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46645发布日期:2019-03-30 08:51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主流运营商的网络,组网技术以l2vpn(layer2virtualprivatenetwork,二层虚拟专用网)、l3vpn(layer3virtualprivatenetwork,三层虚拟专用网)为主,外层lsp(labelswithpath,标签交换路径)采用rsvp-te(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trafficengineering,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隧道或者ldp(labeldistributionprotocol,标签分发协议)隧道或者静态手工隧道,对于l2vpn来说内层主要为静态pw(pseudowire,伪线)或动态ldp方式创建的动态pw,对于l3vpn来说内层主要为mp-bgp(multiprotocolextensionsforbgp-4,bgp-4的多协议扩展)方式或者其它各种方式建立的vpn通道,其中用到的主要保护技术有ipfrr(internetprotocolfastreroute,ip快速重路由)、vpnfrr、pwfrr、tehsb(hotstandby,热备份)、ldp(labeldistributionprotocol,标签分发协议)frr、静态隧道保护组切换技术。

目前大多数网络部署的故障检测方式主要是bfd(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双向转发检测协议)技术,bfd可以快速检测到转发路径上的接口和链路故障、节点的转发引擎故障等,并把故障通知上层协议,使上层协议能够快速收敛。对于静态pw或者静态手工隧道场景,也可以采用tp-oam(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transportprofile-operationadministration&maintenance,多协议标签交换传输应用-操作、管理和维护)方式检测。

bfd或者tp-oam的工作机制为周期性定点的发包,连续3个检测报文均未收到判断为故障,对于链路中断可以很好的检测,但对于非连续性的丢包则无能为力。常见的线路信号劣化正是一种不连续,随机误码丢包的故障形式。若连续两个检测报文均未收到,第3个收到了,bfd或者tp-oam是不会认为链路存在故障的。但是,其实此时上层业务已经受到影响。此外,此种情况下bfd或者tp-oam很容易产生震荡,引起业务路径在极短时间内频繁切换回切,业务也不能正常工作。

所以现有技术中缺乏对sd(signaldegradation,信号劣化)进行感知和处理的的方法,补充bfd或者tp-oam处理方式的不足。满足对线路信号劣化敏感业务的部署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和系统,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线路信号劣化状况感知和处理的盲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若是,则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

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隧道技术组网,则将端口指示信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

若某隧道的端节点收到端口指示信息,则确定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

获取各组隧道组中主隧道和备用隧道的状态,当某隧道组满足主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或信号中断状态且备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时;若网络为二层vpn网络,则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若网络为三层vpn网络,则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非隧道技术组网,则确定物理端口上三层口,触发标签分发协议快速重路由,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标签交换路径上传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号故障劣化故障的处理系统,包括:

端口检测模块,用于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若是,则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

隧道传输模块,用于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隧道技术组网,则将端口指示信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

隧道状态设置模块,用于若某隧道的端节点收到端口指示信息,则确定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

隧道保护模块,用于获取各组隧道组中主隧道和备用隧道的状态;

vpn保护处理模块,用于当某隧道组满足主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或信号中断状态且备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时;若网络为二层vpn网络,则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若网络为三层vpn网络,则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路径保护模块,用于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非隧道技术组网,则确定物理端口上三层口,触发标签分发协议快速重路由,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上的业务切换到备份的标签交换路径上传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信号故障劣化的处理方法和系统,通过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来感知线路信号的劣化状态,在判断结果为是时,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实现了对路径的信号劣化的快速感知;当网络由隧道技术组网,则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发送到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端节点收到该信息后知晓本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如此,实现了各隧道对本隧道的信号劣化状态的感知;获取各组隧道组中主隧道和备用隧道的状态,在主、备用隧道均不可用的情况下,触发更上层的保护,如在网络为二层vpn网络,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为三层vpn网络,则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当网络由非隧道技术组网,则触发标签分发协议快速重路由,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标签交换路径上传输。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对多种网络多种组网场景下,对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状态的感知以及处理,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缺乏信号劣化感知方法以及对信号劣化故障处理缺失的不足。

进一步的,通过误码率或误包率判断端口sd状态的方法,增强了该判断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背景流报文的引入增加了误码率和误包率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对路径质量判断的准确性,提升了隧道切换或sg口管理的正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lldp私有tlv的封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l2vpn场景使用静态手工隧道组网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l3vpn场景使用静态手工隧道组网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图3和图4的方法中,在静态隧道组网下sd状态的传递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l2vpn场景使用动态隧道组网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l3vpn场景使用动态隧道组网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图6和图7的方法中,在动态隧道组网下sd状态的传递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ip公网、l2vpn、l3vpn场景使用ldplsp等非隧道技术组网下,对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现有技术中对于虚拟专用网络通过一端向另一端发送数据包的方式来检测两端之间的网络是否畅通,连续三次丢包则判断网络出错,这种判断规则对于网络劣化的敏感度不够,不容易将网络劣化情况识别出来,容易造成信号传输质量降低,用户体验变差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对于各种网络都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情况,并对传输信号的隧道、伪线、路径等进行保护。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s101、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若是,则进入s102。

本实施例中物理端口所属网络可以是ip网,虚拟专用网络vpn等等,ip网、虚拟专用网的组网方式不限,其中,vpn网络可以是l2vpn,也可以是l3vpn等等,本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误码情况反映了物理端口上物理路径的质量好坏,误码情况可以用误码率,误包率等作为指标进行衡量。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在物理端口上可采用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检验)检测方法检测,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crc错误报文数量和总报文数量比值计算当前误码率。或者,在物理端口上检测每一个包的误码率,误码率不为0,则判定为误码包,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误包数量和总数据包数计算误包率。

通常情况下,线路上存在足够大的用户业务流量来作为误码率或误包率计算的基础。但是特殊情况下,用户业务流量有可能非常小。比如,当用户流量通过保护切换机制切换到备用线路上时,原有线路是没有用户业务流量的,仅存在少数协议报文流量。根据统计特性,误码/包率的计算在统计样本越大的情况下越贴近实际值,当线路流量过小的时候,误码/包率计算会出现失真,不能反映真实的线路状况,不足以支撑对线路随机误码丢包故障的判定。为了能够持续获得物理线路上的有效误码率,本实施例在系统中引入背景流机制。

进一步的。在s101前,还包括:获取物理路径上的业务流量,若业务流量小于预设流量阈值,在物理路径上发送预设固定格式的背景流报文;背景流报文的最大发送量不超过物理端口带宽的预设比例。

其中,预设比例可以取30%,40%等等百分比。具体的,在s101之前,当某个物理路径上的业务流量小于预设流量阈值时,在物理端口开启sd功能后,在物理线路发送方向,系统发送预设固定格式(例如目的mac地址全0的以太报文,)的背景流报文,用来增加物理端口的数据包统计样本的基数。背景流最大发送量不超过端口带宽的30%。为了避免物理路径恢复正常业务流量时,背景流流量造成资源占用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在发送背景流报文后还包括:定时查询物理端口流量速率,动态调整发送带宽,当实际流量(用户业务流量,非背景流报文)大于端口带宽的30%后,停止发送背景流报文。

可以理解的是,背景流报文对于线路接收端除了计算误码/包率,没有其他意义,所以在线路接收方向,系统识别背景流报文,选择异常流程丢弃背景流报文。线路发送方向系统和线路接收方向系统在显示接口流量统计数据时,通过定时查询接口数据包统计数据和背景流统计数据,修正用户业务流量值,屏蔽掉sd背景流报文。

进一步的,对于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两种方式中的至少一种实现:

方式一:获取物理端口距离当前时刻前连续n次的误码率,若n次误码率均超过线路信号劣化对应的预设误码率门限值,则判断物理端口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否则,不满足。

其中,误码率的计算可以每隔1s进行,每一秒都计算当前一秒内的误码率。

方式二:获取物理端口当前时刻往前追溯n(n大于等于预设数量值)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若满足至少某个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大于或等于与该时间周期对应的预设误包率门限,则判断物理端口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否则,不满足。

例如,每1秒读取物理端口的误码包数(误码包可以根据对数据包的误码情况进行判定)和总包数,并进行记录存储,每秒计算一次物理线路上已经累计到的当前时刻往前追溯1s,10s,100s,1000s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并比较门限值;当任意一个时间周期计算的误包率超过对应预设误包率门限,则判断物理端口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假设用户设置的误包率门限的计算公式为n*10^-m,,n为则上述各时间周期对应预设误包率门限分别是n*10^-2,n*10^-3,n*10^-4,n*10^-5,预设误包率门限的精度必须小于或等于m。比如,如果m=4,那么n*10^-5的预设误包率门限的精度不应被使用。

s102、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隧道技术组网,进入s103a,否则进入s103b。

其中,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rx-sd(信号接收方向)状态和告警。

可以理解的是,物理线路的质量随着时间、物理环境等的变化,会出现质量上升的现象,为了能够对物理路径的质量进行把握,及时将物理路径质量转好的信息发送给系统,以便该物理路径的使用。本实施例中,在s101之后,还可以采用以下的两种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来判断是否取消端口指示信息对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的指示。

方式一:继续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若物理端口连续m次(m至少为n的预设倍数以上的值)的误码率均没有达到预设误码率门限值,则取消端口指示信息对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的指示。

此处采用的m一般相对故障产生机制中观察次数n来说至少为n的100倍以上的量级。取消端口指示信息对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的指示包括取消物理端口的端口rx-sd状态和告警。

方式二:继续获取物理端口当前时刻往前追溯s(s大于等于预设数量值)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若每个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分别低于与各个时间周期对应的预设误包率门限,则取消端口指示信息对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的指示。

具体的,每秒计算一次线路上已经累计到的当前时刻往前追溯1s,10s,100s,1000s,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并比较门限值,“所有时间周期”的误包率必须同时低于对应门限,才取消端口rx-sd状态和告警。假设用户设置的门限为n*10^-m,上述列举的各时间周期对应预设误包率门限分别是n*10^-(m-3),n*10^-(m-2),n*10^-(m-1),n*10^-m。预设误包率门限精度必须小于或等于m。比如,如果m=4,那么n*10^-5的预设误包率门限不应被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让信号发送端系统也能得到物理端口rx-sd状态和告警的信息,可以在物理端口产生rx-sd状态和告警后,通知发送方系统。具体的,在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后,还包括:将本端系统的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过预设协议报文发送给线路发送方向的对端系统。其中,该预设协议报文可以为底层协议报文,如lldp协议报文,这些底层协议的通用性较好,其使用有利于增强本实施例方法的通用性和适应性。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预设协议报文并不仅限于底层协议报文,还可以是非底层的协议报文。

具体的,对于线路发送方向的直连对等体系统来说,通过lldp(linklayerdiscoveryprotocol,链路层发现协议)协议来感知本端系统产生的单向sd故障(在s102中确定的)。当本端系统产生rx-sd状态和告警后,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到对端系统,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中含私有tlv(type包的类型,length大小,value实际内容)携带rx-sd故障产生状态位。对端系统收到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生成tx-sd(发方向sd)状态和告警。

其中,lldp私有tlv的封装见附图2。

sdstatus=0,没有sd告警

sdstatus=2,产生sd告警

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协议报文传输该sd状态和告警,本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定,

进一步的,当本端系统通过上述的方式判断本端某物理端口上sd状态和告警取消后,可通过向对端系统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此时,sdstatus=0)的方式告知该消息,对端系统通过lldp协议再次收到rx-sd故障恢复状态位,则判定为tx-sd告警消失。

在通知到对端系统该物理端口的sd状态和告警后,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系统都可以触发后续的流程进行隧道的保护。

s103a、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隧道技术组网,则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

其中,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可以通过在网络上传输的协议报文等方式传输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

对于静态隧道组网和动态隧道组网两种方式而言,将端口指示信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的具体步骤有所不同。

在静态隧道技术组网的情况下,将端口指示信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包括: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知到t-mpls(transport-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section实体,t-mplssection实体向网络内层映射,映射到隧道(为静态隧道),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知到隧道,继而通知到操作管理维护检测(mpls-tpoam,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transportprofileoperation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实体,检查mpls-tpoam实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若mpls-tpoam实体在隧道的中间节点,则通过隧道的其他节点(如中间节点)向隧道的端节点发送预设自定义报文;预设自定义报文携带本节点的节点id和信号劣化状态指示信息。在一个示例中,该预定义报文还可以携带误码/包率信息。

在l2vpn中,静态隧道上还设有伪线,在需要伪线感知sd时,可以从上述的隧道映射到伪线中,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知到伪线,若tp-oam实体在伪线的中间节点,则通过伪线的中间节点向伪线的端节点发送预设自定义报文;预设自定义报文携带本节点的节点id和信号劣化状态指示信息,在一个示例中,该预定义报文还可以携带误码/包率信息。

其中,预设自定义报文可以是自定义的fei报文或者是其他格式报文,当tp-oam实体处于隧道或者mspw(multi-segmentpseudo-wire,多段伪线)的中间节点,则物理端口所在的本节点可以向下游节点发送fei(forwarderrorindication,前向误差指示)报文,该报文携带的信息包括本节点的nodeid(nodeid中填本节点的设备机mac地址)、sd状态指示(对于lspfei报文,为端口tms指示;对于pwfei报文,为隧道sd指示)、误码率信息,通过fei报文在下游节点的传输,使得静态隧道的端节点或伪线的端节点知晓自身为sd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判断更加准确,在静态隧道的端节点上可以对各个节点发送的误码/包率进行累计,所有的nodeid中,只要有一个对应产生了sd状态,则不再需要进行误码/包率累加,即可以判定该静态隧道或静态pw为sd状态。而当所有的nodeid中都没有sd状态指示时,若累加误码/包率的平均值大于meg(maintenanceentitygroup,维护实体组)上配置的sd门限时,则产生sd告警;判定该静态隧道或静态pw为sd状态,并关联静态隧道或静态pw做相应的保护切换决策和处理。

当误码率为0时,tp-oam做取消fei报文发送。fei报文为自定义私有报文,格式为tp-oam报文格式,opcode字段定义为0x60。

在动态隧道技术组网的情况下,将端口指示信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包括:将端口上三层口置为信号劣化状态,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的状态设为信号劣化状态,将含有表示标签交换路径信号劣化的信息的预设格式的消息发送给该物理端口所在隧道(为te流量工程隧道)的头节点。

具体的,在动态隧道技术组网的情况下,rsvp协议可感知三层接口sd状态,通过notify消息将经过该三层接口的lsp路径信息以及对应的sd状态信息发送到te隧道头节点。te隧道头节点获得lsp的sd状态后,做相应的保护切换决策和处理。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消息或协议报文的方式发送lsp信息和sd状态,本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制。

s104a、若某隧道的端节点收到端口指示信息,则判定该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

该步骤的目的是根据物理端口的rx-sd状态将物理端口所属隧道的状态设置为信号劣化状态。该步骤可以通过对隧道的端节点进行监测实现。

s105a、获取各组隧道组中主隧道和备用隧道的状态,当某隧道组满足主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或信号中断状态且备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时;若网络为二层vpn网络,则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若网络为三层vpn网络,则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在静态隧道组网情况下,一般设置有静态隧道保护组,包括主隧道和备用隧道。而在动态组网中,te隧道设置有主路径和备用路径,该主路径和备用路径可以分别看做是主隧道和备用隧道,te隧道也可视作为一个隧道组。

在静态隧道组网下,当主、备用隧道中出现sd状态时,可联动静态隧道/静态隧道保护组做出对应处理。即若s105中获取主备隧道状态后,确定某组隧道组中,有一条工作隧道(为当前承载了用户业务流的隧道)状态为sd状态或sf状态,其他隧道为非sd状态以及非sf状态,则将该工作隧道的业务流切换到其他隧道上;若是隧道保护组中所有的隧道的情况都比较差,如主、备隧道分别为sf状态和sd状态;或者主、备隧道都为sd状态,则此时,为了业务流的正常传输,需要更上层的保护。若静态隧道组网的网络为二层vpn网络,则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若静态隧道组网的网络为三层vpn网络,则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在动态隧道(rsvp-te)组网情况下,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后联动rsvp-te隧道做出对应处理,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后,经过上述的步骤s103a和s104a,te流量工程隧道的头节点会获得sd的状态。如果te隧道的主路径、hotstandby(热备份)路径都发生sd,或者主路径sf,hotstandby路径发生sd,意味着te隧道无法正常传输业务,此时为了业务流的正常工作,需要更上层的保护。若动态隧道组网的网络为二层vpn网络,则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若动态隧道组网的网络为三层vpn网络,则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本实施例中,无论是静态组网还是动态组网场景下,为了使得系统对隧道组的状态有直观的了解,当某隧道组满足主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或信号中断状态且备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时,在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或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前,还包括:将所有出接口为隧道组的路由的下一跳置信号劣化状态。

s103b、若网络由非隧道技术组网,则确定物理端口上三层口,触发标签分发协议快速重路由,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标签交换路径上传输。

在实际中,路径上可能由物理端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也可能由sg(smartgroup以太捆绑端口,也叫trunk口,也叫lag口,linkaggregationgroup,链路聚合组)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便于对sg口的管理,本实施例中,在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时,还包括:

获取以太捆绑端口的各成员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各成员口是否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若是,则将成员口置为阻塞状态;

或者,若以太捆绑端口上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大于最小成员链路数,将成员口移出链路聚合组;若以太捆绑端口上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等于最小成员链路数,将成员口保留在链路聚合组中继续使用,将以太捆绑端口置为信号劣化状态;

若还检测到以太捆绑端口的其他成员端口出现信号中断状态,在以太捆绑端口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等于最小成员链路数时,将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的成员口移入链路聚合组中替代信号中断状态的成员端口,将以太捆绑端口置为信号劣化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物理端口出现sd状态和告警时,为了使得上层知晓对应路由的信号传输质量好坏,以便选择更好的路由路径传输业务。本实施例中,在s102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后,还包括:确定物理端口上三层口,将三层口置信号劣化状态,将出接口为三层口的路由的开销增大到预设的开销值。

上述的步骤可以由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后联动igp(interiorgateway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协议做出对应处理来实现。具体的,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和告警,将此物理端口上三层接口置sd状态,igp协议感知三层口sd状态,将出接口为该三层口的路由cost开销值增大到预设开销值。在一个示例中,开销的增大值可以由用户自行配置,在另一个示例中,可直接将路由开销值调整到最大值(ospf协议为65535,isis协议为16777214)。

在本实施例中,当某个物理端口的sd状态和告警取消后,该物理端口上三层口的sd状态也随之被取消(可由igp协议感知和进行取消处理)时,路由的cost值恢复为之前的配置值或默认值。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对线路产生sf状态时,有更好的管理,在判定隧道或伪线所属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前,若是检测到物理端口所在路由路径上有sf状态,则按照sf状态对应的流程进行处理,当没有sf状态时,再检查该路由路径上是否存在sd状态,是,则进行与sd状态对应的流程。

采用本实施例的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通过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来感知线路信号的劣化状态,在判断结果为是时,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实现了对路径的信号劣化的快速感知。本发明提供了在隧道组网技术和非隧道组网技术下,出现sd状态时,对隧道和标签交换路径上业务的保护处理。为各种场景和各种组网场景下提供了信号劣化故障感知和处理的方法,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缺乏信号劣化感知方法以及对信号劣化故障处理缺失的不足。并且本实施例中通过误码率或误包率判断端口sd状态的方法,以及引入背景流报文增加了对误码率和误包率计算的准确性,增强了判断路径出现sd状态的准确性,提升了隧道或标签交换路径切换的准确度。

第二实施例:

下面结合图3-9,对多种常见场景下,对信号故障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示例说明。

结合图3和图5对l2vpn场景使用静态手工隧道组网下,对信号劣化故障进行感知和处理的方法进行示例说明。图5是本实施例中静态隧道组网下sd状态传递示意图;图5中,ler—labeledgerouter,标签边缘路由器,lsr---labelswitchingrouter标签交换路由器;图5中的单向隧道为隧道ler1-lsr2-lsr3-ler4,图5中主要示范了隧道的传递方式,多段伪线的sd传递方式类似。

参见图3,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在l2vpn静态手工隧道场景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包括:

s301、在图5中的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上采用crc检测方法检测,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crc错误报文数量和总报文数量比值计算当前误码率。

s302、获取该物理端口距离当前时刻前连续n次通过前一步骤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误码率。

s303、判断该n次误码率是否均超过线路信号劣化对应的预设误码率门限值,若是,则进入s304,否则返回s301。

s304、假设图5中的lsr3的物理端口产生rx-sd状态和告警,则本端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到对端系统,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中含私有tlv(type包的类型,length大小,value实际内容)携带rx-sd故障产生状态位。对端系统收到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生成tx-sd(发方向sd)状态和告警。

在实际中,路径上可能由物理端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也可能由sg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便于对sg口的管理,本实施例中,在判断物理端口是否产生sd时,还可以采用s301-s304中类似的方案对sg口的各成员口进行sd状态的判断,在成员口出现sd状态时,对sg口进行相应的管理,管理的具体方法参见实施例一的相关叙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中,lsr3向邻近的上游节点lsr2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告知对端系统物理端口的sd状态。

在s304中,lldp协议通告报文还可以携带该物理端口的误码率情况被发送给对端系统。

在s304之后,无论是本端系统还是对端系统都可以继续触发以下的流程:

s305、当检测到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和报警,将物理端口(本实施例中是图5中lsr3的物理端口)的rx-sd状态、报警和误码率情况通知到t-mplssection实体,t-mplssection实体向网络内层映射,映射到隧道,映射到伪线,以及将物理端口的sd状态、报警和误码率情况通知到隧道和伪线,继而通知到mpls-tpoam实体,检查mpls-tpoam实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若mpls-tpoam实体在静态隧道或多段伪线的中间节点(lsr3为隧道ler1-lsr2-lsr3-ler4的中间节点),则通过静态隧道或伪线上的中间节点向静态隧道或伪线的端节点发送自定义的fei报文。

如图5中,lsr3向下游节点ler4发送自定义的tp-oamfei报文(因为lsr3上产生的是收方向的sd状态,所以ler4是lsr3的下游节点),lsr2是向下游节点ler1发送自定义的tp-oamfei报文(因为lsr2上产生的是发方向的sd状态,所以认为ler1是lsr2的下游节点)。

该自定义fei报文携带的信息包括限不限于本节点的nodeid(nodeid中填本节点的设备机mac地址)、sd状态指示(对于lspfei报文,为端口tms指示;对于pwfei报文,为隧道sd指示)、误码率信息,通过fei报文在其他节点的传输,使得静态隧道的端节点或伪线的端节点知晓出现sd状态。其中,自定义的fei报文中opcode字段定义为0x60。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判断更加准确,在静态隧道的端节点上可以对各个节点发送的误码/包率进行累计,所有的nodeid中,只要有一个对应产生了sd状态,则不再需要进行误码/包率累加,即可以判定该静态隧道或静态pw为sd状态。而当所有的nodeid中都没有sd状态指示时,若累加误码/包率的平均值大于meg(maintenanceentitygroup,维护实体组)上配置的sd门限时,则产生sd告警;判定该静态隧道或静态pw为sd状态,并关联静态隧道或静态pw做相应的保护切换决策和处理。

s306、隧道的端节点获得sd状态和告警后,通过标准规定的隧道保护组机制来对静态隧道进行切换(图5中的隧道保护组切换)。若静态隧道保护组中,工作的隧道发生sd状态和告警,其他的隧道没有sd状态或sf状态,则将工作隧道当前的业务切换到静态隧道保护组的其他没有产生sd状态或sf状态的隧道上去;若静态隧道的主、备隧道都发生sd状态,或者主隧道发生sf状态,备隧道发生sd状态,隧道保护组会将所有出接口为该静态隧道保护组的路由下一跳置sd状态。

s307、触发伪线快速路由(fwfrr),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

结合图4和图5对l3vpn场景使用静态手工隧道组网下,对信号劣化故障进行感知和处理的方法进行示例说明。图5是本实施例中静态隧道组网下sd状态传递示意图;图5中,ler—labeledgerouter,标签边缘路由器,lsr---labelswitchingrouter标签交换路由器;图5中的单向隧道为隧道ler1-lsr2-lsr3-ler4,图5中主要示范了隧道的传递方式,多段伪线的sd传递方式类似。

参见图4,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在l3vpn静态手工隧道场景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包括:

s401、在图5中的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上采用crc检测方法检测,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crc错误报文数量和总报文数量比值计算当前误码率;

s402、获取该物理端口距离当前时刻前连续n次通过s401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误码率;

s403、判断该n次误码率是否均超过线路信号劣化对应的预设误码率门限值,若是,则进入s404,否则返回s401;

s404、假设图5中的lsr3的物理端口产生rx-sd状态和告警,则本端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到对端系统,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中含私有tlv(type包的类型,length大小,value实际内容)携带rx-sd故障产生状态位。对端系统收到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生成tx-sd(发方向sd)状态和告警。

如图5中,lsr3向邻近的上游节点lsr2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告知对端系统物理端口的sd状态。

在实际中,路径上可能由物理端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也可能由sg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便于对sg口的管理,本实施例中,在判断物理端口是否产生sd时,还可以采用s401-s404中类似的方案对sg口的各成员口进行sd状态的判断,在成员口出现sd状态时,对sg口进行相应的管理,管理的具体方法参见实施例一的相关叙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s404中,lldp协议通告报文还可以携带该物理端口的误码率情况被发送给对端系统。

在s404之后,无论是本端系统还是对端系统都可以继续触发以下的流程:

s405、当检测到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和报警,将物理端口(本实施例中是图5中lsr3的物理端口)的rx-sd状态、报警和误码率情况通过其他节点通知到t-mplssection实体,t-mplssection实体向网络内层映射,映射到隧道,将物理端口的sd状态、报警和误码率情况通知到隧道,继而通知到mpls-tpoam实体,检查mpls-tpoam实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若mpls-tpoam实体在静态隧道的中间节点,则通过静态隧道的其他中间节点向静态隧道的端节点发送自定义的fei报文。

如图5中,lsr3向下游节点ler4发送自定义的tp-oamfei报文,lsr2是向下游节点ler1发送自定义的tp-oamfei报文。

该自定义fei报文携带的信息包括限不限于本节点的nodeid(nodeid中填本节点的设备机mac地址)、sd状态指示(对于lspfei报文,为端口tms指示;对于pwfei报文,为隧道sd指示)、误码率信息,通过fei报文在其他节点的传输,使得静态隧道的端节点知晓出现sd状态。其中,自定义的fei报文中opcode字段定义为0x60。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判断更加准确,在静态隧道的端节点上可以对各个节点发送的误码/包率进行累计,所有的nodeid中,只要有一个对应产生了sd状态,则不再需要进行误码/包率累加,即可以判定该静态隧道为sd状态。而当所有的nodeid中都没有sd状态指示时,若累加误码/包率的平均值大于meg(maintenanceentitygroup,维护实体组)上配置的sd门限时,则产生sd告警;判定该静态隧道为sd状态,并关联静态隧道做相应的保护切换决策和处理。

s406、隧道的端节点获得sd状态和告警后,通过标准规定的隧道保护组机制来对静态隧道进行切换(图5中的隧道保护组切换)。若静态隧道保护组中,工作的隧道发生sd状态和告警,其他的隧道没有sd状态或sf状态,则将工作隧道当前的业务切换到静态隧道保护组的其他没有产生sd状态或sf状态的隧道上去;若静态隧道的主、备隧道都发生sd状态,或者主隧道发生sf状态,备隧道发生sd状态,隧道保护组会将所有出接口为该静态隧道保护组的路由下一跳置sd状态。

s407、触发vpnfrr(vpn快速重路由),将当前将静态隧道保护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下面结合图6和图8对l2vpn场景使用动态隧道组网下,对信号劣化故障进行感知和处理的方法进行示例说明。图8是本实施例中动态隧道组网下sd状态传递示意图;图8中,ler—labeledgerouter,标签边缘路由器,lsr---labelswitchingrouter标签交换路由器;图8中的单向隧道为隧道ler1-lsr2-lsr3-ler4,图8中主要示范了隧道的传递方式,多段伪线的sd传递方式类似。

参见图6,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在l2vpn动态隧道组网场景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包括:

s601、在图8中的各个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上采用crc检测方法检测,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crc错误报文数量和总报文数量比值计算当前误码率;

s602、获取各物理端口距离当前时刻前连续n次通过前一步骤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误码率;

s603、判断该n次误码率是否均超过线路信号劣化对应的预设误码率门限值,若是,则进入s604,否则返回s601;

s604、假设图8中的lsr3的物理端口产生rx-sd状态和告警,则本端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到对端系统,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中含私有tlv(type包的类型,length大小,value实际内容)携带rx-sd故障产生状态位。对端系统收到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生成tx-sd(发方向sd)状态和告警。

如图8中,lsr3向邻近的上游节点lsr2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告知对端系统物理端口的sd状态。在s604中,lldp协议通告报文还可以携带该物理端口的误码率情况被发送给对端系统。

在实际中,路径上可能由物理端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也可能由sg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便于对sg口的管理,本实施例中,在判断物理端口是否产生sd时,还可以采用s601-s604中类似的方法对sg口的各成员口进行sd状态的判断,在成员口出现sd状态时,对sg口进行相应的管理,管理的具体方法参见实施例一的相关叙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605、当检测到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和报警,将此物理端口上三层接口置sd状态。

s606、当rsvp协议感知到该三层接口为sd状态,通过notify消息将经过该三层接口的lsp路径信息以及lsp对应的sd状态信息发送到te隧道头节点。

如图8中,在经过s604之后,lsr2可以获得物理端口tx-sd状态,lsr3获得物理端口rx-sd状态,lsr3向te隧道端节点ler4发送rsvpnotify消息,lsr2是向te隧道头节点ler1发送rsvpnotify消息。其中,rsvpnotify消息携带经过物理端口的三层接口的lsp信息和物理端口sd状态。

s607、te隧道的端节点ler1和ler4获得sd状态和告警后,通过标准规定的隧道保护组机制来对te隧道组进行切换图8中的te-hsb切换。

在l2vpn场景下,选用以下的两种方式之一来进行te-hsb切换。

方式一:若te隧道组(包括主路径和备用路径)中,工作的隧道(如主路径)发生sd状态和告警,其他的隧道(如备用路径)没有sd状态或sf状态,则将工作隧道当前的业务切换到te隧道组的其他没有产生sd状态或sf状态的隧道上去;若te隧道的主、备路径都发生sd状态,或者主路径发生sf状态,备用路径发生sd状态,te隧道组将所有出接口为该te隧道组的路由下一跳置sd状态;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

方式二:若te隧道组(包括主路径和备用路径)中,所有经过sd状态物理端口的lsp均为sd状态(或者某些是sf状态),则将出接口为该三层口的路由cost开销增大到预设开销值;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

下面结合图7和图8对l3vpn场景使用动态隧道组网下,对信号劣化故障进行感知和处理的方法进行示例说明。图8是本实施例中动态隧道组网下sd状态传递示意图;图8中,ler—labeledgerouter,标签边缘路由器,lsr---labelswitchingrouter标签交换路由器;图8中的单向隧道为隧道ler1-lsr2-lsr3-ler4,图8中主要示范了隧道的传递方式,多段伪线的sd传递方式类似。

参见图7,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在l3vpn动态隧道组网场景下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包括:

s701、在图8中的各个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上采用crc检测方法检测,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crc错误报文数量和总报文数量比值计算当前误码率;

s702、获取各物理端口距离当前时刻前连续n次通过前一步骤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误码率;

s703、判断该n次误码率是否均超过线路信号劣化对应的预设误码率门限值,若是,则进入s704,否则返回s701;

s704、假设图8中的lsr3的物理端口产生rx-sd状态和告警,则本端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到对端系统,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中含私有tlv(type包的类型,length大小,value实际内容)携带rx-sd故障产生状态位。对端系统收到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生成tx-sd(发方向sd)状态和告警。

如图8中,lsr3向邻近的上游节点lsr2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告知对端系统物理端口的sd状态。在s704中,lldp协议通告报文还可以携带该物理端口的误码率情况被发送给对端系统。

在实际中,路径上可能由物理端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也可能由sg口接收和发送数据。为了便于对sg口的管理,本实施例中,在判断物理端口是否产生sd时,还可以采用s701-s704中类似的方法对sg口的各成员口进行sd状态的判断,在成员口出现sd状态时,对sg口进行相应的管理,管理的具体方法参见实施例一的相关叙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705、当检测到物理端口产生sd状态和报警,将此物理端口上三层接口置sd状态。

s706、当rsvp协议感知到该三层接口为sd状态,通过notify消息将经过该三层接口的lsp路径信息以及lsp对应的sd状态信息发送到te隧道头节点。

如图8中,在经过s704之后,lsr2可以获得物理端口tx-sd状态,lsr3获得物理端口rx-sd状态,lsr3向te隧道端节点ler4发送rsvpnotify消息,lsr2是向te隧道头节点ler1发送rsvpnotify消息。其中,rsvpnotify消息携带经过物理端口的三层接口的lsp信息和物理端口sd状态。

s707、te隧道的端节点ler1和ler4获得sd状态和告警后,通过标准规定的隧道保护组机制来对te隧道组进行切换图8中的te-hsb切换:若te隧道组(包括主路径和备用路径)中,工作的隧道(如主路径)发生sd状态和告警,其他的隧道(如备用路径)没有sd状态或sf状态,则将工作隧道当前的业务切换到te隧道组的其他没有产生sd状态或sf状态的隧道上去;若te隧道的主、备路径都发生sd状态,或者主路径发生sf状态,备用路径发生sd状态,te隧道组将所有出接口为该te隧道组的路由下一跳置sd状态;触发vpnfrr,将te隧道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下面结合图9,对ip公网、l2vpn、l3vpn场景,使用ldplsp等非隧道技术组网下,对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进行示例说明。

参见图9,该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方法包括:

s901、在系统的物理端口上采用crc检测方法检测,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crc错误报文数量和总报文数量比值计算当前误码率。

s902、获取各物理端口距离当前时刻前连续n次通过前一步骤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误码率。

s903、判断该n次误码率是否均超过线路信号劣化对应的预设误码率门限值,若是,则进入s904,否则返回s901。

其中,在实际中,很多路径都存在多链路捆绑的情况,sg口上也可能会产生sd状态,所以lacp(linkaggregationcontrolprotocol,链路局和控制协议)需对sg捆绑链路进行管理。采用上述s901-s903的步骤判断sg口的成员口是否存在sd状态:

当检测到有成员口为sd状态时,转发面直接将该成员物理端口置为block阻塞状态,引发lacp在该成员口上的协议交互报文中断,成员口被移出lag转发;或者,若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大于最小成员链路数,将产生sd状态的成员物理端口移出lag转发,以保证业务使用的路径上无sd;

若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等于最小成员链路数时,将sd状态的成员物理端口保留在sg口中继续使用,在该sg口上置sd状态,以便上层业务感知该路径有sd状态;

若sg口的某成员口上产生sf状态,且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等于最小成员链路数,将该sd状态的成员物理端口将移入sg口中替代sf状态的成员物理端口,同时在sg口上置sd状态。

s904、当检测到物理端口产生rx-sd状态和告警,则本端系统发送lldp协议通告报文到对端系统,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中含私有tlv(type包的类型,length大小,value实际内容)携带rx-sd故障产生状态位。对端系统收到该lldp协议通告报文,生成tx-sd(发方向sd)状态和告警。

在s904中,lldp协议通告报文还可以携带该物理端口的误码率情况被发送给对端系统。

在s904之后,无论是本端系统还是对端系统都可以继续触发以下的流程:

s905、此物理端口上三层口置sd状态,igp协议感知三层口sd状态,将出接口为该三层口的路由cost值增大,增大值为用户配置,或者cost值直接调整到最大开销值(ospf协议为65535,isis协议为16777214);触发标签分发协议快速重路由,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标签交换路径上传输。

本实施例公开了ip公网、l2vpn、l3vpn场景下,采用隧道组网方式以及非隧道组网方式时,如何判断路径信号劣化,以及如何对路径出现信号劣化进行处理的方案,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缺乏信号劣化感知方法以及对信号劣化故障处理缺失的不足。对现有技术中bfd或者tp-oam处理方式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补充效果。进一步的满足了对线路信号劣化敏感业务的部署需要。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10,本实施例示出了一种信号劣化故障的处理系统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

端口检测模块11,用于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若是,则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

隧道传输模块12,用于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隧道技术组网,则将端口指示信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端节点;

隧道状态设置模块13,用于若某隧道的端节点收到端口指示信息,则确定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

隧道保护模块14,用于获取各组隧道组中主隧道和备用隧道的状态;

vpn保护处理模块15,用于,当某隧道组满足主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或信号中断状态且备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时,若网络为二层vpn网络,则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伪线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伪线上传输;若网络为三层vpn网络,则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将隧道组的各vpn通道上的业务切换到对应的备份vpn通道上传输;

路径保护模块16,用于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非隧道技术组网,则确定物理端口上三层口,触发标签分发协议快速重路由,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上的业务切换到备份的标签交换路径上传输。

本实施例中的误码情况反映了物理端口上物理路径的质量好坏,误码情况可用误码率,误包率等作为指标进行衡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口检测模块11,用于获取物理端口距离当前时刻前连续n次的误码率,若n次误码率均超过线路信号劣化对应的预设误码率门限值,则判断物理端口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否则,不满足;

或者,获取物理端口当前时刻往前追溯n(n大于等于预设数量值)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若至少某个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大于或等于与该时间周期对应的预设误包率门限,则判断物理端口满足预设的信号劣化判断条件;否则,不满足。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处理系统还包括端口sd状态取消模块。端口检测模块11,还用于在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后,继续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连续m次(m至少为n的预设倍数(如100倍)以上的值)的误码率是否均没有达到预设误码率门限值。端口sd状态取消模块,用于在端口检测模块11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取消端口指示信息对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的指示。具体的,将该物理端口置为非sd状态,向对端系统发送sd状态取消信息。

或者,端口检测模块11,还用于在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后,继续获取物理端口当前时刻往前追溯s(s大于等于预设数量值)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判断每个时间周期内的误包率是否分别低于与各个时间周期对应的预设误包率门限。端口sd状态取消模块,用于在端口检测模块11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取消端口指示信息对物理端口的信号劣化的指示。具体的,将该物理端口置为非sd状态,向对端系统发送sd状态取消信息。

进一步的,隧道保护模块14,还用于当某隧道组满足主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或信号中断状态且备用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时,在vpn保护处理模块15触发伪线快速重路由或触发vpn快速重路由前,将所有出接口为隧道组的路由的下一跳置信号劣化状态。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端口检测模块11还用于在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物理端口是否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时,获取以太捆绑端口的各成员口的误码情况,根据误码情况判断各成员口是否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若是,则将成员口置为阻塞状态;或者,若以太捆绑端口上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大于最小成员链路数,将成员口移出链路聚合组;若以太捆绑端口上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等于最小成员链路数,将成员口保留在链路聚合组中继续使用,将以太捆绑端口置为信号劣化状态;若还检测到以太捆绑端口的其他成员端口出现信号中断状态,在以太捆绑端口可使用的聚合链路数等于最小成员链路数时,将满足预设信号劣化判断条件的成员口移入链路聚合组中替代信号中断状态的成员端口,将以太捆绑端口置为信号劣化状态。

隧道传输模块12,用于若网络由静态隧道技术组网,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知到t-mplssection实体,t-mplssection实体向网络内层映射,映射到隧道,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知到隧道,继而通知到操作管理维护检测(mpls-tpoam)实体,检查mpls-tpoam实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若mpls-tpoam实体在静态隧道的中间节点,则通过静态隧道的其他节点向静态隧道发送预设自定义报文;预设自定义报文携带本节点的节点id和信号劣化状态指示信息。

在l2vpn中,静态隧道上还设有伪线,在需要伪线感知sd时,隧道传输模块12还用于从隧道映射到伪线,将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知到伪线,若tp-oam实体在伪线的中间节点,则通过伪线的其他节点向伪线的端节点发送预设自定义报文;预设自定义报文携带本节点的节点id和信号劣化状态指示信息。

隧道传输模块12,用于若网络由动态隧道技术组网,将端口上三层口置为信号劣化状态,将经过三层口的标签交换路径的状态设为信号劣化状态,将含有表示标签交换路径信号劣化的信息的预设格式消息发送给物理端口所在隧道的头节点。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隧道传输模块11还用于在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后,将本端系统的物理端口的端口指示信息通过预设协议报文发送给线路发送方向的对端系统。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处理系统还包括路由开销设置模块,用于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隧道技术组网,在确定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后,将隧道对应的逻辑隧道口置为sd状态,将出接口为逻辑隧道口的开销增大到预设的开销值;若物理端口所属网络由非隧道技术组网,在产生用于表示物理端口信号劣化的端口指示信息后,将物理端口上的三层口置信号劣化状态,将出接口为三层口的路由的开销增大到预设的开销值。

在本实施例中,端口检测模块11还用于,在判定隧道或伪线所属隧道为信号劣化状态前,检测物理端口所在路由路径是否有信号失效状态,若检测结果为否,则检测物理端口所在路由路径是否有信号劣化状态。隧道保护模块14还用于在检测结果为路由路径存在信号失效状态时,按照sf状态对应的流程进行处理;否则,在检测结果为路由路径存在信号劣化状态时,按照sd状态对应的流程进行处理。

为了避免物理路径上业务流量较小对误码率或误包率产生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处理系统还包括:

背景流报文发送模块,用于在端口检测模块11获取物理端口的误码情况前,获取物理路径上的业务流量,若业务流量小于预设流量阈值,在物理路径上发送预设固定格式的背景流报文;背景流报文的最大发送量不超过物理端口带宽的预设比例。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若传输背景流的路径上的正常业务报文的数量增多(如超过端口带宽的30%),则可以停止发送背景流报文。

采用本实施例的上述处理系统,通过上述模块的合作,实现了在ip公网、l2vpn、l3vpn等场景使用隧道组网方式以及非隧道组网方式下,判断路径信号劣化以及对路径出现信号劣化进行处理的目的,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缺乏信号劣化感知方法以及对信号劣化故障处理缺失的不足。进一步的满足了对线路信号劣化敏感业务的部署需要。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