口409相应的柱状机构101。上述开口409能够与柱状结构101紧密咬合,使上壳体1以紧压方式固定在下壳体3上。该防静电接线盒还包括石墨烯下垫圈5。该石墨烯下垫圈5上设有多个安装孔,下壳体3使用螺栓通过石墨烯下垫圈5上的安装孔固定在相应的使用设备上,从而增强该防静电接线盒的屏蔽效果。
38.锁紧装置4包括锁扣401和铆钉402。锁扣401包括横梁403、第一悬臂404和第二悬臂405,具体参见图3。横梁403上设有一把手407,以便于在拆装过程中抓取锁紧装置4。第一悬臂404与第二悬臂405分别固定在横梁403的两端且第一悬臂404的形状和第二悬臂405的形状互为镜像。第一悬臂404和第二悬臂405通过铆钉402定位连接在下壳体1的侧面上且使锁扣401能够以铆钉402为圆心转动。第一悬臂404和第二悬臂405上分别设有开口409,当锁紧装置4向上转动到相应位置,上述开口409能够与柱状机构101紧密咬合,使上壳体1和下壳体3以紧压的方式固定。当锁紧装置4向下转动到相应位置时,可以使上壳体1和下壳体3分开,实现拆卸。这种上、下壳体的连接方式使得该防静电接线盒的维护更加简便、高效。第一悬臂404和第二悬臂405与横梁403连接处各设有一条垂直于接缝方向的加强筋408,防止锁扣401在受力过程中损坏。锁紧装置4上还设有若干卡簧406,所述卡簧406一端固定在锁扣401上,另一端固定在下壳体3上,用以增强锁紧装置4的压紧力,使上下壳体的固定更加紧密。优选地,所述卡簧406一端固定在锁扣401上,另一端固定在铆钉402上。
3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静电接线盒的安装过程如下:第一步:将下壳体3使用螺栓通过石墨烯下垫圈5上的安装孔固定在相应的使用设备上。第二步:通过上壳体1上穿线孔102,在下壳体3内完成接线工作。第三步:下壳体3上安装石墨烯上垫圈2。第四步:把锁紧装置4向上旋转到相应的位置,使第一悬臂404和第二悬臂上405的开口409咬紧上壳体1上的柱状机构101,使上下壳体固定紧密。经过上述步骤即完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静电接盒的安装。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