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变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5313发布日期:2019-05-03 21:1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电声变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声变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佩戴于使用者的耳朵、头部的耳机及头戴式耳机、以及大型的扬声器之类的扬声器装置、以及能够作为麦克风而使用的电声变换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佩戴于使用者的耳朵的扬声器装置,例如图9所示,已知如下结构,即,圆柱状驱动磁体5的一个端面固定于在壳体主体1内配置的杯状磁轭3内,由粘接剂等将与驱动磁体5的另一个端面之间隔开间隔而相对的较薄的振动板7固定于磁轭3的前端,在驱动磁体5的外周隔开微小间隔地将固定于振动板7的圆筒状的音圈9插入。

壳体主体1由漏斗状的基部1a和将该基部1a的前端(图9中的右侧)覆盖的前表面罩1b构成,挠性的耳塞(耳塞衬垫、听筒)13嵌入于从前表面罩1b凸出的通音筒体11外周。

此外,图9中的标号15是向外部导出的线缆,其线结15a处于基部1a内。

在该扬声器装置中,使振动板7振动的驱动部17由驱动磁体5以及音圈9形成,从外部利用线缆15对音圈9施加语音信号而使振动板7振动并发声,发出的声音从振动板7前表面的通音筒体11向外部传播。

作为实际产品的扬声器装置例如构成为外耳道插入(入耳)型的耳机装置,以使振动板7接近耳甲23的方式将壳体主体1插入于由使用者的耳屏19、对耳屏21、耳甲23包围成的耳甲腔25,并且使耳塞13弹性地与从耳甲腔25向鼓膜(未图示)延伸的外耳道27内壁抵接而使用。

对于实际产品而言,存在如上述图9所示通音筒体11的中心轴与振动板7的中心轴一致的同轴型、以及未图示的通音筒体11的中心轴相对于振动板7的中心轴倾斜地设定的非同轴型。图9中示出了耳机装置佩戴于左耳的状态。

但是,作为耳机的公知例而存在日本特开2010-283643号公报(专利文献1),作为扬声器装置的公知例而存在日本特开2008-118331号公报(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3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183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对于上述扬声器装置而言,如图10a所示,例如已知如下结构,即,使两端引线9a从音圈9的根部的1个部位向外部空间导出。

在该结构中,在语音信号施加于两端引线9a而使得音圈9产生位移振动的情况下,已知对于声音的再生产生如下影响。

即,在图10a所示的结构中,在音圈9的两端引线9a的导出位置p1和相对于该导出位置p1处于对角关系的对角位置p2,主要因施加于振动板7的两端引线9a的负荷的有无,而使得振动板7与两端引线9a的导出位置p1侧相比更容易向对角位置p2侧大幅移位。

已知上述因素容易影响声音的再生,为了使声音在较宽的频带以高品质再生而存有改善的余地。

并且,如图10b所示,还存在如下结构:两端引线9a从音圈9的1个部位拉出至振动板7的外侧位置p3,并且由挠性的粘接剂(省略图示)将两端引线9a固定于到达外侧位置p3的振动板7的外周区域(波纹边缘部)的结构;或者未图示的两端引线从音圈的2个部位拉出的结构。

无论从音圈9将两端引线9a拉出的部位是1个部位还是2个部位,在振动板7振动时,在1个部位的情况下容易在该点处产生振动板7的滚动运动的节点,在2个部位的情况下容易在将这2个部位连结的线上产生振动板7的滚动运动的节点。

另外,因振动板7向磁轭3的载置错位等而容易在振动板7振动时在其外周区域产生不规则的波动振动。

还已知上述因素在语音信号的大幅输入时成为失真率的增大、或者过度响应特性的恶化、以及振动噪音等异常振动的原因,为了使声音在较宽的频带以高品质再生而存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追求更高品质而对各种结构进行潜心研究的结果,发现了新的结构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声变换装置,该电声变换装置具有较宽的频带以及优异的过度响应特性,特别是在低的音域能够实现高品质的声音再生。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具有:磁性体性的磁轭,其形成为杯状且在底部中央具有贯通孔;圆筒状的驱动磁体,其在该磁轭内以使该中空部与该贯通孔一致的方式将一个端面固定于磁轭底部;环状的极靴,其在该磁轭内以该中空部与驱动磁体中空部一致的方式与该驱动磁体的另一个端面共轴地重叠;较薄的振动膜,其以与该极靴隔开间隔而相对的方式且以在该磁轭的前端部将其封堵的方式固定;以及音圈,其对较细的绝缘导线进行卷绕而形成为筒形,在该振动膜的磁轭侧单面以将中央区域包围的方式固定于该振动膜,插入于上述极靴外周与磁轭的筒形部之间的环状空隙,并且利用施加于该两端引线的语音信号使振动膜振动。

而且,上述两端引线彼此从该音圈的根部的对角位置导出,该振动膜的从音圈的根部附近至外周的外周区域面对与其在磁轭内区域形成的密封空间,并且该密封空间是从该环状空隙与极靴的中空部以及驱动磁体的中空部连通而构成的。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上述极靴由磁性体形成为具有与该驱动磁体相同的直径或者比其大的外径的形状,在与上述磁轭之间形成磁回路。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上述磁轭具有由该筒形部在极靴的附近向外侧弯曲而延伸形成的环状的凸缘部,上述振动膜与该凸缘部隔开间隔地固定于其外周,该密封空间构成为形成于上述外周区域与凸缘部之间。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对该电声变换装置的音质特性进行调整的调整部,是将该驱动磁体的中空部或者磁轭的贯通孔封堵的声音制动用通气性网。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具有:圆筒状的磁性体性的磁轭;驱动磁体,其是一个端面共轴地固定于从该磁轭的一个端面侧向外侧弯曲形成得到的固定部的环状的驱动磁体,且与该磁轭的筒形部外周隔开间隔而在周向上相对;环状的支撑部,其在该磁轭的外周共轴地固定于驱动磁体的另一个端面侧;较薄的振动膜,其以相对于磁轭以及支撑部隔开间隔而相对的方式固定于该支撑部的外周部;以及音圈,其对较细的绝缘导线进行卷绕而形成为筒形,在该振动膜的磁轭侧单面以将中央区域包围的方式固定于振动膜,插入于上述磁轭外周与支撑部内周之间的环状空隙,并且利用施加于该两端引线的语音信号使该振动膜振动。

而且,上述两端引线彼此从音圈的根部的对角位置导出,该振动膜的从音圈的根部附近至外周的外周区域面对在其与支撑部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上述密封空间是从上述环状空隙经由磁轭的中空部连通而构成的结构。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上述支撑部由磁性体形成为具有与该驱动磁体相同的直径或者比其小的内径的形状,在与该磁轭之间形成磁回路。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还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对该电声变换装置的音质特性进行调整的调整部设为将该磁轭的中空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封堵的声音制动用通气性网。

发明的效果

在这种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中,上述两端引线彼此从该音圈的对角位置导出,上述振动膜的从音圈的根部附近起的外周区域主要面对在上述驱动磁体外周的磁轭内区域形成的密封空间,并且该密封空间从该环状空隙与极靴、驱动磁体的中空部连通,因此能够确保密封空间的实用的密封度,在内磁型的结构中,能够防止振动板的滚动运动,能够确保振动板的顺畅的活塞模式运动,作为其结构而能够获得优异的过度响应、较低的失真率、较宽的频带。特别是在低音域能够实现高品质的声音再生。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中,上述极靴由磁性体形成为具有与上述驱动磁体相同的直径或者比其大的外径的形状,在与上述磁轭之间形成磁回路,因此容易在极靴与磁轭之间形成良好且较强的磁回路,容易改善振动膜的振动。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中,在上述磁轭中,具有该筒形部在上述驱动磁体的另一个端面附近向外侧弯曲延伸而得到的凸缘部,上述振动膜与该凸缘部隔开间隔地固定于其外周,并且该密封空间是在与其凸缘部之间形成上述外周区域而构成的,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振动板的滚动运动,能够确保上述振动板的顺畅的活塞模式运动。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中,对该电声变换装置的音质特性进行调整的调整部由将上述驱动磁体的中空部或者磁轭的贯通孔封堵的声音制动用通气性网构成,因此还能够维持上述效果且对音质特性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中,上述两端引线彼此从上述音圈的对角位置导出,该振动膜的从音圈的根部附近起的外周区域主要面对在其与上述支撑部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因此能够确保该密封空间的实用的密封度,在外磁型的结构中,能够防止振动板的滚动运动,能够确保振动板的顺畅的活塞模式运动,作为其结果而能够获得优异的过度响应、较低的失真率、较宽的频带。特别是能够在低音域实现高品质的声音再生。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中,只要使得上述支撑部由磁性体形成为具有与上述驱动磁体相同的直径或者比其小的内径的形状,则容易形成良好的磁回路,容易改善振动膜的振动。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中,对该电声变换装置的音质特性进行调整的调整部只要是将上述磁轭的中空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封堵的声音制动用通气性网,就能够维持上述效果且对音质特性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的一个方式的要部纵剖面图。

图2是图1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振动膜的仰视图以及要部剖面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作为耳机装置示出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4是有关图1的电声变换装置以及当前的电声变换装置的频率特性图。

图5是有关图1的电声变换装置以及当前的电声变换装置的全高谐波失真特性图。

图6是图1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过度响应波形图。

图7是当前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过度响应波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的一个方式的要部纵剖面图。

图9是与使用例一起示出当前的电声变换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对当前以及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扬声器装置(例如耳机装置)为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声变换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的一个方式的要部纵剖面图。

在图1中,磁轭29由磁性体板材料成型加工为杯状,一体地具有使得该筒形部29a的开放端侧(图1中的上侧)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环形板状的扁平的凸缘部29b,并且该凸缘部29b的外周部29c以向图中的上侧略微立起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在磁轭29的底部29d中央形成有贯通孔29e,圆筒(环)状的驱动磁体31以其中空部31a与贯通孔29e一致的方式收纳于磁轭29内。即,驱动磁体31以将贯通孔29a包围的方式使其一个端面(图1中的下侧)与底部29d重叠而收纳于磁轭29内。

具有与驱动磁体31的外径相同的直径或者略大的外径且由磁性体形成的环状的极靴33与驱动磁体31的另一个端面(图1中的上侧)重叠。图1中的标号33a是形成为与驱动磁体31的中空部31a一致的中空部33a。

具有贯通孔35a的电路基板35以使得上述贯通孔35a和贯通孔29e一致的方式与磁轭29的底部29d外侧重叠。

通过对从极靴33或者电路基板35侧经由中空部31a、33a以及贯通孔29e、35a贯通的例如管状的护孔环37的两端进行敛缝而使得上述磁轭29、驱动磁体31、极靴33以及电路基板35共轴地实现一体化,固定于磁轭29的底部29d。

可以利用未图示的粘接剂等使得磁轭29、驱动磁体31、极靴33以及电路基板35共轴地一体化并固定于磁轭29。

极靴33的外周在与从磁轭29的筒形部29a前端部即筒形部29a向凸缘部29b的弯曲部大致相同的水平高度的位置在周向上相对,由用于获得高音质的磁力线集中用的部件形成(下同),可以视为与驱动磁体31相同。

在极靴33的外周与相对于极靴33的外周略微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磁轭29的筒形部29a前端部之间,由来自磁轭29的磁力线形成磁回路。

如图2所示,振动膜39由当前公知的较薄的绝缘性薄膜材料形成为圆板状,具有:较大的中央部略微以穹顶状而膨胀的中央区域39a;以及以同心圆状且以环状将上述中央区域39a包围的外周区域39b。图2a从极靴33侧示出了振动膜39的图。

振动膜39的中央区域39a在振动时难以引起分割振动等,另外形成为不容易变形的穹顶型形状。

并未图示,但在外周区域39b形成有被称为波纹(corrugation)边缘的放射状的较细的凹凸条,与中央区域39a相比,外周区域39b更容易挠曲、且针对振动而柔软性更高。

即,与外周区域39b相比,中央区域39a难以挠曲且具有更强的刚性。与外周区域39b相比,中央区域39a例如具有1.5倍左右的刚性,优选具有2倍~5倍左右的较强的刚性。但是,重要的是设为能确保包含中央区域39a的振动膜39的良好的振动的刚性范围内。

如图1所示,振动膜39相对于磁轭29的凸缘部29b以及极靴33具有空间地将它们覆盖,并且利用粘接剂等将外周区域39b的外缘整周固定于凸缘部29a的外周部29c并支撑于此处。

在振动膜39的一个面侧(图1中的下表面侧),圆筒状的音圈41的一个端面侧以将中央区域39a包围的方式固定于中央区域39a与外周区域39b的环状的边界。

音圈41将被绝缘包覆的较细的绝缘导线卷绕成圆筒状而实现了一体化,在磁轭29的筒形部29a内壁与驱动磁体31、极靴33的外周之间的环状空隙,与磁轭29和驱动磁体31、极靴33隔开微小的间隔而插入,相对于磁轭29的内周和驱动磁体31的外周而分别以环状相对。

来自音圈41的两端引线41a从对角位置导出,经由管状的护孔环37的中空部即极靴33以及驱动磁体31的中空部31a、以及磁轭29的底部29d、电路基板35的贯通孔29e、35a而向外部导出,与电路基板37连接。

此外,两端引线41a以因振动膜39的后述的振动也不会施加压力的方式具有富余地进行空中布线,但并非必须经由极靴33以及驱动磁体31的中空部31a等而导出。

而且,从音圈41的根部附近起的外周区域39b处于磁轭29内且面对与凸缘部29b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e。

密封空间e从磁轭29的筒形部29a与音圈41之间的狭小间隙经由音圈41与驱动磁体31、极靴33之间的狭小间隙,即,从驱动磁体31、极靴33的外周与磁轭29的筒形部29a之间的狭小环状空隙经由护孔环37的中空部而与外部连通并被间接地密封。

因此,密封空间e具有音圈41的以均匀的负荷对外周区域39b整体进行支撑的功能。

图1中的标号43是从电路基板37侧将护孔环39的中空部封堵的声音制动用的通气性网,例如由无纺布等形成,能够根据其网眼的粗细使振动膜39侧与磁轭29外部侧之间的通气量的多少改变而实现音质调整。通气性网43只要将磁轭29的贯通孔29e、驱动磁体31的中空部31a封堵即可。

利用后述的线缆45从电子仪器(未图示)将语音信号供给至与磁轭29的底部29d重叠的电路基板37。

通过经由两端引线41a的语音信号向音圈41的施加而使得音圈41移位,对振动膜39进行振动驱动。

即,由磁轭29、驱动磁体31以及音圈41形成对振动膜39进行振动驱动的驱动部47,成为所谓内磁型的扬声器装置的主要部分。

如图3所示,使凸缘部29b的外周部29c嵌入于盖状的壳体主体49内而将磁轭29支撑于壳体主体49内。

上述壳体主体49具有:大径筒状部49a,磁轭29外周嵌入于该大径筒状部49a;以及小径筒状部49b,其从上述大径筒状部49a连续地形成与磁轭29大致相同的尺寸,由绝缘性合成树脂等成型加工为一体。

磁轭29、驱动磁体31以及极靴33实现了一体化而嵌入于大径筒状部49a内侧,固定支撑于大径筒状部49a内侧。

壳体主体49的小径筒状部49b相对于振动膜39隔开间隔地将其覆盖,并且以向图1中的上方凸出的方式延伸而成为通音筒体。

上述结构的扬声器装置在壳体主体49使得罩51等覆盖于大径筒状部49a外侧而将磁轭29、电路基板35覆盖,并且使挠性的耳塞53嵌入于小径筒状部49b外周,作为耳机装置而实现了产品化。

在这种扬声器装置中,从线缆45经由电路基板35而供给语音信号,并且向音圈41施加语音信号,从而驱动部47使得振动膜39振动发声,经由成为通音筒体的小径筒状部49b而使得振动音向外部传播。

而且,如上述图9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将壳体主体49收纳于由耳屏19、对耳屏21、耳甲23包围而成的耳甲腔25,并且将前端的耳塞53插入于外耳道27而佩戴使用。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结构中,如图10c所示,因来自音圈41的两端引线41a的导出位置p1、p2而引起的负荷位置处于音圈41的对角位置,因此导出位置p1、p2二者的位移容易一致,容易使声音在较宽的频带以高品质进行再生。

但是,在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结构中,在振动膜39振动时,将导出位置p1、p2连结的虚拟线(未图示)也变为节点,担忧产生以该节点为中心的滚动运动。

在这一点上,在本发明的扬声器中,振动膜39的外周区域39b面对的密封空间e,是在磁轭29的凸缘部29b与振动膜39的外周区域39b之间形成的狭小且扁平的空间,面对振动膜39的外周区域39b整周而作为空气闸起作用,即使振动膜39振动,振动膜39也在均匀的机械负荷施加于其外周区域39b整周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振动时难以引起滚动振动,难以产生振动膜39的外周区域39b的波动。

上述动作相互协作而使得振动膜39整体以活塞模式均匀地移位,能够在较宽的频带以优异的过度响应波形、特别是在较低的音域使声音以高品质进行再生。具体而言,容易提高乐器等的定位感而判别再生音。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扬声器装置中,如果要提高低域响应,则振动膜39的振动振幅增大,因此滚动运动变得较大,容易产生失真的增大、振动噪音的产生等异常振动。

在当前的扬声器装置中,振动板7如图10a那样容易因两端引线9a的负荷而产生被称为失衡的滚动这样的动作,以此为前提而设计振动板7,因此通常为了以某种程度吸收振动板7振动时的失真而使得相当于中央区域7a的部分也以某种程度挠曲振动的方式成为球状形状。

而且,在当前构造中,如果如本发明这样提高振动膜41的刚性,则容易在一边挠曲一边振动的外周区域39b部分产生更大的失真,容易产生异常振动音等。

在本发明的结构中,难以产生滚动运动,因此在外周区域39b也难以产生扭动等的失真,与当前结构相比,波纹边缘部的设计自由度能够大幅提高。而且,失真、振动噪音等产生得较少,因此还能够比较自由地控制低域的响应。

而且,在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结构中,如图4的实线a所示的全高谐波失真特性那样特别是直至较低的音域为止示出了失真较小的特性,可知能够在较宽的频带实现高品质的声音的再生,如图5的实线a所示的全高谐波失真率特性那样,高谐波失真率特性较低且平缓。

另一方面,如图10a所示,在从音圈9的根部将两端引线9a拉出的当前结构中,如图4的虚线b所示的频率特性那样,较低的音域的全高谐波失真特性容易恶化,如图5的虚线b所示的全高谐波失真率特性那样,高谐波失真率特性较差,特别是小于或等于1khz左右的中低音域部明显变差。

在本发明中,如图1、图2a所示那样从处于对角位置的2个部位进行音圈9的两端引线41a的导出,与基于密封空间e的使得空气压力施加于外周区域39b整体的制动效果相辅相成而减轻了两端引线41a的导出部的负荷。

另外,从图10a所示的两端引线9a的1处部位导出也能基于密封空间获得使得空气压力施加于外周区域39b整体的制动效果,当然从2个部位导出针对外周区域39b的负荷较小,在性能方面也得到良好的结果。

本发明的第1结构的密封空间e在驱动磁体31外周的磁轭29内区域形成,从振动膜39的音圈41的根部附近起面对外周的外周区域39b,无需完全密封,只要具有承受振动膜39的外周区域39b负荷的空气室功能即可。

密封空间e例如可以从驱动磁体31、极靴33与磁轭29之间的环状空隙(例如0.3mm左右)经由驱动磁体31的中空部31a以及磁轭29的贯通孔29e而间接地与外部连通,为了对振动膜39的共振频率相对于期望值的偏差进行调整,只要是将微细的孔设置于振动膜39的程度,就不会对本发明的动作、效果带来障碍。

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结构所示的过度响应波形如图6所示,可知施加有200hz以及1000hz的促发音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的输出信号波形的紊乱较小,过度响应波形较好。

另一方面,在图10a的当前结构中,如图7所示,可知施加有200hz以及1000hz的促发音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的输出信号波形产生较大紊乱,本发明所涉及的扬声器装置的过度响应波形得到提高。

这样,在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第1结构中,具有较宽的频带以及优异的过度响应特性,特别是在低音域能够实现高品质的声音再生。

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内磁型的结构,也可以是所谓外磁型的扬声器装置。

下面,对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即外磁型的扬声器装置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所涉及的第2结构的一个方式的要部纵剖面图。

在图8中,磁轭55由磁性体板材料成型加工为圆筒状,一体地具有使得该图中的下侧的开放端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环形板状的扁平的固定部55a。

在磁轭55的外周,与该筒形部55b外周隔开间隔而共轴嵌入有环状的驱动磁体57,一个端面(图8中的下侧)固定于固定部55a。

具有与驱动磁体57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尺寸或者略小的内径且由磁性体形成为环形板状的支撑部59与驱动磁体57的他方的端面(图8中的上侧)重叠,支撑部59的外周前端部59a略微向上侧(图8中的上侧)弯曲。该支撑部59与磁轭55之间形成有磁回路。

上述驱动磁体57以及支撑部59的外周一致,支撑部59的内周比驱动磁体57的内周向内侧凸出,但二者大致一致,支撑部59在与磁轭55的另一个前端部大致相同的水平高度的位置在周向上相对。支撑部59相当于第1结构中的极靴33。

具有贯通孔61a的电路基板61与磁轭55的固定部55a外侧重叠。

上述磁轭55的固定部55a、驱动磁体57、支撑部59以及电路基板61例如利用粘接剂而共轴地一体化,并固定于磁轭55的固定部55a。

在支撑部59的内周与相对于该支撑部59的内周略微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磁轭55前端部之间,由来自磁轭55的磁力线形成磁回路。

与图2相同地,振动膜63由当前公知的较薄的绝缘性薄膜材料形成为圆板状,具有:较宽的中央部略微以穹顶状膨胀而成的中央区域63a;以及以同心圆状且以环状将上述中央区域63a包围的外周区域63b。振动膜63的其他结构也与图2的振动膜39相同。

振动膜63相对于磁轭55以及支撑部59隔开空间地将它们覆盖,并且利用粘接剂等将外周区域63b的外缘整周固定于支撑部59的前端部59a并支撑于此处。

在振动膜63的一个面侧(图8中的下表面侧),圆筒状的音圈65的一个端面侧以将中央区域63a包围的方式固定于中央区域63a与外周区域63b的环状的边界。

音圈65与上述音圈41相同地,将被绝缘包覆的较细的绝缘导线卷绕成圆筒状而实现了一体化,在磁轭55的外壁与驱动磁体57、支撑部59的内周之间的环状空隙,与磁轭55、驱动磁体57、支撑部59略微隔开间隔地插入,相对于磁轭55的外周、以及驱动磁体57、支撑部59的内周而以环状相对。

来自音圈65的两端引线65a从对角位置导出,经由磁轭55的中空部将电路基板61贯通而与该电路基板61连接。

从音圈65的根部附近起的外周区域63b面对与支撑部59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e。

该密封空间e经由支撑部59、驱动磁体57与音圈65之间从磁轭55与音圈65之间的狭小的间隙经由磁轭55的中空部、电路基板61的贯通部61a与外部连通而被间接地密封,具有音圈65的以均匀的负荷对外周区域63b整体进行支撑的功能。

图1中的标号67是将电路基板61的贯通孔61a封堵的声音制动用的通气性网,例如由无纺布等形成,与上述通气性网43相同地,能够根据其网眼的粗细使对振动膜63侧和磁轭55外部侧之间的通气量的多少改变而实现音质调整。

利用未图示的线缆从电子仪器(未图示)将语音信号供给至与磁轭55的固定部55a重叠的电路基板61。

通过经由两端引线65a的语音信号向音圈65的施加而使得音圈65移位,对振动膜63进行振动驱动。

即,由磁轭55、驱动磁体57以及音圈65形成对振动膜63进行振动驱动的驱动部69,成为所谓外磁型的扬声器装置的主要部分。

如上述图3所示,磁轭55嵌入于盖状的壳体主体49内,与支撑于壳体主体49内相同,省略了图示、说明。作为耳机装置,产品化例、使用例也一样。

在这样的第2结构的扬声器装置中,经由电路基板61而供给语音信号,并且向音圈65施加语音信号,从而驱动部69使振动膜63振动发声而将振动音向外部传播。

本发明的第2结构的密封空间e在磁轭55的筒形部外区域在支撑部59(驱动磁体57)与振动膜63的外周区域63b之间形成并与之面对,无需完全密封,与第1结构相同,只要具有对振动膜63的外周区域63b负荷进行支撑的功能即可。

另外,本发明的第2结构的动作以及效果也与第1结构相同,如图4以及图5那样,频率特性以及全高谐波失真特性具有较宽的频带以及优异的过度响应特性,特别是能够在低音域实现高品质的声音再生。

另外,在本发明的扬声器装置中,除了由壳体主体49的小径筒状部49b形成的通音筒体沿着壳体主体(小径筒状部)49的中心轴上而凸出的结构以外,还能够实现相对于中心轴向倾斜方向凸出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的电声变换装置能够广泛用作头戴式耳机、大型的扬声器等扬声器装置、以及麦克风。

标号的说明

1、49壳体主体

1a基部

1b前表面罩

29、55磁轭

5、31、57驱动磁体

7振动板

9、41、63音圈

9a、41a、65a两端引线

11通音筒体

13、53耳塞(耳塞衬垫、听筒)

15、45线缆

15a线结

17、47、69驱动部

19耳屏

21对耳屏

23耳甲

25耳甲腔

27外耳道

29a、55b筒形部

29b凸缘部

29c外周部

29d底部

29e、35a贯通部

31a、33a中空部

33极靴

35、61电路基板

37护孔环

39、63振动膜

39a、63a中央区域

39b、63b外周区域

43、67通气性网

49a大径筒状部

49b小径筒状部

51罩基板

59支撑部

59a前端部

e密封空间

p1、p2、p3导出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