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及装置、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67828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及装置、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多管理系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及装置、设备。



背景技术:

用户侧设备常常受制于多个管理系统的管理之下,例如,在以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的数字用户线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技术中,调制解调器作为DSL技术的用户侧设备,就处于多个管理系统的管理之下;其中前述的DSL技术包括: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路(RADSL,Rate Automatic adapt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高速率数字用户线路(HDSL,High-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和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DSL,Very High 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等等。

再如,在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技术中的用户侧设备也存在多个管理系统的情况,先来介绍一下PON技术,PON技术是实现光纤接入(FTTx,Fiber-to-the-x)的主流技术,如图1-1和如图1-2所示,典型的PON系统由局端设备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用户端设备如光网络单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以及光分配网络(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组成,其中,光分配网络通常是由一个光线路终端通过光分配网络的光功率分离器(简称分光器)以及光延长盒连接多个光网络单元构成的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网络中的“无源”是指光分配网络中不含有任何有源电子器件及电子电源,全部由光纤和光分/合路器(Splitter)等无源光器件组成。

其中,ONU设备按照所受的管理系统的个数可以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ONU设备只受一个管理系统的管理,而第二类ONU设备受多个管理系统,其中:单住户单元(SFU)设备和多住户单元(MDU,Multi Dwelling Unit)设备可以作为第一类ONU设备的典型代表;家庭网关单元(HGU,Home Gateway Unite)作为第二ONU设备的典型代表。先来介绍一下HGU,HGU是包含网关功能的FTTH型的ONU设备,图1-3为相关技术中HGU设备的管理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HGU设备的管理架构包括HGU设备、OLT设备、RMS、EMS和运营支撑系统(OSS,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在现网发放业务时,一般需要部两套管理系统:一套是PON层管理的网元管理系统(EMS,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EMS系统也就是PON的网管系统,一般按地市进行建设,EMS系统负责配置HGU的PON层业务和HGU TR-069管理通道、处理HGU链路层告警等功能;另一套是网关层功能管理的远程管理系统(RMS,Remote Management System),一般集中省会城市进行建设,RMS系统负责HGU各类业务通道创建,以及路由转发、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无线局域网络(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服务质量(QoS)和安全等配置管理。

在HGU设备实际部署中存在以下场景及问题:1)部署HGU设备,在开通业务时,首先需要连接到EMS和RMS,并接受这两个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2)HGU连接RMS与EMS管理方式略有差异,连接RMS时区分首次连接和非首次连接,首次连接时,HGU提供的连接RMS交互认证的用户名称(user name)和密码(password),出于安全认证考虑,用户名称和密码会被RMS随机修改为RMS的规定值,此后RMS采用该值认定HGU的合法性。非首次连接RMS不会修改HGU的user name和password参数;3)当已连接EMS但还未连接RMS时,需要对HGU配置RMS管理服务器的URL以及HGU设备在RMS注册认证所需的user name和password,现有的方式主要采用预配置实现,即HGU设备出厂时即按照某省公司要求进行设置,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每个省要求不同,设备厂家需要出几十个版本适应省公司要求,这样就增加了设备 成本和复杂性;4)虽然采用EMS对HGU的TR-069管理通道信息进行配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面临多头管理的问题;按照GPON国际标准(ITU G.984和G.988)要求,设备每次重启都要进行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上传,OLT会重新下发相应配置到HGU,HGU连接RMS所需的通道信息由EMS再次配置,而TR-069管理目前认为设备重启不需要执行首次连接流程,因此还会采用原来首次连接后修改的user name和password作为合法值,因此会出现HGU掉线情况;5)HGU现网应用时,设备部署在用户家里,设备重启难以避免,而设备重启即导致HGU在RMS脱管的情况,现网使用时将无法接受。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一是运维人员再次上门,执行首次连接流程,在设备重启频繁的情况下,这将大大增加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而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及装置、设备,能够规避了第一管理系统和第二管理系统之间管理冲突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用户侧设备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消息,获取第二配置信息,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一响应消息中;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第一响应消息发出,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获取配置信息,将所述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二响应消息中;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发出,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配置信息。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侧设备在第一状况下发出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第二响应消息,所述第二响应消息来自于第一管理系统,并携带有所请求的配置信息;

所述用户侧设备解析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得到配置信息;

所述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接收单元、第一判断单元和第一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 息;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二接收单元、第二获取单元、第一携带单元和第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消息,获取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携带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一响应消息中;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三接收单元、第三获取单元、第二携带单元和第三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第二携带单元,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二响应消息中;

所述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二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配置信息。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四发送单元、第四接收单元、解析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其中:

所述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发出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响应消息,所述第二响应消息来自于第 一管理系统,并携带有所请求的配置信息;

所述解析单元,用于解析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得到配置信息;

所述第二连接单元,用于利用所述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

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侧设备,所述用户侧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接收器和第一发送器,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发送器,用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控制第一发送器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第十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管理系统,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接收器、第三发送器和第三处理器,其中:

所述第三接收器,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

所述第三发送器,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消息;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控制第三接收器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消息,获取第二配置信息,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一响应消息中;控制第三发送器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第十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管理系统,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包括第五接收器、第五发送器和第四处理器,其中:

所述第五接收器,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

所述第五发送器,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消息;

所述第四处理器,用于控制第五接收器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 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获取配置信息,将所述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二响应消息中;控制第五发送器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及装置、设备,其中,用户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所述用户侧设备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如此,能够规避了第一管理系统和第二管理系统之间管理冲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1为现有技术中PON网络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现有技术中PON网络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为相关技术中HGU设备的管理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HGU与EMS、RMS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第一种解决方案中修改后的参数值的流向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用户侧设备HGU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局端设备OLT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EMS对HGU下发第一配置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4-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HGU设备连接RMS的流程示意图;

图5-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所涉及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5-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 示意图一;

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5-4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5-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用户侧设备,该方法所实现的功能可以通过用户侧设备中的处理器调用程序代码来实现,当然程序代码可以保存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可见,该用户侧设备至少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用户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这里,所述用户侧设备至少可以包括DSL技术中的调制解调器、PON系统中的HGU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侧设备受多个管理系统的管理,其中多个的含义包括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管理系统,当用户侧设备受两个管理 系统的管理时,第一管理系统与第二管理系统管理的内容不一样。例如,当用户侧设备为HGU时,第一管理系统可以为EMS,第二管理系统可以为RMS,其中EMS系统负责配置HGU的PON层业务和HGU TR-069管理通道、处理HGU链路层告警等功能;RMS系统负责HGU各类业务通道创建,以及路由转发、NAT、WLAN、QoS和安全等配置管理。

对于HGU设备,EMS和RMS同时管理HGU设备,都需要对HGU设备进行认证注册。EMS主要负责网元级管理,例如HGU设备掉电、掉纤等故障处理,EMS主要负责HGU链路管理、性能统计等,EMS可为HGU建立RMS管理HGU设备的管理通道;RMS主要负责HGU业务层面配置,比如业务开通相关的VLAN、QoS等配置。DSL中的调制解调器跟HGU类似,设备和链路管理由2DSL的EMS网管负责,业务相关的管理由DSL的RMS系统来管理。

这里,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都包括连接参数,其中连接参数包括用户侧设备的用户名和密码,所述连接参数还可以包括及第二管理系统的网络地址(URL地址)。

步骤102,所述用户侧设备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步骤103,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这里,所述用户侧设备可以包括第一存储器和第一缓存器,所述判断自身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括:判断第一存储器中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除了前述的第一存储器外,用户侧设备还可以有其他的存储设备或区域,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存储介质判断自身是否存储有第二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丢弃。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04,当所述用户侧设备预连接第二管理系统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判 断是否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得到第二判断结果,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用户侧设备是否为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

步骤105,所述用户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对应地获取预存的第一配置信息或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

步骤106,所述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或第二配置信息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

上述步骤105,所述用户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对应地获取预存的第一配置信息或第二配置信息,包括: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非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时,所述用户侧设备从第二存储器获取第二配置信息;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时,所述用户侧设备获取预存的第一配置信息。

这时,具体地流程包括:

步骤111,当用户侧设备预连接第二管理系统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判断是否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这里,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用户侧设备是否为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

步骤112,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非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时,所述用户侧设备从第二存储器获取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113,所述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

步骤114,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时,所述用户侧设备获取预存的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115,所述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

步骤116,当所述用户侧设备与所述第二管理系统连接成功后,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117,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存储于第二存储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所述用户侧设备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如此,能够规避了第一管理系统和第二管理系统之间管理冲突的问题。

实施例二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一,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用户侧设备向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第三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第三请求消息用于在第二状况下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状况可以是指,在用户侧设备与第一管理系统连接成功后且要首次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情况。

步骤202,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响应所述第三请求消息,生成第一配置信息;

这里,以HGU代表用户侧设备、EMS代表第一管理系统、以RMS代表第二管理系统进行说明,当用户侧设备HGU已连接EMS但还未连接RMS时,EMS需要对HGU配置用于连接RMS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连接参数,所述连接参数包括RMS的URL以及HGU设备在RMS注册认证所需的user name和password。

步骤203,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三响应消息中;

这里,所述第三请求消息与所述第三响应消息是成对出现的消息。

步骤204,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三响应消息;

步骤205,用户侧设备接收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三响应消息,从第三响应消息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206,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

这里,所述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与第一连接请求消息中,并将所述第一连接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二管理系统;

对应地,第二管理系统接收到第一连接请求消息,从所述第一连接请求消息中解析出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连接参数,然后第二管理系统将第一配置信息中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修改为满足自身设置的随机值(即修改后的参数值)。

步骤207,当连接成功后,第二管理系统将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作为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侧设备。

步骤208,用户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这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步骤209,所述用户侧设备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步骤210,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步骤211,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存储在第一缓存器中;

步骤213,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丢弃。

步骤214,所述第一管理系统接收来自于用户侧设备的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215,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存储。

基于前述的步骤201至步骤215,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221,用户侧设备向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第一请求消息是用户侧设备在第三状况下用于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三状况下可以是指在用户 侧设备重启的情况下。

步骤222,所述第一管理系统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

步骤223,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消息,获取第二配置信息;

这里,第一管理系统获取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管理系统从自身的第二存储器上获取第二配置信息(参见图4-5以及与图4-5相关的实施例)

步骤224,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一响应消息中;

这里,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与所述第一响应消息是成对出现的消息。

步骤225,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这里,以HGU代表用户侧设备,则第一管理系统将第一响应消息发送给局端设备OLT,然后由局端设备OLT转发给用户侧设备。

步骤226,用户侧设备接收第一响应消息;

步骤227,用户侧设备从第一响应消息中解析出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228,用户侧设备利用解析出的第二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

这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在首次连接后第二管理系统自己下发的连接参数(修改后的参数值),然后,用户侧设备将修改后的参数值发送第一管理系统,因此在用户侧设备重启的情况下,用户侧设备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时,第一管理系统下发的配置信息就是第二管理系统以前自己下发的连接参数,因此,当用户侧设备利用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时,就能够顺利连接成,从而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用户侧设备掉线的情况,当用户侧设备为HGU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也就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第4)点所记载的多头管理的问题。

实施例三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01,所述用户侧设备在第一状况下发出第二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状况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状况和第三状况,无论是在用户侧设备重启或者首次连接第二管理系统时,只要用户侧设备要连接第二管理系统,那么就像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步骤302,所述第一管理系统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

步骤303,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获取配置信息;

步骤304,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二响应消息中;

步骤305,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发出,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配置信息。

步骤306,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第二响应消息;

这里,所述第二响应消息来自于第一管理系统,并携带有所请求的配置信息;

步骤306,所述用户侧设备解析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得到配置信息;

步骤306,所述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

这里,所述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配置信息携带与第一连接请求消息中,并将所述第一连接请求消息发送给第二管理系统;

对应地,第二管理系统接收到第一连接请求消息,从所述第一连接请求消息中解析出所述配置信息中连接参数,判断这些连接参数是否满足预设的规则,满足时,则连接成功,当不满足时,则连接不成功。第二管理系统还可以将连接结果携带与第一连接响应消息中,并将所述第一连接响应消息发送给用户侧设备,其中连接结果包括连接成功和连接不成功。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理系获取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接收来自于综合管理系统生成并发送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配置信息进行存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理系获取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根据第一规则生成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管理系统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综合管理系统,以通过所述综合管理系统将所述配置信息转发给第二管理系统。

实施例四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以HGU代表用户侧设备、以EMS代表第一管理系统、以RMS代表第二管理系统,来说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方法;先来介绍一下HGU与EMS、RMS之间的连接关系,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HGU与EMS、RMS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4-1所示,该用户侧设备HGU与局端设备OLT连接,第一管理系统EMS和第二管理系统RMS均与局端设备OLT连接。在开通业务时,用户侧设备HGU需要连接到第一管理系统EMS和第二管理系统RMS,并接收这两个管理系统EMS和RMS通过局端设备OLT下发的配置信息。

用户侧设备HGU首次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时,HGU会获取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以进行交互认证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至少包括user name和password,并利用该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当连接成功后,第二管理系统出于安全认证考虑,配置信息中的user name和password会被第二管理系统RMS随机修改为符合RMS规定的参数值;然后第二管理系统RMS就将修改后的参数值发送用户侧设备HGU。此后,用户侧设备HGU再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即非首次连接)时,用户侧设备HGU利用修改后的参数值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第二管理系统RMS采用修改后的参数值认定HGU的合法性。用户侧设备HGU非首次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时,第二管理系统不会修改HGU的配置信息中的user name和password。

为避免第一管理系统EMS和第二管理系统RMS之间的管理的冲突,下面 提供两种解决方案,下面先介绍第一种解决方案,第一种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着上述的实施例一和二,而下面的第二种解决方案是上述实施例一和为在具体场景下应用。

第一解决方案:

当第一管理系统EMS与用户侧设备HGU连接成功而用户侧设备HGU还没有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时,第一管理系统EMS对用户侧设备HGU下发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用于用户侧设备HGU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的连接参数,然后用户侧设备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其中连接参数包括user name和password。当用户侧设备HGU与第二管理系统连接成功后,第二管理系统出于安全认证考虑,第一配置信息中的连接参数会被第二管理系统RMS随机修改为符合RMS规定的参数值,然后第二管理系统会将修改后的参数值发送给用户侧设备HGU。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第一种解决方案中修改后的参数值的流向示意图,如图4-2所示,当用户侧设备HGU接收到修改后的参数值后,用户侧设备HGU将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发送给局端设备OLT和第一管理系统EMS。当用户侧设备HGU重启,通过光网络单元管理控制接口(OMCI,ONU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接收到的配置信息为修改之后的参数值,从而规避了第一管理系统和第二管理系统之间管理冲突的问题,其中OMCI协议是一种位于OLT与ONU之间的接口协议。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对图4-2中第一管理系统EMS、局端设备OLT、第二管理系统RMS和用户侧设备HGU的改进。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用户侧设备HGU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4-3所示,该用户侧设备HGU 430包括第一接收器431、执行器432、第一发送器433、第一存储器434、第二存储器435和第一处理器436等部分。

第一接收器431,用于接收局端设备OLT中第二发送器441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连接参数,所述连接参数至少包括第二管理 系统RMS的URL地址、HGU的用户名和密码;

第一缓存器434,用于缓存局端设备OLT中第二发送器441的修改后的参数值,修改后的参数值是第二管理系统RMS利用第一配置信息修改的,符合第二管理系统的参数值;

第一存储器435,用于存储局端设备OLT中第二发送器441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执行器432,用于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或修改后的参数值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

第一发送器433,用于将修改后的参数值发送给局端设备OLT;

第一处理器436,用于判断第一缓存器434中的内容与第一存储器中的内容是否一致。

这里,第一存储器和第一缓存器只是逻辑上概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第一存储器和第一缓存器可以为分别独立的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存储区域,例如,第一存储器和第一缓存器还可以是位于同一存储介质上的两个独立的存储区域,或者,第一存储器和第一缓存器是位于不同存储介质上的存储区域。这里对于第一存储器、第一缓存器做出的解释同样适用于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二存储器、第三存储器等关于存储器和缓存器的概念,因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将不再赘述。

图4-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局端设备OLT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4-3所示,该局端设备OLT 440包括第二发送器441、第二接收器442、第一收发器443和第二处理器444等部分。

第一接发器443,用于接收用户侧设备HGU发送的修改后的参数值,将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转发给第一管理系统EMS。

第二接收器442,用于接收第一管理系统EMS发送给用户侧设备的配置信息;

第二处理器444,用于将EMS发送的配置信息转化为局端设备OLT到用户侧设HGU之间的配置信息;其中局端设备OLT到用户侧设HGU之间的配 置信息即为第一配置信息。

第二发送器441,用于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侧设备HGU。

在图4-4中是一个逻辑上的划分,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上述的各器件可以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例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收发器中接收功能采用第二接收器来实现,即第二接收器还用于接收用户侧设备HGU发送的修改后的参数值;相应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收发器中发送功能采用第二发送器来实现,即第二发送器还用于将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转发给第一管理系统EMS。再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收发器中接收功能采用第四接收器来实现,即第四接收器还用于接收用户侧设备HGU发送的修改后的参数值;相应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收发器中发送功能采用第四发送器来实现,即第四发送器还用于将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转发给第一管理系统EMS。

图4-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4-5所示,该第一管理系统EMS 450包括第三接收器451、第三发送器453、第二存储器454和第三处理器452等部分。

第三发送器453,用于将EMS生成的配置信息发送给局端设备OLT的第二接收器;

第三接收器451,用于接收来自于局端设备OLT的第一收发器发送的修改后的参数值;

第三处理器452,用于将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存储于第二存储器454;

第二存储器454,用于存储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

用户侧设备HGU发放业务时,如采用第一管理系统EMS下发用于HGU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所需的配置信息时,则用户侧设备HGU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包括以下流程:

步骤S401,用户侧设备HGU中的第一接收器接收局端设备OLT中第二发 送器441发送的来自第一管理系统EMS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并将该第一配置信息保存在第一存储器和第一缓存器中;

其中,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连接参数,其中连接参数至少包括第二管理系统的网址(URL地址)、HGU的用户名(user name)和密码(pass word),其中第一配置信息中的连接参数可以视为初始连接参数。

步骤S402,当用户侧设备HGU准备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时,用户侧设备HGU中的处理器判断自身是否为首次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

步骤S403,当为首次连接时,由执行器负责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将用户侧设备HGU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

步骤S404,当用户侧设备HGU与第二管理系统RMS连接成功后,第二管理系统RMS修改用户侧设备HGU的初始连接参数;

步骤S405,第二管理系统RMS将修改后的参数值(修改后的连接参数)发送给用户侧设备HGU;

步骤S406,用户侧设备HGU中的第一接收器431接收第二管理系统RMS发送的修改后的参数值;

步骤407,用户侧设备HGU将所述修改后的参数值存储在第一缓存器434中;

步骤S408,用户侧设备HGU中的处理器436判断第一缓存器中存储的内容与第一存储器435中存储的内容是否一致;

这里,第一存储器435中存储的内容是初始连接参数,而第一缓存器中存储的内容是修改后的参数值,其中修改后的参数值是第二管理系统RMS对初始连接参数进行修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第二管理系统RMS可以将初始连接参数修改为随机值,该随机值即为修改后的参数值。

步骤S409,用户侧设备HGU中的处理器436判断第一缓存器中存储的内容与第一存储器435中存储的内容不一致时,则用户侧设备HGU中的第一发送器433将修改后的参数值上报给局端设备OLT和第一管理系统EMS;

这里,当用户侧设备HGU重启时,第一管理系统EMS下发的配置信息为 修改后的参数值。

当第一管理系统EMS非首次下发用户侧设备HGU的配置信息时,用户侧设备HGU将第一管理系统EMS下发的配置信息保存在第一缓存器434中。用户侧设备HGU首次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时,从第一存储器435取配置数据,非首次连接时从第一缓存器中取出配置信息。

基于前述的图4-1至图4-5,本发明实施例以HGU代表用户侧设备、以EMS代表第一管理系统、以RMS代表第二管理系统,来说明EMS对HGU下发第一配置信息的流程。图4-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EMS对HGU下发第一配置信息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6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461,EMS下发第一配置信息给HGU;

这里,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连接参数,具体地,第一管理系统EMS生成的用于HGU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第三发送器将配置信息发送给局端设备OLT的第二接收器。局端设备OLT的第二接收器接收第一管理系统EMS发送的配置信息,局端设备OLT中的处理器将配置信息处理成第一配置信息,局端设备OLT控制第二发送器441将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侧设备HGU的第一接收器431。

步骤462,HGU中的第一接收器431接收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463,HGU的第一处理器判断第一配置信息是否为第一管理系统EMS首次下发的信息,是时,进入步骤464,反之,进入步骤465;

这里,EMS首次下发的信息是指,EMS与用户侧设备HGU连接成功后,首次下发用于使得HGU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的配置信息,如果EMS之前下发过用于连接RMS的配置信息,则第一配置信息不能成为首次下发。

步骤464,HGU的第一处理器将第一配置信息保存在第一存储器和第一缓存器中;

步骤465,HGU的第一处理器将第一配置信息保存在第一缓存器。

基于前述的图4-1至图4-5,本发明实施例继续以HGU代表用户侧设备、以EMS代表第一管理系统、以RMS代表第二管理系统,来说明HGU设备连接RMS的流程。图4-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HGU设备连接RMS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471,HGU的第一处理器判断是否为首次连接RMS,是时,进入步骤474;反之,进入步骤472;

步骤472,HGU的第一处理器从第一缓存器获取第二配置信息;

步骤473,HGU的第一处理器控制执行器利用第二配置信息连接RMS;

这里,执行器会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

步骤474,HGU的第一处理器从第一存储器获取第一配置信息连接RMS;

这里,HGU的第一处理器控制执行器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然后执行器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RMS。

这里,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连接参数,其中连接参数包括user name和password;

步骤475,第二管理系统RMS对第一配置信息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参数值发送给HGU;

这里,RMS修改HGU的user name和password为RMS认可的随机值等参数,并将RMS认可的参数作为第二配置信息下发给HGU;

步骤476,HGU的第一接收器接收修改后的参数值;

这里,HGU的第一处理器将第二配置信息存储第二存储器中;

步骤477,HGU的第一处理器判断修改后的参数值是否与第一缓存器中的内容一致,是时,进入步骤478,反之,进入步骤479;

步骤478,HGU的第一处理器丢弃该修改后的参数值;

步骤479,HGU的第一处理器将该修改后的参数存储在第一缓存器,同时将该修改后的参数值通过第一收发器发送OLT;

这里,局端设备OLT中的第一收发器接收修改后的参数值,将修改后的参数值转发给第一管理系统EMS;然后第一管理系统EMS中的第三接收器接收 修改后的参数值,EMS中的第三处理器将修改后的参数值存储于第二存储器454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EMS下发第一配置信息给HGU,HGU不应直接接受EMS的包括连接参数的第一配置信息,而是进行相应判断。HGU的接收器收到第一配置信息,并HGU的处理器判断该第一配置信息是否与HGU的第二存储器中存储的内容一致,如一致,则丢弃该第一配置信息,一般发生在非首次连接时重启等操作触发情况下;如不一致,则将该信息保存在第二存储器,一般发生在业务开通、移机或RMS管理系统URL变化等情况下。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HGU在RMS为首次连接时,HGU从第一存储器中获取第一配置信息,利用第一配置信息向RMS发起连接。在本地输入设备认证信息时触发连接,完成HGU在RMS管理系统的注册认证。若此时RMS修改HGU设备注册的user name和password等初始参数,则HGU将修改后的参数存储在第二存储器。当HGU在RMS为非首次连接时,从第二存储器获取连接参数向RMS发起连接。如此设置,HGU可通过自身判断规避OMCI自动下发配置和TR-069修改初始参数导致的不匹配,从而避免出现设备下线情况。

若HGU已配置TR-069连接相关的username、password和RMS URL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HGU的第一存储器,现在应用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需要PON网管系统协助配置TR-069连接信息,直接采用预配置结果发放业务。此时,第二存储器仍保存首次上线连接修改之后的参数,设备重启时等操作触发的非首次连接,从第二存储器获取TR-069连接配置信息;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触发的首次连接,从第一存储器获取TR-069连接配置信息。二是,仍由EMS来配置TR-069连接信息。EMS配置的内容直接保存在第一存储器,替换原有的预配置信息内容,HGU采用EMS配置的连接信息进行业务开通。此时,第二存储器仍保存首次上线连接修改之后的参数,设备重启时等操作触发的非首次连接,从第二存储器获取TR-069连接配置信息;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触发的首次连接,从第二存储器获取TR-069连接配置信息。

本实施例中,HGU将预配置或EMS初次下发的配置信息存储在第一存储 器,RMS修改的配置参数存储在第二存储器。HGU首次连接时,直接从第一存储器获取配置信息,非首次连接时从第二存储器获取配置信息。HGU业务开通、设备恢复出厂设置、RMS URL变化等触发条件发生时,则可能会导致第一存储器内容变化,HGU应进行首次连接流程。HGU设备重启等触发条件发生时,EMS下发的配置不会影响到HGU设备存储的连接参数,进而也就不会出现多管理系统之间的冲突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将HGU执行EMS管理系统配置的方式,区分HGU在RMS管理系统首次和非首次连接两种情况下,进行选择执行。非首次连接时,将不执行EMS下发的管理配置,改由从本地获取配置信息,进而规避了HGU设备掉线问题。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将继续介绍实施例四中的所提到的第二种解决方案,第二种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着上述的实施例三,而下面的第二种解决方案是上述实施例三在具体场景下应用。

具体地,第二种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原来由第二管理系统RMS下发的对修改后的参数值,改由第一管理系统EMS进行下发。具体地,第二管理系统RMS不再直接给用户侧设备HGU下发HGU的user name和password等修改后的参数值,而是通过第一管理系统EMS将修改后的参数值下发给用户侧设备。但此时第一管理系统EMS针对每个用户侧设备HGU可不进行完全相同的配置,为保证连接安全性,针对每个HGU采用一组对应的个性化配置参数。在RMS或综合管理系统生成配置信息,即具有较高安全性的配置参数值,例如随机产生的HGU连接RMS所需的user name和password。用户侧设备HGU不再区分配置信息是第一管理系统EMS首次下发的初始配置信息(即第一配置信息),还是第二管理系统RMS修改后的参数值,而是HGU只有一个安全性较高的配置参数。

现有技术中,出于安全认证考虑,第二管理系统RMS会修改HGU首次连 接RMS时提供的用于连接交互认证的user name和password,并将user name和password修改为随机值。为避免第一管理系统和第二管理系统管理的冲突,在第二种解决方案中HGU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将均由第一管理系统下发,而不再通过第二管理系统下发。

图5-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所涉及的系统框架示意图,如图5-1所示,该系统框架包括综合管理系统、第一管理系统EMS、第二管理系统RMS、局端设备OLT和用户侧设备HGU。图5-1中虚线的箭头方向示出了配置信息的下发过程,在第二种解决方案中不涉及首次下发的配置信息和修改后的参数值,而只有一个配置信息,并且在现有技术中,首次下发的配置信息是由第一管理系统EMS下发的,而修改后的参数值是由第二管理系统RMS下发的,而第二种解决方案中始终都是由第一管理系统下发给局端设备OLT,再由局端设备OLT下发给用户侧设备HGU。

本发明实施例中,综合管理系统同时连接第一管理系统和第二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业务工单生成具体的配置信息,分别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和第二管理系统,用于配置局端设备和用户侧设备,实现业务通道建立。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配置信息的生成也包括两种处理方式,方式一中配置信息是由综合管理系统生成的,方式二中配置信息是由第一管理系统生成,其中方式一参见下面的图5-2和图5-3,方式二参见下面的图5-3和图5-4。

图5-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5-2所示,该第一管理系统EMS包括第四处理器521、第三存储器524、第五接收器522和第五发送器523,其中:

第五接收器522,用于接收来自综合管理系统发送的配置信息;

第四处理器521,用于将所述第五接收器522接收的配置信息存储在第三存储器524中,还用于控制第五发送器523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局端设备OLT;

第三存储器524,用于存储所述配置信息;

第五发送器523,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局端设备OLT,以便通过局 端设备OLT将配置信息转发给用户侧设备HGU。

在图5-2的基础上,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5-3所示,该综合管理系统530包括第五处理器531、第四存储器533、生成器532和第六发送器534,其中:

第一生成器532,用于生成配置信息;

第五处理器531,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存储于第四存储器533中,以及控制所述第六发送器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RMS;

第六发送器534,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图5-4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如图5-4所示,该第一管理系统EMS 540包括第六处理器541、第五存储器543、第二生成器542和第七发送器544,其中:

第二生成器542,用于生成配置信息;

第六处理器541,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存储于第五存储器543中,以及控制所述第器发送器544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RMS和第二管理系统RMS;

第七发送器544,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局端设备OLT,以便通过局端设备OLT将配置信息转发给用户侧设备HGU。

在图5-4的基础上,图5-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第二种解决方案中第一管理系统EMS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如图5-5所示,该综合管理系统550包括第七处理器551、第五存储器554、第七接收器552和第八发送器553,其中:

第七接收器552,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配置信息;

第七处理器551,用于将所述第五接收器552接收的配置信息存储在第五存储器554中,还用于控制第八发送器553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局端设备OLT;

第五存储器554,用于存储所述配置信息;

第八发送器553,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管理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生成器或第二生成器,用于生成配置信息池,例如具有随机性、较高安全性的user name和password,针对每个HGU根据需要设置生成不同或相同的配置信息。生成器(第一生成器或第二生成器)可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方式一),一是在EMS系统实现(方式二)。前者由综合管理系统统一规划,RMS管理系统不需要再负责user name和password等参数的修改。后者由EMS系统负责产生user name和password等参数的随机值,综合管理系统转发EMS生成的配置信息。

上述的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中,避免了在目前的管理方式设置下,出现的HGU掉线情况,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通过两种解决方法来实现,方法一是用户侧设备HGU接收第二管理系统RMS修改后的参数值,将这种修改后的参数值告知局端设备OLT和第一管理系统EMS。如此,设备重启等触发条件发生时,第一管理系统EMS下发的配置与第二管理系统RMS认可的配置信息一致,因此可规避用户侧设备HGU设备掉线问题;

方法二是,用户侧设备HGU不采用第二管理系统RMS修改的参数值,而采用第一管理系统EMS直接下发的参数即使第二管理系统RMS认可的随机值,将原来需要两个系统的配置协同到采用一个系统进行配置,不需要再配置所谓的初始值,规避了多个管理系统之间配置参数之间冲突问题,既保证了第二管理系统RMS与用户侧设备HGU之间交互的安全性需求,也确保不会出现与GPON标准造成冲突。

实施例六

基于前述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该装置中的第一接收单元、第一判断单元、第一发送单元、第二判断单元、第一获取单元和第一连接单元,以及各单元各自所包括的各模块,都可以通过用户侧设备中的处理器来实现;当然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实现;在具 体实施例的过程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600包括第一接收单元601、第一判断单元602和第一发送单元603,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丢弃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丢弃。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存储在第一缓存器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第一获取单元和第一连接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当所述用户侧设备预连接第二管理系统时,判断是否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得到第二判断结果,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用户侧设备是否为首次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判断结果对应地获取预存的第一配置信息或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或第二配置信息连接所述 第二管理系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为节约篇幅,因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基于前述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该装置中的第二接收单元、第二获取单元、第一携带单元和第二发送单元,以及各单元各自所包括的各模块,都可以通过第一管理系统中的处理器来实现;当然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实现;在具体实施例的过程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700包括第二接收单元701、第二获取单元702、第一携带单元703和第二发送单元704,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702,用于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消息,获取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携带单元703,用于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一响应消息中;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704,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获取单元包括第一接收模块和第一存储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用户侧设备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存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为节约篇幅,因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八

基于前述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该装置中的第三接收单元、第三获取单元、第二携带单元和第三发送单元,以及各单元各自所包括的各模块,都可以通过第一管理系统中的处理器来实现;当然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实现;在具体实施例的过程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800包括第三接收单元801、第三获取单元802、第二携带单元803和第三发送单元804,其中:

所述第三接收单元801,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获取单元802,用于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第二携带单元803,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二响应消息中;

所述第三发送单元804,用于发送第二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获取单元包括第二接收模块和第二存储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综合管理系统生成并发送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二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进行存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获取单元,用于统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根据第一规则生成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综合管理系统,以通过所述综合管理系统将所述配置信息转发给第二管理系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为节约篇幅,因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基于前述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该装置中的第四发送单元、第四接收单元、解析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都可以通过用户侧设备中的处理器来实现;当然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实现;在具体实施例的过程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多管理系统下的协同管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900包括第四发送单元901、第四接收单元902、解析单元903和第二连接单元904,其中:

所述第四发送单元901,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发出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四接收单元902,用于接收第二响应消息,所述第二响应消息来自于第一管理系统,并携带有所请求的配置信息;

所述解析单元903,用于解析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得到配置信息;

所述第二连接单元904,用于利用所述配置信息连接第二管理系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为节约 篇幅,因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在提供一种用户侧设备,所述用户侧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接收器和第一发送器,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发送器,用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为所述第二管理系统利用第一配置信息而生成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管理系统发送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判断自身的是否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自身未存储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时,控制第一发送器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管理系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用户侧设备实施例项的描述,与上述方法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同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用户侧设备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为节约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一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在提供一种一管理系统,该第一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接收器、第三发送器和第三处理器,其中:

所述第三接收器,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

所述第三发送器,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消息;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控制第三接收器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响应所述第一请求消息,获取第二配置信息,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一响应消息中;控制第三发送器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第一管理系统实施例项的描述,与上述方法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同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第一管理系统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为节约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二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在提供一种第一管理系统,该2第一管理系统包括第五接收器、第五发送器和第四处理器,其中:

所述第五接收器,用于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

所述第五发送器,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消息;

所述第四处理器,用于控制第五接收器接收到来自于所述用户侧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在第一状况下向第一管理系统请求用于连接第二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响应所述第二请求消息,获取配置信息,将所述配置信息携带于第二响应消息中;控制第五发送器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消息,以便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理系统的所述配置信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第一管理系统实施例项的描述,与上述方法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同的有益效果,因此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第一管理系统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请参照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为节约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 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