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分支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68086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电缆分支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转接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缆分支箱。
【背景技术】
[0002]欧式电缆分接箱作为三相交流50Hz,1KV电缆馈电线路的电能接受和分配之用,是一种用来对电缆线路实施分接、分支、接续及转换电路的设备。它的主要特点是双向开门,靠利用进线接头和出线接头做导体的连接,具有长度小,电缆排列清楚,三芯电缆不需要大跨度交叉等显著优点。
[0003]而现有技术的1kV欧式电缆分接箱,在工作时产生较大的热量,而生产的热量在分接箱内部聚集,从而使分接箱内部温度升高,容易导致内部电缆电气绝缘外套老化,发生火灾,故障率升高,危害电网安全。
[0004]如申请号为201320352099.2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1KV高压电缆分接箱,包括有上部箱体、下部箱体和电缆连接附件,上部箱体包括有位于中间的梯形箱体以及位于梯形箱体两肩部的左箱体和右箱体,其中左箱体和右箱体均为倒直角三角形构造,二者与中间的梯形箱体组成方形箱体,梯形箱体的上侧面所有两侧边具有铰接构造,分别与左箱体和右箱体上端的一侧边铰接;下部箱体为长方体构造,梯形箱体的下端部与下部箱体为可拆卸连接;电缆连接附件以纵向排列的方式安装在梯形箱体内腔中。
[0005]现有的欧式电缆配电箱同上述文件所示通常采用于下部箱体设置百叶状通风口的结构进行散热,由于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雨水从通风口处设置,该通风口的百叶通常都朝下倾斜设置,即其开口为斜向下设置。现有的上述结构在散热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电缆分接箱内的空气在受热时密度减小形成上升气流,由于现有通风口的百叶开口斜向下设置,使得箱体内的热气流无法直接从通风口处流出,而是需要上升至箱体顶部受到箱体顶面阻挡向下回流再从通风口处流出,这就使得热量在箱体内形成热气回流,热量很大一部分残留于箱体内,散热不直接,效果不明显。这也是现有技术中电缆分接箱内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缆分支箱。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分支箱,包括有上部箱体、下部箱体和电缆连接附件,所述下部箱体的侧面设有第一百叶窗,所述第一百叶窗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百叶窗的上方设有倾斜向下的第一遮雨板;所述上部箱体的顶面设有第二百叶窗,所述第二百叶窗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二百叶窗上方设有第二遮雨板。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的百叶窗结构,通过将第一百叶窗的开口向上设置,使得下部箱体产生的热气可直接顺着第一百叶窗的开口方向向上排出箱体外,相比传统百叶窗开口向下设置的结构其具有散热更直接,排热效率更高的特点,箱体内的热气大部分均可通过第一百叶窗向外排出,只有少部分继续上升至上部箱体,当然由于第一百叶窗的开口为斜向上设置,故需要考虑第一百叶窗的防雨性,故在第一百叶窗的上部设有第一遮雨板,第一遮雨板向下倾斜设置,雨水可顺着第一遮雨板流下而不会流入箱体内,并且由于第一遮雨板设置于第一百叶窗的外部,从第一百叶窗排出的热气已经与外部大气进行有效的交互,热量被发散,从而使得第一遮雨板不会对第一百叶窗的排热造成影响。另外,由于热气为上升状态,箱体内其余热气必然会接触上部箱体顶面,故在上部箱体的顶面还设有第二百叶窗,第二百叶窗的开口亦斜向上设置,且在其上方还设有第二遮雨板,第二百叶窗可更进一步的提高该电缆分支箱的散热性,使得上升的热气流直接从上部箱体顶部的第二百叶窗散发,而不于箱体内形成热气回流,避免对箱体内的气体进行二次加热,通过设置的上述第一百叶窗和第二百叶窗结构大大的加强了电缆分支箱在使用过程中的散热作用,提高了使用寿命,使用也更加安全。
[000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遮雨板呈向下倾斜设置并延伸至上部箱体的边沿处。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遮雨板向下倾斜方便雨水的滑落,且其延伸至上部箱体的边沿处使得滑落的雨水直接从滑出箱体而不会残留在上部箱体的顶面上,排除了雨水可能流进第二百叶窗中的可能。
[00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遮雨板的上表面凹陷形成有导流面。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遮雨板上表面凹陷形成导流面,使得雨水滴落于第二遮雨板表面时可通过导流面汇流,更方便排水。
[00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百叶窗的开口靠近上部箱体的表面处设有阻水条。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水条设置于第二百叶窗的开口靠近上部箱体的顶面处,可防止上部顶面残留水滴时,水滴从第二百叶窗的开口处流入。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缆分支箱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A部分放大图;
[0017]图3为图1的B部分放大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1、下部箱体;2、上部箱体;11、第一百叶窗;12、第一遮雨板;21、第二百叶窗;22、第二遮雨板;23、阻水条;221、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电缆分支箱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20]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缆分支箱,如图1所示,包括有上部箱体2、下部箱体I和电缆连接附件,所述下部箱体I的侧面设有第一百叶窗11,所述第一百叶窗11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百叶窗11的上方设有倾斜向下的第一遮雨板12 ;所述上部箱体2的顶面设有第二百叶窗21,所述第二百叶窗21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二百叶窗21上方设有第二遮雨板22,第一遮雨板12、第二遮雨板22均通过焊接固定。
[0021]本实用新型摒弃了传统的百叶窗结构,通过将第一百叶窗11的开口向上设置,使得下部箱体I产生的热气可直接顺着第一百叶窗11的开口方向向上排出箱体外,相比传统百叶窗开口向下设置的结构其具有散热更直接,排热效率更高的特点,箱体内的热气大部分均可通过第一百叶窗11向外排出,只有少部分继续上升至上部箱体2,当然由于第一百叶窗11的开口为斜向上设置,故需要考虑第一百叶窗11的防雨性,故在第一百叶窗11的上部设有第一遮雨板12,第一遮雨板12向下倾斜设置,雨水可顺着第一遮雨板12流下而不会流入箱体内,并且由于第一遮雨板12设置于第一百叶窗11的外部,从第一百叶窗11排出的热气已经与外部大气进行有效的交互,热量被发散,从而使得第一遮雨板12不会对第一百叶窗11的排热造成影响。另外,由于热气为上升状态,箱体内其余热气必然会接触上部箱体2顶面,故在上部箱体2的顶面还设有第二百叶窗21,第二百叶窗21的开口亦斜向上设置,且在其上方还设有第二遮雨板22,第二百叶窗21可更进一步的提高该电缆分支箱的散热性,使得上升的热气流直接从上部箱体2顶部的第二百叶窗21散发,而不于箱体内形成热气回流,避免对箱体内的气体进行二次加热,通过设置的上述第一百叶窗11和第二百叶窗21结构大大的加强了电缆分支箱在使用过程中的散热作用,提高了使用寿命,使用也更加安全。
[002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采用百叶窗作为通风口设置,主要基于百叶窗的开口均为倾斜设置,其对箱体内热气的排放具有导向作用,更方便热气的排放,且排出的热气与外部冷气相遇产生对流时,外部的冷气更容易借助百叶窗斜口的导向作用进入箱体内,提高箱体内的散热作用,而采用普通直接开口式的通风口则达不到上述的效果,故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口采用呈百叶状设置。
[0023]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遮雨板22呈向下倾斜设置并延伸至上部箱体2的边沿处。第二遮雨板22向下倾斜方便雨水的滑落,且其延伸至上部箱体2的边沿处使得滑落的雨水直接从滑出箱体而不会残留在上部箱体2的顶面上,排除了雨水可能流进第二百叶窗21中的可能。
[0024]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遮雨板22的上表面凹陷形成有导流面221,第二遮雨板22上表面凹陷形成导流面221,使得雨水滴落于第二遮雨板22表面时可通过导流面221汇流,更方便排水。
[0025]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百叶窗21的开口靠近上部箱体2的表面处设有阻水条23,阻水条23通过焊接于第二百叶窗21的开口与上部箱体2顶面接触的位置。阻水条23设置于第二百叶窗21的开口靠近上部箱体2的顶面处,可防止上部顶面残留水滴时,水滴从第二百叶窗21的开口处流入。
[00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达到高效散热的电缆分支箱。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电缆分支箱,包括有上部箱体、下部箱体和电缆连接附件,其特征是:所述下部箱体的侧面设有第一百叶窗,所述第一百叶窗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百叶窗的上方设有倾斜向下的第一遮雨板;所述上部箱体的顶面设有第二百叶窗,所述第二百叶窗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二百叶窗上方设有第二遮雨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分支箱,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遮雨板呈向下倾斜设置并延伸至上部箱体的边沿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分支箱,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遮雨板的上表面凹陷形成有导流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分支箱,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百叶窗的开口靠近上部箱体的表面处设有阻水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分支箱,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有上部箱体、下部箱体和电缆连接附件,所述下部箱体的侧面设有第一百叶窗,所述第一百叶窗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百叶窗的上方设有倾斜向下的第一遮雨板;所述上部箱体的顶面设有第二百叶窗,所述第二百叶窗的开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二百叶窗上方设有第二遮雨板。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缆分支箱。
【IPC分类】H02G15-10
【公开号】CN204376362
【申请号】CN201520091435
【发明人】王建芳
【申请人】浙江东明电气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5年2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