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3454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扬声器,尤其涉及采用一种前置号角结构、后置低音 管组成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
背景技术
由于数字化MP3、 MP4格式的音乐、影像能储存于各式的存储卡、存储器 中,使携带更加便利,因此愈趋转为主流的声音、影像储存媒体,连带使电子 装置的播放器种类如MP3、 MP4播放机、能播放MP3、 MP4格式的手机大为 盛行,但由于多数的MP3、 MP4播放机或手机仅能利用耳机听取声音,如欲于 将声音散布于空间中则必须通过扬声器的辅助,方能加以达成。
现有扬声器如欲输出全音域的声频效果,必须将高音喇叭、中音喇叭及低 音喇叭装设于一音箱内,并在所述音箱内装设一分音器。以由所述分音器接收 一音源信号后,先将音源信号分离为高音频部份、中音频部份及低音频部份, 再将不同音频分别传导至相对应的高音喇叭、中音喇叭及低音喇叭而输出声音。 但,由于使用于MP3、 MP4或移动装置等各种播放机器所采用的扬声器,较佳 者必须符合体积小、易携带的要求,因此根本无法在此种小型可携的扬声器有 限空间中设置高、中、低音喇叭,以达成全音域、高效率及具有大音量播放的 扬声器效果。
当然,市面上已有众多小型可携的扬声器可供消费者选择,而制造商亦于 有限空间的小型可携扬声器上极力提升输出的声音效果,其作法主要为于扬声 音机的机壳不同外表面上,开设多个可供喇叭单体放置的空间,以其由多数喇 叭单体能增强音域效果,但实际结果却不如预期来的佳,主要因为增加喇叭单
体必然导致扬声器的体积无法作有效的缩小,使失去原有便于可携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在于提供一种前置号角结构、后置低音管组成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而有别于现有的扬声器结构,优选的,本实用新型 可以适用于微小型的扬声器,而于前置号角结构具有指向性放大中高音,同时 后置的低音管组成共鸣并放大低音声波的音量而具有放大器功效,其能在有限 的空间内达到全音域输出的高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包含有一 前置号角、 一后罩体、 一承载座、 一喇叭单体、至少一控制电路板、 一等化器、 一低音谐振器、 一固定座、 一声音旋钮及由所述后罩体与所述固定座、前置号 角及各元件结合所剩余空间定义的第一、二、三、四共鸣空间;所述的前置号 角包含一设于内底部的腔管、 一设于前側的与所述腔管连通的反射空间以及一 罩覆于所述的反射空间开放端的透音座;所述承载座包含有一连通所述腔管的 声音传导腔室;所述喇叭单体置设于所,述承载座的声音传导腔室上,且发声方 向朝向所述声音传导腔室;所述承载座置设于所述低音谐振器及所述固定座之 间;所述承载座上端的矩形开口结构空间,定义前述的第一共鸣空间位置;所 述控制电路板置设于所述后罩体上,用以接收一外部的音源信号并传导至所述 喇叭单体上;所述等化器置设于所述承载体的声音传导腔室中,用以将高音的 音波利用等化器阻挡延緩其行程以緩冲所述高音效果增益及同时平衡所述中 音;所述低音谐振器置设于所述前置号角与所述承载座之间,所述低音谐振器 包含第一、二梯型低音谐振管及一盖板,所述第一、二梯型低音谐振管各别设 于所述盖板的左侧或右侧,而前述前置号角内底的腔管一侧为开放端,所述的 低音谐振器结合于所述腔管的开放端,而构成一连通的低音管组成的一主要部 份结构用以消除管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的喇叭单体所产 生的负向波在本实用新型箱体共鸣空间中所产生谐波,将由所述的第一、二共 鸣空间收集主要的低频波,经由所述第一、二梯型低音谐振管的渐缩管径使低 音声波能和緩地被导引经过所述第一、二梯型低音谐振管共振,并传达所述低 频波至所述的共鸣空间延緩巧述低频波的行程,以消除材料管件的管音瑕,, 并藉此于所述共鸣空间中共鸣及放大所述低频波以产生低音的部份,同时完成 后置低音管组成的放大器功效,用以在扬声器狭小而有限的空间中达到全音域 播放的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较佳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展开状态图; 图4是图1所示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平面展开状态图; 图5是图1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平面图; 图7是图1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平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外观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等化器及低音管组成共鸣空间平面参考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第一、二梯型低音谐振管结合腔管另一侧立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10;前置号角-ll;第一容置空间-lll; 第一容槽-112;反射空间-113; 腔管-114;开放端右侧-1141;开放端左侧-1142; 柱体-115;第一反射孔-116;透音座-117;透音孔-1171;封闭板片-118;中通柱 体-119;第二反射孔-1191;后罩体-12;固定槽-121;第二容槽-122;第二共鸣 空间-123;第三共鸣空间-124;第四共鸣空间-125;气孔-126;脚架-13;枢杆-131; 扣合部-1311;底座-132;承载座-20; 声音传导腔室-21;大喉管-211;小喉管 -212;电池容槽-22;第一共鸣空间-23;电池容置盖-24;控制电路板-30;喇叭 单体_40; 等化器-50;锥部-51;支撑架-52;低音谐振器-60;第一梯型低音谐 振管-61;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2;入口端-611、 621;谐振区-612、 622;出口 端-613、 623;盖板-63;固定座-70;枢接部-701;声音旋钮-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兹 列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l至图7,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高效率全音域扬声 器10,其主要包含有一前置号角11、 一后罩体12、 一承载座20、至少一控制
、 ' 、
电路板30、 一喇叭单体40、 一等化器50、 一低音谐振器60、 一固定座70、 一 控制旋钮80、第一共鸣空间23、第二共鸣空间123、第三共鸣空间124和第四 共鸣空间125。
请参阅图l至图4,所述前置号角ll为一种反射式号角,包含一第一容槽 112、 一反射空间113、 一柱体115、 一第一反射孔116.和一透音座117,其中,所述透音座117为一 T型结构,包含一前侧中央封闭^1片118、 一后侧为垂直前 侧的中通柱体119,所述透音座117更包含多个透音孔1171、一第二反射孔1191 由所述T型中通柱体中央空间所定义,所述多个透音孔1171设于所述前侧中央 封闭板片118周围。而所述透音座117的透音孔1171连通所述前置号角11的 反射空间113,所述第二反射孔1191套合于所述的所述柱体115的第一反射孔 116上,以提供本实用新型反射式前置号角对正向声波的反射放送。所述第一容 槽112凹设于所述前置号角11上侧,所述反射空间113设于所述前置号角11 前侧,所述腔管114设于所述前置号角11内底部,所述腔管114在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为一矩形的腔室结构,所述腔室114以n形的形式环设在所述第一容槽 112的底侧,所述腔室114朝上一侧为开放端形态,所述反射空间113的内锥面 中央位置设有所述的一柱体115,所述柱体115中间透空而定义所述第一反射孔 116,所述第一反射孔116的声波发射至第二反射孔1191再反射回第一反射孔 116而连通所述反射空间113方丈送。
请参阅图1至图7,所述承载座20还包含有一连通反射空间113的声音传 导腔室21、两电池容槽22、 一第一共鸣空间23及一电池容置盖24;所述承载 座20置设于所述低音谐振器60及所述固定座70之间;所述承载座20被所述 前置号角ll及所述后罩体12所共合卡接而限位于所述前置号角ll与所述后罩 体12之间,且所述声音传导腔室21朝向所述喇叭单体40的方向形成一大喉管 211 (如图6所示),而朝向后罩体12的开口形成一小喉管212 (如图7所示), 即所述声音传导腔室21的口径由朝向所述后罩体12的一侧开始逐渐往朝向所 述前置号角11的一侧缩小,以集束所述喇叭单体40的正向声波由大小喉管211 及212传递至所述前置号角ll以放送出声音;所述两电池容槽22,设于所述声 音传导腔室21的相对应两侧,所述两电池容槽22略高于所述声音传导腔室21 而形成一矩形开口结构空间,所述矩形开口结构空间定义一第一共鸣空间23, 所述电池容置盖24用以覆盖所述电池容槽22以供电池(图中未示)容置固定, 以提供驱动喇叭单体40所需"电力。 ,
所述后罩体12还包含在顶部位置凹陷有一第二容槽122、 一固定槽121、 一气孔126,所述控制电路板30固设于所述的后罩体12的固定槽121中,用以 接收一音源信号者;所述的固定座70 —侧紧接所述控制电路板30之后卡合于 所述后罩体12中(请参阅图3、图4及图8),与所述后罩体12形成第二共鸣 空间123,所述第二共鸣空间123设于所述后軍体12内部右侧,所述第三共鸣空间124设于所述后罩体12内部左侧,所述前置号角11的内侧空间供所述承 载座20、所述喇叭单体40、所述等化器50和所述低音谐振器60设置结合,所 述前置号角11与所述后罩体12并接成为一体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外部结构 (请参阅图3、图8),由所述第一容槽112与相连接的所述第二容槽122形成 供所述声音旋钮80容置的容槽;而本实用新型内部主要剩余空间定义为第四共 鸣空间125,所述第四共鸣空间125与上述的第一共鸣空间23、所述第二共鸣 空间123和所述第三共鸣空间124互相连通;所述气孔126与所述第四共鸣空 间125连通,用以释放所迷第四共鸣空间125的声波空气弹簧常数压力,以辅 助阻尼后置的低音管音频。
所述声音旋钮80设于所述第一容槽112与所述第二容槽122结合所形成的 容槽内,控制电路板30与所述声音旋钮80及容置于所述电池容槽22中的电池 电连接,使可由所述声音旋钮80控制所述控制电路板30动作或调整所述控制 电路板30的音源信号输出,并由所述电池提供所述控制电路板30所需的电力 源;
请参阅图1、图2,所述等化器50包含一锥部51及以所述锥部51为中心 轴而间隔结合于所述锥部51后端的多个支撑架52,所述等化器50以所述锥部 51前端方向置入于所述承载座20的声音传导腔室21中,以所述多个支撑架52 支撑固定。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喇叭单体40锁设于所述承载座20,并罩覆于所述 声音传导腔室21内的等化器50后端上,而且所述喇叭单体40的发声方向朝向 所述声音传导腔室21;所述喇叭单体40与所述控制电路4反30电连接,以由所 述控制电路板30将声音信号传导至所述喇叭单体40上,再由所述喇叭单体40 发出的正向声波,经由所述等化器50将所述的正向声波,特别是高频的音波利 用等化器50阻挡延緩其行程以緩冲所述高音效果增益及同时平衡所述中音;同 时所述声音传导腔室21的大喉管211输送至小喉管212处,传递至所述前置号 角11以放送出声音。
、 、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低音谐振器60结合于所述的前置号角11内侧的腔 管114上。所述低音谐振器60包含两预定长度的一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61、 一 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2及一盖板63,所述的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61包含一较 大口径的声音的入口端611、 一口径渐缩的谐振区612及一口径小于入口端611 口径的声.音的出口端613,所述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2包含一较大口径的声音的入口端621、 一口径渐缩的谐振区622及一口径小于入口端621 口径的声音的 出口端623,所述的入口端611、 621的口径循序渐地缩小,用以渐序地顺畅导 引低频声波至谐振区612、 622产生共振用以消除腔管的管音;
优选的,所述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61和所述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2在本 实施例为一矩型腔道结构,在狭小的扬声器空间中可以缩小体积以配合微小型 的扬生器结构,所述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61、所述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2分别 垂直设于所述盖板63的左右侧,所述盖板63用以覆盖所述的n型腔管114开 放端状态的中段部分,所述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61出口端613覆盖住所述n型 的腔管114开放端右侧1141,所述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2入口端621覆盖住所 述n型腔管114开放端左侧1142;所述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61入口端611结合 于所述的第二共鸣空间123,所述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2出口端623结合于所 述的第三共鸣空间124,而构成一封闭连通的低音管组成的主要部份结构,用以 消除管音提升低音品质,这样,所述的第一共鸣空间23和所述第四共鸣空间125 收集所述喇叭单体40发射在本实用新型箱体的低频负向谐波,依序经由所述第 四共鸣空间125与所述第二共鸣空间123连通的空间进入所述第二共鸣空间123 再进入所述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61、所述腔管114、所述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 62和所述第三共鸣空间124,再发散至所述第四共鸣空间125及所述第一共鸣 空间23,以达成消除低频管音及共鸣放大的最佳低音效果。
为总结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 举本实用新型前置号角功用及后置放大低音声波的低音组成两较佳示意图例。
请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号角、等化器及低音管组成共鸣空间平面参考 示意图,由图中所示,所述喇叭单体40发出正向波由所述前置号角ll发射, 其中特别是中央凸部的高频声波(箭头所示),通过所述等化器50后端阻挡延 緩再绕场由所述前置号角ll放送出一緩沖悦耳的高音,而所述后置的第一共鸣 空间23、所述第二共鸣空间、所述第三共鸣空间和所述第四共鸣空间125共鸣 低频负向声波配合所述第一、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1、 62及所述腔管114(请
、 、
同时参阅图10,为图9的第一、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61、 62结合所述腔管114 的另一侧立面图),用以由所述谐振区612、 622完成消除管音以及由前述后置 共鸣的空间放大低频声波,以完成本实用新型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功能。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后罩体12底侧还结合一脚架13,所述脚 架13包含一枢杆131及一底座132。所述的固定座70锁固于所述后罩体12内,所述枢杆131与所述固定座70及所述底座132枢"l妻,以通过所述枢杆131的枢 摆,而使所述底座132能贴接于所述后罩体12的底部呈收折状态或使所述底座 132能远离所述机壳73的底部呈直立撑起状态,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座 70还包含一枢接部701,所述枢接部701设于所述固定座70的下側,所述的枢 杆131还包含一扣合部1311,所述扣合部1311与枢接部701连接;所述的枢接 部701为一矩型体, 一側具有一弧形枢接槽,所述的扣合部1311为一端垂直衔 接于所述枢杆131的圆柱体,所述扣合部1311枢接于所述枢接部701的弧形枢 接槽,用以让所述脚架13相对于所述固定座70移动缩合。
以上所公开,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 新型实施例的范围,本技术领域内的 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 变化,以及本领域内技术人员熟知的改变,仍应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前置号角,包含一腔管环,所述腔管环设于所述前置号角的内底部;一承载座,设于所述低音谐振器及所述固定座之间,所述承载座包含有一连通所述前置号角的声音传导腔室及由所述承载座上端矩形开口空间定义的一第一共鸣空间;一喇叭单体,置设于所述承载座上,且发声方向朝向所述声音传导腔室;一等化器,包含一锥部及多个支撑架,所述等化器置设于所述承载座的声音传导腔室中;一低音谐振器,结合于所述的前置号角内侧的腔管上,所述低音谐振器包含一盖板、一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及一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所述第一梯型低音谐振管设于所述盖板右侧,所述第二梯型低音谐振管设于一该盖板左侧;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一侧与所述喇叭单体及所述承载座结合;一后罩体,与所述的固定座另一侧结合,所述固定座卡合于所述后罩体中,与所述后罩体形成一第二共鸣空间及一第三共鸣空间,所述第二共鸣空间位于所述后罩体内部右侧,所述第三共鸣空间位于所述后罩体内部左侧;所述前置号角、前述各元件及所述后罩体并接成为一体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外部结构,所述内部主要剩余空间定义为第四共鸣空间,所述共鸣空间并与所述的第一共鸣空间、所述第二共鸣空间和所述第三共鸣空间互相连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号角 还包含一第一容槽、 一反射空间、 一柱体、 一第一反射孔和一透音座。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音座为 一T型结构,包含一前侧中央封闭板片和一后侧为垂直前侧的中通柱体,所述 透音座还包含多个透音孔和一第二反射孔,所述第二反射孔由所述T型中通柱 体的中央空间所定义,所述多个透音孔设于所述前侧中央封闭板片周围。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r声 音旋钮,设于所述前置号角顶部第一容槽及所述后罩体顶部第二容槽内。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声音传导 腔室贯穿所述承载座的两相对侧;所述声音传导腔室朝向所述喇p八单体的方向 形成一大喉管,所述声音传导腔室朝向所述后罩体的开口形成一小喉管。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座形 成有至少一电池容槽及至少一电池容置盖,所述电池容置盖用以覆盖所述电池 容槽以供电池容置固定,以提供所述驱动喇叭单体所需的电力。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有至少 一 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固设于所述后罩体的固定槽中并与所述喇叭 单体电连接,用以接收外部的音源信号,而驱动所述喇叭单体发声音。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其结合一脚架, 所述脚架包括一枢杆及一底座,所述枢杆连接所述底座;所述脚架枢接于所述 后罩体底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迷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体包 含一气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置号角结构、后置低音管组成的高效率全音域扬声器,包含有一前置号角、一后罩体、一承载座、一喇叭单体、至少一控制电路板、一等化器、一低音谐振器、一固定座及第一、二、三、四共鸣空间;所述前置号角包含一腔管设于内底部;所述承载座包含一声音传导腔室;所述喇叭单体置设于所述承载座上;所述等化器置设于所述承载座的声音传导腔室中,用以将喇叭单体正向波利用等化器阻挡延缓其行程以缓冲所述高音效果增益及同时平衡所述中音;所述第一、二、三、四共鸣空间连通所述腔管及低音谐振器形成后置低音管组成具有后置放大器功用,用以消除管音及低音共鸣放大功能;这样,能在扬声器狭小而有限的空间中达到全音域播放的效果。
文档编号H04R1/28GK201341229SQ20082017647
公开日2009年11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8日
发明者王立本 申请人:王立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