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9827发布日期:2018-12-05 19:20阅读:952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手机支架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卡夹式和吸附式。然而,现有的卡夹式手机支架一般都是借助手来手动夹紧,如此不仅费力,而且通常都是需要双手同时操作,因此空不出手来拿手机,使用不方便,用户体验低。

因此,现有的卡夹式手机支架尚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

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包括: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相配合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围成收容腔;

伸缩支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所述伸缩支架包括左伸缩支架和右伸缩支架,所述左伸缩支架包括左水平支架和与所述左水平支架相连接的左竖直支架,所述左水平支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左竖直支架凸伸出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外,所述左水平支架的远离所述左竖直支架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设有第一齿轮带;所述右伸缩支架包括右水平支架和与所述右水平支架相连接的右竖直支架,所述右水平支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右竖直支架凸伸出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外,所述右水平支架的远离所述右竖直支架的一端向内凹陷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设有第二齿轮带;

无线充电模块,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伸缩支架之间;电动齿轮箱模块,邻近所述下壳体设置,所述电动齿轮箱模块包括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带、第二齿轮带齿合;主控制芯片模块,收容在所述伸缩支架的旁边,且位于远离所述电动齿轮箱模块的一侧;红外感应芯片模块,设置于所述主控制芯片模块上;及触摸感应芯片模块,包括上触摸感应芯片、下触摸感应芯片和复位键,所述上、下触摸感应芯片设于所述下壳体的两端侧壁的内表面上,所述复位键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一侧壁的外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QI无线充感应区,所述QI无线充感应区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的中心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感应芯片模块包括红外感应区,所述红外感应区对应于所述红外感应芯片模块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还包括USB接口,所述USB接口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侧壁的外表面上,且邻近所述复位键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还包括充电指示灯,所述充电指示灯设于与USB接口相连的电源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指示灯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侧壁的外表面上,且邻近所述USB接口的远离所述复位键的一侧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且位于所述主控制芯片模块的斜下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该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包括无线充电模块、电动齿轮箱模块、主控制芯片模块、红外感应芯片模块和触摸感应芯片模块,全部采用模块化设计,装配简单,功能稳定、全面、智能,使用方便,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沿AA线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沿BB线剖视图;及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朝USB接口的方向观看的侧视图。

图中所涉及的标号: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壳体10、伸缩支架20、无线充电模块30、电动齿轮箱模块40、上壳体101、下壳体102、收容腔103、左伸缩支架201、右伸缩支架202、左水平结构2011、左竖直结构2012、右水平支架2021、右竖直支架2022、QI无线充感应区31、输出齿轮41、主控制芯片模块50、红外感应芯片模块60、红外感应区61、触摸感应芯片模块70、上触摸感应芯片71、下触摸感应芯片72、复位键73、USB接口80、充电指示灯81、电池9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至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该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包括壳体10、伸缩支架20、无线充电模块30和电动齿轮箱模块40。

所述壳体10包括上壳体101和与所述上壳体101相配合的下壳体102,所述上壳体101与所述下壳体102围成收容腔103。

所述伸缩支架20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01与下壳体102之间。所述伸缩支架20包括左伸缩支架201和右伸缩支架202。

所述左伸缩支架201包括左水平支架2011和与所述左水平支架2011相连接的左竖直支架2012,所述左水平支架201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3中,所述左竖直支架2012凸伸出所述上壳体101与所述下壳体102外,以方便夹持固定手机。进一步,所述左水平支架2011的远离所述左竖直支架2012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设有第一齿轮带。

所述右伸缩支架202包括右水平支架2021和与所述右水平支架2021相连接的右竖直支架2022,所述右水平支架202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3中,所述右竖直支架2022凸伸出所述上壳体101与所述下壳体102外,以方便夹持固定手机。进一步,所述右水平支架2021的远离所述右竖直支架2022的一端向内凹陷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设有第二齿轮带。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30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01与所述伸缩支架20之间。可以理解地,所述无线充电模块30包括QI无线充感应区31。优选的,所述QI无线充感应区31位于所述上壳体101的外表面的中心形成。

所述电动齿轮箱模块40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3,且邻近所述下壳体102。所述电动齿轮箱模块40包括输出齿轮41。所述输出齿轮41与所述第一齿轮带、第二齿轮带齿合,如此所述输出齿轮41能通过第一齿轮带和第二齿轮带控制所述左伸缩支架201和右伸缩支架202。

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还包括主控制芯片模块50。所述主控制芯片模块50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3,且收容在所述伸缩支架20的旁边,且位于远离所述电动齿轮箱模块40的一侧。优选地,所述主控制芯片模块50平行于无线充电模块30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还包括红外感应芯片模块60。优选地,所述红外感应芯片模块60设置于所述主控制芯片模块50上且邻近所述上壳体101设置。可以理解地,所述红外感应芯片模块60包括红外感应区61,所述红外感应区61对应于所述红外感应芯片模块60位于所述上壳体101外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还包括触摸感应芯片模块70。所述触摸感应芯片模块70包括上触摸感应芯片71、下触摸感应芯片72、复位键73。所述上触摸感应芯片70设于所述下壳体102的侧壁上,且邻近所述电动齿轮箱模块40。所述下触摸感应芯片72设于所述下壳体102的另一侧壁上,即远离所述电动齿轮箱模块40一端的侧壁的内表面上。所述复位键73邻近所述下触摸感应芯片72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02的侧壁的外表面上,以方便用户发生触摸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还包括USB接口80。所述USB接口80也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02的下方的侧壁的外表面上,且邻近所述复位键73设置。优选的,与USB接口80相连的电源线上还设有充电指示灯81,所述充电指示灯81也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02的下方的侧壁的外表面上,且在邻近所述USB接口80的远离所述复位键73的一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100还包括电池90。所述电池90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02上,且位于所述主控制芯片模块50的斜下方。优选地,所述下触摸感应芯片72位于所述电池90与所述复位键73之间。

充电时USB接口80通过车载电力系统提供输出电压和电流,同时给所述电池90充电。所述电池90用于停车后手机支架仍能正常工作。

当手机接近无线充电模块30时,手机会被无线充电模块30检测到,无线充电模块30以QI协议与手机进行通信,实现握手成功,按照QI协议设置调整并发射电能和数据内容,保持连接状态时,相应的充电指示灯81以绿灯显示手机充电处于正常状态。

当用户触摸所述下壳体102的侧壁时,使相应的上、下触摸感应芯片启动打开指令,所述输出齿轮41通过第一齿轮带和第二齿轮带控制所述左伸缩支架201和右伸缩支架202发生移动,使得伸缩支架处于打开状态;当手机放上去后,红外感应芯片模块50通过红外感应区51感测到的信号控制伸缩支架夹紧,电机输出做电流判断执行停止。可以理解地,当手机待机时伸缩支架自动收合,伸缩支架自动进入省电的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该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包括无线充电模块、电动齿轮箱模块、主控制芯片模块、红外感应芯片模块和触摸感应芯片模块,全部采用模块化设计,装配简单,功能稳定、全面、智能,使用方便,用户体验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智能化手机支架用于车载,但是又不局限用于车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