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6431发布日期:2022-05-31 00:17阅读:98来源:国知局
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许多使用到接触式的充电装置中,由于需使得待充电装置的接触端与充电装置的接触端贴合后进行充电,故充电装置的接触端可能会裸露在容易被接触到的位置,例如:在一些自动充电的机器人中,机器人会自动运行到充电装置所在位置,然后与充电装置的接触端——正极充电片pad+、负极充电片pad-接触,为了便于机器人与充电装置的接触,充电装置的接触端一般都是裸露在容易被接触到的位置的。
3.出于安全性的考量,这类充电装置中一般内置充电电源控制板卡来进行硬件连接检测及充电控制。现有技术中的充电装置中的充电电源控制板卡的电路结构,可参阅图1所示,其通过pmos管(pmos管是指n型衬底、p沟道,靠空穴的流动运送电流的mos管。全称: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别名:positive mos)来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在需要进行充电时,由硬件连接检测模块判断待充电装置的接触端与充电装置的接触端是否贴合,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单片机mcu,由单片机mcu来控制pmos管的导通与否,以控制电压是否传输至充电装置的接触端,为待充电装置充电。如:在待充电设备与充电装置需要进行电气连接进行充电时,由内置充电电源控制板卡中的硬件连接检测模块进行硬件连接检测,当检测到连接成功后,通过控制图1中的两个pmos导通前置适配器,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同时,也可通过该电路中的充电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充电电流,在小于一定电流时自主切断poms完成一次充电。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充电电源控制板卡能够满足大部分小功率充电装置的控制需求。
4.然而在对一些功率较大的设备,如机器人,进行充电时,由于这些设备一般需要用到48v电池供电(大于36v的电压一般就会被认为是高压),因此,充电装置内选用的前置适配器输出的额定电压需为54.6vdc,那么整块后级电源板(即图1中虚线所涵盖的充电电源控制板)上的最高可能电压至少为54.6v。
5.根据60335-2-29/-1安规的要求,超过42.4v的带电体认为是危险带电体,不允许被接触,并且试验指和儿童试验指能接触的部分到危险带电体之间至少有基于危险带电体最高电压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由于为功率较大的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中的接触端一般也是需要裸露在外面的,该接触端为可接触导体,以便待充电装置的接触端与其贴合,进行充电,而pmos管的电气间隙为0mm,如果在大功率充电装置中采用pmos管来进行导通控制,会使得可接触导体与后级板上所有带电体之间没有足够电气间隙(1.5mm)和爬电距离(2.6mm),使得大功率充电装置无法满足安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适应性好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具有如下构成:
8.该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负极充电片及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9.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0.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1.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继电器为触点间隙大于2.6mm的继电器。
12.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13.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14.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15.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直单元包括隔直电容,其中,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并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
16.所述交直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及储能电容,其中,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并由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17.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
18.所述第一二极管设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
19.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
20.充放电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对所述隔直电容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充放电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电阻通过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21.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包括:
22.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上拉电阻单元及第二二极管;
23.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24.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25.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单元与第一电压源相连接,并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单元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相连接;
26.所述第二二极管设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二
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
27.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导通触发模块;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直流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的是否导通。
28.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通触发模块包括:
29.第二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上拉电阻单元及第三二极管;
30.由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构成所述的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的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
31.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接地端相连接;
32.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与第二电压源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相连接;
33.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作为继电器第一连接端;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作为继电器第二连接端;由所述继电器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继电器第二连接端共同构成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出端,并分别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端的电源端及所述继电器控制端的接地端相连接。
34.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各所述继电器中的输出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之间设有继电器采样模块,所述继电器采样模块用于对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输出的电压及电流进行检测,获取该继电器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及输出采样电流信号。
35.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隔离电源模块;
36.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前置适配器相连接;
37.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构成第二电压源,并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模块相连接;
38.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用于将所述前置适配器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模块进行电气隔离,并将所述前置适配器输出的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
39.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路模块包括:
40.硬件连接检测单元,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相连接;
41.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的硬件连接状态监测端与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继电器检测端接收从各所述继电器上采集到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及输出采样电流信号;所述主控单元的各继电器控制端分别与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42.提示单元,所述提示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相连接;
43.降压单元,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降压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降压为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并由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构成第一电压源,输出所述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
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电源端、主控单元的电源端及所述提示单元的电源端相连接。
44.作为上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设有两个串联的所述继电器。
45.本实用新型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技术有益效果包括:
46.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通过在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串联至少一个继电器,且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这种结构设计可以通过继电器有效保障电气间隔,实现安全可靠的特点,避免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47.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源控制板卡的模块示意图;
4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5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上电时的继电器粘连检测的逻辑示意图;
5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进行充电触发检测时的工作逻辑示意图;
5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充电结束检测时的工作逻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6.下面结合图2及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57.该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pad+及负极充电片pad-,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58.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pad+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59.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pad-相连接;
60.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coil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61.其中,继电器一般指的是电磁继电器,也就是机械动作那种。继电器的作用本质是用一个回路(一般是小电流)去控制另外一个回路(一般是大电流)的通断,而且这个控制过程中,两个回路一般是隔离的,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电磁效应来控制机械触点达到通断目的,给带有铁芯线圈通电-线圈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吸附衔铁动作通断触点,整个过程是“小电流-磁-机械-大电流”这样一个过程。而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至少一个继电器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pad+之间,然后,由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控制各继电器的通断,这种结构设计可使得本技术方案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与现有技术中采用pmos管来控制前置适配器与正极充电片pad+之间连通与否的装置相比,安全性显著提高。
6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pad+之间设有两个串联的所述继电器。如图2所示,这两个继电器分别为第一继电器relay1与第二继电器relay2,第一继电器relay1的控制端coil与第二继电器relay2的控制端coil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由各继电器控制模块对对应的继电器进行控制,这种使用了两个继电器串联的结构设计可以用于防止单一故障出现(即保障装置中的其中一个继电器损坏,该装置中的整体输出还是安全的),在不需要导通的情况下,装置中任意继电器触点黏连,导致电气间隙不足时,都可以通过断开第二个继电器来保证电气间隙的存在,进一步地提供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63.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为触点间隙大于2.6mm的继电器。这种结构设计可有效保障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需求,显著提高安全性,有效满足安全性的需求。
64.在具体实施时,可选用触点间隙为3mm的继电器来构成所述继电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日常使用的充电设备(如为机器人充电的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流最大为3a,而3mm的继电器切换电流已经可以达到65a,由这种触点间隙为3mm的继电器来构成所述继电器时,可进一步地保障安全性,可以制造出足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而采用3mm的继电器不仅保障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还避免了由于继电器体积过大,导致装置过大的问题,有效控制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制造成本。
65.以选用两个串联的、触点间隙大于3mm的继电器的装置为例,假设该装置中任意一个继电器失效,产生了误导通,那么该电路中,另一个正常工作的继电器仍可以保证3mm的电气间隙,符合安全要求。在实际设置中,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更多的继电器来保障安全需求。
6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的电路示意图,由于各继电器控制模块的结构均相同,故图3中仅绘制了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如图3所示:
67.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68.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
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69.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coil。
70.本实施例中的采用pwm信号来对继电器控制模块来进行控制,即将原始pwm信号发送至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然后由隔直单元对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到的直流信号。由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继电器控制信号——pwm信号,为一种交流信号,若继电器控制模块收到了直流信号,则说明该信号为异常控制信号,通过隔直单元的设计,可使得正常的pwm信号可以成功的输入至继电器控制模块,同时滤除异常的信号——直流信号。这种的结构设计,可避免由于控制继电器控制模块工作的主控单元出现故障,输出连续的高电平或低电平给继电器控制模块,导致继电器不该导通吸合时,出现吸合状态,造成前置适配器与正极充电片pad+之间的误导通。即由于这种采用pwm信号进行控制,同时设置隔直单元,这种设置方式,可通过隔直单元滤除直流信号,仅接收交流的pwm信号,避免了常规直接利用mcu(即单片机)输出电平信号控制继电器时,若mcu失效,即使电路中采用了多个继电器,但仍可能由于mcu出现异常,导致装置中所有继电器同时误吸合,以至于前置适配器与正极充电片pad+之间的误导通的情况。
71.然后再通过交直转换单元将滤波后的pwm信号转为直流控制信号,以对继电器进行控制。
7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隔直单元包括隔直电容c1,其中,由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一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并由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二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
73.所述交直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及储能电容c2,其中,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相连接,所述储能电容c2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二端相连接,并由所述储能电容c2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储能电容c2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7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
75.所述第一二极管d1设于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电容c2的第一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储能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接。通过第一二极管d1的设计来保障电流由第一电容方向向第二电容方向正向导通,防止储能电容c2反向放电。
7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
77.充放电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到的信号,对所述隔直电容c1与所述储能电容c2的充放电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1通过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相连接。通过充放电控制模块的设计,来保障隔直电容c1与储能电容c2的正常工作。
7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包括:
79.第一三极管q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上拉电阻单元及第二二极管d2;该实施例中,第一上拉电阻单元由第六电阻r6与第七电阻r7构成,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设置的电阻的数量;
80.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relay1_ctrl相连接;
8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相连接,且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还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8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单元与第一电压源vcc1相连接,并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单元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相连接;
83.所述第二二极管d2设于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隔直电容c1的第二端相连接。
8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导通触发模块;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coil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直流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的是否导通。
85.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通触发模块包括:
86.第二三极管q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二上拉电阻单元及第三二极管d3;该实施例中,第二上拉电阻单元由第八电阻r8构成,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设置的电阻的数量;
87.由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构成所述的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的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
88.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与接地端相连接;
89.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三二极管d3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与第二电压源vcc2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相连接;
90.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作为继电器第一连接端;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作为继电器第二连接端;由所述继电器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继电器第二连接端共同构成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出端,并分别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端的电源端relay_vcc及所述继电器控制端的接地端relay_gnd相连接。
91.下面结合图3对本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92.该电路中通过隔直电容c1来实现隔离直流信号,避免异常的直流信号对继电器的误触发,同时采用第一电阻r1与储能电容c2将滤波后的pwm信号转为直流控制信号,去驱动继电器工作。
93.当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到pwm信号中的低电平信号时,第一三极管q1截止,第一电压源vcc1输出的电压沿第一电阻r1向储能电容c2方向流通,为储能电容c2充电;当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接收到pwm信号中的高电平信号时,第一三极管q1导通,利用第二二极管d2,使得隔直电容c1反向放电,为下一次储能提供充电回路(由于隔直电容c1中的电能如果不放掉的话,是无法继续为后面的储能电容c2继续充电的,故需要对隔直电容c1进行放电);即在pwm信号的低电平时刻,由第一电压源vcc1为储
能电容c2充电,而在pwm信号的高电平时刻,对隔直电容c1进行放电,逐渐使得储能电容c2达到一定的电压值,以触发第二三极管q2导通,使得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直流电压触发继电器工作。
94.该电路中,第二电阻r2与第四电阻r4分别用于限制流向第一二极管d1与第二二极管d2的基极电流,并由第三电阻r3与第五电阻r5分别构成对应的下拉电阻。
95.同时,通过该结构的继电器控制模块可以有效防止该继电器控制模块出现单一故障,进一步提高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
96.该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控制模块可从已调信号中检出调制信号,如图3所示,该继电器控制模块中的电路结构可用来检测出主控单元产生的原始pwm信号,同时,还可进行交流直流电平转换,通过输出的直流电对继电器进行控制。这种结构可有效保障电路控制的稳定性,避免误触发。
97.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中的输出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pad-之间设有继电器采样模块,所述继电器采样模块用于对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输出的电压及电流进行检测,获取该继电器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及输出采样电流信号。
98.如图2所示,该继电器采样模块包括设于所述继电器中的输出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pad-之间的分压电阻串及相应的继电器电压采样单元,可通过该继电器电压采样单元获对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输出的电压及电流进行检测,获取该继电器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及输出采样电流信号。该继电器采样模块中距离继电器最近的电阻安装时,焊盘距离需大于2.5mm以保障爬电距离。
99.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隔离电源模块;
100.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前置适配器相连接;
101.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构成第二电压源vcc2,并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模块相连接;
102.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用于将所述前置适配器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模块进行电气隔离,并将所述前置适配器输出的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
103.该装置中采用了隔离电源模块来进行电压转换,这种结构设计与现有技术中直接采用dc-dc降压器与后端的电路模块相连接的方式相比,其安全性更高,并可通过隔离电源模块将前置适配器中输出的电压降低为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为安全电压,其一般被设定为12v。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后端的电路模块挂于隔离电源模块之后,可有效达到隔离危险带电体的目的,有效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及寿命。
104.隔离电源模块可由变压器构成,该构成隔离电源模块的变压器的高压侧(即源边侧)与前置适配器相连接,而低压侧(即副边侧)与后端的电路模块相连接,以实现电压转换与电气隔离的目的。若前置适配器为54.6v的电源,该实施例中,可通过该变压器可将前置适配器输出的54.6v电压转换为12v电压,使得输出至后端的电路模块的电压为安全电压,提高安全保障。
105.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的装置中,仅与前置适配器相邻的继电器及隔离电源模块前端电路(即图中黑色加粗线的区域)会被认为是危险带电体,这种结构可使得人触摸充电片时不会存在危险。在具体电气元件安装时,对于位于危险带电体部分的元件器引脚之间的焊盘距离因大于2.5mm。
10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模块包括:
107.硬件连接检测单元,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pad+相连接;
108.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的硬件连接状态监测端与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继电器检测端接收从各所述继电器上采集到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及输出采样电流信号;所述主控单元的各继电器控制端分别与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相连接,用于向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relay1_ctrl输出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该主控单元可由mcu构成;
109.提示单元,所述提示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相连接,由提示单元向用户提示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状态,并在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出现异常状态时发出相应的提示信号,该提示单元可由led提示灯等具有提示功能的部件构成;
110.降压单元,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降压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降压为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并由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构成第一电压源vcc1,输出所述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电源端、主控单元的电源端及所述提示单元的电源端相连接。
111.该实施例中,硬件连接检测单元与主控单元连接,并通过硬件连接检测单元来检测待充电设备是否已于充电装置贴合,并将检测到的硬件连接检测结果发送给主控单元。
112.主控单元获取硬件连接检测结果及各所述继电器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和输出采样电流信号,并以硬件连接检测结果及各所述继电器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和输出采样电流信号为依据,决定是否发送对应的驱动信号给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用以控制各继电器的通断。该实施例中,主控单元发出原始pwm信号,用以驱动各继电器。同时,只有硬件连接检测单元检测到待充电装置与充电装置贴合,同时,检测到继电器没有故障时,才会发送pwm信号给继电器控制模块,触发继电器的导通。
113.提示单元,与主控单元相连接,当主控单元检测出继电器发生故障时,可发出提示信息,以提示装置出现故障。
114.该实施例中,降压单元可由dc-dc降压电路构成,将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降压为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然后分别为主控单元、提示单元及硬件连接检测模块供电,如果电路中有其它外接设备,也可采用降压单元输出的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为其它外接设备供电。考虑到一般控制用的电路结构的电压为5v,故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为5v。若实际使用中所涉及到的设备的工作电压为其它电压,那么可利用降压单元将输出的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设定为对应的电压值。
115.如图2所示,前置适配器通过一电阻与负极充电片pad-相连接,在电阻与负极充电片pad-之间设有一电流采样单元,可通过该电流采样单元对充电时的充电电流进行检测。
116.可将上述充电电源控制装置设于机器人充电桩中,为机器人充电,包括该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机器人充电桩为一种符合安规标准的安全可靠的充电桩,其可为使用48v电池的机器人提供自动充电功能。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设置,可解决许多自动充电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使用时更安全,大大减小了触电危险。该装置的电路结构中,所涉及到的源边与副边的所有电流网络均可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同时有效避免了mcu(即主控单元)的单一故障、控制信号故障等情况造成的隐患。
117.一般而言,需要对待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继电器需要在上电时,自检;开始工作时触发自检;充电结束时自检,下面结合图4至图6对图2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自检过程进行进一步地描述(需注意下述描述仅为对本技术方案中的装置的自检过程进行说明,而并非是指本技术方案需要配合相关软件,才能实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上电时的继电器粘连检测的逻辑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进行充电触发检测时的工作逻辑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充电结束检测时的工作逻辑示意图:
118.该实施例中的提示单元包括led灯,并通过控制led灯的闪烁频率来分辨是哪个继电器出现故障及故障种类。本实施例中,由继电器控制模块根据从所述的主控模块接收到的pwm信号对继电器进行控制,而继电器在受到控制时,其触点吸合导通;未受到控制时,触点断开开路;检测时,可通过继电器采样模块获得对应的继电器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以检测出该继电器输出脚电压。
119.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上电时继电器粘连检测的逻辑为:
120.在未对第一继电器relay1与第二继电器relay2进行控制时,采用对应的继电器采样模块对第一继电器relay1输出脚电压进行检测,读取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检测出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
121.若检测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一预设电压值以上,则由主控单元控制提示单元中的led灯闪烁对应的光,进行第一继电器relay1黏连报错;若读取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为0v,则向与第一继电器relay1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对应的pwm信号,令第一继电器relay1受到控制,使其触点吸合导通,并继续后续步骤;
122.采用对应的继电器采样模块对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进行检测;
123.若检测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为0v,则由主控单元控制提示单元中的led灯闪烁对应的光,进行第一继电器relay1失效报错,并停止向所有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pwm波,令所有继电器的触点断开开路;若检测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一预设电压值以上,则采用对应的继电器采样模块对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进行检测;
124.若检测到的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一预设电压值以上,则由主控单元控制提示单元中的led灯闪烁对应的光,进行第二继电器relay2黏连报错,并停止向所有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pwm波,令所有继电器的触点断开开路;若检测到的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为第二预设电压值,则停止向与第一继电器relay1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对应的pwm信号,使其触点断开开路,进入充电待机状态。
125.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进行充电触发检测时的工作逻辑为:
126.硬件连接检测模块检测待充电装置是否已与充电电源控制装置连接,若检测到待充电装置已与充电电源控制装置连接,则继续后续步骤;
127.对第一继电器relay1进行控制,使其触点吸合导通,并读取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检测出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
128.若检测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为0v,则由主控单元控制提示单元中的led灯闪烁对应的光,进行第一继电器relay1失效报错,并停止向所有继电器控制模块输
出pwm波,令所有继电器的触点断开开路;若检测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一预设电压值以上,则向与第二继电器relay2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对应的pwm信号,控制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触点吸合导通,并读取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以检测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
129.若检测到的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三预设电压值与第二预设电压值之间,则由主控单元控制提示单元中的led灯闪烁对应的光,进行第二继电器relay2失效报错,并停止向所有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pwm波,令所有继电器的触点断开开路;若检测到的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一预设电压以上,则触发电流检测事件,采用电流采样单元对充电电流进行检测。
130.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在充电结束检测时的工作逻辑如下:
131.进行充电电流检测,判断检测到的电流是否在预设充电电流范围内;
132.在充电电流大于系统预设的第一电流时,通过提示单元进行充电电流异常报错,并停止向所有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pwm波,令所有继电器的触点断开开路;在充电电流小于系统预设的第二电流时,不对第二继电器relay2进行控制,令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触点断开开路,并读取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对第二继电器relay2输出的电压进行检测;
133.若检测到的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一预设电压值以上,则由主控单元控制提示单元中的led灯闪烁对应的光,进行第二继电器relay2黏连报错,并停止向所有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pwm波,令所有继电器的触点断开开路;若检测到的第二继电器relay2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二预设电压值与第三预设电压值之间,则不对第一继电器relay1进行控制,使其触点断开开路,并读取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对第一继电器relay1输出脚电压进行检测;
134.若检测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在第一预设电压值以上,则由主控单元控制提示单元中的led灯闪烁对应的光,进行第一继电器relay黏连报错,并停止向所有继电器控制模块输出pwm波,令所有继电器的触点断开开路;
135.若检测到的第一继电器relay1的输出脚电压为0v,则进入充电待机状态,并检测待充电装置是否与充电电源控制装置连接。
136.其中,第一预设电压值为38v,第二预设电压为5v,第三预设电压为2v,预设充电电流范围为200ma<i<3a,系统预设的第一电流为5a,系统预设的第二电流为200ma,电压及电流的具体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
137.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上述控制流程对本技术方案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中的继电器进行检测及控制,为充电控制提供依据,对继电器进行相应的控制,保障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
138.下面列举了几种本技术方案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可实行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参考:
139.具体实施例一
140.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141.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142.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43.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44.具体实施例二
145.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146.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147.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48.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49.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为触点间隙大于2.6mm的继电器。
150.具体实施例三
151.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152.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153.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54.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55.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156.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157.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158.具体实施例四
159.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160.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161.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62.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63.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164.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165.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16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隔直单元包括隔直电容,其中,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并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
167.所述交直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及储能电容,其中,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并由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168.具体实施例五
169.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170.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171.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72.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73.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174.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175.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17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隔直单元包括隔直电容,其中,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并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
177.所述交直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及储能电容,其中,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并由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17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
179.所述第一二极管设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接。
180.具体实施例六
181.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182.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183.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84.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85.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186.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
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187.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18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隔直单元包括隔直电容,其中,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并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
189.所述交直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及储能电容,其中,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并由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19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
191.充放电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对所述隔直电容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充放电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电阻通过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192.具体实施例七
193.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194.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195.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196.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197.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198.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199.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20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隔直单元包括隔直电容,其中,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并由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构成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
201.所述交直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及储能电容,其中,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并由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一端构成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储能电容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接。
20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
203.充放电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对所述隔直电容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充放电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电阻通过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20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包括:
205.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上拉电阻单元及第二二极管;
206.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207.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
208.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单元与第一电压源相连接,并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单元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相连接;
209.所述第二二极管设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接地端相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隔直电容的第二端相连接。
210.具体实施例八
211.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212.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213.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214.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215.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216.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217.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21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导通触发模块;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直流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的是否导通。
219.具体实施例九
220.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221.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222.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223.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224.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器通断的原始pwm信号;其中,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
225.隔直单元,用于对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除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接收到的直流信号,其中,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隔直单元的输出端用于输出以所述原始pwm信号为依
据、输出的滤波后的pwm信号;
226.交直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滤波后的pwm信号转换为直流控制信号,并由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将所述直流控制信号输送给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
227.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还包括导通触发模块;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交直转换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相连接,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直流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的是否导通。
22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通触发模块包括:
229.第二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上拉电阻单元及第三二极管;
230.由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构成所述的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的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
231.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接地端相连接;
232.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依次通过所述第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与第二电压源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相连接;
233.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单元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作为继电器第一连接端;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处引出一端,作为继电器第二连接端;由所述继电器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继电器第二连接端共同构成所述导通触发模块的输出端,并分别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端的电源端及所述继电器控制端的接地端相连接。
234.具体实施例十
235.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236.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237.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238.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239.在该实施例中,各所述继电器中的输出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之间设有继电器采样模块,所述继电器采样模块用于对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输出的电压及电流进行检测,获取该继电器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及输出采样电流信号。
240.具体实施例十一
241.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242.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243.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244.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245.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隔离电源模块;
246.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前置适配器相连接;
247.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构成第二电压源,并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
模块相连接;
248.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用于将所述前置适配器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模块进行电气隔离,并将所述前置适配器输出的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
249.具体实施例十二
250.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251.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252.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253.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25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隔离电源模块;
255.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前置适配器相连接;
256.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构成第二电压源,并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模块相连接;
257.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用于将所述前置适配器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后端的电路模块进行电气隔离,并将所述前置适配器输出的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
25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模块包括:
259.硬件连接检测单元,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相连接;
260.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的硬件连接状态监测端与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继电器检测端接收从各所述继电器上采集到的输出采样电压信号及输出采样电流信号;所述主控单元的各继电器控制端分别与各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
261.提示单元,所述提示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相连接;
262.降压单元,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降压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压源输出电压降压为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并由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构成第一电压源,输出所述第一电压源输出电压,所述降压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硬件连接检测单元的电源端、主控单元的电源端及所述提示单元的电源端相连接。
263.具体实施例十三
264.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源控制装置,包括前置适配器、正极充电片及负极充电片,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265.串联于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的至少一个继电器;
266.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充电片相连接;
267.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
26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之间设有两个串联的所述继电器。
269.本实用新型充电电源控制装置的技术有益效果包括:
270.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通过在前置适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充电片pad+之间串联至少一个继电器,且各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端coil分别与对应的继电器控制模块相连接,这种结构设计可以通过继电器有效保障电气间隔,实现安全可靠的特点,避免了安全隐患。
271.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源控制装置技术方案中,其中所包括的各个功能模块和模块单元均能够对应于集成电路结构中的具体硬件电路,因此仅涉及具体硬件电路的改进,硬件部分并非仅仅属于执行控制软件或者计算机程序的载体,因此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并获得相应的技术效果也并未涉及任何控制软件或者计算机程序的应用,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仅仅利用这些模块和单元所涉及的硬件电路结构方面的改进即可以解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获得相应的技术效果,而并不需要辅助以特定的控制软件或者计算机程序即可以实现相应功能。
272.在此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