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的目标空间运动轨迹特征的安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432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电站现场管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视觉的目标空间运动轨迹特征的安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站现场安全管控采用人工观察的方式,在变电站进行工作时会有安全监督员,实时观察工作现场情况,观察现场工作人员是否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利用在变电站工作区域布设安全围栏的方法对作业区域进行管控。但是在变电站实际作业现场,电站内进出通道过长,基本无法进行完整封闭,工作人员可能会通过不正常路径到达工作区域,增加了人员误入带电间隔而触电的风险;当变电站内作业面积过大、作业点较多时,现场安全监护人员不足,难以对作业区域进行实时监督,增加了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容易实施、监控精确且减少人力投入的基于视觉的目标空间运动轨迹特征的安全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视觉的目标空间运动轨迹特征的安全管理系统,包括多目监控相机、图像处理器GPU和中央处理器CPU,根据变电站现场三维空间信息和设备部署情况,设置安全管控区域,该区域按照作业整体活动区域划分,所述安全管控区域内设置有所述多目监控相机,所述多目监控相机通过安装架固定在立柱上,并且,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安全管控区内作业人员行走的路边和作业设备的旁边,所述多目监控相机实时监控作业人员的行走路线和维修作业设备的情况,所述多目监控相机拍摄的图像通过以太网将传输到所述图像处理器GPU,所述图像处理器GPU与所述中央处理器CPU相互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CPU还通过无线通讯网分别与个人信息终端和上位机连接。

每一所述多目监控相机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安装架上,或者两个以上所述多目监控相机共同安装在同一安装架上;所述中央处理器CPU与所述变电站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构成的三维模型库连接。

所述安装架为固定式结构,或者为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的转动式结构,或为既能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又能在水平面内转动的转动式结构。所述转动式结构包括弧形板或弧形齿条,所述弧形板或弧形齿条分别与紧固螺栓或驱动电机的齿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变电站现场布设多目监控相机,并且设置合理的作业区域和作业步骤,对对作业人员的行走路线和作业步骤实施监控,防止可能的误操作和危险动作,达到现场安全管控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多目监控相机的固定方式既可以采用固定式安装,也可以采用竖直平面内转动式安装,还可以采用竖直平面和水平平面均转动式安装,达到全方位监控拍摄,提高监控精度。

3、本实用新型多目监控相机安装架的转动既可以采用手动式操作,也可以采用电动式操作,采用电动式操作还能遥控,方便快捷。

4、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容易实施、监控精确且减少人力投入,对人员进行实时监测和定位,实现变电站现场的安全管控,其应用范围广,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视觉的目标空间运动轨迹特征的安全管理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图中,1-立柱,2-多目监控相机,3-维修部件,4-作业设备,5-作业人员,6-以太网,7-图像处理器GPU,8-中央处理器CPU,9-三维模型库,10-个人信息终端,11-无线通讯网,12-上位机。

一种基于视觉的目标空间运动轨迹特征的安全管理系统,包括多目监控相机2、图像处理器GPU和中央处理器CPU,其中:根据变电站现场三维空间信息和设备部署情况,设置安全管控区域,该区域按照作业整体活动区域划分,安全管控区域内设置有多目监控相机2,多目监控相机2通过安装架固定在立柱1上(图中未画出安装架),并且,立柱1设置在安全管控区内作业人员5行走的路边和作业设备4的旁边,多目监控相机2实时监控作业人员5的行走路线和维修作业设备4的情况,作业人员5需要对作业设备4的维护部件3进行维护,多目监控相机2拍摄的图像通过以太网将6传输到图像处理器GPU,图像处理器GPU与中央处理器CPU相互连接,中央处理器CPU还通过无线通讯网11分别与个人信息终端10和上位机12连接。

每一多目监控相机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安装架上,或者两个以上多目监控相机共同安装在同一安装架上;中央处理器CPU与变电站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构成的三维模型库9连接。

安装架为固定式结构,或者为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的转动式结构,或为既能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又能在水平面内转动的转动式结构。转动式结构包括弧形板或弧形齿条,弧形板或弧形齿条分别与紧固螺栓或驱动电机的齿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变电站现场布设多目监控相机,并且设置合理的作业区域和作业步骤,对对作业人员的行走路线和作业步骤实施监控,防止可能的误操作和危险动作,达到现场安全管控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