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团队集合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60766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团队集合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团队集合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旅游出行已经成为人们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在团队旅游出行时,经常需要进行集合,例如坐车、就餐时。现有技术都是同时向所有人员发出集合通知,然后再在集合点清点人数。这种做法在队伍行进进度差异较大时,必然导致先到的人要等慢到的人较长的时间,容易引发一些抱怨甚至矛盾冲突。此外,集合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集合发起人并不知道是否已全部通知到位,各成员是否正在前往集合地点的路上,是否存在延误甚至无法前往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团队集合方法及系统,当领队(或导游/活动组织者)发起集合要求时,后台服务系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所有队员(或游客/活动成员)的当前位置,计算出每个队员前往集合地点的所需的时间,再按预设的分级方式分为多个通知层级,从而对处在不同通知层级的队员进行逐级地通知提醒,并将汇总信息实时反馈给领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团队集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用户发起集合指令;

服务系统根据集合指令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

所述集合指令包括:集合时间、集合地点;

其中集合时间是指预计完成集合的时间。

所述服务系统根据集合指令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是通过获取第二用户的当前位置,计算出第二用户前往集合地点所需的时间,再按预设的分级方式分为2个或2个以上通知层级,从而对处在不同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进行逐级地通知提醒,并将汇总信息实时反馈给第一用户;

所述汇总信息包括第二用户的响应信息及位置状态。

所述服务系统根据集合指令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具体步骤包括:

1)根据集合指令及第二用户当前的地理位置,计算出第二用户前往集合地点所需的时间,并按预定的时间层级了确定通知顺序层级:暂不通知、第一通知、第二通知、第三通知、已集合;如果所有第二用户都处在暂不通知层级时,表示暂时不进行集合;系统在集合指令仍然有效时将持续周期地重复本步骤;

2)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一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当所有处在第一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二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3)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当所有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三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4)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三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进行下一步;

5)当第二用户与集合地点的距离小于等于集合距离阈值时,标记为已集合;当所有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标记为已集合时,提示集合指令执行完成;

6)集合期间,如果第二用户未接收到集合请求信息,则在预定时间范围内周期性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仍未能正常接收,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接收异常;如第二用户不同意集合请求或不响应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暂不集合;

7)集合期间,系统将每个第二用户的状态及汇总数据实时更新给第一用户。

所述第一用户发起集合指令步骤之前,还可以包括:第一用户创建即时通讯群,第二用户加入群。

一种团队集合系统,包括服务器和至少2个移动终端,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包括:

通讯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上报信息及对移动终端进行信息推送,所述上报信息包括集合指令信息及位置信息;

集合管理模块,用于根据上报的集合指令信息创建集合管理服务,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所述分级集合管理采用上述一种团队集合方法进行管理;

地理信息模块,用于提供平台所需地理信息数据。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通讯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及获取服务器的推送信息;

交互模块,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包括提交集合信息,显示通知信息及系统反馈信息;

定位模块,用于通过卫星定位或位置服务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所述服务器可以进一步包括:

即时通讯服务模块,用于实现多个移动客户端之间的即时通讯,包括创建对话/聊天群,群成员关联关系建立,以及即时通讯信息接收和推送;

所述移动终端可以进一步包括:

即时通讯模块,用于提供即时通讯交互界面,提交或显示即时通讯信息。

由上述发明内容可知,本发明借助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及后台服务器系统的智能管理,以每个队员前往集合地点所需时间的长短,划分多个通知层级,由远到近对队员进行逐级通知,使得所有队员基本同时到达集合地点,减少人员等待时间。同时实时监控队员的响应状态和位置状态,使得发起人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集合期间出现的异常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集合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使得集合更高效、更可控。一方面降低了领队进行队伍集合的难度,确保集合能及时顺利地完成,另一方面让队员可以更自主地根据个人或小团体的兴趣意愿安排游玩,让跟团也能享受个性自由行的乐趣,而这恰恰是现有技术无法提供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团队集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团队集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团队集合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团队集合的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并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团队集合的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第一用户发起集合指令;

所述第一用户指代导游和/或领队和/或活动组织者;

所述集合指令包括:集合时间、集合地点;

所述集合地点可以是具有确切经纬度的固定地理位置,也可以是根据第一用户的位置坐标给出的动态变化的地理位置。

步骤s102,服务系统根据集合指令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

所述第二用户指代游客或活动参与者;

所述服务系统根据集合指令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是通过获取第二用户的当前位置,计算出第二用户前往集合地点所需的时间,再按预设的分级方式分为2个或2个以上通知层级,从而对处在不同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进行逐级地通知提醒,并将汇总信息实时反馈给第一用户;

所述汇总信息包括第二用户的响应信息及位置状态。

第二用户当前位置到集合地点所需的时间可以由系统将根据两位置点的行程距离及所采用的交通方式计算给出,还可以结合历史导航数据甚至当前的交通状态分析给出。显然地,为了简化系统计算复杂度,也可以直接采用两点间距离值取代所需时间值进行通知层级的分级划定。

所述分级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定。既可以按固定层级数量进行区分,也可以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来区分。例如采用固定的4个通知层级的方式,假设队员前往集合地点所需时间最大的有3小时(180分钟),那么可以把所需时间大于等于135分钟的作为第一通知的层级,所需时间大于等于90分钟小于135分钟的作为第二通知层级;所需时间大于等于45分钟小于90分钟的作为第三通知层级;所需时间小于45分钟的作为第四通知层级。这种层级固定的方式可以简化优先级别的算法,但不足之处是有时候时间间隔会比较大。如果以20分钟为一个间隔,那么就需要有6~7个通知层级,层级数量增加,集合管控会更细致化,但往往系统代价也比较大。显然的,分级方式还可以采用更智能、更灵活的方案,分级方式的不同不能用于规避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对处在不同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进行逐级地通知提醒,也可以变通为同时对处在不同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进行分级内容的通知。以上述例子展开说明:例如,尽管是同时发出通知,但对于处在第一通知层级的队员,通知内容为“请马上出发,前往人民广场集合。”,对处在第二通知层级的队员,通知内容则为“准备集合,请于14:00(当前时间+45分钟)前出发前往人民广场集合”,而对处在第三通知层级的队员,通知内容则为“准备集合,请于14:45(当前时间+90分钟)前出发前往人民广场集合”,以此类推,在通知内容中分级地给出不同的出发时间,达到类似逐级通知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法,在较优的实施例一中,所述服务系统根据集合指令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具体步骤可包括:

1)根据集合指令及第二用户当前的地理位置,计算出第二用户前往集合地点所需的时间,并按预定的时间层级了确定通知顺序层级:暂不通知、第一通知、第二通知、第三通知、已集合;如果所有第二用户都处在暂不通知层级时,表示暂时不进行集合;系统在集合指令仍然有效时将持续周期地重复本步骤;

2)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一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当所有处在第一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二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3)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当所有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三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4)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三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进行下一步;

5)当第二用户与集合地点的距离小于等于集合距离阈值时,标记为已集合;当所有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标记为已集合时,提示集合指令执行完成;

6)集合期间,如果第二用户未接收到集合请求信息,则在预定时间范围内周期性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仍未能正常接收,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接收异常;如第二用户不同意集合请求或不响应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暂不集合;

7)集合期间,系统将每个第二用户的状态及汇总数据实时更新给第一用户。

显然地,上述具体步骤仅是实施例中的示例步骤,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修改、变化,以满足系统优化的需要。

可以看到,所述服务系统根据集合指令自动进行队伍分级集合管理的方法,其核心创新点在于根据第二用户的距离,由远到近分级别/区间逐步发出集合通知,这样既符合事情处理的紧急优先原则,又可以让第二用户尽可能同一时间完成集合,而不是让近的人(到达目的地时间短的人)要等待远的人(到达目的地时间长的人),引发一些不满情绪,甚至矛盾冲突。

其次,本发明通过服务器系统智能地对每个队员的提醒,并将用户的响应信息及位置状态实时汇总反馈给集合发起人(领队),极大地降低了领队的工作难度。每当需要集合时,领队只需要发起一个指令,就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团队的集合。即便发生突发事件,系统也能将具体成员信息及时通知到领队,这样领队只需要针对具体人员进行跟进,让突发事件得于快速高效地解决。

总而言之,通过本发明方法,让跟团旅游等团队出行具有更大的活动自由度,满足人们跟团出行即要求安全省心又希望个性自主的双重需求,为团队旅游出行带来新的管理模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第一用户发起集合指令时,为了让服务系统知道对应第二用户的范围,还需预先建立第二用户与第一用户的关联关系。

优先地,如图2所示,可以在所述第一用户发起集合指令步骤s202之前,增加步骤s201:第一用户创建即时通讯群,第二用户加入群。

所述即时通讯群泛指聊天群、通讯群、社群、聊天室等互联网社交群体。通过建群和加入群的方式,即可在服务器系统中存储有群id和群成员id的关联关系。这样,当群主或经授权的群成员(领队或组织者)发起集合指令时,服务系统将自动对根据指令内容对相关联的群成员进行分级集合管理。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团队集合的系统结构框图,包括:

包括服务器31和至少2个移动终端32,移动终端32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与服务器31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服务器31包括:

通讯模块311,用于获取移动终端的上报信息及对移动终端进行信息推送,所述上报信息包括集合指令信息及位置信息;

集合管理模块312,用于根据上报的集合指令信息创建集合管理服务,对第二用户进行分级集合管理,所述分级集合管理采用上文所述的一种团队集合方法进行管理;

地理信息模块313,用于提供平台所需地理信息数据;

所述移动终端32包括:

通讯模块321,用于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及获取服务器的推送信息;

交互模块322,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包括提交集合信息,显示通知信息及系统反馈信息;

定位模块323,用于通过卫星定位或位置服务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在实施例中,当准备进行集合时,领队通过所携带的移动终端32的交互模块322录入集合指令信息,再通过通讯模块321提交给服务器31。服务器31从通讯模块311获取领队提交的集合指令后,交由集合管理模块312建立具体的集合管理服务任务,开始对所有的队员(第二用户)进行所述的分级集合管理。集合期间,队员通过各自持有的移动终端32的定位模块323获得自身的位置信息,然后经通讯模块321上报给服务器31,由服务器31的集合管理模块312则根据获取到的位置信息结合地理位置模块313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行程时间计算,确定通知层级,续而将通知信息逐级的推送到队员的移动终端上。

以上过程描述只是对各模块间的信息传递作简化地阐述,实际应用时各模块间的信息传递更为复杂频繁,在此不做详述。

可选地,参见图4,所述服务器31可以进一步包括:

即时通讯服务模块314,用于实现多个移动客户端之间的即时通讯,包括创建对话/聊天群,群成员关联关系建立,以及即时通讯信息接收和推送;

可选地,参见图4,所述移动终端32可以进一步包括:

即时通讯模块324,用于提供即时通讯交互界面,提交或显示即时通讯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团队集合系统,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对子模块的功能进行划分。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功能合并或拆分,实现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所列举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简单推演或替换的实施例。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