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冷却结构以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2641发布日期:2022-07-15 21:45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电机冷却结构以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冷却结构以及电机。


背景技术:

2.电机为普遍运用的装置,能够作马达以输出动力,或是作为发电机而通过其他能量转换的方式来提供电力。在电机运转的过程中,由于电机中的定子绕组本身有电阻存在,当流通电流时就会导致定子绕组发热。而持续的发热容易导致电机内部的温度过高,影响内部零件的配合运转,并且高温还可能导致电机零件寿命减短或损毁。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通常需要对电机设计相关的散热结构,以便电机受到良好冷却以维持正常工作温度。常规的方法是在电机外侧上设置冷却流道,通过在冷却流道内流通的冷却剂吸收并带走热量。
3.现有冷却流道通常由电机外壳外壁面的凹槽和冷却外壳构成,其中冷却外壳与电机外壳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焊接工艺较为复杂,以及冷却外壳与电机外壳的焊接部分不利于进行防锈处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电机冷却结构以及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电机冷却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焊接工艺较为复杂,以及冷却外壳与电机外壳的焊接部分不利于进行防锈处理的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结构,设置在电机的外壁面,用于为电机冷却降温,所述电机冷却结构包括:
6.机壳主体,所述机壳主体呈筒形且机壳主体外壁面设置有若干道分流槽;
7.冷却外壳,套接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的外壁面,所述冷却外壳与分流槽构成冷却回路,所述冷却回路内具有冷却剂流动;
8.其中,所述冷却外壳套接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的外壁面后通过设置在二者间隙的环形粘合带连接固定。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主体外壁面设置有第一环形沟槽、第二环形沟槽;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位于所述冷却回路的上方,所述第二环形沟槽位于所述冷却回路的下方。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沟槽、第二环形沟槽内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抵接于所述机壳主体与所述冷却外壳之间,用于提高冷却结构内部的密封性,防止冷却剂从连接间隙流出。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外壳套接在所述机壳主体上时,至少覆盖所述机壳主体从第一环形沟槽至第二环形沟槽之间的部分;所述冷却外壳为薄壁套状结构,由不锈钢弯板通过闭合焊接后得到。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粘合带为通过胶粘剂形成的环形粘接缝,用于进
一步提高冷却外壳与机壳主体连接处的密封性。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主体上还设置有流入口、流出口,所述流入口、流出口与所述冷却回路连通;所述流入口用于向冷却回路内注入冷却剂;所述流出口用于将冷却回路内的冷却剂排出;
14.和/或,所述分流槽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的径向平面上,且若干个分流槽之间等距平行设置;所述分流槽的槽宽大于所述分流槽与分流槽之间的间距。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与分流槽之间通过联通槽相连通;在沿所述机壳主体的中心轴方向的剖面上,所述联通槽、安装槽间隔设置在所述分流槽之间;所述联通槽的槽宽大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宽;所述分流槽之间设置有安装槽用于安装阻隔组件;所述阻隔组件用于将所述冷却回路阻隔划分为第一冷却流道以及第二冷却流道,令冷却剂先充分地流经第一冷却流道后再进入到第二冷却流道。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所述流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所述流出口连通;所述流入口、流出口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的端面上;所述端面上设置有水路块用于连接流入口、流出口。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主体的内侧为圆柱形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定位设置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紧贴在所述机壳主体的内壁面上,便于电机冷却结构将驱动模块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电机,包括如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任意一个所述的电机冷却结构。
19.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以及电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其冷却外壳通过胶粘剂套接固定在设机壳主体的外侧壁上,与常规的焊接固定方式相比,让冷却外壳的安装变得更加的简便。以及在安装固定的过程中,冷却外壳在连接处的金属晶体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2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其冷却流道结构简单,安装和加工都较为方便,并且换热效率高。并且胶粘剂形成环形粘合带填充在冷却外壳与机壳主体之间,进一步的加强了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轴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表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主体轴视结构示意图;
27.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主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28.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机壳主体后视结构示意图;
29.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b-b方向结构示意图;
30.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的冷却回路内冷却剂流向示意图;
31.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外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5.请参照图1-图4,图9,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结构100,设置在电机的外壁面,用于为电机冷却降温,所述电机冷却结构100包括:
36.机壳主体110,所述机壳主体110呈筒形且机壳主体110外壁面设置有若干道分流槽111;
37.冷却外壳120,套接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110的外壁面,所述冷却外壳110与分流槽111构成冷却回路200,所述冷却回路200内具有冷却剂流动;
38.其中,所述冷却外壳120套接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110的外壁面后通过设置在二者间隙的环形粘合带连接固定。
39.现有冷却流道通常由电机外壳外壁面的凹槽和冷却外壳构成,冷却外壳覆盖在所述凹槽的槽面上,使凹槽与冷却外壳围成可供冷却剂流动的冷却回路,其中冷却外壳与电机外壳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焊接工艺较为复杂,以及冷却外壳与电机外壳的焊接部分不利于进行防锈处理。
40.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外壳120通过胶粘剂套接固定在设机壳主体110的外侧壁上,与常规的焊接固定方式相比,让冷却外壳120的安装变得更加的简便。以及在安装固定的过程中,冷却外壳120在连接处的金属晶体结构不会发生改变;即,冷却外壳120可以直接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并且在组装好后无需再对冷却外壳120进行防锈加工处理,简化了电机的组装流程,缩短组装所需的时间。
41.请参照图5-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主体110外壁面设置有第一环形沟槽114、第二环形沟槽115;所述第一环形沟槽114位于所述冷却回路200的上方,所述第二环形沟槽115位于所述冷却回路200的下方。
42.在本实施例中,以设置在冷却回路200的上方设置的第一环形沟槽114以及在冷却回路200下方设置的第二环形沟槽115作为密封圈130的安装槽,其中第一环形沟槽114、第二环形沟槽115的设置平面均垂直于所述机壳主体110的中心轴,通过将密封圈130设置在第一环形沟槽114、第二环形沟槽115内,在安装时密封圈130与第一环形沟槽114、第二环形沟槽115的槽底以及冷却外壳120的内壁面之间抵接,从而避免冷却回路200内的冷却剂流出到外部。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沟槽114、第二环形沟槽115内均设置有密封圈130;所述密封圈130为o型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130抵接于所述机壳主体110与所述冷却外壳120之间,用于提高冷却结构内部的密封性,防止冷却剂从连接间隙流出。
44.o型密封圈是典型的靠挤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密封效果,安装时与密封面产生接触压力,在接触压力大于密封介质的压力时产生密封效果。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130采用o型密封圈,在将冷却外壳120套接设置在机壳主体110上时,密封圈130受到来自冷却外壳120的挤压应力,产生弹性形变,紧贴在所述第一环形沟槽114、第二环形沟槽115的槽底,并且抵接在于冷却外壳120的接触面上,由此产生的接触压力大于冷却回路200内流动的冷却剂的压力,从而达到密封效果,防止冷却回路200内的冷却剂泄漏。
4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外壳120套接在所述机壳主体110上时,至少覆盖所述机壳主体110从第一环形沟槽114至第二环形沟槽115之间的部分;所述冷却外壳120为薄壁套状结构,由不锈钢弯板通过闭合焊接后得到。
47.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外壳120由不锈钢弯板通过闭合焊接后得到,所述冷却外壳120为圆筒状的薄壁套状结构,并且冷却外壳120的内径尺寸与机壳主体110的外径尺寸相吻合,便于在组装过程中套接固定在机壳主体110外侧,以及冷却外壳120套接在所述机壳主体110上时,至少覆盖所述机壳主体110从第一环形沟槽114至第二环形沟槽115之间的部分,由分流槽111以及冷却外壳120内壁面围成冷却回路200,并且冷却外壳120为密封圈130提供足够的挤压应力,防止冷却回路200内的冷却剂泄漏。
4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外壳120套接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110的外壁面后通过设置在二者间隙的环形粘合带连接固定,所述环形粘合带为通过胶粘剂形成的环形粘接缝,用于进一步提高冷却外壳120与机壳主体110连接处的密封性。
49.在常规的冷却外壳固定方式中,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冷却外壳与机壳主体的外壁面固定,由于焊接过程中会在焊点处产生局部的高温,导致冷却外壳局部的金属晶格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防锈功能,需要在安装固定后对冷却外壳重新进行防锈处理,导致整个冷却结构的组装步骤较为繁琐复杂。
5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胶粘剂将冷却外壳120与机壳主体110粘接固定,其中胶粘剂在冷却外壳120与机壳主体110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粘合带,并且填充进所述冷却外壳120与所述机壳主体110之间的微小间隙内,除了有效固定两个部件之外,还在密封圈130密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冷却外壳120与所述机壳主体110连接处的密封性。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固定方式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势。
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主体110上还设置有流入口112、流出口113,所述流入口112、流出口113与所述冷却回路200连通;所述流入口112用于向冷却回路200内注入
冷却剂;所述流出口113用于将冷却回路200内的冷却剂排出;
52.和/或,所述分流槽111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110的径向平面上,且若干个分流槽111之间等距平行设置;所述分流槽111的槽宽大于所述分流槽111与分流槽111之间的间距。
53.在本实施例中,若干个分流槽111等距平行的设置在机壳主体110的径向平面上,令冷却剂可以顺畅地沿冷却回路200内流动,分流槽111的槽宽大于分流槽111与分流槽111之间的间距,便于有效地吸收电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避免电机过热。
54.请参照图5-图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111与分流槽111之间通过联通槽116相连通;所述分流槽111之间设置有安装槽117用于安装阻隔组件140;在沿所述机壳主体110的中心轴方向的剖面上,所述联通槽116、安装槽117间隔设置在所述分流槽111之间;所述联通槽116的槽宽大于所述安装槽117的槽宽;所述阻隔组件140用于将所述冷却回路200阻隔划分为第一冷却流道210以及第二冷却流道220,令冷却剂先充分地流经第一冷却流道210后再进入到第二冷却流道220。
55.在本实施例中,阻隔组件140包括第一阻隔件141、第二阻隔件142,且第一阻隔件141、第二阻隔件142分别设置在机壳主体110径向上的两端,用于将冷却回路200分隔为第一冷却流道210以及第二冷却流道220,第一冷却流道210与第二冷却流道220以阻隔组件所在的平面镜像对称设置;第一冷却流道210与第二冷却流道220相连通,令从流入口112流入的冷却剂先充分地流经第一冷却流道210后再进入到第二冷却流道220,最后从流出口113排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冷却循环。
5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10与所述流入口112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220与所述流出口114连通;所述流入口112、流出口113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110的端面上;所述端面上设置有水路块用于连接流入口112、流出口113。
57.在本实施例中,水路块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机壳主体110的端面上,并且水路块内部具有两条独立的通路以连接流入口112、流出口113;在水路块上连接有两路接头,用于分别向流入口112注入冷却剂以及将接收流出口113排出的冷却剂。
5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主体110的内侧为圆柱形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定位设置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紧贴在所述机壳主体110的内壁面上,便于电机冷却结构100将驱动模块产生的热量及时转移。
59.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紧贴在机壳主体110的内壁面上,便于将驱动模块产生的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到机壳主体110,再由冷却回路200内流动的冷却剂将冷量吸收并带走,从而实现驱动模块的降温,防止驱动模块过热。
6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电机,包括如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任意一个所述的电机冷却结构100。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