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型插拔式方型接口光发射接收组件模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7947发布日期:2018-09-01 00:1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别涉及一种L型插拔式方型接口光发射接收组件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光模块(optical module)由光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和光接口等组成,光电子器件包括发射和接收两部分。光模块的作用就是光电转换,用于交换机与设备之间传输的载体,发送端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送后,接收端再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传统光模块一般将整个光器件本体(包括光器件本体的接收线端、发射线端、光口端)都安装在都直接设置于一个模块内。传统的模块体积较小,从而模块的容纳空间较小,不利于将光器件摆放与模块内,且光器件在模块内摆放过于密集影响了光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L型插拔式方型接口光发射接收组件模块结构,该种模块结构内部容纳空间大,有利于将光器件摆放于模块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L型插拔式方型接口光发射接收组件模块结构,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为L形,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连接,所述侧板绕所述底板的边沿设置且所述侧板的内侧形成容置腔,所述侧板上开设有中心光口槽;

所述底板的一端开设有发射器引脚孔组,所述发射器引脚孔组与所述中心光口槽对齐,且所述发射器引脚孔组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发射器引脚孔组包括沿所述底板的一端至所述底板的另一端依次设置的第一发射器引脚孔、第二发射器引脚孔组和第三发射器引脚孔,所述第一发射器引脚孔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对齐,所述第二发射器引脚孔组包括两个第二发射器引脚孔,一所述第二发射器引脚孔设置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另一所述第二发射器引脚孔设置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发射器引脚孔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对齐;

所述底座的另一端开设有接收器引脚孔组,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设置于所述中心光口槽的一侧,且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模块上壳,所述模块上壳盖设于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上壳上设置有若干连接插件,所述底座上开设有若干连接通孔,每一所述连接插件分别插设于一所述连接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上壳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散热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散热孔。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包括三个引脚孔。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包括四个引脚孔。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包括五个引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模块结构的底板设计为L形,将光器件本体的接收线端设置于L形底板的一端,光器件的发射线端设置于L形底板的另一端,光器件的光口端设置于底板上且与光口中心槽对齐,使得光器件更为合理地设置于模块结构内,避免了元件之间的互相干扰,使得信号的传输效果更好,并且光器件的光端口直接与光口中心槽对齐,有利于与外界进行光信号的转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一种L型插拔式方型接口光发射接收组件模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一种L型插拔式方型接口光发射接收组件模块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L型插拔式方型接口光发射接收组件模块结构10,包括:底座100,所述底座100包括底板110和侧板120,所述底板110为L形,所述底板110和所述侧板120连接,所述侧板120绕所述底板110的边沿设置且所述侧板120的内侧形成容置腔150,所述侧板120上开设有中心光口槽400;所述底板110的一端开设有发射器引脚孔组200,所述发射器引脚孔组200与所述中心光口槽400对齐,且所述发射器引脚孔组200与所述容置腔150连通,所述发射器引脚孔组200包括沿所述底板110的一端至所述底板110的另一端依次设置的第一发射器引脚孔、第二发射器引脚孔组200和第三发射器引脚孔,所述第一发射器引脚孔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对齐,所述第二发射器引脚孔组包括两个第二发射器引脚孔,一所述第二发射器引脚孔设置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另一所述第二发射器引脚孔设置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三发射器引脚孔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对齐;所述底座100的另一端开设有接收器引脚孔组300,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设置于所述中心光口槽400的一侧,且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与所述容置腔150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模块结构的底板110设计为L形,光器件本体放置于模块结构的容置腔150内,将光器件本体的接收线端设置于L形底板110的一端,接收线端的接收引脚插设于与接收器引脚孔组300内,且每一接收引脚均分别对应插入于接收器引脚孔组300内的一个引脚孔;光器件的发射线端设置于L形底板110的另一端,发射线端的发射引脚插入于发射器引脚孔组200内,且每一发射引脚孔组分别对应插入于接收器引脚孔组300内的一个引脚孔内,例如,一发射引脚插设于第一发射器引脚孔内,一发射引脚插设于一第二发射器引脚孔内,一发射引脚插设于另一第二发射器引脚孔内,又一发射引脚插设于一第三发射器引脚孔内;光器件的光口端设置于底板110上且与光口中心槽对齐,也就是说,光器件的光口端设置于接收线端朝向中心光口槽400的一侧,光器件的光口端设置于发射线端朝向中心光口槽400的一侧,即光口端设置于发射线端与接收线端之间,如此设置使得光器件更为合理地设置于模块结构内,使得模块结构内部的线路整齐,避免了元件之间的互相干扰,使得信号的传输效果更好,并且光器件的光端口直接与光口中心槽对齐,有利于与外界进行光信号的转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增强模块结构对光器件的保护性,模块结构还包括模块上壳,所述模块上壳盖设于所述底座100上。如此,将模块上壳盖设于底座100上,可将光器件完全包裹于模块结构内,增强了模块结构对光器件的保护,使得光器件不容易收到外界的破坏,提高了光器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模块上壳盖设于底座100上,所述模块上壳上设置有若干连接插件,所述底座100上开设有若干连接通孔,每一所述连接插件分别插设于一所述连接通孔内。如此,通过将模块上壳上的连接插件插设于底座100上的连接通孔内,使得模块上壳与底座100连接更加牢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模块结构的散热,所述模块上壳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散热孔,所述底板110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散热孔。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的形状尺寸在保证整个器件的工作强度的基础上可任意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内的引脚孔数目根据接收线端上引脚管的数目设置,例如,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包括三个引脚孔;例如,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包括四个引脚孔;又例如,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包括五个引脚孔。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上的引脚孔数目可根据具体情况开设,本实施例不累赘描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120背靠所述容置腔150的面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插件和第二连接插件,所述第一连接插件设置于所述光口槽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120设置于所述光口槽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插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插件以所述光口槽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如此,所述第一连接插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插件共同构成一连接插头,连接插头的朝向与光口槽对齐,该模块在第一连接插件和第二连接插件的作用下可更加方便地插设于外部的光器模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110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侧板120连接。如此通过在底板110上设置有加强筋,并且加强筋与侧板120连接,使得底板110与侧板120之间的连接部位机械强度增强,从而增强了模块结构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器引脚孔组200的各个孔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缓冲圈,如此第一缓冲圈在发射线端的引脚与发射器引脚孔组200的孔的侧壁之间形成了第一缓冲带,使得发射线端的引脚穿设于发射器引脚孔组200时避免了引脚与发射器引脚孔组200上的孔的侧壁发生碰撞或者摩擦,从而避免造成引脚的损坏,对发射线端的引脚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并且所述接收器引脚孔组300的各个孔的侧壁上也均设置有第二缓冲圈,如此第二缓冲圈在接收线端的引脚与接收器引脚孔组300的孔的侧壁之间形成了第二缓冲带,使得接收线端的引脚穿设于接收器引脚孔组300时避免了引脚与接收器引脚孔组300上的孔的侧壁发生碰撞或者摩擦,从而避免造成引脚的损坏,对接收线端的引脚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