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4364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中多天线信号传输(MIMO/Beamforming)、多基站协作 (CoMP)和双极化天线(dual polarized antenna)的技术。
背景技术
多天线技术是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如LTE-advanced)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天线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项应用是下行闭环预编码。在此应用中,客户端(终端)测量从基站到客户端的下行信道。然后,客户端向基站建议一个相应的预编码矩阵。此建议通过反馈链路送至基站端。最后,在下行传输中,基站可能直接采用被建议的预编码矩阵。在上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如何反馈被建议的预编码矩阵。现在最常用的办法是基于码本的反馈方式。此方式首先定义一个包含多个预编码矩阵的码本。此码本在基站和客户端均为已知。如果客户端建议码本中的某一个预编码矩阵,则将与此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索引反馈回基站端。例如,某个码本包含四个预编码矩阵,用两个比特分别将每一个预编码矩阵索引为{00,01,10,11}。如果客户端建议基站使用第二个预编码矩阵,则将比特{01}发送到基站端。基站由此选用与比特{01}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来发送信号。这种基于预编码矩阵索引(PMI)的反馈方式在降低反馈开销并保证较高的下行吞吐量等方面能取得较好的性能。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标准化中还有一个重要题目是对下行的多发射天线的支持, 例如对八发射天线的支持。在具体的实现中,下行的八发射天线位于一个基站的适当位置, 基站通过八发射天线来发射要传送给接收端(终端)的信号。八发射天线的一个重要实现是双极化的八天线。图1是示出双极化的八天线的设置的图示。双极化天线的设置如图1所示,其中天线a,b,c,d为正45度极化,而天线a’,b’, c’,d’为负45度极化,各个天线对a和a’,b和b’,c和C’,d和d’分别在同一物理位置上。 由于双极化天线的间距一般为半波长,即0. 5 λ,所以天线a,b,c, 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天线a’,b’,c’,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天线a,b,c,d)和第二天线阵列(包括天线&’,13’,(3’,(1’)则是相互独立的。图2是示出双极化的八天线的等效信道的图示。双极化八天线的信道实际可被等效地认为是两个天线阵列,如图2所示,其中每个天线阵列包含四个天线(分别为天线3,13,(3,(1和天线3’,13’,(3’,(1’)。一个天线阵列的四个天线之间的信道为相关信道,而两个天线阵列之间的信道则互相独立。在例如上述双极化八天线中,客户端可以从例如两个天线阵列收到信号。由于基本的码本设计方式是反馈单个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因此,有对应于例如两个预编码矩阵的索引需要被反馈回给基站端,其中每个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一个天线阵列。此外, 这两个预编码矩阵之间的相位差也需要被反馈回给基站端,以使这两个天线阵列的信号能够在客户端进行相干合并。因此,针对如图1和图2所示的双极化八天线的反馈可以包括三个部分1)对应于第一个四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2)对应于第二个四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3)两个天线阵列的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图3(A)和图3(B)分别是示出基于双码本与单码本的四天线反馈的比较的示意图。反馈四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单码本的方法(如图 3(A)所示)。在如图3(A)所示的方法中,采用一个码本来代表一个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 (各个天线信道的方向),其中例如通过四个比特(以四个方框代表)形成对应于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并以较短的周期(例如IOms)从终端向基站进行反馈。在图3(A)中,由浅色圆环的位置来代表基站端的天线阵列的不同预编码矩阵的方向。另一种已有的反馈四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方法是采用双码本的方法 (如图3(B)所示)。在如图3(B)所示的方法中,假定该天线阵列中的四天线经历空间相关性较高的信道,则瞬时信道方向(在图3(B)中由浅色圆环的位置代表)一般是在平均(长时)信道方向(在图3(B)中由深色圆环的位置代表)附近波动。在双码本的设计中,将上述四个比特分为两个部分,用前两个比特构成第一个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用于反馈长时信道方向,在后面称为长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用后两个比特构成第二个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弓丨,用于反馈瞬时信道方向与长时信道方向之间的差别,在后面称为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由于长时信道方向的变化较慢,可用较长的周期(例如100ms)进行反馈, 而瞬时信道方向与长时信道方向之间的差别的变化较快,需要用较短的周期(例如IOms) 进行反馈,因此采用双码本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反馈开销,或增加反馈的精度。可以直接将双码本的方法应用到双极化八天线中,相应的反馈包括1)对应于第一天线阵列的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2)对应于第二天线阵列的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3)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的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图4是示出分别对应于两个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图示。在这里,定义与第一天线阵列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索引包括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用前两个比特表示)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用后两个比特表示),与第二天线阵列对应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索引包括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用前两个比特表示)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用后两个比特表示)。相位差一般被认为是瞬时信息,并以较短的周期进行反馈。这里,例如以两个比特(用两个方框代表)来表示两个预编码矩阵之间的相位差。其中,用较长的周期反馈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 用较短的周期反馈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相位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出了自适应地根据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来调整相位差、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之间的比特数分配的方法和设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所述双极化天线布置在基站端,具有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从终端向所述基站端反馈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相位差,所述方法包括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大于预定阈值;以及如果所述距离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分配较少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设备,所述双极化天线布置在基站端,具有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设备配置在终端上,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端反馈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相位差,所述设备包括计算装置,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判断装置,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大于预定阈值;以及处理装置,在所述距离大于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分配较少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根据本公开的方法和设备能有效提升系统的反馈精度,从而改善系统的误码率和
吞吐量。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并更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示出双极化八天线的设置的图示;图2是示出双极化八天线的等效信道的图示;图3㈧和图3(B)分别是示出基于双码本与单码本的四天线反馈的比较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分别对应于两个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图示;图5是示出应用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设备的方框图;图7(A)和图7(B)是分别示出长时预编码矩阵与瞬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的图示;以及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如果考虑到对某些相关现有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会混淆本发明的要点,则将不在这里提供其详细描述。在各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执行同样功能的元件或单元。图5是示出应用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通信系统500包括至少一个基站502,至少一个终端 506,以及配置在基站端502的双极化天线504。根据本公开的双极化天线504可以是如图 1所示的双极化八天线,也可以是其它形式或数目的双极化天线。如图1或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双极化天线504可以包括第一天线阵列a,b,c, d和第二天线阵列a’,b’,C’,d’。 终端506对基站端502的下行传输信道进行测量,并向基站端502反馈对应于第一天线阵列a,b,c,d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对应于第二天线阵列a’,b’,C’,d’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相位差。双极化天线的每个天线阵列包括的天线数目不对本公开范围构成限制,其可以包括任何数目的天线,例如二、四、八等。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当对应于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对应于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距离不同时,对相位差的反馈精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当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距离较近时,相位差需要被反馈得较为精确。另一方面, 当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距离较远时,相位差反馈的精度可以较低。因此,可以根据各个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来自适应地调整相位差的反馈精度。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设备的方框图。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设备600配置在终端 506上。如图6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设备600包括计算装置602,判断装置604,和处理装置606。上述计算装置602、判断装置604和处理装置606通过总线或适当类型的线缆608相互连接。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设备600还可以包括 中央处理单元(CPU),用于执行相关的程序,以处理各种数据并控制设备600中的各个单元的操作;只读存储器(ROM),用于存储CPU进行各种处理和控制所需的各种程序;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用于存储CPU在处理和控制过程中临时产生的中间数据;输入/输出(I/O) 部件,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在外部设备和本设备600之间传输各种数据等。上述各个部件不对本公开范围构成限制。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也可以通过与上述CPU、ROM、RAM、I/O等相结合的功能软件来实现计算装置602、判断装置604和处理装置606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并且,计算装置602、判断装置604和处理装置606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也可以合并为一个单元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计算装置602计算对应于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与对应于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判断装置604判断所计算出的距离是否大于一预定阈值。在所计算出的距离大于上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处理装置606 分配较少的比特来表示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相位差。另一方面,在所计算出的距离不大于上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处理装置606分配较多的比特来表示上述相位差。上述预定阈值的大小不对本公开范围构成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适用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通信系统的特性来具体限定该预定阈值的大小。在采用双码本的情况下,即在采用两个码本表示对应于一个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预编码矩阵分为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将第二预编码矩阵分为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实际上,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是由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决定的。这样,可以根据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来调节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与相位差之间的比特分配。因此,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计算装置602计算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作为上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由此来分配表示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与相位差之间的比特数。如果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可以分配较少的比特数给相位差,而如果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可以分配较多的比特数给相位差。图7(A)和图7(B)是分别示出长时预编码矩阵与瞬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的图示。在图7(A)和图7(B)中,均用两个码本表示对应于一个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 即,对应于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可以包括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用前两个比特来代表)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用后两个比特来代表),对应于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包括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用前两个比特来代表)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用后两个比特来代表)。如图7(A)所示,通过长时信道方向701和703的位置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长时信道方向)701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瞬时信道方向)702与对应于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长时信道方向)703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瞬时信道方向)704的距离较近,由此向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的信道 (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相位差分配较多的比特,这里示出了分配两个比特来表示相位差,由此可以精确地反馈该相位差的特征,以改善通信质量。如图7(B)所示,通过长时信道方向701和703的位置可以看出,对应于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长时信道方向)701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瞬时信道方向)702与对应于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长时信道方向)703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瞬时信道方向)704的距离较远,由此向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的信道 (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相位差分配较少的比特,这里示出了分配一个比特来表示相位差,由此可以改善通信的吞吐量。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在终端侧,由于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的变化较慢,可以用较长的周期来反馈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索引,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以及相位差的变化较快,需要用较短的周期来反馈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相位差。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可以使用固定数目的比特来表示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与相位差。例如,在一个实例中,可以采用总共九个比特来构造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相位差,其中三个比特用于形成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另三个比特用于形成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剩下的三个比特用于形成两个天线阵列的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当本公开的设备600中的判断装置604 根据计算装置602计算出的结果,判断分别对应于两个天线阵列的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大于一预定阈值时(如图7(B)中的701和703的位置所示其间的距离较大时),处理装置606分配较少的比特数来表示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的信道之间的相位差。在图7(A)和图7(B)中,示出了将表示相位差的比特数从二减少为一。在另一个实例中,例如可以将表示该相位差的比特数从三减少为二或者一,这样可以减少终端进行反馈的开销,由此增加通信系统的吞吐量。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根据所计算的距离分配适当的比特表示相位差后,可以分配剩余的比特来表示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即可以将减少表示相位差的比特所剩余的比特用于构造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例如将表示该相位差的比特数从三减少为一,而将表示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比特数分别从三增加到四,由此可以增加反馈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精度,提高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设两个预编码矩阵分别是Fl和F2,预编码矩阵的维数是天线的数量乘以秩。换句话说,如果秩是二,发射天线的数量是八,则预编码矩阵Fl和F2 的维数是8X2。这样,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的距离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算式弦距心_況不)=+丨旧# -F2F2" II,其中d。h。rd()表示弦距,(·)H 表示共轭转置(Hermitian transpose), || · || F 表示弗罗贝尼乌其jf 范数(Frobenius norm,定义于 http //mathworld. wolfram, com/ FrobeniusNorm. html)。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的距离的方法例如还可以采用如下算式dFS (F1,F2) = cos-1 (det (F1hF2))其中dFS()表示Fubini-study距离,(·)H表示厄密共轭变换 (Hermitiantranspose),det ( ·)表不矩阵行列式。上述这些计算方法仅仅是示例,它们不对本公开范围构成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来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另外,上述预编码矩阵Fl和F2可以分别是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上述方法主要是根据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来改变相位差的精度。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出距离后,越近的距离则分配越高的相差精度。在确定需要的相差精度后,将剩余的比特数分配给瞬时预编码矩阵。在本公开中,可以将多个预编码矩阵定义为构成一个码本,用来表示对应于一个或多个天线阵列或部分天线阵列的多个预编码矩阵的集合。这里,根据本公开的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分别都包括多个预编码矩阵,并在后面分别也被称为第一长时码本、第一瞬时码本、第二长时码本和第二瞬时码本。下面描述在采用两个码本表示一个天线阵列的预编码矩阵的情况下确定各个码本(预编码矩阵集合)的方式。这里,以第一天线阵列为例来确定对应于长时信道方向的长时码本和对应于瞬时信道方向的瞬时码本。对于第二天线阵列,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来确定。对于长时码本,可以从预先确定的多个码本中进行选择,这些多个码本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的预编码矩阵1.采用两比特表示的DFT(离散傅立叶变换)矩阵
9
权利要求
1.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所述双极化天线布置在基站端,具有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从终端向所述基站端反馈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相位差,所述方法包括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大于预定阈值;以及如果所述距离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分配较少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如果所述距离不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分配较多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包括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包括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计算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的距离作为所述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以较长的周期反馈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较短的周期反馈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所述相位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使用固定数目的比特构造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以及所述相位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在根据所述距离分配适当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后, 分配剩余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将多个预编码矩阵定义为构成一个码本,其中所述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分别为多个预编码矩阵,并分别构成第一长时码本、第一瞬时码本、第二长时码本和第二瞬时码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从预先确定的多个码本中选择第一长时码本和第二长时码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以及相位差分别使用不同的码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根据下列方式确定各个瞬时预编码矩阵最大化各个预编码矩阵之间的最小弦距,同时使各个预编码矩阵与其对应的长时预编码矩阵的弦距小于预设值。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和相位差或者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和相位差使用联合码本。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使用联合码本。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利用如下算式计算所述距离^w(F,,F2) = -^||F,F,w-F2Ff II,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Η表示共轭转置,I I ·| |F表示弗罗贝尼乌斯范数。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利用如下算式计算所述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每个天线阵列包括天线的数目是二、四、八中的任何一个。
16.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设备,所述双极化天线布置在基站端,具有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所述设备配置在终端上,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端反馈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相位差,所述设备包括计算装置,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 判断装置,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大于预定阈值;以及处理装置,在所述距离大于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分配较少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包括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包括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计算装置计算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的距离作为所述距离。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以较长的周期反馈第一长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第二长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较短的周期反馈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所述相位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使用固定数目的比特来表示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所述相位差。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在根据所述距离分配适当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后,分配剩余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第一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第二瞬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全文摘要
提供了用于反馈双极化天线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所述双极化天线布置在基站端,具有第一天线阵列和第二天线阵列,从终端向所述基站端反馈第一天线阵列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第二天线阵列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以及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相位差,所述方法包括计算第一预编码矩阵与第二预编码矩阵之间的距离;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大于预定阈值;以及如果所述距离大于所述预定阈值,则分配较少的比特来表示所述相位差。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设备能有效提升系统的反馈精度,从而改善系统的误码率和吞吐量。
文档编号H04L1/06GK102195755SQ20101012395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0日
发明者今村大地, 徐 明, 星野正幸, 童辉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