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818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扬声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系统,特别是涉及在反射板(baffle board)上组装扬声器单元的部件而构成的扬声器系统。
背景技术
扬声器系统作为家庭用音响设备,广泛使用于电视显像机用、个人计算机用、或者音响用等各种电子设备,另外还使用于车载用音响设备等。作为在此类电子设备使用的扬声器系统,需要薄型且节省空间的扬声器系统。例如,随着小型化、薄型化的发展,有的电子设备只能在电子设备内确保极其狭窄的空间以用于配置扬声器。 例如,现有的箱型的扬声器系统通常构成为,在形成箱的框体,固定其本身被另行单独组装的扬声器单元。然而,由于此类扬声器单元具有用于安装振动板、磁路等的框架,因此扬声器系统的结构是复杂的。另外,由于扬声器单元具有框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存在难以实现扬声器系统的薄型化的问题。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使振动板与反射板直接接合的箱形的扬声器系统的结构。在该箱型的扬声器系统中,扬声器单元的框架设置有支承磁路的部分和粘贴减振器的部分,磁路被箱的背面支承。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利用树脂对扬声器的框架与外壳进行一体成型的扬声器系统。在该扬声器系统中,作为框架部分的外壳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扬声器的正面向里侧深深地拉深,在该被拉深的位置安装有扬声器的各种构成要素。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6 - 25338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实开昭52 - 79922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不可或缺的为用于固定磁路的框架,另外就是音圈被减振器进行着支承。因此,在减小反射板与扬声器部分的重合部分的厚度上存在限制。另外,在制造此类扬声器系统的情况下,需要首先制成箱,在此基础上,将磁路等安装到该箱的背面侧、或者将振动板等安装到箱的前面侧。因此,由于制造工序变得复杂、作业工时需要较多,因此存在扬声器系统的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框架部分形成为从扬声器的前面向里侧深深地拉深的结构中,很难实现扬声器系统的薄型化、省空间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薄型化、且能够各易制造的扬声器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扬声器系统具备反射板,该反射板形成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振动板,该振动板向反射板的正面侧露出;边缘,该边缘配置于振动板的外周,且固定于第一安装部并支承振动板;磁路保持部件,该磁路保持部件固定于第二安装部,且将磁路保持成使该磁路位于振动板的背面侧;以及减振器,该减振器配置于振动板的背面侧,且固定于第三安装部并支承振动板。优选地,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均位于比边缘的轧边辊部更靠外侧的位置。优选地,磁路保持部件具有圆筒部,磁路配置于该圆筒部的内部;以及多个卡合部,这些卡合部从圆筒部朝圆筒部的侧方突出,多个卡合部接合于第二安装部而被定位于
第二安装部。优选地,减振器配置有两个以上,相互以与扬声器安装部中心呈大致均等的角度配置。优选地,减振器具备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第三安装部;两个可动部,这两个可动部形成为分别从固定部向振动板的中央部延伸的带状,两个可动部均在振动板的靠中央部侧的部位与振动板接合。·优选地,两个可动部在各自的靠振动板的中央部侧的部位相互连结,连结两个可动部的部位被接合于振动板。优选地,减振器配置于穿过振动板的中心、且与振动板的外周缘正交的直线上,两个可动部形成为,从与振动板的振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隔着上述直线对称。优选地,第一安装部形成于反射板的正面侧,边缘从反射板的正面侧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优选地,第一安装部形成于反射板的背面侧,边缘从反射板的背面侧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优选地,在反射板的背面侧,形成有供经由棉纱线而与音圈连接的端子固定的第四安装部,第四安装部位于比边缘的轧边辊部更靠外侧的位置。根据这些实用新型,在反射板设置有供边缘固定的第一安装部;供磁路保持部件固定的第二安装部;以及供减振器固定的第三安装部。因此,可以能够提供能够实现薄型化、且能够各易制造的扬声器系统。

图I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扬声器系统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扬声器系统的反射板以及扬声器部的后视图。图3是图2的A — A线剖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对扬声器系统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6是对扬声器系统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一图。图7是对扬声器系统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二图。图8是对扬声器系统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三图。图9是对扬声器系统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四图。图10是对扬声器系统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五图。图11是对扬声器系统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六图。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变形例的扬声器系统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示出扬声器系统的扬声器部的剖视图。图14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一例的扬声器系统进行说明的图。[0036]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1、101、201 :扬声器系统;2、102、202 :扬声器部;10、110、210 :反射板;11 :扬声器安装部;lla、211a :孔部;12、13、14、15 :突起部(第二安装部的一例);18 :减振器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的一例);21、121 :边缘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的一例);27、28 :端子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的一例);30、230 :振动板;35、235 :边缘;35a :轧边辊部;40,240 :磁路保持部件;41 :圆筒部;42、43、44、45、242、243、244、245 :卡合突起(卡合部的一例);50 :磁路;60 :音圈骨架;61 :音圈;62、63 :棉纱线;71、72 :端子;80、81、91、281、291 :减振器;80a :架桥部;82、83、92,93 :可动部;85、95 :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扬声器系统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扬声器系统I是箱型(BOX型)扬声器。扬声器系统I是在反射板的背面侧安装多个减振器、以及磁路保持部件而构成,其中,反射板经由边缘而安装有振动板,多个减振器对振动板进行支承,磁路保持部件对磁路进行保持。扬声器系统I是将扬声器单元的全部部件接合于反射板而成的。扬声器系统I的结构的说明图I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扬声器系统I的分解立体图。如图I所示,扬声器系统I具有薄型的扬声器部2 ;将扬声器部2安装于正面(在图I中面朝左上背侧的面)的反射板10 ;以及覆盖反射板10的背侧的背部框体(在图I中由双点划线表示。)25。扬声器系统I是在由反射板10和背部框体25构成的盒子中,安装有扬声器部2的箱型扬声器。反射板10例如呈平板状,配置于扬声器系统I的正面侧。在反射板10设置有供扬声器部2安装的扬声器安装部11。在扬声器安装部11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扬声器部2的振动板30配置的孔部11a。在孔部Ila的周围形成有四个突起部(第二安装部的一例)12、13、14、15 ;减振器安装部(第三安装部的一例)18 ;边缘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的一例)21 ;以及两个端子安装部(第四安装部的一例)27、28。突起部12 15、减振器安装部18、以及端子安装部27、28形成于反射板10的背面侧(扬声器系统I的盒子的内面侧)。另一方面,边缘安装部21形成于反射板10的正面侧(扬声器系统I的正面侧)。反射板10利用例如树脂的一体成形等而形成。即,反射板10的各部分一体地形成。扬声器部2具有振动板30、边缘35、磁路保持部件(以下,有时简称为保持部件。)40、磁路50、音圈骨架(voice coil bobbin) 60、端子71、72、以及减振器80。通过将边缘35、保持部件40、端子71、72、以及减振器80分别固定于反射板10,扬声器部2构成被安装于反射板10的状态。扬声器部2整体构成为薄型。扬声器部2从反射板10的正面侧将振动板30以及边缘35安装于扬声器安装部11,并从反射板10的背面侧安装其他部件,从而组装于反射板10。即,扬声器系统I具有与将预先被组装成其本身能够动作的扬声器单元安装于反射板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此外,在图I中,作为减振器80,虽然示出了扬声器系统I组装前的状态的减震器80,但在实际组装而处于使用状态的扬声器系统I中为不同的形状。即,在图I中所示出的减振器80处于制造工序的中途,具有最终应除去的架桥部80a。关于最终形状的减振器的结构、制造工序的事项等,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示出扬声器系统I的反射板10以及扬声器部2的后视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板30为平板状的椭圆形。另外,边缘35配置于振动板30的外周且形成为环状。振动板30被配置成上下方向(在图2中的上下方向)与振动板30的长轴的方向一致。此外,从背面观察的振动板30以及边缘35的整体形状还表示在后述的图6中。振动板30也可以是由两个半圆弧与两个直线构成的长圆形(跑道形(椭圆形))。通过将边缘35固定于反射板10,振动板30以被支承于边缘35的状态安装于反射板10。在本实施方式中,边缘35从反射板10的正面侧安装于边缘安装部21。振动板30在反射板10的正面侧露出。边缘35中的与振动板30粘接的部分、和固定于反射板10的 边缘安装部21的部分之间为轧边辊部35a。轧边辊部35a在与例如振动板30的外周缘垂直的剖面视向下,具有弯曲成波状的形状。通过设置有轧边辊部35a,振动板30能够沿扬声器系统I的前后方向(在图2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进行位移。在反射板10中,孔部Ila具有与振动板30大致相似的形状。孔部Ila形成为,比边缘35的外形稍小向边缘安装部21安装的安装量的形状。突起部12 15分别形成于扬声器安装部11的下侧、上侧、右侧(在图2中的右侧)、左侧(在图2中的左侧)的部位。突起部12 15分别配置成接近孔部Ila的端缘部。减振器安装部18是沿着与孔部Ila的端缘部大致相似的形状的椭圆而形成的规定宽度的槽部。端子安装部27设置于扬声器安装部11的右下方且突起部14的附近。另外,端子安装部28设置于扬声器安装部11的左上方且突起部15的附近。如图I所示,保持部件40具有形成于其中央部的圆筒部41、以及从圆筒部41朝圆筒部41的侧方突出的四个卡合突起(卡合部的一例)42、43、44、45。从保持部件40的正面侧向圆筒部41插入磁路50并将磁路50固定于圆筒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路50是内磁型的磁路。磁路50具有锅轭(pot yoke)51、磁铁52、以及磁极片53。锅轭51在主视视向下具有圆形的碗形状。磁铁52为圆板状,且配置于锅轭51的内侧。磁极片53为圆板状,且配置于磁铁52的正面。在磁极片53与锅轭51的正面侧端部之间,构成有主视视向下为圆形的磁隙。通过将锅轭51嵌入圆筒部41,磁路50被固定于保持部件40。保持部件40使卡合突起42 45分别与反射板10的突起部12 15接合,而被突起部12 15定位。如图2所示,卡合突起42、43以圆筒部41为中心分开配置于振动板30的长轴方向下侧、上侧。另外,卡合突起44、45以圆筒部41为中心分开配置于振动板30的短轴方向右侧、左侧。即,保持部件40在背面视向下具有卡合突起42 45以圆筒部41为中心朝上下左右突出的十字形。与振动板30的短轴方向对应的卡合突起44、45的长度形成为,比与振动板30的长轴方向对应的卡合突起42、43的短。如附图所示,突起部12 15形成为从孔部Ila的端缘部附近朝背侧突出,且与背面水平的剖面具有〕字形状。保持部件40的卡合突起42 45分别具有前端部朝正面侧折弯的爪形状。各卡合突起42 45的爪形状部粘接于各突起部12 15而与之接合。由此,保持部件40的位置被严格地定位。即,磁路50以相对于扬声器安装部11的位置被严格定位的状态保持于保持部件40。音圈骨架60具有薄型的(高度低的)圆筒形状。音圈骨架60与振动板30的背面接合。音圈骨架60具有配置于磁路50的磁隙的音圈61 (例如,参照图4。)。在音圈61连接有两个棉纱线62、63。棉纱线62、63分别与端子71、72连接。端子71、72固定于反射板10的端子安装部27、28。端子71、72被安装成朝向反射板10的背面侧露出。如图I所示,减振器80在扬声器系统I的组装阶段由一个部件构成。如图2所示,在扬声器系统I的组装完成的状态下,在扬声器部2配置有两个减振器81、91。S卩,如后述那样,在组装扬声器系统I时,减振器81、91是由作为一个部件的减振器80分离为两个而成的部件。虽然减振器91具有与减振器81相同的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减振器81、91在上下方向分开,分别配置于扬声器部2的周缘部。减振器81、91 配置为其中央部位于振动板30的长轴上。即,减振器81、91配置于穿过振动板30的中心、且与振动板30的外周缘正交的直线上。两个减振器81、91以从扬声器安装部中心为大致均等的角度配置。两个减振器81、91以振动板30的中央部为中心在旋转方向隔开180度的间隔而被配置成点对称。减振器81具有两个可动部82、83、固定部84、以及连结部85。相同地,减振器91具有两个可动部92、93、固定部94、以及连结部95。减振器81、91在固定部84、94处分别固定于减振器安装部18。可动部82、83、92、93分别具有从固定部84、94向振动板30的中央部延伸的带形状。可动部82、83、92、93在前后方向上、即与振动板30垂直的方向上具有挠性。可动部82、83、92、93分别在背面视向(从与振动板30的振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观察)下形成为直线状,以使得长度方向与振动板30的长轴平行。可动部82与可动部83具有隔着振动板30的长轴而大致对称的形状。相同地,可动部92与可动部93具有隔着振动板30的长轴而大致对称的形状。在可动部82、83各自的上端部、即靠振动板30的中央部侧的部位,连接有连结部85。连结部85将两个可动部82、83在其上端部侧的部位进行连结。相同地,在可动部92、93各自的下端部、即靠振动板30的中央部一侧的部位,连接有连结部95。连结部95将两个可动部92、93在其下端部侧的部位进行连结。连结部85、95分别具有其中央部弯曲成与振动板30的外周缘大致相似的形状的、在背面视向下为弓形状的形状(例如,如后述的图8所示。)。减振器81在包含连结部85的可动部82、83的前端部与振动板30的背面粘接。相同地,减振器91在包含连结部95的可动部92、93的前端部与振动板30的背面粘接。减振器81、91支承振动板30以及与该振动板30连接的音圈骨架60。振动板30通过可动部82、83、92、93在前后方向上所具有的挠性,能够使可动部82、83、92、93以及边缘35变形的同时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位移。图3是图2的A —A线剖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在图4中,对图3中的用点划线围起来的部分进行放大表示。如图3所示,边缘安装部21具有从反射板10的正面侧(在图3中的上方)向背面侦仪在图3中的下方)凹陷一台阶的阶梯形状的剖面。边缘安装部21在孔部Ila的周围在主视视向下形成为环状。[0066]如图4所示,边缘35具有波形的剖面。边缘35具有以对轧边辊部35a的外周进行包围的方式形成的边缘端部37。边缘端部37形成为比轧边辊部35a厚。通过设置有边缘端部37,在边缘35未安装于边缘安装部21的状态下,边缘35的形状作为整体而被维持。边缘35在轧边辊部35a的内周部侧与振动板30粘接。通过将边缘端部37粘接于边缘安装部21,边缘35以及振动板30被安装于反射板10。如图4所示,减振器81的固定部84具有其下端部(在图4中的右方的端部)朝上方突出的L字形状的剖面。固定部84的突出部分形成为,嵌入于槽状的减振器安装部18。通过将固定部84嵌入减振器安装部18,减振器81相对于反射板10被定位。固定部84通过粘接而被固定于减振器安装部18。减振器81的可动部82从固定部84向振动板30的中央部与振动板30大致平行地延伸。可动部82形成为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剖面(图4所示的剖面)具有厚度薄的波形的带状。通过可动部82形成为波形,减振器81容易在前后方向(在图4中的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弯曲,从而振动板30能够顺畅地振动。可动部82中的、靠振动板30的中央部侧的前端部形成为,朝正面侧弯曲,并与振动板30的背面接触。可动部83也具有与可动部82相同的剖面形状。减振器81中的、可动部82、83的前端部、和形成于可动部82、83的前端部之间的连结部85的正面侧的部位,以沿着振动板30的背面的方式形成。如图3所示,减振器91也具有与减振器81相同的结构。在减振器81的可动部82,83中的、靠振动板30的中央部一侧的前端部,形成有突出部80b。在减振器91的可动部92、93中的、靠振动板30的中央部一侧的前端部,形成有突出部90b。突出部80b、90b以沿着振动板30的方式形成。减振器81、91在突出部80b、90b中也与振动板30粘接。扬声器系统I的信号线等从扬声器部2的背侧安装于端子71、72而被使用。当信号在端子71、72之间流通时,音圈61被驱动,音圈骨架60与振动板30相对于磁路50进行位移。即,扬声器部2通过信号线而向端子71、72之间施加电压,由此进行动作。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5是对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扬声器系统I大概经由如下工序而被制造将除磁路50以及保持部件40以外的各部件安装于反射板10的工序(Sll S13);组合磁路50与保持部件40的工序(S21 S24);以及组合由前两个工序构成的结构彼此的工序(S31)。S卩,在步骤Sll中,将安装有振动板30的边缘35,安装到反射板10的边缘安装部21。另外,在端子安装部27、28安装端子71、72。由此得到结构SI。图6是对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一图。如图6所示,在结构SI中,孔部Ila被边缘35以及振动板30覆盖。边缘35在预先与振动板30粘接的状态下与振动板30 —并被安装。振动板30从反射板10的正面侧被配置,并向反射板10的正面侧露出。振动板30的背面经由孔部Ila而向反射板10的背面侧露出。如图5所示,在步骤S12中,在结构SI即安装了振动板30的反射板10安装减振器81、91。由此得到结构S2。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器81、91如下述那样被安装。即,首先,如图I中所示出的减振器80那样,将减振器81、91相互间经由架桥部80a而处于连结的状态的结构,固定于反射板10。之后,除去架桥部80a,由此两个减振器81、91分别被安装于反射板10的状态相互分离。图7是对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二图。如图7所示,减振器81、91在被安装于反射板10之前,处于经由架桥部80a而相互连接的状态(即减振器80)。减振器80中,可动部82与可动部92之间、以及可动部83与可动部93之间,分别经由架桥部80a而相互连接。 架桥部80a在图7中的上下方向配置有两个形成为直线状的部件。一方的架桥部80a对可动部82的突出部80b与可动部92的突出部90b之间进行上下连接。另一个架桥部80a也与此相同地,形成于可动部83的突出部80b与可动部93的突出部90b之间。架桥部80a形成为比可动部82、可动部92的宽度细。各架桥部80a形成为,例如在分别与突出部80b、90b连接的部位,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剖面积小,从而在该部位容易被切断。减振器80从反射板10的背面侧安装于结构SI。减振器80,将成为减振器81的部位的固定部84、和成为减振器91的部位的固定部94,均嵌入减振器安装部18,而被配置于扬声器安装部11。固定部84、94与减振器安装部18粘接并固定于减振器安装部18。由此,减振器80固定于扬声器安装部11。另外,可动部82、83、92、93的各个前端部、突出部80b、90b、连结部85、95与振动板30的背面粘接并固定于振动板30的背面。图8是对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三图。如图7所示,在进行了减振器80的安装之后,将减振器80的两个架桥部80a,在与各个突出部80b、90b的接合部处切掉,从减振器80除去。如图8所示,通过除去架桥部80a,减振器81与减振器91相分离。各减振器81、91以被相互定位的状态形成为固定于反射板10与振动板30的状态。由此得到结构S2。如图5所示,在步骤S13中,对结构S2安装音圈骨架60,该音圈骨架60安装有预先被卷绕的音圈61。另外,进行棉纱线62、63的安装。由此得到结构S3。图9是对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四图。如图9所示,音圈骨架60被配置成,定位于振动板30的背面中央部。音圈骨架60粘接于振动板30而被固定。此处,在音圈61经由导线64而连接有棉纱线62,经由导线65而连接有棉纱线63。导线64、65是作为音圈61而被卷绕的线的端部。导线64、65分别通过焊锡等而与棉纱线62、63连接。在音圈骨架60与振动板30粘接之后,分别使用粘接材料64a、65a等而将导线64、65固定于振动板30的背面。导线64、65与棉纱线62、63之间的连接部嵌入到形成于减振器81、91的中继部88、98,并被粘接固定。中继部88形成于靠近端子71—侧的可动部82的突出部80b。另夕卜,中继部98形成于靠近端子72 —侧的可动部93的突出部90b。中继部88、98例如具有剖面为U字的别针形状(半圆形状),以能够在其间夹住导线64、65与棉纱线62、63的连接部。棉纱线62、63配置为,在从固定于中继部88、98的部分到各端子71、72之间不妨碍振动板30的动作。棉纱线62、63分别使用焊锡等而与端子71、72连接。由此,通过端子71,72而能够与音圈61通电。这样,一边对反射板10安装部件而构成结构S3,一边组装磁路50与保持部件40。S卩,如图5所示,在步骤S21中,粘接并固定磁极片53与磁铁52。由此得到结构Al。在步骤S22中,将结构Al粘接并固定于锅轭51。由此得到结构A2。在步骤S23中,对结构A2进行磁化。由此得到结构A3。结构A3为磁路50。在步骤S24中,将结构A3接合于保持部件40。由此得到结构A4、即保持有磁路50的状态的保持部件40。此外,磁路50的磁化也可以在磁路50被保持部件40保持的状态下进行。图10是对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五图。在图10中示出沿着保持部件4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中的、保持部件40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保持部件40的圆筒部41具有其内径的尺寸相互不同的两个部分,圆筒部41中靠正面侧(在图10中为上方)的部位,内径的尺寸大。圆筒部41在内径不同的部分,形成有面朝正面侧的阶梯部41a。锅轭51具有嵌入圆筒部41中的内径尺寸小的部分的外径,在其正面侧的部位形成有凸缘部51a。图11是对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第六图。如图11所示,在磁路50被保持部件40保持的状态下,锅轭51相对于保持部件40在圆筒部41的径向上被定位。另外,阶梯部41a接触于锅轭51的凸缘部51a,从而相对于保持部件40在圆筒部41的轴向上被定位。由此,在扬声器部2中,磁路50的位置被定位,扬声器系统I正常进行动作。如上述那样,当分别构成结构S3与结构A4时,使用结构S3与结构A4来构成扬声器系统I。如图5所示,在步骤S31中,将结构A4固定于结构S3。如上述那样,卡合突起42 45分别与反射板10的突起部12 15接合,由此预先安装有磁路50的保持部件40固定于反射板10。如上述那样,卡合突起42 45分别定位于突起部12 15,由此磁路50的位置被定位。磁路50以磁路50位于振动板30的中央部、即位于与音圈61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被固定于反射板10。如以上那样,当直到步骤S31的处理结束时,如图2所示,得到扬声器部2安装于反射板10的状态的结构,从而完成扬声器系统I。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反射板10直接安装有构成扬声器部2的各部件,因此与在反射板10安装另外单独构成的扬声器单元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用于安装的螺钉类、夹在扬声器单元与反射板之间的垫片(保护层)等。因此,能够减少构成扬声器系统I的部件的数量,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边缘安装部21、突起部12 15、减振器安装部18、以及端子安装部27、28均位于比边缘35的轧边辊部35a的外周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即,振动板30、减振器81、91、磁路50均独立地安装于反射板10。由于扬声器系统I的扬声器部2不具有用于相互组装这些的框架结构,因此能够减小扬声器部2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从而实现薄型化。通过将构成扬声器部2的部件安装于反射板10,能够构成扬声器部2的同时构成扬声器系统I。与将扬声器单元其自身进行单独组装、然后将扬声器单元安装于反射板等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少工序容易且高精度地组装扬声器系统I。能够降低扬声器系统I的制造成本。在减振器81、91以相互经由架桥部80a而被连结的状态固定于反射板10之后,通过除去架桥部80a,两个减振器81、91处于分离的状态。由此,能够将两个减振器81、91以容易且可靠地定位于各自的规定位置的状态进行安装。特别是,由于两个减振器81、91的位置很难相互错离,因此振动板30等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进行振动。另外,减振器81、91不是与音圈骨架60接合而支承音圈骨架60,而是支承振动板30。因此,由于能够使减振器81、91小型化、使音圈骨架60薄型化,因此能够使扬声器部2薄型化。变形例的说明边缘35以及振动板30也可以从反射板的背面侧安装。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变形例的扬声器系统10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2所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扬声器系统101在如下的点上存在不同具有供边缘35安装的边缘安装部121的位置不同的反射板110 ;以及振动板30从反射板110的背面侧安装。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在以下省略其说明。图13是示出扬声器系统101的扬声器部102的剖视图。图13所示的剖面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图3对应。如图13所示,在扬声器系统101中,边缘安装部121面朝反射板110的背面侧,并且形成从反射板110的背面侧向正面侦仪在图13中的上方)凹陷一台阶的阶梯形状。边缘35从反射板110的背面侧安装于边缘安装部121。振动板30和边缘35的轧边辊部35a,经由孔部Ila而向反射板110的正面侧露出。首先,将边缘35以及振动板30从反射板110的背面侧安装于反射板110,之后将减振器81、91以及保持部件40等从反射板110的背面侧安装于反射板110,由此能够制造扬声器系统101。即,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将构成扬声器部102的各部件从反射板110的背面侧安装于反射板110。在用于将扬声器部102安装于反射板110的各工序中,由于能够面朝反射板110的背面侧进行全部的作业,因此不需要将反射板110翻过来。因此,能够以更少的制造工时容易地制造扬声器系统101,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振动板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的椭圆形的振动板。减振器的数量也并不局限于两个。图14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一例的扬声器系统201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4所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扬声器系统201主要在如下的点存在不同具有在背面视向下为圆形的振动板230以及边缘235、以及具有四个减振器81、91、281、291。在扬声器系统201中,反射板210具有扬声器安装部211,该扬声器安装部211的孔部(未图示)形成为圆形,与之吻合地,减振器安装部18以及边缘安装部(未图示)也沿着圆形而形成。四个减振器81、91、281、291分别具有与上述的减振器81相同的形状。减振器81、91、281、291以与扬声器安装部中心隔开90度的间隔、即与扬声器安装部中心为大致均等的角度,沿着边缘235的外周部配置。减振器81、91分别配置于扬声器部202的下方、上方。另外,减振器281、291分别配置于扬声器部202的右侧(在图14中的右侧)、左侧(在图14中的左侧)。各减振器81、91、281、291配置为,它们的中央位于穿过振动板230的中心的直线、即振动板230的直径的延长线上。减振器81、91所穿过的振动板230的直径的延长线、与减振器281、291所穿过的振动板230的直径的延长线相互正交。减振器81位于振动板230的直径的延长线上,并且隔着配置于振动板230的中央部的音圈(在图14中未图示)而与减振器81呈相反的一侧配置减振器91。另外,在与穿过各减振器81、91、281、291形成为,相对于穿过它们的振动板230的直径的延长线而在背面视向下具有大致对称的形状。振动板230在其下部、上部、右侧部、左侧部这四个位置分别被减振器81、91、281、291支承。在本变形例中,与扬声器安装部211的形状对应地,突起部12 15配置于相互从振动板230的中央部分离等距离的位置、即孔部211a的端缘部。突起部12 15分别配置于与减振器81、91、281、291对应的位置。对磁路50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240,在背面视向下具有大致十字形状,具有与各
突起部12 15的位置吻合的形状。即,保持部件240具有分别与突起部12、13、14、15对应的卡合突起242、243,244、245。各卡合突起242 245具有相互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卡合突起242 245被突起部12 15定位的状态下,保持部件240安装于反射板210。此外,在本变形例的扬声器系统201的制造工序中,四个减振器81、91、281、291在相互经由架桥部(未图示)而被一体连结的状态下固定于反射板210。作为架桥部,只要设置四个例如连结减振器81与减振器281、连结减振器281与减振器91、连结减振器91与减振器291、以及连结减振器291与减振器81的即可。架桥部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这样,即使在使用圆形的振动板230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地,也能够使扬声器系统201薄型化。另外,能够减少扬声器系统201的部件数量,也能够减少组装所需要的工时。其他磁路保持部件、减振器等向反射板的扬声器安装部安装的安装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扬声器安装部设置有槽部(第二安装部的一例),设置于磁路保持部件的凸部嵌入该槽部,在磁路保持部件被定位的基础上安装于反射板。另外,也可以在扬声器安装部设置有突起部(第三安装部的一例),设置于减振器的凹部与该突起部卡合,在减振器被定位的状态下安装于反射板。作为反射板,并不局限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箱型的扬声器系统中使用的平板状的反射板。反射板可以是例如车辆的内装体,也可以是建筑物的壁面、顶面。反射板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其平板状部分组装另外形成的扬声器安装部,从而使得能够组装扬声器部。扬声器系统可以是密闭型,也可以是在反射板设置低音反射管的低声频反射型。扬声器系统并不局限于箱型。扬声器系统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另外,也可以在相同的反射板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扬声器部。多个减振器也可以形成为,从最初相互分离,各自分别独立地安装于反射板。减振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各减振器的可动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也可以不设置连结部。减振器的数量、磁路保持部件的卡合突起以及突起部的数量等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这些数量也可以是奇数。上述实施方式应被认为是以全部的点例示且不是限制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表示,并意图 包含在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扬声器系统具备 反射板,该反射板形成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 振动板,该振动板向上述反射板的正面侧露出; 边缘,该边缘配置于上述振动板的外周,且固定于上述第一安装部并支承上述振动板; 磁路保持部件,该磁路保持部件固定于上述第二安装部,且将磁路保持成使该磁路位于上述振动板的背面侧;以及 减振器,该减振器配置于上述振动板的背面侧,且固定于上述第三安装部并支承上述振动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安装部以及上述第三安装部,均位于比上述边缘的轧边辊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路保持部件具有 圆筒部,上述磁路配置于该圆筒部的内部;以及 多个卡合部,这些卡合部从上述圆筒部朝该圆筒部的侧方突出, 上述多个卡合部接合于上述第二安装部而被定位于上述第二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器配置有两个以上,相互以与扬声器安装部中心呈大致均等的角度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器具备 固定部,该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三安装部;以及 两个可动部,这两个可动部形成为分别从上述固定部向上述振动板的中央部延伸的带状, 上述两个可动部均在上述振动板的靠中央部侧的部位与该振动板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两个可动部在各自的靠上述振动板的中央部侧的部位相互连结,连结上述两个可动部的部位被接合于上述振动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器配置于穿过上述振动板的中心、且与该振动板的外周缘正交的直线上, 上述两个可动部形成为,从与上述振动板的振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隔着上述直线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安装部形成于上述反射板的正面侧, 上述边缘从上述反射板的正面侧安装于上述第一安装部。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安装部形成于上述反射板的背面侧, 上述边缘从上述反射板的背面侧安装于上述第一安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反射板的背面侧,形成有供经由棉纱线而与音圈连接的端子固定的第四安装部, 上述第四安装部位于比上述边缘的轧边辊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实现薄型化且容易制造的扬声器系统。扬声器系统(1)具备扬声器部(2)以及扬声器部安装于正面的反射板(10)。在反射板的扬声器安装部(11)形成有四个突起部(12、13、14、15)、减振器安装部(18)以及边缘安装部(21)。扬声器部(2)具备振动板(30)、边缘(35)、磁路保持部件(40)以及减振器(80)。振动板(30)向反射板的正面侧露出。边缘(35)配置于振动板(30)的外周,并固定于边缘安装部(21)而支承振动板。磁路保持部件(40)保持磁路(50)并固定于突起部(12~15)。减振器(80)固定于减振器安装部(18)且安装于振动板(30)的背面侧,并支承振动板。
文档编号H04R9/06GK202721815SQ20122032280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5日
发明者藤森弘喜, 宫下昌利 申请人:美蓓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