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8032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电振子作为振动发声元件的新型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具体而言,通过弹性体支撑压电振子提高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的响度,进而解决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响度未达到使用要求的问题。
背景技术
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因为具有结构紧凑、消耗功率低和不受电磁辐射影响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在植入式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 头戴式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头戴式较植入式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易于维护和更换,但头戴式响度未达到使用要求。因此,提高头戴式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的响度、就成了科研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通过将压电振子固定支撑方式改为弹性支撑方式的方法,提高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的响度,以解决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响度未达到使用要求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板与压电陶瓷晶片组成压电振子,压电振子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支撑柱和圆形片状弹簧固定连接,圆形片状弹簧和橡胶圈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橡胶圈的下表面和底座固定连接,上盖将传导模与底座固定连接,音频信号线与压电振子的正负极相连。本发明中基板和压电陶瓷晶片的直径相等。本发明中圆形片状弹簧主要由内圈、外圈、螺旋分布的支撑梁组成,螺旋分布的支撑梁的数目大于等于三根,使弹簧对称分布。本发明优点是通过弹性支撑式压电振子,解决现有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响度不足,以及实现拓宽压电骨传导听觉装对音频信号再现频段狭窄的等问题,从已有的 1000-3000HZ,扩展到了 400-6000HZ,并且提高了压电骨传导听觉装振动传声的稳定性。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圆形片状弹簧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基板3与压电陶瓷晶片4组成压电振子,压电振子与支撑柱5固定连接,支撑柱5 和圆形片状弹簧6固定连接,圆形片状弹簧6和橡胶圈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橡胶圈8的下表面和底座7固定连接,上盖1将传导模2与底座7固定连接,音频信号线9与压电振子的正负极相连。
基板3和压电陶瓷晶片4的直径相等。圆形片状弹簧主要由内圈、外圈、螺旋分布的支撑梁组成,内圈与支撑柱连接;螺旋支撑梁主要作用是保证弹簧纵向变形量与载荷呈线性变化,保证听觉装置的振动稳定性,因此支撑梁数目大于等于三根,保证弹簧对称分布即可。圆形片状弹簧6的作用是支撑压电振子;并且使听觉装置具有两阶固有频率,从而提高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的响度,拓宽压电骨传导听觉装对音频信号再现频段狭窄的等问题,并且提高了压电骨传导听觉装振动传声的稳定性;支撑柱5作为圆形压电振子和圆形片状弹簧6的联接元件,主要作用是支撑圆形压电振子并使圆形压电振子精确定位,以及保证圆形压电振子和圆形片状弹簧6之间有一定的变形范围,让两者不产生相互干涉; 传导膜2不仅可以使圆形压电振子的上表面与人的额骨充分接触,增大传输面积和减少能量损失,还能够提高听觉装置输出声音信号的稳定性;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的底座7的作用是消除声短路和减小漏音以及对圆形片状弹簧起到支撑的作用;上盖1的主要作用是将传导膜2在固定底座7上;音频信号线9与压电振子的正负极相连;橡胶圈8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的结构阻尼,进而降低共振现象对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振动发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弹性支撑方式使听觉装置有两个明显的固有频率,从而挺高了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在全频段的响度。
权利要求
1.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其特性在于基板与压电陶瓷晶片组成压电振子,压电振子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支撑柱和圆形片状弹簧固定连接,圆形片状弹簧和橡胶圈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橡胶圈的下表面和底座固定连接,上盖将传导模与底座固定连接,音频信号线与压电振子的正负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其特性在于基板和压电陶瓷晶片的直径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其特性在于圆形片状弹簧主要由内圈、外圈、螺旋分布的支撑梁组成,螺旋分布的支撑梁的数目大于等于三根,使弹簧对称分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支撑式圆形压电振子骨传导听觉装置,属于压电式骨传导听觉装置。基板与压电陶瓷晶片组成压电振子,压电振子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支撑柱和圆形片状弹簧固定连接,圆形片状弹簧和橡胶圈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橡胶圈的下表面和底座固定连接,上盖将传导模与底座固定连接,音频信号线与压电振子的正负极相连。优点是从改进振动发声元件支撑方式的角度,解决了现有头戴式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响度不足和对音频信号再现频段狭窄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压电骨传导听觉装置振动发声稳定性。
文档编号H04R17/00GK102158784SQ201110142619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1日
发明者曾平, 李彦鹏, 温建明, 程光明, 阚君武, 马继杰 申请人:浙江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