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有反凹边振膜的喇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3022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置有反凹边振膜的喇叭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喇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反凹边振膜的喇叭。



背景技术:

喇叭又称扬声器,是一种电声换能器,它通过某种物理效应把电能转换成声能。当不同的电子能量传至喇叭的音圈时,音圈产生一种能量与磁铁的磁场互动,这种互动造成振膜振动,因为电子能量随时变化,喇叭的音圈会往前或往后运动,因此喇叭的振膜就会跟着运动,此动作使空气的疏密程度产生变化而产生声音。

随着LED技术被运用到电视机、显示器及笔记本电脑等视频领域,视频设备不断追求薄厚度,同时画质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因为相应的音质效果及功率要求也要有进一步的提升。传统喇叭的结构一般为如图1所示,包括向斜上方延伸的盆架1,端子板2安装在盆架1下表面的筋位上,T铁11安装在盆架1的底部,T铁11内设有磁铁3,华司4粘结在磁铁3的上表面,弹波5安装在盆架1内部,且弹波5的中孔处设有音圈6,音圈6的下部位于T铁11和华司之间,振膜7的中孔和音圈6顶部连接,振膜7的外圈和盆架1的出声口处连接,盆架1的出声口处设有一圈边,音圈6的上端设有用胶水粘结的防尘帽10,以此结构设计的喇叭,存在以下缺点:一、振膜成喇叭状,使整个喇叭的高度较高,占用空间大;二、弹波与音圈相连,致使弹波要与振膜分开一定的距离以防止触动振膜时影响到喇叭的音质,从另外一个角度致使整个喇叭占用较大的空间;三、各个部件连接都是以胶水粘结,制作工艺复杂的同时,胶水在受到振动后容易脱落,从而导致喇叭失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厚度的喇叭。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设置有反凹边振膜的喇叭,包括振膜,以及与所述振膜的四周边缘紧固的支架,所述振膜包括球面状的铝箔层,以及与所述铝箔层的四周边缘紧固的反凹边折环,所述反凹边折环的四周的边缘与所述支架紧固。

其中,所述反凹边折环的上表面圆周均布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一端与所述反凹边折环的内边缘的切线呈锐角设置。

其中,所述铝箔层的下底面垂直紧固有音圈。

其中,还包括T铁、与开设于所述T铁的外圆周面的环形凹槽紧配的外磁环、与开设于所述T铁的中部的圆柱形凹坑相配合的华司、以及用于所述华司与所述T铁紧固的内磁环。

其中,所述华司与所述T铁的中部的圆柱形凹坑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音圈相配合。

其中,所述T铁的上端面的四周的边缘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与所述支架的下底面紧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振膜,以及与所述振膜的四周边缘紧固的支架,所述振膜包括球面状的铝箔层,以及与所述铝箔层的四周边缘紧固的反凹边折环,所述反凹边折环的四周的边缘与所述支架紧固。以此结构设计,能够通过反凹边折环的设置,有效降低喇叭厚度,有效提升喇叭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传统喇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设置有反凹边振膜的喇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振膜与支架装配后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设置有反凹边振膜的喇叭,包括振膜106,以及与所述振膜106四周边缘紧固的支架107,所述振膜106包括球面状的铝箔层1061,以及与所述铝箔层1061四周边缘紧固的反凹边折环1062,所述反凹边折环1062四周的边缘与所述支架107紧固。所述铝箔层1061的下底面垂直紧固有音圈105。

具体的,结合图2及图3所示,所述反凹边折环1062的上表面圆周均布有凹槽1063,所述凹槽1063的一端与所述反凹边折环1062的内边缘的切线呈锐角设置,以此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喇叭的整体厚度,且通过反凹边折环1062的设置,有效提升喇叭发音效率和音质。

结合图1所示,还包括T铁101、与开设于所述T铁101外圆周面的环形凹槽紧配的外磁环102、与开设于所述T铁101中部的圆柱形凹坑1011相配合的华司104、以及用于所述华司104与所述T铁101紧固的内磁环103,所述华司104与所述T铁101中部的圆柱形凹坑1011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音圈105相配合。为了能够使得华司与T铁同轴紧固,在华司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1041,T铁的中部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1012,以此将内磁环103的两端分别埋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进而使得两者形成有效连接。以此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喇叭高度,有效提升整个磁回效率。

为了能够使得支架与T铁形成有效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T铁101上端面的四周的边缘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与所述支架107的下底面紧固。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喇叭,结构紧凑,能够有效降低喇叭厚度,提升喇叭效率。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