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收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2731发布日期:2018-08-21 19:5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光收发器,特别是一种可插拔式的光收发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高速通讯网路中,一般设置有光收发器于电子通讯设备中。为了增加系统设计的弹性及维修方便,光收发器以可插拔方式插入设置于通讯设备中对应的插座中。一般而言,此插座系设置于电路板上,为了界定光收发器与对应的插座之间的电气及机械接口,已提出各种不同的标准,例如用于10gb/s通讯速率的sfp(10gigabitsmallformfactorpluggable)标准以及qsfp(quadsmallform-factorpluggable)标准等。

光收发器之对应的插座中设有卡扣机构,以便光收发器插入时能被卡扣于插座中。因此,光收发器须要设有脱离机构,以便能够容易地解除卡扣而让光收发器自插座中脱离。有鉴于此,如何提升光收发器与插座之间的插拔便利性,则是光通讯技术领域之研发人员极需改善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揭露一种光收发器,有助于解决光收发器与插座之间的插拔便利性的问题。

本发明所揭露的光收发器适于插设于具有一第一卡扣部的一插座。光收发器包含一壳体、一承载座、一驱动件、一卡扣件以及一复位件。承载座设置于壳体的一外表面。驱动件设置于承载座,且驱动件可沿一推抵方向相对承载座移动。卡扣件包含相连的一枢轴、一第二卡扣部以及一受压部。枢轴介于第二卡扣部与受压部之间,且枢轴枢设于承载座。受压部具有一受压点,且受压点与枢轴的联机非平行于推抵方向。驱动件可沿推抵方向移动以推抵受压点,进而转动卡扣件。卡扣件可相对承载座转动而具有一卡扣位置及一释放位置。复位件设置于该承载座,且复位件与受压部皆位于卡扣件之枢轴远离第二卡扣部的一侧。当卡扣件于释放位置时,复位件被受压部推抵而储存弹性位能。复位件可释放弹性位能而使卡扣件自释放位置回复至卡扣位置。当卡扣件于卡扣位置时,第二卡扣部适于卡扣于第一卡扣部。当卡扣件于释放位置时,第二卡扣部脱离第一卡扣部。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光收发器,卡扣件具有受压点,且受压点与卡扣件之枢轴间的联机非平行于驱动件的推抵方向。驱动件推抵卡扣件而产生力矩,以带动卡扣件相对承载座旋转,而自卡扣位置移至释放位置。藉此,使用者可藉由驱动件与卡扣件所构成的连动机构方便快速地将卡扣件卡扣于插座的卡扣孔或是将卡扣件脱离卡扣孔,实现光收发器与插座之间的插拔便利性。此外,复位件与受压部皆位于卡扣件之枢轴远离第二卡扣部的一侧。藉此,卡扣件的受力位置与复位件的受力位置都位于枢轴的同侧,因此复位件不需要具有高恢复系数的材质或结构即能提供足够让卡扣件复位的弹性位能,有助于减少制造成本以及简化光收发器内部的结构。

以上之关于本揭露内容之说明及以下之实施方式之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之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之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之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光收发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之光收发器之承载座、卡扣件、驱动件、复位件以及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之光收发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之光收发器的剖切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图4之光收发器插入插座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b为图5c之光收发器拔出插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之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之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之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之目的及优点。以下之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之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之范畴。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光收发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之光收发器之承载座、卡扣件、驱动件、复位件以及弹性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之光收发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之光收发器的剖切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光收发器1包含一壳体10、一承载座20、一卡扣件30、一驱动件40、一复位件50以及一弹性件60。光收发器1适于插设于一插座2(请先参照图5a),其中插座2具有一第一卡扣部21,且第一卡扣部21具有二卡扣孔22。本实施例中的卡扣孔之数量皆为二,但上述数量之限定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它实施例中,卡扣孔数量可皆为单个。

壳体10具有相连的一顶壳件110和一底壳件120。顶壳件110与底壳件120为相组装的二个独立壳件。底壳件120具有一外表面121。壳体10内可设置有光发射次模块(tosa)与光接收次模块(rosa)。本实施例的壳体10包含相组装的顶壳件110和底壳件120,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10可为一体成型的单一壳件。

承载座20设置于壳体10之底壳件120的外表面121。详细来说,承载座20具有面向外表面121的一承载面210,并且外表面121与承载面210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s。承载座20于承载面210具有分别对应于插座2之二卡扣孔22的二穿孔220。

卡扣件30位于容置空间s并设置于承载座20的承载面210。卡扣件30包含相连的一枢轴310、二第二卡扣部320以及一受压部330。枢轴310介于第二卡扣部320与受压部330之间,且枢轴310枢设于承载座20。二第二卡扣部320分别对应于承载座20的二穿孔220。受压部330具有一受压斜面331,且受压斜面331具有一受压点331a。卡扣件30的每个第二卡扣部320皆具有一导引斜面321,其功能将于后续详述。

驱动件40位于容置空间s,并且驱动件40可沿实质上正交于外表面121之法线方向n的一推抵方向p相对承载座20移动。详细来说,驱动件40包含相连的一主体410以及一第一推抵部420。第一推抵部420具有面向卡扣件30之受压斜面331的一推抵斜面421。驱动件40可相对承载座20沿推抵方向p移动,而使第一推抵部420的推抵斜面421推抵卡扣件30的受压斜面331。当驱动件40的第一推抵部420推抵卡扣件30的受压部330时,卡扣件30可被驱动件40带动而相对壳体10旋转。详细来说,当第一推抵部420推抵受压部330时,推抵斜面421接触受压斜面331的受压点331a,并且受压点331a与卡扣件30之枢轴310之间的联机l非平行于推抵方向p。换句话说,联机l与推抵方向p相交但互不重迭。藉此,当驱动件40的第一推抵部420推抵受压点331a时会产生力矩以转动卡扣件30。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40可采用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的方式推抵受压部330的受压点331a。卡扣件30可相对承载座20旋转而具有一卡扣位置(如图4所示)及一释放位置(请先参照图5b)。

复位件50例如但不限于是弹片,其位于容置空间s。详细来说,复位件50包含相连的一基座510以及一可挠部520。基座510设置于承载座20的承载面210,并且可挠部520沿接近卡扣件30之受压部330的方向延伸。卡扣件30的受压部330介于复位件50与驱动件40的第一推抵部420之间,并且复位件50与卡扣件30的受压部330皆位于卡扣件30之枢轴310远离第二卡扣部32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卡扣部320位于枢轴310的右侧,并且复位件50与受压部330皆位于枢轴310的左侧。当卡扣件30于卡扣位置时,卡扣件30抵靠于复位件50的可挠部520,或是卡扣件30与可挠部520相分离。当卡扣件30于释放位置时,复位件50被卡扣件30推抵而储存弹性位能。复位件50可释放弹性位能而带动卡扣件30自释放位置回复至卡扣位置。

弹性件60例如但不限于是压缩弹簧,其位于容置空间s。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承载座20更具有连接于承载面210的一限位面230。驱动件40更包含一第二推抵部430,并且驱动件40的主体410具有一容置槽411。第二推抵部430自容置槽411的边缘伸入容置槽411内,并且弹性件60设置于第二推抵部430与限位面230之间。

以下说明光收发器1插入插座2的方式。请同时参照图4至图5c,其中图5a至图5c为图4之光收发器插入插座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于常态下,卡扣件30系于卡扣位置。此时,卡扣件30突出承载座20的穿孔220,并且驱动件40的第一推抵部420面向卡扣件30的受压部330。第一推抵部420与复位件50的可挠部520皆和卡扣件30相分离或是相互抵靠,而使第一推抵部420与受压部330彼此之间无交互力作用,并且受压部330与可挠部520彼此之间也无交互力作用。

如图5a和图5b所示,当要将光收发器1插入插座2时,系推动壳体10进入插座2内。此时,卡扣件30之第二卡扣部320的导引斜面321抵靠于插座2的一侧缘,使得卡扣件30被插座2的侧缘推抵而自卡扣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当卡扣件30移动至释放位置时,卡扣件30推抵复位件50的可挠部520,而使复位件50储存弹性位能。导引斜面321让使用者可透过推动壳体10就能令卡扣件30移入承载座20内,不需要另外手动移动卡扣件30,有助于方便操作。当卡扣件30于释放位置时,卡扣件30不与插座2产生干涉,因此光收发器1能顺利地插入插座2内。

接着,如图5c所示,当壳体10被持续推动而使卡扣件30对应到第一卡扣部21的卡扣孔22时,复位件50释放弹性位能而带动卡扣件30的第二卡扣部320依序穿过穿孔220与卡扣孔22,而自释放位置移动至卡扣位置。此时,壳体10的外表面121面向插座2的第一卡扣部21,并且第二卡扣部320穿过卡扣孔22而卡扣于第一卡扣部21,进而完成光收发器1插入插座2的动作。

以下说明光收发器1拔出插座2的方式。请同时参照图6a和图6b,为图5c之光收发器拔出插座的示意图。如图6a所示,当要拔出光收发器1时,系拉动连接于驱动件40的一拉柄70,以使驱动件40的主体410相对壳体10沿推抵方向p移动。当驱动件40沿推抵方向p移动时,驱动件40的第一推抵部420推抵卡扣件30之受压部330的受压点331a以产生力矩,进而带动卡扣件30相对承载座20旋转而自卡扣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当卡扣件30于释放位置时,第二卡扣部320脱离第一卡扣部21的卡扣孔22,而使光收发器1能沿推抵方向p被拔出插座2。此外,当卡扣件30于释放位置时,卡扣件30推抵复位件50的可挠部520,而使复位件50储存弹性位能。另外,当驱动件40沿推抵方向p移动时,第二推抵部430接近承载座20的限位面230而压缩弹性件60,进而令弹性件60储存弹性位能。

如图6b所示,当光收发器1被完全拔出插座2后,释放拉柄70而使弹性件60释放弹性位能,进而令驱动件40的第一推抵部420停止推抵旋转件30的受压部330。此时,复位件50释放弹性位能而带动卡扣件30穿过承载座20的穿孔220,以自释放位置再次移动至卡扣位置。

习知的光收发器拔出插座时,容易因施加于拉柄的外力过大而导致驱动件移动过度,进而减少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复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承载座20更具有连接于承载面210的二止挡面240,并且驱动件40更包含连接于主体410的二延伸部440。延伸部440自主体410的边缘沿主体410的径向方向延伸。当卡扣件30于释放位置时,二延伸部440分别抵靠于二止挡面240。藉此,当拉动拉柄70时,延伸部440和止挡面240的搭配有助于限制驱动件40继续移动,以防止因驱动件40移动过度而减少光收发器1的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防止驱动件40移动过度,当驱动件40未被拉动时,延伸部440的一侧壁面441与承载座20的止挡面240之间的距离d为0.80~1.0公厘(millimeter),而有助于在防止驱动件40移动过度并能维持操作手感。在本实施例中,侧壁面441与止挡面240之间的距离d为0.90公厘。

此外,为了让卡复位件50被卡扣件30推抵时能储存足够的弹性位能,可挠部520在垂直方向(承载面210之法线方向)要具有足够高度,然而仍须维持承载座20的薄型化以避免壳体10的内部空间减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复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之承载座20更具有位于承载面210的一定位槽250,并且复位件50的基座510设置于定位槽250,而有助于增加可挠部520在垂直方向的高度,并且能维持承载座20的薄型化。

请复参照图6a,为了进一步维持承载座20的薄型化,可适度限制卡扣件30于释放位置与卡扣位置之间移动的一旋转角度θ为9.0~15.0度。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角度θ为12.0度。

此外,为了避免卡扣件30的第二卡扣部320通过承载座20的穿孔220或插座2的卡扣孔22时会与形成穿孔220的侧壁或是形成卡扣孔22的侧壁产生碰撞,本实施例的第二卡扣部320具有背对导引斜面321的一凹陷结构322。藉此,凹陷结构322内的空间能用于容置形成穿孔220或卡扣孔22的侧壁,以避免第二卡扣部320和侧壁产生碰撞。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揭露的光收发器中,卡扣件具有受压点,且受压点与卡扣件之枢轴间的联机非平行于驱动件的推抵方向。驱动件推抵卡扣件而产生力矩,以带动卡扣件相对承载座旋转,而自卡扣位置移至释放位置。藉此,使用者可藉由驱动件与卡扣件所构成的连动机构方便快速地将卡扣件卡扣于插座的卡扣孔或是将卡扣件脱离卡扣孔,实现光收发器与插座之间的插拔便利性。此外,复位件与受压部皆位于卡扣件之枢轴远离第二卡扣部的一侧。藉此,卡扣件的受力位置与复位件的受力位置都位于枢轴的同侧,因此复位件不需要具有高恢复系数的材质或结构即能提供足够让卡扣件复位的弹性位能,有助于减少制造成本以及简化光收发器内部的结构。

【附图标记】

1光收发器

2插座

21第一卡扣部

22卡扣孔

10壳体

110顶壳件

120底壳件

121外表面

20承载座

210承载面

220穿孔

230限位面

240止挡面

250定位槽

30卡扣件

310枢轴

320第二卡扣部

321导引斜面

322凹陷结构

330受压部

331受压斜面

331a受压点

40驱动件

410主体

411容置槽

420第一推抵部

421推抵斜面

430第二推抵部

440延伸部

50复位件

510基座

520可挠部

60弹性件

70拉柄

d距离

l联机

n法线方向

p推抵方向

s容置空间

θ旋转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