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0721007发布日期:2022-07-13 00:10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风力、光伏的清洁发电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已成为当前世界用于解决能源短缺和能源污染的重点核心技术。然而,随着风力和光伏的装机容量和发展规模的飞速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问题也日益严峻。氢能具有清洁、能量密度大、储量丰富、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可用于平抑风光上网波动功率,因此,可再生能源制氢已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由于大功率制氢设备需要满足低压大电流、高可靠性的大功率整流器,因此目前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整流器是由晶闸管构成的,由此带来亟需处理的谐波问题。目前对此应用最广泛的谐波处理方式是在制氢负载端接入无源滤波器,但无源滤波器具有补偿能力不可调节的缺点。因此有可以灵活调节补偿能力的有源滤波器的方法被提出,比如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upqc)等,可以实现多种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但由于需要购置设备及运行维护,成本较高。近年来,分布式发电设备的拓扑结构被发现与有源滤波器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这些设备的冗余容量来进行谐波的治理,控制方法与有源滤波器的控制方法相类似,目前已有多种风电光伏参与电能质量治理的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包括了风电、光伏以及储能等发电设备,如图1所示,因此可灵活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中各设备的冗余容量来进行协同谐波治理。
4.由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可运行在并网模式和孤岛模式两种模式下,所采用的谐波抑制策略将随着模式的切换而切换。在并网时,储能变流器以p/q控制模式运行,直接控制入网电流;而孤岛运行时,则以u/f控制模式运行,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提供电压和频率基准。由于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以及制氢设备是通过电压源型变流器接入并网点(pcc),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储能变流器来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在两种工作模式间的快速无缝切换,以保证各机组的不间断供电以及整个系统的无间断谐波抑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其可实现新能源制氢系统在并网和孤岛模式间的平滑转换,确保在切换过程中各机组的无间断供电,以及新能源制氢系统的无间断谐波抑制。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切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7.根据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拓扑结构,获得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
8.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利用复系数滤波器,从电网电压提取出正序基频分量,根据所述正序基频分量获得并网点电压的相位;
9.在孤岛运行模式下,根据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部分进行阻抗调节;
10.在并网运行模式下,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流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进行调节;
11.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给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变流器电压外环的输出加入电流参考值补偿项;
12.在电压外环输出加入电流参考补偿项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并网向离网进行切换;
13.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对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控制;
14.将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离网向并网进行切换。
15.进一步地,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部分进行阻抗调节,包括:
16.通过在储能变流器输出阻抗的分母中增加二阶通用积分器对储能变流器进行谐波阻抗重塑:
[0017][0018]
其中,
[0019][0020][0021]gpi_i
(s)=k
p_i
+k
i_i
/s是电流环的传递函数,g
pi_v
(s)=k
p_v
+k
i_v
/s是电压环的传递函数,zc为储能系统线路阻抗,lf为储能系统滤波电感,cf为储能系统滤波电容,ω
ch
是二阶通用积分器的截止频率,ω
sh
是二阶通用积分器的谐振频率。
[0022]
进一步地,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流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进行调节,包括:
[0023]
检测入网电流,将入网电流转换至储能侧之后,滤出入网电流的谐波分量,利用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将谐波分量作为储能侧的谐波电流指令,送入二阶通用积分器进行跟随控制。
[0024]
进一步地,给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变流器电压外环的输出加入电流参考值补偿项,包括:
[0025]
在电压外环输出加入补偿量i
dq
+i
gdq
,其中i
gdq
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离网前的电网电流,i
dq
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离网前的储能系统电流。
[0026]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切换控制装置,包括:
[0027]
谐波特性获得模块,用于根据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拓扑结构,获得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
[0028]
相位获得模块,用于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利用复系数滤波器,从电网电压提取出正序基频分量,根据所述正序基频分量获得并网点电压的相位;
[0029]
阻抗调节模块,用于在孤岛运行模式下,根据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部分进行阻抗调节;
[0030]
谐波电流调节模块,用于在并网运行模式下,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流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进行调节;
[0031]
补偿模块,用于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给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变流器电压外环的输出加入电流参考值补偿项;
[0032]
第一切换模块,用于在电压外环输出加入电流参考补偿项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并网向离网进行切换;
[0033]
预同步控制模块,用于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对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控制;
[0034]
第二切换模块,用于将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离网向并网进行切换。
[0035]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6]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技术采用基于复系数滤波器的改进锁相技术,克服了谐波电网下锁相存在误差的问题,实现了对并网点正序基频电压分量相位的提取;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的谐波抑制技术,克服了谐波电流流向新能源发电机组产生谐波压降的问题,实现了对谐波电流流向的控制以及对谐波压降的抑制。采用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技术,克服了谐波电流流向电网造成电网谐波污染的问题,实现了储能部分对谐波电流的吸收。采用基于电流参考补偿项的平滑切换技术,克服了并网转离网过程中产生较大电流冲击的问题,实现了并网转离网的平滑切换。采用基于相位预同步的平滑切换技术,克服了离网转并网过程中相位突变的问题,实现了离网转并网的平滑切换。
[0037]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38]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0039]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架构图。
[0040]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41]
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制氢设备拓扑图。其中,lf为直流侧滤波电感,cf为直流侧滤波电流,ti(i=1,2,3,4,5,6)为晶闸管整流桥的六个开关管,并按照开关顺序进行命名。
[0042]
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储能变流器在并网和孤岛下的基本控制框图。
其中,cf为滤波电流,lf为滤波电感,s为开关,zc为储能系统线路阻抗,g
pi_i
(s)=k
p_i
+k
i_i
/s是电流环的传递函数,g
pi_v
(s)=k
p_v
+k
i_v
/s是电压外环的传递函数,g
pi_pq
(s)=k
p_pq
+k
i_pq
/s是功率环的传递函数。
[0043]
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储能系统输出阻抗调节前后的波特图。
[0044]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并网模式下基于直接谐波电流补偿的储能变流器控制框图。
[0045]
图7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入谐波抑制策略切换和改进电压外环的储能变流器控制框图。
[0046]
图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入复系数滤波器和相位预同步模块的改进锁相环。
[0047]
图9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孤岛模式下加入阻抗调节前后的并网点电压和各支路电流的波形。
[0048]
图10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并网模式下加入直接谐波电流补偿前后的并网点电压和各支路电流的波形。
[0049]
图1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入改进电压外环前,在并网模式向孤岛模式切换瞬间,并网点电压和各支路电流的波形。
[0050]
图1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入改进电压外环后,在并网模式向孤岛模式切换瞬间,并网点电压和各支路电流的波形。
[0051]
图1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入改进锁相环前,在孤岛模式向并网模式切换瞬间,并网点电压和各支路电流的波形。
[0052]
图1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入改进锁相环后,在孤岛模式向并网模式切换瞬间,并网点电压和各支路电流的波形。
[0053]
图1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装置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55]
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0056]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0057]
图1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架构图。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包括dfig、光伏机组、制氢负载和储能机组,各自通过变压器与交流母线相连,10kv电网经过变压器降至690v与交流母线相连。
[0058]
参考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9]
步骤s1,根据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拓扑结构,获得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
[0060]
步骤s2,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利用复系数滤波器,从电网电压提取出正序基频分量,根据所述正序基频分量获得并网点电压的相位;
[0061]
步骤s3,在孤岛运行模式下,根据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部分进行阻抗调节;
[0062]
步骤s4,在并网运行模式下,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流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进行调节;
[0063]
步骤s5,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给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变流器电压外环的输出加入电流参考值补偿项;
[0064]
步骤s6,在电压外环输出加入电流参考补偿项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并网向离网进行切换;
[0065]
步骤s7,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对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控制;
[0066]
步骤s8,将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离网向并网进行切换。
[0067]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技术通过对储能变流器的控制加入谐波阻抗重塑技术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在孤岛运行模式下的谐波问题,以及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技术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在并网运行模式下的谐波问题,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在各个模式下的谐波治理,提升了系统的电能质量;通过对储能变流器的控制加入电流参考值补偿项以及相位预同步环节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与离网转换过程中的电流冲击问题,实现了并网与离网的平滑切换。
[0068]
在步骤s1的具体实施中,根据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拓扑结构,获得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
[0069]
具体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由风电模块、光伏模块、储能模块以及制氢模块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风电模块采用应用广泛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对其采用常规的矢量控制。光伏模块则用受控电流源等效光伏阵列和booster电路,对其以直流电压外环电流内环进行控制。储能模块在并网模式下,以p/q控制模式运行;在孤岛模式下,以u/f控制模式运行,以建立孤网的稳定电压和频率基准。制氢模块则根据其电压电流外特性进行建立,根据热力学定律,单个电解槽的电压电流关系式为:
[0070]
[0071]
将多个电解槽单体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组合,可以得到大功率制氢设备。风电模块、光伏模块以及储能模块均采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变流,而制氢设备所采用的整流设备是晶闸管整流桥,如图3所示。由于晶闸管开关频率较低,将会在其交流侧产生6n
±
1(n=1,2,

)次谐波电流,其中以5,7,11,13,17,19次谐波为主。
[0072]
在步骤s2的具体实施中,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利用复系数滤波器,从电网电压提取出正序基频分量,根据所述正序基频分量获得并网点电压的相位;
[0073]
具体地,由于晶闸管产生谐波电流,并且大电网也可能存在背景谐波电压,因此,用传统锁相环检测的相位的准确性将会受到影响。复系数滤波器可以起到理想带通滤波器的作用,且在所选频率处能够维持输入信号幅值和相位不变。复系数滤波器可以表示为:
[0074][0075]
其中,带通频率ωc设为电网频率。如图8所示,将三相坐标系下的电网电压转换至两相静止坐标系后,经过复系数滤波器,可以得到电网电压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中正序分量,为下一步锁相提供正确的电网电压相位。
[0076]
在步骤s3的具体实施中,在孤岛运行模式下,根据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部分进行阻抗调节;
[0077]
具体地,在孤岛模式下,储能以u/f控制模式运行。在图4中表示为,开关s选通触点2。根据u/f控制模式的控制框图可以计算得到储能机组输出阻抗为:
[0078][0079]
其中,
[0080][0081][0082]
此时,储能系统输出阻抗比较小,可以将储能系统等效为具有较小内阻的电压源。因此,制氢系统产生的谐波电流将会大部分流入储能机组,当其输出阻抗不可忽略时,将在并网点处产生较大谐波压降,进而影响整个新能源制氢系统的电能质量。为了改善并网点电压的电能质量问题,可以利用具有频率选择特性的二阶通用积分器将储能机组在谐波频率处的输出阻抗调小,以此进一步降低谐波电流所产生的谐波压降。加入二阶通用积分器后的储能机组谐波输出阻抗为:
[0083][0084]
通过比较图5中改进前后的谐波输出阻抗,可以发现,谐波阻抗重塑后的储能系统谐波输出阻抗在谐波频率处明显减小,基本可以忽略,因此,制氢设备产生的谐波电流将全部流向储能系统,且产生的谐波压降可忽略不计。如图9所示,在0.6s启动基于谐波阻抗重
塑的谐波抑制方法后,储能系统主动消纳制氢设备产生的全部谐波电流,且不产生谐波压降,并网点电压thd(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值明显减小,恢复了正弦。与此同时,系统中别的新能源机组电流thd值也都因并网点电压thd值的减小而减小。
[0085]
在步骤s4的具体实施中,在并网运行模式下,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流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进行调节;
[0086]
具体地,在并网模式下,当大电网存在背景谐波电压时,仅采用阻抗调节方法不再适用。这是由于此时储能系统以p/q控制模式运行,新能源制氢系统将被看作一个整体,控制目标转换为恢复入网电流正弦。对此,采用图6所示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首先,检测入网电流,并将其转换至储能侧,所得电流通过低通滤波器滤出基波分量,将所得基波分量与检测电流值相减得到换算至储能流入电网的谐波电流;随后,将检测得到的谐波电流作为储能侧的谐波电流指令,利用二阶积分控制器进行跟随,使其起到如图10所示的谐波补偿的作用,即储能系统主动消纳制氢设备产生的全部谐波电流。
[0087]
在步骤s5的具体实施中,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给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变流器电压外环的输出加入电流参考值补偿项;
[0088]
具体地,考虑到并网转离网过程中,储能系统由p/q控制模式转换为u/f控制模式,此时若采用硬切换的方式,外环突然由功率换切换至电压环,其输出的电流参考值发生突变会引起母线电压出现较大超调,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如图11所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稳态时,储能系统输出电流从原本的i
dq
变为i
dq
+i
gdq
,i
gdq
为新能源制氢系统离网前的电网电流。在电压外环输出加入i
dq
+i
gdq
的补偿量作为切换时电压外环的初始值,可以极大缩短切换过程的动态响应时间,实现平滑切换。
[0089]
在步骤s6的具体实施中,在电压外环输出加入电流参考补偿项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并网向离网进行切换;
[0090]
具体地,如图7所示,并网时,开关s选通触点1。此时,外环为功率环,内环为电流环。此时,电流参考补偿项输出未接入控制器,但该模块在实时检测i
dq
和i
gdq
,同时计算i
dq
+i
gdq
作为电流补偿输出。在并网转向孤岛的瞬间,开关s选题触电2。电流参考补偿项的输出维持前一时刻的输出,作为电流内环参考值的恒定补偿项接入控制器,使得切换瞬间电流参考值为i
dq
+i
gdq
,实现并网转离网的平滑切换。图12展示了从并网向离网的平滑切换效果,在切换瞬间,并网点电压无波动和超调,各机组稳定运行。
[0091]
在步骤s7的具体实施中,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对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控制;
[0092]
具体地,考虑到离网转并网过程中,储能系统由u/f控制模式转换为p/q控制模式,切换前并网点电压由储能系统进行建立,所建立的电压相位与电网电压相位可能存在相位差,若强行并网,将会产生较大的电流冲击,甚至导致系统失稳,如图13所示。因此,需要将检测得到的电网电压相位与新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电压相位做差,通过积分环节使新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电压相位与电网电压实现预同步,为平滑并网奠定基础。如图8所示,为了避免呈锯齿波形式的相位相减会存在两种极性的相位差,直接用取余数前的相位做差,对所得相位差再次进行取余运算,进而得到需要消除的相位差值。常规预同步模块将其直接利用pi控制器进行调节,尽管能使得相位在少数几个周波内实现同步,但比例环节带来的
参考相位突变将会使得并网点电压存在不稳定波动,因此本方法仅采用积分环节使相位实现平缓同步的同时维持并网点电压的稳定。实现同步后,即可将新能源制氢系统无缝并入电网。图14展示了实施预同步控制之后的无缝并网效果,并网前后电网电压相位与新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电压相位无相位差,因此,并网瞬间各机组均无电流冲击,继续平稳运行。
[0093]
在步骤s8的具体实施中,将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离网向并网进行切换。
[0094]
具体地,如图7所示,孤岛运行时,开关s选通触点2。此时,外环为电压环,内环为电流环。由于已经实现了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的同步,因此在并网瞬间,将不存在由相位突变导致的电流冲击,进而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离网到并网的平滑切换。
[0095]
与前述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技术还提供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装置的实施例。
[0096]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装置框图。参照图15,该装置包括:
[0097]
谐波特性获得模块21,用于根据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拓扑结构,获得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
[0098]
相位获得模块22,用于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利用复系数滤波器,从电网电压提取出正序基频分量,根据所述正序基频分量获得并网点电压的相位;
[0099]
阻抗调节模块23,用于在孤岛运行模式下,根据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部分进行阻抗调节;
[0100]
谐波电流调节模块24,用于在并网运行模式下,根据大电网和所述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谐波特性,采用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流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进行调节;
[0101]
补偿模块25,用于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给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储能变流器电压外环的输出加入电流参考值补偿项;
[0102]
第一切换模块26,用于在电压外环输出加入电流参考补偿项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并网向离网进行切换;
[0103]
预同步控制模块27,用于在采用基于谐波阻抗重塑和基于有源滤波器的谐波抑制方法之后,对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控制;
[0104]
第二切换模块28,用于将电网电压相位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相位进行预同步之后,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从离网向并网进行切换。
[0105]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0106]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
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技术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0107]
相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
[0108]
相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并/离网无缝切换控制方法。
[0109]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0110]
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