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0441发布日期:2020-02-25 11:33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调音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耳机,特别是一种调音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子产品无不朝向轻巧迷你化的趋势发展,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使用迷你化的电子产品,例如常见的随身听、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或笔记本电脑等。此外,使用者一般会配载耳机,以在不干扰旁人的状况下聆听电子产品所提供的声音信息。

目前的耳机未设置调整音装置,声音大小和音质效果的调整是由播放设备来调整控制实现的。耳机本身无法对声音大小和音质效果进行调整。耳机的音质效果也完全由播放设备质量和耳机质量所限制,且一个耳机只能提供单纯的一种音色及频率响应特性。即,对一般消费者而言,目前单一耳机只能给使用者单一种听觉感受,若需要拥有多种听觉感受就必须分别购买呈现不同听觉感受的多个耳机,并依据所需的听觉感受进行耳机的更换。如此一来,除了会增加使用者的购买成本之外,更会造成携带与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调音耳机,藉以让单一耳机能具备调整音质的功能而减少用户的购买成本与提升携带与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调音耳机包含一耳机本体及一调音组件。耳机本体包含一外壳及一喇叭单体。外壳具有一腔室、一出音口及一通气口。出音口与通气口连通腔室。喇叭单体位于腔室,并对应于出音口。调音组件包含一挡流片及一调音压钮。挡流片位于腔室,并介于喇叭单体与通气口之间。调音压钮连接挡流片,并可活动地设置于外壳,以带动挡流片盖住通气口或令通气口打开。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调音耳机包含一耳机本体及一调音组件。耳机本体包含一外壳。外壳具有一出音口。调音组件包含一调音压钮。调音压钮装设于耳机本体远离出音口的一侧,且调音压钮用以受压而朝靠近出音口的方向移动,并通过一调音手段来调整耳机本体的音质。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调音耳机,调音耳机藉由按压式的调音压钮通过调音组件带动挡流片进行通气口的开闭调整,如此一来,使用者仅需通过手指按压调音压钮,即可完成调音耳机的音质调整。

此外,由于调音压钮装设于耳机本体远离出音口的一侧,且调音压钮用以受压而朝靠近出音口的方向移动,使得用户可边听音乐,边通过由外向内的手势按压调音压钮,以更便利地进行音质的调整。

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调音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的平面示意图。

图5至图8为图1的调音耳机的操作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调音耳机

100耳机本体

110外壳

111第一壳体

1111出音口

112第二壳体

1121通气口

1122让位槽

120喇叭单体

130耳塞

140耳翼

200调音组件

210双推式机构

211组装筒

2111导引槽

2112释放段

2113止挡段

2114通气槽

2115第一开口

2116第二开口

2117环形凹槽

2118环形侧面

212抵顶件

2121第一导引块

213转动件

2131第二导引块

220挡流片

230密封垫

240第一弹性件

250组装盖

251透气口

260调音压钮

270第二弹性件

a轴线

a、b方向

d1、d2距离

f外力

s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调音耳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3的平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调音耳机10例如为耳塞130式耳机,并包含一耳机本体100及一调音组件200。耳机本体100包含一外壳110及一喇叭单体120。外壳110实质上呈筒状。所谓的实质上呈筒状是指直筒状或其表形具有弧形的筒状。外壳110包含一第一壳体111及一第二壳体112。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相组,以令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共同围绕出一腔室s。第一壳体111远离第二壳体112之处具有连通腔室s的一出音口1111,且第二壳体112远离第一壳体111之处具有连通腔室s的一通气口1121。喇叭单体120位于腔室s,并对应于出音口1111,以令喇叭单体120发出的声音自出音口1111发出。

在本实例中,耳机本体100更包含一耳塞130及一耳翼140。耳塞130装设于第一壳体111的出音口1111处,以与第一壳体111的部分共同构成耳机本体100的入耳部。换言之,入耳部即为耳机本体100会塞入使用者耳道的部分。

耳翼140连接于第一壳体111,并用以卡合于使用者的耳廓,以令耳机本体100能更稳固地装设于使用者的耳朵。

调音组件200包含一双推式机构210(push-pushmechanism)、一挡流片220、一密封垫230、一第一弹性件240、一组装盖250、一调音压钮260及一第二弹性件270。双推式机构210位于腔室s,且双推式机构210包含一组装筒211、一抵顶件212及一转动件213。组装筒211的内侧具有多组导引槽2111。每一组导引槽2111具有一释放段2112及一止挡段2113。释放段2112沿组装筒211的轴向延伸。止挡段2113与释放段2112沿组装筒211的周向排列,且止挡段2113较释放段2112远离通气口1121。详细来说,组装筒211具有一通气槽2114及对应通气槽2114的一第一开口2115与一第二开口2116。第一开口2115较第二开口2116靠近通气口1121,且止挡段2113至第一开口2115所处的平面的距离d2大于释放段2112至第一开口2115所处的平面的距离d1。

抵顶件212具有多个第一导引块2121,且第一导引块2121可滑移地位于导引槽2111的释放段2112。转动件213具有多个第二导引块2131,且第二导引块2131可滑移地位于释放段2112。抵顶件212可抵顶转动件213朝喇叭单体120移动,以令转动件213的第二导引块2131受导引槽2111的导引而位于止挡段2113或释放段2112。

在本实施例中,导引槽2111、第一导引块2121及第二导引块2131的数量为多个,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引槽2111、第一导引块2121及第二导引块2131的数量亦可为单个。

挡流片220位于腔室s,并介于喇叭单体120与通气口1121之间。转动件213远离抵顶件212的一侧例如一体成型地连接挡流片220,以带动挡流片220盖住通气口1121或令通气口1121打开。密封垫230贴附于挡流片220靠近组装筒211的一侧。

本实施例的组装筒211的第二开口2116处具有一环形凹槽2117及位于环形凹槽2117一侧的一环形侧面2118。组装盖250具有至少一透气口251,并装设于组装筒211靠近喇叭单体120的一侧。第一弹性件240夹设于组装盖250与转动件213之间,以带动转动件213与挡流片220朝抵顶件212移动。当转动件213的第二导引块2131位于导引槽2111的释放段2112时,连接于转动件213的挡流片220与密封垫230位于环形凹槽2117,并通过密封垫230抵压于环形侧面2118,以提升挡流片220封闭第二开口2116的气密性。

调音压钮260装设于抵顶件212。第二弹性件270例如为压缩弹簧,并夹设于调音压钮260与第二壳体112之间,以带动调音压钮260与第二壳体112分离。第二弹性件270的设置目的在于,因为当转动件213的第二导引块2131位于导引槽2111的止挡段2113时,抵顶件212的第一导引块2121仍会在导引槽2111的释放段2112内滑动,且滑动的抵顶件212有可能与第二壳体112撞击而产生非预期的噪音。因此,第二弹性件270的设置能够让让调音压钮260常态相对第二壳体112向外撑,以避免调音压钮260非预期地相对第二壳体112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调音压钮260装设于耳机本体100远离入耳部的一侧,且调音压钮260用以受压而朝靠近入耳部的方向移动,并通过一调音手段来调整耳机本体100的音质。也就是说,入耳部与调音压钮260分别位于外壳110在轴线a上的相对两侧,使得用户可边听音乐,边通过由外向内的手势按压调音压钮260,以更便利地的方式进行音质之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出音口1111位于耳塞130与部分第一壳体111共同构成的入耳部,而调音压钮260与入耳部分别位于外壳110在轴线a上的相对两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无入耳设计的耳罩式耳机或耳挂式耳机中,则改成出音口1111与调音压钮260分别位于外壳110在轴线a上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2具有一让位槽1122,信号传输线300穿过让位槽1122并与喇叭单体120电性连接。如此一来,由于信号传输线300是从组装筒211外部绕至喇叭单体120,故,调音压钮带动抵顶件212与转动件213活动时,信号传输线300可藉由组装筒211的屏蔽而避免被抵顶件212或转动件213拉扯。

请参阅图5至图8。图5至图8为图1的调音耳机10的操作示意图。

如图5与图6所示,转动件213的第二导引块2131位于导引槽2111的释放段2112,且连接于转动件213的挡流片220盖住第二开口2116,以令通气口1121与腔室s不相连通。

如图7与图8所示,调音压钮260受一外力f作用而沿方向a移动时,调音压钮260会带动抵顶件212与转动件213一并沿方向a移动。当转动件213的第二导引块2131脱离释放段2112时,转动件213的第二导引块2131会受到导引槽2111的导引而沿方向b转位于导引槽2111的止挡段2113。由于止挡段2113至第一开口2115的距离大于释放段2112至第一开口2115的距离,故当转动件213的第二导引块2131位于导引槽2111的止挡段2113时,连接于转动件213的挡流片220与位于环形凹槽2117一侧的环形侧面2118分离,以令第二开口2116打开而让通气口1121与腔室s相连通,进而提升调音耳机10的低音效果。

如此一来,调音耳机10即可藉由按压式的调音压钮260带动挡流片220进行通气口1121的开闭调整。也就是说,使用者仅需通过手指按压调音压钮260,即可完成调音耳机10的音质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调音耳机10的按压式调音的概念以应用于耳塞130式耳机为例,使得耳机本体100具有耳塞130,但并不以此为限。调整耳机的按压式调音的概念也可以应用于耳挂式耳机或耳罩式耳机,当按压式调音的概念应用于耳挂式耳机或耳罩式耳机时,耳机本体100则不具有耳塞130。

在本实施例中,该调音手段为通过调音压钮260来调整该通气口1121的开闭,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调音手段也可以改为通过调音压钮260来调整该通气口1121的大小,或是通过调音压钮260来触发耳机内的电子开关,以通过耳机内的电子开关来切换调音耳机10的音质。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调音耳机,调音耳机藉由按压式的调音压钮通过调音组件带动挡流片进行通气口的开闭调整,如此一来,使用者仅需通过手指按压调音压钮,即可完成调音耳机的音质调整。

此外,由于调音压钮装设于耳机本体远离出音口的一侧,且调音压钮用以受压而朝靠近出音口的方向移动,使得用户可边听音乐,边通过由外向内的手势按压调音压钮,以更便利地的方式进行音质的调整。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