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勿扰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1263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来电勿扰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来电勿扰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要通过移动终端控制是否允许来电来实现来电勿扰功能。具体来说,终端设备自带来电勿扰功能,或者安装具有来电勿扰功能的第三方应用。当来电到达终端设备后,终端设备若检测获知为不允许的来电,则拒绝接听。

由此可见,目前由终端设备控制的来电勿扰功能,消耗了大量的终端功耗,尤其针对电量不足时,无法实现省电机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来电勿扰处理方法,该方法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来电勿扰处理方法。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第一终端。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网络侧设备。

本申请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来电勿扰处理系统。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包括:设置来电勿扰信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通过设置来电勿扰信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包括:接收第 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通过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第一终端,包括:设置模块,用于设置来电勿扰信息;上传模块,用于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通过设置模块设置来电勿扰信息,通过上传模块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检测模块,用于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处理模块,用于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通过第二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通过检测模块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通过处理模块在网络侧拒绝来电。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来电勿扰处理系统,包括:第二终端、如上所述的第一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系统,通过第一终端设置来电勿扰信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时,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第一终端和核心网设备同步来电勿扰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网络侧设备处理根据来电勿扰信息对来电请求的处理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该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101,设置来电勿扰信息。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被配置在支持通过移动通信网进行信息交互的第一终端中。第一终端的类型很多,例如:手机、具有SIM卡的平板电脑、以及具有SIM卡的穿戴设备。

用户根据需要在第一终端上设置来电勿扰信息,以拦截不允许的来电请求。其中,来电勿扰信息可以通过白名单或者黑名单的方式设置,以根据该来电勿扰信息检测允许接入的来电和不允许接入的来电。

在第一终端上设置来电勿扰信息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选择,例如:

可以根据省份设置允许的来电信息或不允许的来电信息;或,

可以根据收藏夹设置允许的来电信息或不允许的来电信息;或,

可以根据群组设置允许的来电信息或不允许的来电信息;或,

可以根据时间段设置允许的来电信息或不允许的来电信息。

步骤102,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

第一终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其中,网络侧设备的具体执行主体很多,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

可以预先部署独立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该独立设备与其他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交互通道进行数据交互;或者,

可以采用现有的核心网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

其中,第一终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选择,例如:

可以通过网络侧设备预设的用户访问接口,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或者,

可以将来电勿扰信息先上传到云端系统,再通过云端系统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终端对来电勿扰信息进行更新设置后,会将更新后的来电勿扰信息实时同步上传到网络侧设备中,以使网络侧设备对其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进行同步更新。

当网络侧设备接收到向该第一终端发送的来电请求时,根据预先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对来电请求进行检测,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对第一终端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接通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通过设置来电勿扰信息,并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网络侧设备根据该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针对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102,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第一终端是首次上传来电勿扰信息,网络侧设备直接接收该来电勿扰信息并存储;

如果第一终端是上传更新后的来电勿扰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终端比较上次上传给网络侧设备的来电勿扰信息和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的差异,将更新的部分上传到网络侧设备; 也可以通过网络侧设备比较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和此次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的差异,将更新的部分进行存储。

由此可见,第一终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实时更新的来电勿扰信息的方式很多,通过图2所示方式举例说明如下: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在图1中的步骤102之前,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获取请求;

第一终端步骤202,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

第一终端步骤203,比较所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是否相同,以确定是否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

具体地,网络侧设备根据第一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反馈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第一终端比较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是否相同,以确定是否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

其中,第一终端比较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是否相同的方式很多,例如:

比较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的属性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的属性信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说明两者的来电勿扰信息相同,不需要更新,如果不同,则说明两者的来电勿扰信息不相同,网络侧设备需要对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进行更新。

其中,属性信息用于反映来电勿扰信息的唯一性,通过属性信息的变化可以获知来电勿扰信息是否发生变化。属性信息的类型很多,例如:

属性信息可以为设置来电勿扰信息的日期信息;或者,

属性信息可以为设置来电勿扰信息的标识信息,其中,标识信息可以为:省份、群组名称等;或者,

属性信息可以为对来电勿扰信息的摘要算法处理后获取的MD5码。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获取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的属性信息后上传给第一终端,以使第一终端根据属性信息进行比较。

第一终端由于第一终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通过网络侧设备预设的用户访问接口,直接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或者,通过云端系统间接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以云端系统间接向网络侧设备(以HLR设备和HSS设备为例)上传来电勿扰信息为例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终端的电话本软件和云系统电话本软件同步方法流程:

步骤S11:获取终端当前电话本软件的第一属性信息。

终端电话本软件的第一属性信息为对软件的修改日期。具体可从终端的目标存储目录下读取终端上点电话本软件的第一属性信息。文件可在系统目录/data/app下找到。因此,只要访问该路径即可读取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找到已安装的应用软件,以提高同步效率。

步骤S12:判断预先获取到电话本软件的第二属性信息与所述第一属性信息的差异。

预先获取到的第二属性信息,是指在运营商云系统上的电话本应用软件信息。包括在先从终端同步至云系统的应用软件。该第二属性信息与第一属性信息的意义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属性信息从终端获取,第二属性信息在云端获取。

步骤S13:根据第一属性信息与第二属性信息的差异,实现终端与云系统的电话本软件的信息同步。

具体地,在步骤S13中,可根据第一属性信息和第二属性信息之间的差异,判断终端中是否需要上传信息给云系统,如果是,向云系统发送上传信息请求。接收到该请求后,云系统可根据需要选择列表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进行同步上传。此时,在同步处理步骤中,接收终端发送的上传请求,并根据接收的上传请求从终端获取可上传信息进行存储。另,云系统会将上传的信息及时备份到PROFILE名字的文件中去。

第二部分:云系统和HSS/HLR设备的信息同步流程:

步骤S14:获取云系统上PROFILE文件属性信息。

运营商云系统上电话本软件的第一属性信息为对软件的修改日期。

步骤S15:判断预先获取HLR/HSS系统上PROFILE的属性信息和云系统上PROFILE文件属性信息的差异。

预先获取到的HLR/HSS系统上PROFILE的属性信息,是指在HLR/HSS系统上PROFILE文件的修改日期。包括在先从云系统同步至HLR/HSS系统的信息。

步骤S16:根据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实现云系统与HLR/HSS系统的信息同步。

具体地,在步骤S16中,可根据两者之间的差异,判断云系统是否需要上传信息给HLR/HSS系统,如果是,向HLR/HSS系统发送上传信息请求。

接收到该请求后,HLR/HSS系统可根据需要选择列表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进行同步上传。此时,在同步处理步骤中,接收云系统发送的上传请求,并根据接收的上传请求从云系统获取可上传信息进行存储。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获取请求,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比较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是否相同,以确定是否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由此,提高了第一终 端向网络侧设备的信息传输效率和处理效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针对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102,网络侧设备的具体执行主体很多,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

可以预先部署独立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该独立设备与其他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交互通道进行数据交互;或者,可以采用现有的核心网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通过图3所示方式举例说明采用核心网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具体如下:

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针对图1所示中的步骤102,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确定支持的网络制式类型。

步骤302,将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上传到与所述网络制式类型对应的网络侧设备。

具体地,首先确定第一终端支持的网络制式类型,然后将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上传到与网络制式类型对应的网络侧设备中,例如:

当确定支持2G/3G网络制式,则将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上传到所述网络侧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设备;

若确定支持2G/3G/4G网络制式,则将所述来电勿扰信息同时上传到所述网络侧的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LR设备和归属位置寄存器HSS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通过确定支持的网络制式类型,并将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上传到与所述网络制式类型对应的网络侧设备。由此,实现了第一终端向网络侧设备同步来电勿扰信息的可靠性和易操作行。

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用户操作的灵活性,还包括:

根据用户需要,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来电勿扰信息的开启/关闭指令。

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网络侧设备同步第一终端的来电勿扰信息,通过图4所示实施例以手机为例,通过云端系统间接向以HLR设备和HSS设备上传来电勿扰信息为例说明如下:

图4为第一终端和核心网设备同步来电勿扰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S100:在第一终端开启勿扰信息;用户根据个人喜好设置来电勿扰信息,根据时间段、省份、国家、电话本的收藏夹、电话本的群众等。

S200:是否将手机上设置的勿扰信息上传到运营商的云存储,在终端可以选择是否开启将数据同步到运营商的云系统上。

S400:将手机上设置的勿扰信息上传到运营商的云系统。

S500:SIM卡是否2G/3G。根据SIM卡支持的网络制式选择要同步的云系统。

S600:SIM卡同时支持2G/3G/4G,根据SIM卡支持的网络制式选择要同步的云系统。

S700:SIM卡是否支持4G,根据SIM卡支持的网络制式选择要同步的云系统。

S800:运营商的2G/3G云端。

S900:运营商的4G云端。

S1000:HLR过滤系统,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它是一个负责移动用户管理的数据库,永久存储和记录所辖区域内用户的签约数据,并动态地更新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在呼叫业务中提供被呼叫用户的网络路由。

S1100:HSS过滤系统,HSS(Home subscription server)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主要实现用户定制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支持用于处理调用/会话的IMS网络实体的主要用户数据库。它包含用户配置文件,执行用户的身份验证和授权,并可提供有关用户物理位置的信息。

S1200:终端勿扰信息设置和HLR系统或HSS系统同步成功

S1300:勿扰信息设置在HLR系统和HSS系统上,在网络侧拦截来电。

图5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该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被配置在存储有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的网络侧设备中。网络侧设备的具体执行主体很多,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

可以采用预先部署的独立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该独立设备与其他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交互通道进行数据交互;或者,

可以采用现有的核心网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例如: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设备和/或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SS设备。

步骤402,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

步骤403,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

具体地,当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时,根据预先存储的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第二终端来电。其中,来电勿扰信息的设置方式和设置类型很多,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若检测到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接通所述第一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当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时,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图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针对图5所示的步骤401之前,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获取所述第一终端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

步骤502,根据所述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更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

具体地,网络侧设备获取第一终端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的方式很多,例如:通过预设的用户访问接口直接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或者,通过云端系统间接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

网络侧设备根据第一终端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更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以高效准确的对第一终端的来电信息进行检测,将不允许的来电请求在网络侧进行拒绝。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方法,通过获取所述第一终端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并根据所述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更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来电处理的可靠性,还包括:

网络侧设备实时备份同步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

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网络侧设备对第一终端的来电勿扰处理过程,通过图7所示实施例,以手机为例,通过HLR设备和HSS设备根据预存的来电勿扰信息处理来电请求为例说明如下:

图7为网络侧设备处理根据来电勿扰信息对来电请求的处理流程图。参见图7,

S110:主叫(第二终端)的网络是否为2G/3G,根据主叫终端判断当前的网络制式。

S120:主叫的网络是否为4G,根据主叫终端判断当前的网络制式。

S130:基站,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根据终端反馈的网络制式信息,选择对应的网元信息。

S150:MSC(mobile switching centre)移动交换中心,负责呼叫控制建立和承载交换,同时整合VLR功能以控制用户服务数据。根据基站的网络信息反馈进入HLR检测系统。

S160: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是EPC核心网控制面的网元,其功能类似于2G/3G核心网SGSN设备控制面功能,主要负责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 会话管理和路由选择等功能。根据基站的网络信息反馈接入HSS检测系统。

S170:HLR系统检测是否允许该号码来电。如果是2G/3G,那么在HLR系统检测是否允许主叫来电。

S180:HSS系统检测是否允许该号码来电,如果是4G,那么在HLR系统检测是否允许主叫来电。

S200:HLR系统拒回主叫请求。如果在HLR系统的来电勿扰模块的设置项检测到不允许主叫来电,那么就直接拒绝来电,并将拒绝信息反馈给MSC核心网。

S210:HSS系统拒回主叫请求。如果在HSS系统的来电勿扰模块的设置项检测到不允许主叫来电,那么就直接拒绝来电,并将拒绝信息反馈给MME核心网。

S220:MSC收到HLR检测系统反馈的拒绝来电请求,再将拒绝请求命令反馈给基站。

S230:MME收到HSS检测系统反馈的拒绝来电请求,再将拒绝请求命令反馈给基站。

S240:基站收到MSC或MME的拒绝命令后,再将拒绝来电请求命令发给主叫终端。另,如果基站没有收到MSC或MME得拒绝请求时,那么主叫将处于正常呼叫正常接通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第一终端。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该第一终端包括:

设置模块11,用于设置来电勿扰信息;

上传模块12,用于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传模块12,用于通过网络侧设备预设的用户访问接口,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传模块12,用于通过云端系统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第一终端,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通过设置来电勿扰信息,并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以使网络侧设备根据该来电勿扰信息对第一终端不允许的来电请求进行拒绝处理。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基于图8所示实施例,上传模块12包括:

确定单元121,用于确定支持的网络制式类型;

发送单元122,用于将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上传到与所述网络制式类型对应的网络侧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第一终端,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通过确定支持的网络制式类型,并将所述来电勿扰信息上传到与所述网络制式类型对应的网络侧设备。由此,实现了第一终端向网络侧设备同步来电勿扰信息的可靠性和易操作行。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以图8为例,还包括:

请求模块13,用于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获取请求;

第一接收模块14,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

比较模块15,用于比较所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是否相同,以确定是否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比较模块15用于:

比较所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的属性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的属性信息是否相同,其中所述属性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日期信息、标识信息、MD5码。

进一步地,还包括:

控制模块16,用于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来电勿扰信息的开启/关闭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第一终端,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通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获取请求,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比较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与待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是否相同,以确定是否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由此,提高了第一终端向网络侧设备的信息传输效率和处理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网络侧设备。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该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21,用于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

检测模块22,用于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

处理模块23,用于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23还用于若检测到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接通所述第一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当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时,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基于图11所示实施例,还包括:

获取模块24,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终端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

更新模块25,用于根据所述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更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24,用于通过预设的用户访问接口直接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24,用于通过云端系统间接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

进一步地,还包括:

备份模块26,用于备份实时同步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通过获取所述第一终端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并根据所述实时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更新当前存储的来电勿扰信息。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来电勿扰处理系统。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该来电勿扰处理系统包括:第一终端1,第二终端2、以及网络侧设备3,其中,第一终端1以及网络侧设备3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终端,以及网络侧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侧设备的具体执行主体很多,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设置,例如:

可以采用预先部署的独立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该独立设备与其他 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交互通道进行数据交互;或者,

可以采用现有的核心网设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来电勿扰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

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SS设备,和/或,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来电勿扰处理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系统,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来电勿扰处理系统,通过第一终端设置来电勿扰信息,向网络侧设备上传所述来电勿扰信息,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来电请求时,根据预先存储的所述第一终端设置的来电勿扰信息,检测是否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若检测到不允许所述第二终端来电,则在网络侧拒绝来电。由此,实现了通过网络侧控制终端的来电勿扰功能,提高了处理效率,并且节约了终端功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 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代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