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高保真多功能音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905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高保真多功能音响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响播放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节能高保真多功能音响。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音响腔体内部采用硬塑料设计,传声效率和音质普遍较差,难以满足人们的高品质生产生活需求。

同时,音响通过鼓动空气发出声音,声音的震波通过空气和固态介质传递给其他器材和周围的物体。而现有音响技术采用在接受的设备上覆盖吸能材料来阻止通过空气传播的震波;或采用缓冲吸能材料隔离震动源,来阻止通过固态介质传播的震波的方法。但是,现有音响技术缺少通过物理方法来实现减震的技术方案。

此外,现有音响还存在不便于拿放,音响箱体外部空间利用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高保真多功能音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高保真多功能音响,包括电源开关控制按钮、音响内部电路结构、软胶管腔体、减震装置、箱体上部凹筒;所述电源开关控制按钮置于音响箱体下部。

所述音响内部电路结构,由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和无感扬声器或低音扬声器连接构成。其特征是: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无感扬声器或低音扬声器的正端,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的取样端连接无感扬声器或低音扬声器的负端,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的供电端连接电源,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的接地端连接地;所述扬声器位于音响箱体中部。

所述软胶管腔体360度置于音响腔体内壁。

所述减震装置由吸盘和减震弹簧组成,置于音响箱体底部且与音响箱体底部连为一体;所述减震弹簧置于吸盘上部,且与吸盘连为一体。

所述箱体上部凹筒,置于音响箱体上部,便于音响箱体拿放,也可存放小物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开关电源及D类功率放大器技术,同比采用传统的线性电源与AB类功放实现节能60%以上。本实用新型音响腔体内壁360度内置软胶管腔体,传声效率更高和音质更好。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减震效果好,便于拿放、可存放小物件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音响内部电路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中:1.电源开关控制按钮 2.软胶管腔体 3.减震装置 4.箱体上部凹筒 5.扬声器 6.吸盘 7.减震弹簧 8.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 9.放大器输入端 10.放大器供电端 11.放大器接地端 12.放大器输出端 13.放大器取样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采用软胶管腔体设计,高效音箱的音质,其效率与音质高于同行技术。此外,本实用新型可配合采用DSP高速数字处理技术作为电子音频处理器,这样的电子设计与内壁360度软管腔体的音箱相配套,可以将音乐录制与编制过程中损失掉的信号,通过调节均衡器,EQ补偿的方式给予平衡回来。也可以弥补电声喇叭中先天的缺陷,例如可以通过DSP运算将人声中频部分产生偶次谐波,令声音变得有磁性。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也配合采用7.1声道设计,内置7只小音箱,一只低音炮大喇叭,通过DSP对各路声道进行音频信号管理,通过信号的数学差分运算,使整个空间音效饱满。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音响箱体上部凹筒,置于音响箱体上部,便于音响箱体拿放,也可存放小物件。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震弹簧,当音响工作震动时,减震弹簧可吸收大部分的震动能量,减少了音响通过固态介质向外传播噪音。

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音响内部电路结构连接示意图,由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和无感扬声器或低音扬声器连接构成,其特征是: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无感扬声器或低音扬声器的正端,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的取样端连接无感扬声器或低音扬声器的负端,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的供电端连接电源,负阻恒压放大器的接地端连接地。因D类功率负阻恒压放大器抵消了扬声器音圈电阻,无感扬声器抵消了扬声器音圈电感,故扬声器振速V=U/B1,除实现重放声压恒定外,还可减小扬声器磁通密度B和音圈导线长度1来加大声压,不仅能且能显著提高电声转换效率,还能彻底解决了音响系统重放声压不恒定和电声转换效率低与耗能大的难题。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