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载孔式音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825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加载孔式音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加载孔式的音箱。
背景技术
音箱系统的设计中,频率响应和瞬态效果是两个影响收听的重要参量,前者反应了电声转换系统在特定音频段幅值比例的还原能力,而后者反应的是音频的延时衰减特性。当电声转换器件,例如电磁扬声器,在低音的范围(数十Hz)具有足够好的频率响应时,其振膜必然振动行程较大、但如此一来其弹性就显得较弱,必然造成瞬态效果比较差;同理,在低音范围内,若要求扬声器系统的瞬态响应足够好,那么其较低频率的频率响应必然受到衰减,所以,在音频电声转换装置中,尤其在低音频段,频率响应和瞬态效果是 一个随着频率降低而愈发相抵触的矛盾。在这个现象上,设计优良的扬声器,使其音盆振动行程够大,又具有足够的弹性,可以改善这一矛盾,但随之而来的必然会大幅提高扬声器成本。而且其改善空间很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电声转换系统中,低音频率响应与瞬态效果相互矛盾难以调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它包括主动腔,包括一个音盆孔和一个加载孔;所述音盆孔上密封固定扬声器;该主动腔通过所述加载孔与其外部空气相通;所述扬声器的音盆有一面与自由空间连通;以及从动腔,通过所述加载孔连通所述主动腔;其中,所述加载孔的横截面积小于其两侧的空气通道横截面积;且不大于所述主动腔内所有振动单元有效面积的2/3;并且,所述主动腔的体积不超过所述主动腔和从动腔体积的一半。作为以上基本技术方案的改进,可以在如下方面得到体现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腔与从动腔之间具有一隔板,所述加载孔位于该隔板上,并且所述加载孔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隔板在所述主动腔内和从动腔内两面的横截面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腔具有一个音盆孔。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所述扬声器的音盆和被动振膜;所述主动腔还包括至少一个振膜孔,每一个所述振膜分别固定一个所述被动振膜;所述被动振膜与所述主动腔保持密封。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腔具有与之连通的一个缓冲管,该缓冲管的内壁自所述主动腔始逐渐收缩伸入所述被动腔;所述缓冲管其末端的内壁再继续延伸并逐渐扩大构成一喇叭管;所述加载孔位于所述喇叭管与缓冲管连接之最小孔径处。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腔为密闭式,其内部空间除与所述加载孔连通外,其余部分保持密闭。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腔为倒相式,其内部空间除与所述加载孔连通以外,还具通过一内部的倒相管连通外部自由空间。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I.加载孔加强了空气流通的阻力,产生了合宜的扰流,构成了一个改善箱体瞬态响应的加载部件,通过加载孔设定其瞬态效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低音频率响应与瞬态效果的矛盾,降低了对扬声器的要求,同时使整个系统的低音频率响应和瞬态效果得到相对独立地处理。这使得扬声器成本得到降低。2.主动腔加入被动振膜,从动腔的倒相管也构成一级倒相,除了将频率响应与瞬态效果分离处理外,整个箱体的低音频率响应十分突出;同时,低音频率响应可以经由被动振膜和倒相管加以补足,进一步降低了对扬声器的要求。
以下结合附图
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一为一封闭音箱的形态。从动腔20占据了箱体的大部分空间,在箱体上有一个音盆孔11。音盆孔11所在的位置,在箱体中有一个较小的主动腔10,和主动腔10上的加载孔12。当扬声器13以后加载的方式固定于音盆孔11时,主动腔20与扬声器13构成了密封状态,扬声器13的音盆外表面通过音盆孔11与自由空间连通。同时主动腔10仅通过加载孔12连通其外部的从动腔20。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腔10的体积为从动腔20体积的1/3,加载孔12的横截面积为扬声器13音盆面积的2/3,比其两侧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都小。如此,当扬声器13的音盆,作为本实施例中唯一的振动单元振动时,主动腔10内的空气成为其音盆背面的负载,并且通过加载孔12往返于主动腔10与从动腔20之间,力口载孔12比其两侧空气通道的横截面积都小,加强了空气流通的阻力,产生了合宜的扰流,构成了一个改善箱体瞬态响应的加载部件,这使整个箱体的瞬态响应,特别是低音的瞬态响应不在受扬声器13本身的约束,所以,通过设定扬声器13本身的频率响应,而通过加载孔12设定其瞬态效果,使低音的频率响应和瞬态效果的制约因素得到分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低音频率响应与瞬态效果的矛盾,降低了对扬声器13的音盆要求,同时使整个系统的低音频率响应和瞬态效果得到相对独立地处理。这使得扬声器成本得到降低。本实施例从动腔20为密封式,本身除了加载孔12连通主动腔10以外,其余部分保持密闭,适合于密封式音箱的设计。实施例二 [0028]如图2,本实施例的从动腔20为倒相式,在于从动腔20除了通过加载孔12与其外的主动腔10保持连通以外,还有一倒相管21与外部的自由空间保持连通。在主动腔10上,有一个音盆孔11,同样地以后加载的方式固定了扬声器13。但整个主动腔10除了扬声器13的音盆以外,还具有两个被动振膜15共同作为振动单元。每一个被动振膜15固定在振膜孔14并与主动腔保持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加载孔12的横截面积为所有振动单元,即扬声器13的音盆和所有被动振膜21其横截面积的1/4。本实施例适合倒相式箱体的设计,相对于实施例一而言,主动腔10加入了被动振膜15,构成了一级倒相,改善了低音的效果;同时从动腔20的倒相管也构成一级倒相,除了将频率响应与瞬态效果分离处理外,整个箱体的低音频率响应十分突出;同时,低音频率响应可以经由被动振膜15和倒相管21加以补足,进一步降低了对扬声器13的要求。实施例三如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剖视图。本实施例四主动腔10与实施例三类似,具有音盆孔11和后加载的扬声器13,并且具有固定了别动振膜15的振膜孔14。同时,从动腔20也具有一个倒相管21,不同的是,加载孔12不再类似实施例一和二是在一个隔板上开孔的方式,而是在主动腔10上具有与之连通的一个缓冲管31,该缓冲管的内壁自主动腔10始逐渐收缩伸入被动腔20,同时缓冲管31其末端的内壁再继续延伸并逐渐扩大构成一喇叭管32 ;加载孔12乃是位于喇叭管32与缓冲管31连接之最小孔径处。可见,主动腔10还包括了缓冲管31中的空间,而喇叭管32内的空间属于从动腔20。同样地,加载孔12比其两侧的空气通道横截面积都小,当主动腔10中的振动单元工作时,空气受压往返于加载孔构成了负载,同时,缓冲管31和喇叭管32均为渐变内径的形态,其空气紊流少,气流稳定,瞬态失真较小。实施例四如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主动腔10上的音盆孔11固定了一个前加载的扬声器13,扬声器13的音盆直接作用于主动腔10内部空气。同时,从扬声器13音盆振动面朝向加载孔12的路径中,具有渐变的缓冲管31以及喇叭口 32,该路径的容器内壁连续变化,没有突变的拐点,当空气往复行进与缓冲管31和喇叭口 32时,其空气加载产生的紊流最小,具有十分稳定的瞬态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动腔,包括一个音盆孔和一个加载孔;所述音盆孔上密封固定扬声器;该主动腔通过所述加载孔与其外部空气相通;所述扬声器的音盆有一面与自由空间连通;以及 从动腔,通过所述加载孔连通所述主动腔;其中,所述加载孔的横截面积小于其两侧的空气通道横截面积;且不大于所述主动腔内所有振动单元有效面积的2/3;并且,所述主动腔的体积不超过所述主动腔和从动腔体积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腔与从动腔之间具有一隔板,所述加载孔位于该隔板上,并且所述加载孔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隔板在所述主动腔内和从动腔内两面的横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腔具有一个音盆孔。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中任一项所述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所述扬声器的音盆和被动振膜;所述主动腔还包括至少一个振膜孔,每一个所述振膜分别固定一个所述被动振膜;所述被动振膜与所述主动腔保持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腔具有与之连通的一个缓冲管,该缓冲管的内壁自所述主动腔始逐渐收缩伸入所述被动腔;所述缓冲管其末端的内壁再继续延伸并逐渐扩大构成一喇叭管;所述加载孔位于所述喇叭管与缓冲管连接之最小孔径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腔为密闭式,其内部空间除与所述加载孔连通外,其余部分保持密闭。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腔为倒相式,其内部空间除与所述加载孔连通以外,还具通过一内部的倒相管连通外部自由空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载孔式音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动腔,包括一个音盆孔和一个加载孔;所述音盆孔上密封固定扬声器;该主动腔通过所述加载孔与其外部空气相通;所述扬声器的音盆有一面与自由空间连通;以及从动腔,通过所述加载孔连通所述主动腔;其中,所述加载孔的横截面积小于其两侧的空气通道横截面积;且不大于所述主动腔内所有振动单元有效面积的2/3;并且,所述主动腔的体积不超过所述主动腔和从动腔体积的一半。加载孔构成了一个改善箱体瞬态响应的加载部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低音频率响应与瞬态效果的矛盾,降低了对扬声器的要求,同时使整个系统的低音频率响应和瞬态效果得到相对独立地处理。这使得扬声器成本得到降低。
文档编号H04R1/20GK202652505SQ2012203245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5日
发明者李世煌 申请人:李世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