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53336发布日期:2022-08-17 06:4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力线路是指在发电厂、变电站和电力用户间用来传送电能的线路,它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任务。
3.电力传输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电力的传输,经常会出现电力改迁的情况,在电力改迁时,由于电缆线的数量过多,经常会碰到车辆从电缆旁边经过的情况,为了保证路人行车的正常通行,需要对电缆线进行支撑,传统的支撑方式通过支撑杆将电缆线架空,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支撑杆的稳定性较差,电缆线容易发生倾倒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双向伺服电机,所述双向伺服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动框,所述滑动框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驱动杆远离双向伺服电机的一端通过第一锥轮组件与相对应的螺纹杆相连接,所述螺纹杆外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块,两个所述螺纹块均通过竖板连接有同一个顶板,所述底板上表面通过支撑机构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顶部转动连接在顶板下表面,所述顶板上表面通过减压机构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块,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外侧壁固定套接有侧板,所述侧板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有接地板,所述驱动杆通过传动机构与左右相邻的转杆相连接。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滑动框内侧壁的滑板,所述滑板外侧壁滑动套接有活动块,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顶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活动块上表面,所述活动块通过抵压组件与底板相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抵压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活动块与底板之间的支撑伸缩杆,所述支撑伸缩杆外壁套设有支撑弹簧。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减压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顶板上表面的两个横杆,所述横杆外侧壁滑动套接有两个滑筒,所述滑筒与支撑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横杆外壁套设有多个减
压弹簧。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侧板外侧壁的安装筒,所述安装筒内侧壁通过连接弹簧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滑动连接在安装筒内侧壁上,所述支撑柱远离安装筒的一端与接地板固定连接。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一侧安装盒侧壁贯穿并转动连接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两端分别通过第二锥轮组件和第三锥轮组件与相对应的驱动杆和转杆相连接,另一侧所述转杆通过传动带与相对应的驱动杆相连接。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通过双向伺服电机、驱动杆、螺纹杆、顶板、支撑板和弧形块的相互配合,双向伺服电机通过驱动杆、第一锥轮组件、螺纹杆、螺纹块和竖板带动顶板向上移动,顶板通过减压机构带动支撑板和弧形块向上移动,将多根电缆线依次搭设在弧形块上,将电缆线向上顶起进行架空,通过这种方式,电缆线搭设的稳定性较强、安全性较高。
18.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通过传动机构、安装盒、转杆、侧板、连接组件和接地板的相互配合,螺纹杆带动螺纹块移动的同时,驱动杆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转杆转动,转杆带动侧板转动,侧板通过连接组件带动接地板转动,当电缆线完成搭设后,接地板抵压在地面上,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增加底板对电缆线的支撑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的底板、滑动框和安装盒连接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的仰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中驱动杆、传动杆和侧板活动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中安装筒、支撑柱和接地板连接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中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26.图例说明:
27.1、底板;2、双向伺服电机;3、驱动杆;4、第一锥轮组件;5、螺纹杆;6、螺纹块;7、竖板;8、顶板;9、支撑板;10、弧形块;11、滑动框;12、滑板;13、活动块;14、第一支撑杆;15、支撑伸缩杆;16、支撑弹簧;17、横杆;18、滑筒;19、减压弹簧;20、第二支撑杆;21、安装盒;22、转杆;23、侧板;24、传动杆;25、第二锥轮组件;26、第三锥轮组件;27、安装筒;28、支撑柱;29、接地板;30、连接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力线路迁改工程用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底部设置有万向锁止轮,通过万向锁止轮能够有效的提高底板1移动的便利性,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双向伺服电机2,双向伺服电机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驱动杆3,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动框11,滑动框11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螺纹杆5,驱动杆3远离双向伺服电机2的一端通过第一锥轮组件4与相对应的螺纹杆5相连接,螺纹杆5外侧壁螺纹连接有螺纹块6,螺纹块6滑动连接在滑动框11的内侧壁上,两个螺纹块6均通过竖板7连接有同一个顶板8,驱动杆3通过第一锥轮组件4带动螺纹杆5转动,螺纹杆5带动螺纹块6向上移动,螺纹块6通过竖板7带动顶板8向上移动。
30.其中,底板1上表面通过支撑机构连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杆14,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滑动框11内侧壁的滑板12,滑板12外侧壁滑动套接有活动块13,第一支撑杆14远离顶板8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活动块13上表面,活动块13通过抵压组件与底板1相连接,抵压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活动块13与底板1之间的支撑伸缩杆15,支撑伸缩杆15外壁套设有支撑弹簧16,第一支撑杆14顶部转动连接在顶板8下表面,当进行电缆线支撑时,活动块13通过抵压组件的抵压,沿滑板12向上滑动,滑板12带动第一支撑杆14向上移动,第一支撑杆14对顶板8两侧进行有效的支撑。
31.进一步地,顶板8上表面通过减压机构连接有支撑板9,减压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顶板8上表面的两个横杆17,横杆17外侧壁滑动套接有两个滑筒18,滑筒18与支撑板9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0,横杆17外壁套设有多个减压弹簧19,支撑板9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块10,通过减压机构的设置,当支撑板9与弧形块10对电缆线进行支撑时,通过减压机构对电缆线的下压力进行有效的缓冲,避免支撑板9下压力过大导致顶板8断裂。
32.进一步地,底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安装盒21,安装盒21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转杆22,转杆22外侧壁固定套接有侧板23,侧板23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有接地板29,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侧板23外侧壁的安装筒27,安装筒27内侧壁通过连接弹簧30连接有支撑柱28,支撑柱28滑动连接在安装筒27内侧壁上,支撑柱28远离安装筒27的一端与接地板29固定连接,转杆22带动侧板23转动,侧板23通过连接组件带动接地板29转动,接地板29与地面接触,通过连接弹簧30的挤压,接地板29增大底板1的支撑面,从而有效的增加底板1的稳定性。
33.进一步地,驱动杆3通过传动机构与左右相邻的转杆22相连接,传动机构包括与一侧安装盒21侧壁贯穿并转动连接的传动杆24,传动杆24两端分别通过第二锥轮组件25和第三锥轮组件26与相对应的驱动杆3和转杆22相连接,另一侧转杆22通过传动带与相对应的驱动杆3相连接,驱动杆3通过第二锥轮组件25带动传动杆24转动,传动杆24通过第三锥轮组件26带动一侧的转杆22转动,同时驱动杆3通过传动带带动另一侧的转杆22转动。
34.工作原理:当进行电缆线支撑时,将多根电缆线依次搭设在弧形块10上方,启动双向伺服电机2,双向伺服电机2带动驱动杆3转动,驱动杆3通过第一锥轮组件4带动螺纹杆5
转动,螺纹杆5带动螺纹块6向上移动,螺纹块6通过竖板7带动顶板8向上移动,顶板8通过第二支撑杆20带动支撑板9与弧形块10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电缆线向上移动,进而完成电缆线的架空作业。
35.进行电缆线架空的同时,驱动杆3通过第二锥轮组件25带动传动杆24转动,传动杆24通过第三锥轮组件26带动一侧转杆22转动,通过驱动杆3通过传动带带动另一侧的转杆22的转动,转杆22带动侧板23转动,侧板23带动安装筒27转动,安装筒27通过支撑柱28带动接地板29转动,完成电缆线架空时,接地板29与地面接触,从而对底板1进行支撑,增大底板1的支撑性。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