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充电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3054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充电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作手机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自充电手机。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腕上太阳能充电手机》其公开了一种结构,其结构为它由手机、机带、太阳能硅板组成,机带固定在手机的两侧面上,其特征在于机带的外表面上固定有太阳能硅板。这种结构的缺点为,首先是使用不方便,因其手机充电必须要固定在机带上,众所周知,手机重量远比手表要大,如果一刻不离带在手腕上,会给使用者脱手做别的事带来麻烦,但如果不带手上又不能达到理想的充电效果,所以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再次是,因太阳能硅板由体积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很大,所以用太阳能给手机充电,其充电量实际上是极其有限的,很难满足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充电量。因此其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能随时充电且充电效果好的自充电手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自充电手机,包括有手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本体上设置有与手机电池两极相连的微波充电装置。
上述微波充电装置其结构可优选为包括有接收线圈L1、变压线圈L2、整流电路、可调稳压器及三极管,所述接收线圈L1与变压线圈L2相设置,所述变压线圈L2中的一极与整流电路的流出极相连,该流出极同时与可调稳压器的流入极及经限流电阻R3与三极管的流入极相连,可调稳压器的流出极分别与限流电阻R1和R2的一端相连,所述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可调稳压器的可调极和可变电阻RP一端相连,而可变电阻RP的另一端分别与手机电池的输出极和整流电路的流入极相连,所述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相连,而三极管的流出极与手机电池的输入极相连;且在位于限流电阻R3与整流电路之间可串联有当手机电池充电时能显示的发光二极管。
作为改进,所述微波充电装置其结构还可选择为包括有接收线圈L1、变压线圈L2、整流电路、可控硅SCR管及三极管,所述整流电路流出极同时与三极管的流入极、限流电阻R3的一端及手机电池的输入极相连,而所述三极管的流出极经限流电阻R2与可控硅SCR管的触发流出极相连,且该触发流出极与整流电路的流入极相连,而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的基极、可变电阻RP一端相连接,该可变电阻RP的另一端经限流电阻R4而同时与可控硅SCR管的流入极和限流电阻R5的一端相连,而限流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手机电池的输出极相连;且在位于限流电阻R2与可控硅SCR管之间可串联有当手机电池充电时能显示的发光二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因采用在手机本体内设置有与手机电池两极相连的微波充电装置,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首先是,手机充电不需要带在手腕上,更不需要在强光下,而可放置在各种地方随时进行充电,如口袋和抽屉等位置,使用十分方便;再次是充电的能量大,因手机充电的微波可人为控制,通过接收微波信号,把微波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变压整流后,对手机电池进行充电,其充电的能量即可通过人为自动调节,这样就克服了手机充电能量不足问题,从有效地地缩短了手机的充电时间,继而给使用带来更大的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充电装置安装于手机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微波充电装置的原理图;图3是图2的电路图;图4是图2中另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有手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本体1上设置有与手机电池3两极相连的微波充电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微波充电装置其结构包括有接收线圈L1、变压线圈L2、整流电路4、可调稳压器5及三极管7,所述接收线圈L1与变压线圈L2相设置,所述变压线圈L2中的一极与整流电路4的流出极41相连,该流出极41同时与可调稳压器5的流入极51及经限流电阻R3与三极管7的流入极71相连,可调稳压器5的流出极53分别与限流电阻R1和R2的一端相连,所述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可调稳压器5的可调极52和可变电阻RP一端相连,而可变电阻RP的另一端分别与手机电池3的输出极32和整流电路4的流入极42相连,所述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7的基极72相连,而三极管7的流出极73与手机电池3的输入极31相连;且在位于限流电阻R3与整流电路4之间串联有当手机电池3充电时能显示的发光二极管6。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微波充电装置其结构包括有接收线圈L1、变压线圈L2、整流电路4、可控硅SCR管8及三极管7,所述整流电路4流出极41同时与三极管7的流入极71、限流电阻R3的一端及手机电池3的输入极31相连,而所述三极管7的流出极73经限流电阻R2与可控硅SCR管8的触发流出极82相连,且该触发流出极82与整流电路4的流入极42相连,而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7的基极72、可变电阻RP一端相连接,该可变电阻RP的另一端经限流电阻R4而同时与可控硅SCR管8的流入极81和限流电阻R5的一端相连,而限流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手机电池3的输出极32相连;且在位于限流电阻R2与可控硅SCR管8之间串联有当手机电池3充电时能显示的发光二极管6。
权利要求1.一种自充电手机,包括有手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本体(1)上设置有与手机电池(3)两极相连的微波充电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电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充电装置其结构包括有接收线圈L1、变压线圈L2、整流电路(4)、可调稳压器(5)及三极管(7),所述接收线圈L1与变压线圈L2相设置,所述变压线圈L2中的一极与整流电路(4)的流出极(41)相连,该流出极(41)同时与可调稳压器(5)的流入极(51)及经限流电阻R3与三极管(7)的流入极(71)相连,可调稳压器(5)的流出极(53)分别与限流电阻R1和R2的一端相连,所述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可调稳压器(5)的可调极(52)和可变电阻RP一端相连,而可变电阻RP的另一端分别与手机电池(3)的输出极(32)和整流电路(4)的流入极(42)相连,所述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7)的基极(72)相连,而三极管(7)的流出极(73)与手机电池(3)的输入极(3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充电手机,其特征在于在位于限流电阻R3与整流电路(4)之间串联有当手机电池(3)充电时能显示的发光二极管(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充电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充电装置其结构包括有接收线圈L1、变压线圈L2、整流电路(4)、可控硅SCR管(8)及三极管(7),所述整流电路(4)流出极(41)同时与三极管(7)的流入极(71)、限流电阻R3的一端及手机电池(3)的输入极(31)相连,而所述三极管(7)的流出极(73)经限流电阻R2与可控硅SCR管(8)的触发流出极(82)相连,且该触发流出极(82)与整流电路(4)的流入极(42)相连,而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7)的基极(72)、可变电阻RP一端相连接,该可变电阻RP的另一端经限流电阻R4而同时与可控硅SCR管(8)的流入极(81)和限流电阻R5的一端相连,而限流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手机电池(3)的输出极(3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充电手机,其特征在于在位于限流电阻R2与可控硅SCR管(8)之间串联有当手机电池(3)充电时能显示的发光二极管(6)。
专利摘要一种自充电手机,包括有手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本体(1)上设置有与手机电池(3)两极相连的微波充电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首先是,它不需要带在手腕上,更不需要在强光下,而可放置在各种地方,如口袋和抽屉等位置而随时充电,使用十分方便;再次是充电的能量大,因手机充电的微波可人为控制,其充电的能量即可通过人自动调节,这样就克服了手机充电能量不足问题,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手机的充电时间,继而给使用带来更大的方便。
文档编号H04M1/21GK2807633SQ20052001372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日
发明者杨继新 申请人:杨继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