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3558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手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形成有能够广泛地容纳固定根据产品的大小和厚度及形状等稍有差异的各种手机的部件的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益迅速地开发与手机有关的尖端技术,从而,也使得搭载独创性功能的形成各种大小和厚度及形状的手机快速上市。

由此,装配手机的手机壳也各自制造成符合于各种手机种类的大小和厚度及形状而提供给消费者。

因此,供应手机壳的生产、销售商承担按各个手机的种类制造与其相符的手机壳的负担,并且,每次新手机型号上市时,都要废气以往手机壳的模型或部件及库存商品等,而从新制造符合新手机机型的模型或部件或商品等,从而,使得制造成本增加,给生产、销售商以及消费者都带来负担。

并且,使用手机的消费者也在购买手机壳时,要逐个寻找购买符合自己持有的手机型号的手机壳。

并且,即使购买到符合自己手机型号的手机壳,也因产品公差而存在手机与手机壳不十分准确一致时,使得手机过于松懈地安装在手机壳,导致手机容易从手机壳分离脱离的情况,或者,手机过于紧绷地安装在手机壳,而在为了更换电池而将手机从手机壳分离时存在吃力的状况。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申请人曾研发了韩国专利第1278259号"手机保护壳的手机固定装置",但,该发明虽然消除了上述的大部分问题,但,用于广泛地容纳各种大小和厚度的手机的手机固定 部件,形成手机的大小和厚度分别通过组装于支撑部件的多个弹簧和安装于支撑部件的2个板弹簧被固定的二元化的结构,因此,支撑部件的厚度增加而无法实现轻薄化,导致部件数和组装工数增加,也使得制造成本增加。

并且,上述的2个板弹簧形成安装在支撑部件将手机向外侧推动的结构,因此,在手机与支撑部件之间发生间隙,使得手机壳的厚度变厚。

并且,支撑手机的下侧部的支撑部件被固定在支撑基板的既定位置,因此,如果形成于手机的充电用插口的位置重复时,安装手机时被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的以往的手机壳存在的全部问题而研发,本发明的目的为,将用于使得相互不同大小和厚度的各种手机被广泛地固定在支撑部件的手机大小固定部件和手机厚度固定部件形成一元化,从而,能够使得手机支撑部件的厚度更薄地形成,并能够实现手机壳的轻薄化,减少部件数和组装工数,并大大节省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防止因支撑手机的下侧部的支撑部件而使得使用手机充电用插口时受到限制。

用于解决的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手机的左、右前面及侧面支撑架之间连接薄而几乎无变形的高弹性材质的连接部件,而能够将大小和厚度相互不同的手机通过一元化的连接部件同时紧贴固定于支撑部件,从而,使得支撑部件的厚度形成得更薄,而实现手机壳的轻薄化,并且,减少部件数和组装工数,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使得支撑手机的下侧部的手机底面支撑架能够由左、右移动,而使得在使用手机充电用插口时不受限制的手机固定装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手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提供一种手机固定装置,其能够 将大小和厚度不同的手机通过形成一元化的连接部件同时紧贴固定在支撑部件,而使得支撑部件的厚度更薄,从而,实现手机壳的轻薄化,并且,减少部件数和组装工数,大大减少了制造成本,使用手机充电用插口时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外形剖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构成状态的正面图和侧面图及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分解剖视图;

图4为表示在本发明安装手机的状态的正面图和侧面图及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基板

3:连接部件插入槽

5,5',13,13",23:导槽

7,7':手机侧面支撑架

9,9':手机侧面支撑部件

11,11',18,18',21,22:导引件

15,15':手机前面支撑架

17,17':手机前面支撑部件

19:手机底面支撑架

20:手机底面支撑部件

24:连接部件

25:前面盖板

27:手机

29:支撑棱

31:弹簧插入凹口

33:弹簧

35:挂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外形剖视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构成状态的正面图和侧面图及平面图;图3为本发明的分解剖视图;图4为表示在本发明安装手机的状态的正面图和侧面图及平面图,本发明的手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对钱包型或日记本型或覆盖型的手机壳均可适用,并且,在支撑基板(1)的前面由横向形成有连接部件插入槽(3)和上、下导槽(5)(5'),并且,在所述上、下导槽(5)(5')插入在左、右两侧端部形成有手机侧面支撑架(7)(7')的手机侧面支撑部件(9)(9')的导引件(11)(11')。

并且,在所述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在左右侧分别形成有导槽(13),使得在前面形成有手机前面支撑架(15)(15')的手机前面支撑部件(17)(17')的导引件(18)(18')插入。

并且,在所述支撑基板(1)的下侧部还形成有导槽(13"),使得在下端部形成有手机底面支撑架(19)的手机底面支撑部件(20)的导引件(21)插入,并且,在所述导槽(13")形成有导引件(22),使得手机底面支撑架(19)沿着形成于导引件(21)导槽(23)由横向移动。

并且,在所述左、右手机前面支撑架(15)(15')之间连接有薄而高弹性材质的连接部件(24),在安置于所述支撑基板(1)的连接部件插入槽(3)内部的状态下,使得左、右手机前面支撑架(15)(15')的导引件(18)(18')插入于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的导槽(13)。

并且,在所述支撑基板(1)的前面附着有前面盖板(25),其前面手机(27)可拆卸地附着,在后侧面附着手机壳的内侧面。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所述支撑基板(1)的上、下导 槽(5)(5')和手机侧面支撑部件(9)(9')的导引件(11)(11')还形成有包括支撑棱(29)的弹簧插入凹口(31),使得形成于弹簧(33)的挂接槽(35)在挂接于所述支撑棱(29)的状态下能够维持弹性力,并使得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与所述套弹性材质的连接部件(24)一同地维持更强的弹性力。

并且,将所述弹簧插入凹口(31)的重心偏右侧地形成,或在左侧部增加弹簧(33)的数量,使得向手机侧面支撑架(7)(7')施加的反弹力更向左侧方向起作用,从而,使得安装于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的手机的外侧面始终与手机壳的右侧面一致。

如上述的地构成的本发明的手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在安装手机时,首先,开启手机保护壳(58)的上侧盖子,将手机(27)放置于手机底面支撑架(19)上面的状态下,插入手机侧面支撑部件(9)(9')的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之间,使得手机侧面支撑部件(9)(9')的导引件(11)(11')沿着支撑基板(1)的上、下导槽(5)(5')水平滑动,而安装手机(27)。

此时,手机(27)即使大小不同,也能够通过安装于手机侧面支撑部件(9)(9')的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之间的较薄的弹性材质的连接部件(24)接收弹力,而能够在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之间紧贴固定。

与此同时,手机前面支撑部件(17)(17')的导引件(18)(18')沿着所述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的导槽(13)由前后方向水平滑动,而使得手机前面支撑架(15)(15')借助于连接部件(24)的弹性力使得手机(27)由前后方向紧贴固定,从而,即使手机(27)的厚度稍微不同,也能够在手机前面支撑架(15)(15')内部广泛地容纳手机(27)。

并且,在所述手机侧面支撑部件(9)(9')安装弹簧(33)时,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与所述弹性材质的连接部件(24)一同比弹簧(33)更有力的弹性力使得手机(27)紧密固定。

并且,将所述弹簧插入凹口(31)的重心偏右侧地形成,或在左侧部增加弹簧(33)的数量,使得向手机侧面支撑架(7)(7')施加的反弹力更向左侧方向起作用,从而,使得安装于左、右手机侧面支撑架(7)(7')的手机的外侧面始终与手机壳的右侧面一致。

并且,为了更换手机的电池等将手机从手机壳分离时,与安装所述手机时相反的顺序,将左侧手机前面支撑架(15)向左侧稍微推动时,通过连接部件(24)及弹簧(33)弹力安装的左侧手机前面支撑架(15)与手机侧面支撑架(7)沿着上、下导槽(5)(5')向外侧移动张开,而使得手机(27)简单地从手机侧面及前面支撑部件(9)(9')(17)(17')分离。

如上述的地分离手机(27)之后,手机侧面及前面支撑部件(9)(9')(17)(17')借助于连接部件(24)和弹簧(33)的复原力再次向内侧及后侧移动,而维持被压缩的状态。

由此,根据如上述的本发明的手机壳的手机固定装置,提供一种在手机的左、右前面及侧面支撑架(15)(15')(7)(7')之间连接薄而几乎无变形的高弹性材质的连接部件(24),而能够将大小和厚度相互不同的手机(27)通过一元化的连接部件(24)同时紧贴固定于支撑部件,从而,使得支撑部件的厚度形成得更薄,而实现手机壳的轻薄化,并且,减少部件数和组装工数,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使得支撑手机的下侧部的手机底面支撑架(19)能够由左、右移动,而使得在使用手机充电用插口时不受限制,自由地使用的手机固定装置。

以上根据特定的实施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示例的连接部件(24)和弹簧(33)及手机侧面和前面及底面支撑部件(9)(9')(17)(17')(20)等的形态和结合构造等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进行适宜的变更,而本发明的技术性保护范围并非限定于所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