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7408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用于移动设备充电。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无线充电双重金属异物检测保护,即无论有无负载只要无线充电线圈上有金属异物都会停机保护,防止异物被加热。使用时不需要反复的插拔充电插头,避免了充电器因为插拔频繁而损害的情况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安全便捷,具有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灵活使用的功能。
【专利说明】
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用于移动设备充电。
【背景技术】
[0002]现在的移动充电设备(充电宝)可以直接给移动设备充电,且自身具有储电单元的装置。目前市场主要品类多功能性充电宝,基本都配置有标准的USB输出,基本能满足目前市场常见的移动设备,如手机、MP3、MP4、PDA、PSP、蓝牙耳机、数码相机等多种数码产品充电。在日常生活、工作、休闲中,智能手机的耗电量相对较大,需要随时补充电力,由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模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的插拔充电插头,容易造成接口损害,导致不能充电。现代社会拥有两部手机人士逐渐增多,只能为一部手机进行充电的模式逐步无法满足当今用户的实际需求。充电中接打电话、办公上网、休闲娱乐又会有安全隐患,因此,采用无线充电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发明内容】

[0003]鉴于现有技术的形状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采用无线充电方式为移动设备充电,并具备有线充电功能。
[000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包括充电宝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宝壳体内的充电宝电路,所述充电宝电路包括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 Jl、有线输出端口 J2、无线充电接收片,所述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 Jl、有线输出端口 J2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所述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无线充电双重金属异物检测保护,SP无论有无负载只要无线充电线圈上有金属异物都会停机保护,防止异物被加热。
[0006]本实用新型采用单桥路驱动三线圈电路,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更加优化了客户体验。
[0007]本实用新型将无线充电接收片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电池上,使用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与无线充电器本体的发射线圈靠近即6mm的距离,实现无线充电,在使用时不需要反复的插拔充电插头,避免了充电器因为插拔频繁而损害的情况的发生。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安全便捷,具有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灵活使用的功能。
[0008]当使用电芯给有线输出和无线输出同时供电时,优先保证无线充电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框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的电路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管理模块的电路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微控制器单元模块的电路图;
[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发射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包括充电宝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宝壳体内的充电宝电路。
[0015]充电宝电路包括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 Jl、有线输出端口 J2、无线充电接收片。
[0016]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 Jl、有线输出端口 J2连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
[0017]移动电源部分电路控制流程,首先电源管理芯片U6通过检出电芯的电压,来分配无线充电和有线充电的电量模式,当电芯电量充足时,能保证给有线充电USB端口 Jl和有线输出端口 J2进行供电;优先保证无线充电正常进行。
[0018]移动电源管理电路连接为:外接电源USB端口Jl的I针和5针之间并联电容C27、电容C28,2针接电源负,3针接电源正,4针、5针接地,I针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0脚、21脚及输入电压正极VDD5V,电源保护芯片U7的I脚、2脚、3脚分别接电容C30的一端及接点TP7即电池的负极,电容C30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7的4脚及电阻R62的一端,电阻R6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35、电容C36、电阻R60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6的1脚、接点TP8即电池的正极及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发光二极管D10、发光二极管Dll的正极及BAT即电池的正极,电容C35、电容C36另一端接地,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通过电阻R66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脚,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通过电阻R67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I脚,发光二极管DlO的负极通过电阻R68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4脚,发光二极管Dll的负极通过电阻R70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3脚,电源保护芯片U7的6脚通过电阻R61接电源保护芯片U7的7脚、8脚及地,电阻R60的另一端接电容C46、电感LI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1脚,电容C46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I的另一端接电容C29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4脚、15脚,电容C29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2脚,电源管理芯片U6的4脚接电阻R57的一端及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57的另一端接BAT即电池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接开关Kl的一端及二极管D6的负极,开关Kl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8脚分别接电阻R47、电阻R64的一端,电阻R47另一端接地,电阻R6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3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9脚通过电容C37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16脚、17脚分别接电容C39、电容C38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6的18脚、19脚分别接有线输出端口 J2的I针、电阻R52、电阻R54的一端、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的一端及电源DC+5V,有线输出端口 J2的2针接电阻R53的一端及电阻R54的另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接电阻R51的一端及地,电阻R51的另一端接电阻R52的另一端及有线输出端口 J2的3针,有线输出端口 J2的4针接开关管Q13的漏极、电阻R71、电阻R73的一端,开关管Q13的源极通过电阻R74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7脚、12脚、13脚、25脚、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阻R73的另一端均接地,接点TP9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型号为HE431OO,电源保护芯片U7的型号为DS7066。
[0019]微控制器单元电路连接为:M⑶控制芯片U5的6脚分别与检测用电源的测试点TP3、电容C32—端、电源DC+5V连接,电容C32另一端与检测用接地的测试点TP6、电容C31、电容C44 一端及地连接,电容C31的另一端接M⑶控制芯片U5的7脚,电容C44另一端接电阻R69—端、M⑶控制芯片U5的8脚及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开关管Q13的栅极,电阻R69另一端接电源DC+5V,M⑶控制芯片U5的11脚接电阻R72—端,M⑶控制芯片U5的13脚接移动电源管理电路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开关管Q13的源极,M⑶控制芯片U5的14脚接电容C33、电阻R58的一端及可控精密稳压源U8的参考极和阴极,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8的阳极及地,电阻R58的另一端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阻R56接M⑶控制芯片U5的19脚及移动电源管理电路二极管D6的正极,M⑶控制芯片U5的18脚接移动电源管理电路电阻R71的另一端,M⑶控制芯片U5的20脚接电阻R55、电阻R76的一端,电阻R55的另一端接电源DC+5V,M⑶控制芯片U5的3脚接地,电阻R59—端接电源DC+5V,电阻R59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及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及MCU控制芯片U5的5脚,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通过电阻R75接地,接点TP5接M⑶控制芯片U5的8脚,接点TP4、接点TP5是两个测试用检测点。MCU控制芯片U5型号为MB95F564。
[0020]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连接为:充电控制芯片U2的I脚接电阻R14、电阻RlO的一端,电阻RlO的另接一端充电控制芯片U2的40脚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脚,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阻R15、电阻R19、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15另一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2脚及电容Cl I的一端,电容Cl I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6脚及电阻R21—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5的一端及地,电容C1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2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及充电控制芯片U2的7脚,充电控制芯片U2的8脚一路通过电容C16接地,另一路通过电阻R27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1脚、11脚,13脚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容C18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14脚及地,15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5脚,电容C23、电容C20、电阻R39的一端,电容C23、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接运算放大器U4的I脚、电阻R46、电阻R49、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
2脚并通过电阻R45接地,电阻R49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6脚并通过电容C26接地,电阻R50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5脚并通过电容C25接地,运算放大器U4的3脚、4脚并联一个电容C24,运算放大器U4的3脚接电阻R48—端,4脚接地,7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中电阻R76的另一端,8脚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容C21接地,充电控制芯片U2的16脚、18脚、25脚接地,17脚、19脚、24脚接电源DC+5V,20脚一路通过电容C17接22脚,另一路通过二极管D2接电源DC+5V,21脚接电阻R28—端,23脚接电阻R25—端,26脚接电阻R18—端,28脚接电阻R16—端,29脚一路通过接电容C8—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27脚,另一路通过二极管Dl接电源DC+5V,30脚通过电阻R12接电阻R7—端及地,电阻R7另一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31脚,电阻R3、电阻R1、电阻R4、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的一端分别接电源DC+5V及充电控制芯片U2的33脚、36脚,电容Cl另一端通过电容C6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32脚及电阻R4的另一端及地,电容C2、电容C3的另一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34脚、35脚及地,充电控制芯片U2的37脚接电阻Rl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U5的I脚,38脚接电阻R3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⑶控制芯片U5的2脚,40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脚。充电控制芯片U2为CV90312T无线充电管理微控制器。
[0021]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为:开关管Q1、Q5、Q9的漏极相接并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中充电控制芯片U2的27脚,开关管Ql、开关管Q2的源极相接并接电阻R2的一端,开关管Q1、开关管Q2的栅极相接并接电阻R2的另一端及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阻R8、电阻R9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基极接电阻R11、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l I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0脚,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及地,开关管Q5、开关管Q6的源极相接并接电阻R17的一端,开关管Q5、开关管Q6的栅极相接并接电阻Rl7的另一端及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7的基极接电阻R23、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电阻R2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基极接电阻R26、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接M⑶控制芯片U5的9脚,电阻R2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及地,开关管Q9、开关管QlO的源极相接并接电阻R31的一端,开关管Q9、开关管QlO的栅极相接并接电阻R31的另一端及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ll的集电极,三极管Qll的基极接电阻R35、电阻R36的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接三极管Ql 1、三极管Q3、三极管Q7的发射极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中充电控制芯片U2的29脚,电阻R36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l2的集电极,三极管Q12的基极接电阻R40、电阻R44的一端,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4脚,电阻R4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l 2的发射极及地,电容C9、电容Cl O、电容C12、电容C13并联,电容ClO的一端分别接电感CL1、电感CL2、电感CL3、电阻R38、电容C7的一端,电容ClO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电阻R72另一端,电感CLl的另一端接开关管Q2的漏极,电感CL2的另一端接开关管Q6的漏极,电感CL3的另一端接开关管QlO的漏极,电阻R38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3接电阻R43、电容C19、电容C22的一端,电容C19另一端接电阻R37、电阻R42的一端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控制芯片U2的12脚,电阻R37另一端接电源DC+5V,电阻R42、电容C22、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电阻R30、二极管D13的正极,二极管D13的负极接电阻R33、电容C34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2脚,电阻R30、电阻R33、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驱动电路Ul的I脚接驱动电路U3的7脚、8脚、开关管Q1、开关管Q5、开关管Q9的栅极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充电控制芯片U2的27脚,驱动电路Ul的3脚接驱动电路U3的5脚、6脚、电容ClO的另一端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充电控制芯片U2的22脚,驱动电路Ul的5脚、6脚、7脚、8脚接电容C4、电容C5的一端及电源DC+5V,电容C4、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驱动电路U3的I脚3脚通过电阻R32接地并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48的另一端,驱动电路Ul的2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16另一端,驱动电路Ul的4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28另一端,驱动电路U3的2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18另一端,驱动电路U3的4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25另一端,接口 J3的I 口接电阻R65、电容C45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7脚,电阻R6 5另一端接电源DC+5 V,电容C45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口 J3的2 口及地连接。驱动电路U1、驱动电路U3为A04800双N沟道场效应管。
[0022]—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的充电方法,步骤如下:
[0023]将无线充电接收片通过手机USB接口和手机进行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的线圈部分对准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发射线圈即电感CLl、i感CL2、电感CL3,两者靠近,距离不超过6mm。
[0024]当电感CL1、电感CL2、电感CL3中通过直流电流时,其周围只呈现固定的磁力线,不随时间变化,当在电感CL 1、电感CL2、电感CL3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流时,其周围将呈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力线,变化的磁力线在线圈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势,此感应电势相当于一个“新电源”,根据这个原理,电路中由两个驱动电路U1、驱动电路U3组成逆变桥驱动电路,通过充电控制芯片U2的控制,使电路中的电感CLl、电感CL2、电感CL3三个发射线圈周围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力线,当接收设备的线圈处在这个随时间变化的磁力线范围内时,通过电磁感应就会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势,产生电流,通过手机的接受片或使用无线充电接收片给手机提供电源。
[0025]同时移动电源管理电路中的电压检测电路时时对电路中的电压进行检测,对过流,短路,过充的现象进行断电保护,对还在给电芯充电状态下,使用无线充电输出时,保证电能均衡分配给电芯和输出线圈,并在供电不足时优先保证无线充电的需要,当使用电芯给有线输出和无线输出同时供电时,优先保证无线充电的正常进行。
[0026]在只使用有线充电时,通过有线输出端口J2输出给手机电池充电,并通过电阻R74(0.05ohm)检测充电电流反馈到M⑶控制芯片U5,M⑶控制芯片U5通过18脚LOAD IN和13脚CURUSB两个信号端时时监测手机的充电状况,MCU控制芯片U5平时感应充电电压的变化,通过开关管Ql3对有线输出端口 J2进行控制,当充满电时,切断有线输出端口 J2的充电,防止电池过充而发生危险。
[0027]使用外部适配器供电时,根据电源管理芯片U6的10脚VBAT端检测到的电芯电量,通过电源管理模块的内部计算,在保证无线充电端口正常充电的前提下,分配给电芯,供电芯充电,同时对电芯的过流过压进行保护,在硬件保护方面增加了电源保护芯片U7,电源保护芯片U7通过检测4脚VCC或6脚VM端电压来进行过充/放电保护。当过充/放电保护条件发生时,内置的场效应管由导通变为截止,从而充/放电过程停止。
[0028]本实用新型拥有一个2A的micro USB输入口 Jl,一个2A的A-USB输出口 J2和一个IA的无线输出端(三个发射线圈),最高支持有线输出2.4A,无线输出1A。
[00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包括充电宝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充电宝壳体内的充电宝电路,所述充电宝电路包括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 J1、有线输出端口 J2、无线充电接收片,所述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分别与微控制器单元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电源保护芯片U7、电芯、外接电源USB接口 Jl、有线输出端口 J2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单元电路分别与移动电源管理电路、无线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无线充电控制电路与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所述电芯与电源保护芯片U7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片贴置在充电宝壳体上,无线充电接收片接收无线发射单元电路的磁力线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管理电路连接为:外接电源USB端口 Jl的I针和5针之间并联电容C27、电容C28,2针接电源负,3针接电源正,4针、5针接地,I针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0脚、21脚及输入电压正极VDD5V,电源保护芯片U7的I脚、2脚、3脚分别接电容C30的一端及接点TP7即电芯的负极,电容C30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7的4脚及电阻R62的一端,电阻R6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35、电容C36、电阻R60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6的10脚、接点TP8即电芯的正极及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发光二极管D10、发光二极管Dll的正极及BAT即电芯的正极,电容C35、电容C36另一端接地,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通过电阻R66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脚,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通过电阻R67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I脚,发光二极管DlO的负极通过电阻R68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4脚,发光二极管Dll的负极通过电阻R70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3脚,电源保护芯片117的6脚通过电阻R61接电源保护芯片U7的7脚、8脚及地,电阻R60的另一端接电容C46、电感LI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1脚,电容C46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I的另一端接电容C29的一端及电源管理芯片U6的14脚、15脚,电容C29的另一端接电源管理芯片U6的22脚,电源管理芯片U6的4脚接电阻R57的一端及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57的另一端接BAT即电芯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接开关Kl的一端及二极管D6的负极,开关Kl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8脚分别接电阻R47、电阻R64的一端,电阻R47另一端接地,电阻R6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3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9脚通过电容C37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16脚、17脚分别接电容C39、电容C38的一端,电源管理芯片U6的18脚、19脚分别接有线输出端口 J2的I针、电阻R52、电阻R54的一端、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的一端及电源DC+5V,有线输出端口 J2的2针接电阻R53的一端及电阻R54的另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接电阻R51的一端及地,电阻R51的另一端接电阻R52的另一端及有线输出端口 J2的3针,有线输出端口 J2的4针接开关管Ql 3的漏极、电阻R71、电阻R73的一端,开关管Q13的源极通过电阻R74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7脚、12脚、13脚、25脚、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0、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阻R73的另一端均接地,接点TP9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型号为HE43100,电源保护芯片U7的型号为DS706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单元电路连接为:MCU控制芯片U5的6脚分别与检测用电源的测试点TP3、电容C32—端、电源DC+5V连接,电容C32另一端与检测用接地的测试点TP6、电容C31、电容C44 一端及地连接,电容C31的另一端接MCU控制芯片U5的7脚,电容C44另一端接电阻R69—端、M⑶控制芯片U5的8脚及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开关管Q13的栅极,电阻R69另一端接电源DC+5V,MCU控制芯片U5的11脚接电阻R72—端,M⑶控制芯片U5的13脚接移动电源管理电路移动电源管理电路开关管Q13的源极,MCU控制芯片U5的14脚接电容C33、电阻R58的一端及可控精密稳压源U8的参考极和阴极,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8的阳极及地,电阻R58的另一端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阻R56接M⑶控制芯片U5的19脚及移动电源管理电路二极管D6的正极,M⑶控制芯片U5的18脚接移动电源管理电路电阻R71的另一端,M⑶控制芯片U5的20脚接电阻R55、电阻R76的一端,电阻R55的另一端接电源DC+5V,M⑶控制芯片U5的3脚接地,电阻R59—端接电源DC+5V,电阻R59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及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接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及MCU控制芯片U5的5脚,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通过电阻R75接地,接点TP5接MCU控制芯片U5的8脚;MCU控制芯片U5型号为MB95F56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连接为:充电控制芯片U2的I脚接电阻R14、电阻RlO的一端,电阻RlO的另接一端充电控制芯片U2的40脚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脚,电阻Rl 4的另一端接电阻R15、电阻R19、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15另一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2脚及电容Cll的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l9的另一端接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6脚及电阻R21—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5的一端及地,电容C15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2接电阻R21的另一端及充电控制芯片U2的7脚,充电控制芯片U2的8脚一路通过电容C16接地,另一路通过电阻R27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10脚、11脚,13脚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容C18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14脚及地,15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5脚,电容C23、电容C20、电阻R39的一端,电容C23、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接运算放大器U4的I脚、电阻R46、电阻R49、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2脚并通过电阻R45接地,电阻R49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6脚并通过电容C26接地,电阻R50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U4的5脚并通过电容C25接地,运算放大器U4的3脚、4脚并联一个电容C24,运算放大器U4的3脚接电阻R48—端,4脚接地,7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中电阻R76的另一端,8脚接电源DC+5V并通过电容C21接地,充电控制芯片U2的16脚、18脚、25脚接地,17脚、19脚、24脚接电源DC+5V,20脚一路通过电容C17接22脚,另一路通过二极管D2接电源DC+5V,21脚接电阻R28一端,23脚接电阻R25—端,26脚接电阻R18—端,28脚接电阻R16—端,29脚一路通过接电容C8—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27脚,另一路通过二极管Dl接电源DC+5V,30脚通过电阻R12接电阻R7—端及地,电阻R7另一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31脚,电阻R3、电阻Rl、电阻R4、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的一端分别接电源DC+5V及充电控制芯片U2的33脚、36脚,电容Cl另一端通过电容C6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32脚及电阻R4的另一端及地,电容C2、电容C3的另一端接充电控制芯片U2的34脚、35脚及地,充电控制芯片U2的37脚接电阻Rl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U5的I脚,38脚接电阻R3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2脚,40脚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脚;充电控制芯片U2为CV90312T无线充电管理微控制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无线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发射单元电路连接为:开关管Ql、Q5、Q9的漏极相接并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中充电控制芯片U2的27脚,开关管Ql、开关管Q2的源极相接并接电阻R2的一端,开关管Ql、开关管Q2的栅极相接并接电阻R2的另一端及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阻R8、电阻R9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基极接电阻Rll、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l I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CU控制芯片U5的1脚,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及地,开关管Q5、开关管Q6的源极相接并接电阻R17的一端,开关管Q5、开关管Q6的栅极相接并接电阻R17的另一端及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7的基极接电阻R23、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电阻R2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基极接电阻R26、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接MCU控制芯片U5的9脚,电阻R29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及地,开关管Q9、开关管QlO的源极相接并接电阻R31的一端,开关管Q9、开关管QlO的栅极相接并接电阻R31的另一端及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1的集电极,三极管Ql I的基极接电阻R35、电阻R36的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接三极管Q11、三极管Q3、三极管Q7的发射极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中充电控制芯片U2的29脚,电阻R36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三极管Q12的基极接电阻R40、电阻R44的一端,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⑶控制芯片U5的4脚,电阻R4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2的发射极及地,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3并联,电容ClO的一端分别接电感CLl、电感CL2、电感CL3、电阻R38、电容C7的一端,电容ClO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单元电路电阻R72另一端,电感CLl的另一端接开关管Q2的漏极,电感CL2的另一端接开关管Q6的漏极,电感CL3的另一端接开关管QlO的漏极,电阻R38的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3接电阻R43、电容C19、电容C22的一端,电容C19另一端接电阻R37、电阻R42的一端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控制芯片U2的12脚,电阻R37另一端接电源DC+5V,电阻R42、电容C22、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7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电阻R30、二极管Dl 3的正极,二极管D13的负极接电阻R33、电容C34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2脚,电阻R30、电阻R33、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驱动电路Ul的I脚接驱动电路U3的7脚、8脚、开关管Ql、开关管Q5、开关管Q9的栅极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充电控制芯片U2的27脚,驱动电路Ul的3脚接驱动电路U3的5脚、6脚、电容ClO的另一端及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充电控制芯片U2的22脚,驱动电路UI的5脚、6脚、7脚、8脚接电容C4、电容C5的一端及电源DC+5V,电容C4、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驱动电路U3的I脚3脚通过电阻R32接地并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48的另一端,驱动电路UI的2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l 6另一端,驱动电路UI的4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28另一端,驱动电路U3的2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l8另一端,驱动电路U3的4脚接无线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电阻R25另一端,接口 J3的I 口接电阻R65、电容C45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单元电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7脚,电阻R65另一端接电源DC+5V,电容C45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口 J3的2 口及地连接;驱动电路Ul、驱动电路U3为A04800双N沟道场效应管。
【文档编号】H02J7/00GK205657456SQ201620380237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8日 公开号201620380237.1, CN 201620380237, CN 205657456 U, CN 205657456U, CN-U-205657456, CN201620380237, CN201620380237.1, CN205657456 U, CN205657456U
【发明人】郭滨, 鄂凌霄, 李立, 章嘉瑞, 邵礼斌
【申请人】天津市中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