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4200发布日期:2019-07-10 10:29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麦克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外接设备技术领域,更特别地涉及一麦克风。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使得手机逐渐取代一些专业的摄像设备,甚至若将一些高像素的摄像头应用在手机上,则能够使该手机具备媲美高端照相机的拍照和录像等功能。因此,即使在一些需要专业摄像的场合或场景中,比如采访、拍摄、现场录制等,同样可以通过操作手机来完成高质量的拍摄任务,尤其是在移动办公或自媒体越来越流行的情况下。

然而,虽然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专业拍摄场景的拍摄要求,例如,通过外接一些专业设备(比如高清摄像头等等)来提高手机的拍摄质量,但是碍于手机轻薄化发展潮流的限制,这些外接的专业设备不可能被直接安装在一手机上。因此,具有外接功能的手机壳因其能够将各种外接设备便捷地安装于一手机上,以大幅提升该手机的相应功能,使得该手机能够充分满足各种专业拍摄的任务。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外接功能的手机壳,通常该手机壳的一侧具有一手机适配部,用于稳定地适配一手机,而该手机壳的另一侧则具有一外接适配接口,用于对应地适配一特定的外接设备,比如摄像头、闪光灯等等。特别地,该手机壳还具有一握持部,使得用户能够像握持照相机的方式来横排握持该手机壳,以较为轻松和便于操作的方式进行拍摄,从而大幅地改善用户的拍摄体验。

由于在拍摄短片或进行采访录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拍摄出高清晰的视频信息,而且也需要获取高质量的音频信号,而该手机一般仅具有内置麦克风,并且当该手机与一手机壳适配地组装在一起时,该手机上的收音孔将被部分或完全遮挡,无法收录到清晰的或高质量的音频信号。因此,会在该手机壳上设置一麦克风适配部,用于适配地外接一麦克风,以便在需要收音的场景中,能够通过该麦克风来获得较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目前市场上的麦克风根据指向性可分为全指向式麦克风、单指向式麦克风和双指向式麦克风,而不同类型的麦克风有不同的性能,适应的场合也各不相同,比如,全指向式麦克风对于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其灵敏度是相同的,虽然能够收录整个环境的声音,但是很容易受到四周环境的噪音,使得此类型的麦克风适于在声源移动的场合使用;单指向式麦克风(诸如心型指向或超心型指向)只对于来自麦克风前方的声音有最佳的收音效果,而来自其他方向的声音则会被衰减,使得此类型的麦克风适于在个人采访的场合使用。

然而,在摄影和录音的过程中,特别是采访时,采访对象和被采访对象通常会进行频繁的对话,因此,通常会外接一全指向式麦克风,以便采集该采访对象和被采访对象双方的语音,但是该全指向式麦克风所收录的音频质量不高,且含有大量的环境噪音。而若使用单指向式麦克风,则仅能收录采访对象和被采访对象中之一的语音,从而不得不配备两个单指向式麦克风,以便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但由于手机壳本身体积较小,很难同时将两个麦克风安装在该手机壳上,因此,无法满足在前后两方向上收录高质量音频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能够同步采集不同频率的声音,以提高所述麦克风的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上同步采集声音以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中所述麦克风的两拾音头与所述麦克风的一主体可拆卸地耦接,以便更换具有不同特性的拾音头,从而提高所述麦克风的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中所述麦克风的两拾音头能相互替换,以便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所述两拾音头的朝向,进而获得最佳的收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能够基于前后镜头的切换,自动地切换所述麦克风采集音频的方向,以便满足不同场景的实际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能够在同一麦克风上实现双麦克风降噪的效果,以提高所采集的音频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中所述麦克风的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非常适合被作为一手机的外接设备,用于提升该手机所采集的音频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中所述麦克风适于被稳定地安装于一智能手机的手机壳上,以便在利用该手机进行摄影的同时,能够通过所述麦克风来获得较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中所述麦克风的减震装置能够全方位地减少外界震动对所述麦克风的影响,以提高所述麦克风所采集的声音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中所述麦克风的减震装置能够适配各种类型的麦克风,以有助于所述减震装置的应用和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麦克风,其中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需要采用昂贵的材料或复杂的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成功和有效地提供一解决方案,不只提供一简单的麦克风,同时还增加了所述麦克风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实用新型目的或其他目的和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麦克风,包括:

一主体;

一第一拾音头;以及

一第二拾音头,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和所述第二拾音头均被设置于所述主体,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被设置能采集第一声音,所述第二拾音头被设置能采集第二声音,其中该第一声音和该第二声音具有不同频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拾音头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拾音头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和所述第二拾音头被设置以朝向不同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拾音头被设置以能响应于该第一声音,生成相应的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二拾音头被设置以能响应于所述第二声音,生成相应的第二音频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拾音头被设置以能响应于该第一声音,生成相应的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二拾音头被设置以能响应于所述第二声音,生成相应的第二音频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拾音头包括一第一拾音部和一自所述第一拾音部延伸的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二拾音头包括一第二拾音部和一自所述第二拾音部延伸的第二固定端,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的所述第一固定端适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拾音头的所述第二固定端适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拾音头包括一第一拾音部和一自所述第一拾音部延伸的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二拾音头包括一第二拾音部和一自所述第二拾音部延伸的第二固定端,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的所述第一固定端适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拾音头的所述第二固定端适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一耦接件和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耦接件,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端的第一配合件,并且所述第一配合件能与所述第一耦接件可拆卸地耦接,其中所述第二拾音头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端的第二配合件,并且所述第二配合件能与所述第二耦接件可拆卸地耦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配合件均为一三爪卡扣,所述第一和第二耦接件均为一与所述三爪卡扣相匹配的三爪卡扣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一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系统分别能与所述第一拾音头和所述第二拾音头可通信地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拾音头和所述第二拾音头分别采集该第一声音和该第二声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一第一通信模块、一第二通信模块、一第三通信模块和一音频放大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能将所述第一拾音头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音频放大模块,其中所述音频放大模块用于放大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以生成一第一放大音频信号;所述第二通信模块能将所述第二拾音头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音频放大模块,其中所述音频放大模块用于放大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以生成一第二放大音频信号;所述第三通信模块适于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与一智能终端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传输至该智能终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拾音头的所述第一固定端的第一音频插头和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音频插座,其中所述第一音频插座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可通信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拾音头的所述第二固定端的第二音频插头和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音频插座,其中所述第二音频插座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可通信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信模块选自一WiFi模块、一蓝牙模块、一红外模块、一GPRS模块和一音频接口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相互可通信地连接的一检测模块和一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一智能终端所处的摄像模式,以生成一与该摄像模式相对应的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检测信号,自动地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的开启和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依次可通信地来接的一监测模块、一策略生成模块和一降噪模块,其中所述监测模块用于监测一智能终端的一前置摄像头和一后置摄像头是否处于一工作状态,以生成并发送一监测结果至所述策略生成模块,其中所述策略生成模块用于基于该监测结果,生成一降噪策略指令,并将所述降噪策略指令发送至所述降噪模块,其中所述降噪模块被可通信地连接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和第三通信模块之间,其中所述降噪模块用于执行所述降噪策略指令,以对来自所述音频放大模块的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生成一降噪后的音频信号。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麦克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的分解示意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的一第一拾音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的一主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3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的一第二拾音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的一减震装置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减震装置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安装有所述减震装置的所述麦克风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的一控制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麦克风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麦克风的一控制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麦克风的降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麦克风的另一降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术语“一”应理解为“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除非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明确示意该元件的数量只有一个,否则术语“一”并不能理解为唯一或单一,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媒体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特别地,随着智能手机的影音处理功能越来越强大,不再需要专门的计算机来处理各种影像或短视频,仅通过手机就能够满足自媒体的各种需求。然而,由于智能手机受到轻薄化发展潮流的严重限制,使得智能手机自身携带的摄像头或麦克风的质量和效果远达不到专业摄像机或专业麦克风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满足自媒体时代的需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手机壳,不仅能够适配地容纳并保护该智能手机,而且还能够适配地安装各种外接设备,以便通过该手机壳为该智能手机外接各种专业设备,比如专业摄像头、专业麦克风等等,使得该智能手机能够采集更高清的视频信息和更清晰的音频信号。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麦克风均为一单向麦克风,即该单向麦克风仅具有单一的拾音头,以通过该拾音头拾取外界的声音,并将该声音转换为一音频信号,然后该麦克风的音频信号放大电路将该拾音头所采集的该音频信号放大,并将放大后的该音频信号传输至其他终端,比如智能手机、音频处理终端、音响等等,以供该其他终端处理或利用该音频信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单向麦克风仅能够清晰地拾取位于该单向麦克风的该拾音头前方的声音,而无法清晰地拾取位于其他方向上的声音,因此,在使用该单向麦克风时,需要将该单向麦克风的该拾音头对准声源方向,才能够采集高清晰度音频信号。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比如通过一智能手机进行访问工作时,不仅要采集被访问者的视频信息,而且还要采集以收录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此时,若为该智能手机外接一单向麦克风,则当该访问者提问时,就需要将该单向麦克风的该拾音头朝向该访问者,而当该被访问者回答时,就需要调换该单向麦克风的该拾音头的朝向,以使该单向麦克风的该拾音头朝向该被访问者。然而,为了获得高清晰的音频信号,通常需要将该外接的单向麦克风牢靠地安装于该智能手机的手机壳上,以防该单向麦克风因发生晃动或偏移而影响所采集的音频信号的质量,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难再调整该单向麦克风的该拾音头的朝向,也就是说,该单向麦克风无法完整地或高质量地采集该访问者和该被访问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此外,就算该单向麦克风的朝向能够调整,如此频繁地调整该单向麦克风的朝向,不仅会因麦克风的震动而为所采集的音频信号中引入大量的杂音,而且也会影响访问的整体氛围和节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麦克风及其控制方法和降噪方法和减震装置,以通过所述麦克风来采集不同频率的声音,以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参考附图之图1至图9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麦克风及其控制方法和降噪方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1 所示,所述麦克风10包括一第一拾音头11、一第二拾音头12和一主体13,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均被设置于所述主体13,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设置能采集第一声音,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设置能采集第二声音,其中该第一声音和该第二声音具有不同频率,以便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要。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设置于所述主体13的第一端1301,用于采集在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一端1301方向上的一第一声音,以生成一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设置于所述主体13的第二端 1302,用于采集在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二端1302方向上的一第二声音,以生成一第二音频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从而使得所述麦克风10能同步采集不同方向上的声音,以满足不同各种应用场景的需要,比如访问场景、自拍场景、正常拍摄的场景等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分别朝向相反的两方向。举例地,所述第一拾音头11位于该主体13的前端,以通过所述第一拾音头11 拾取该主体13前侧的声音,而所述第二拾音头12位于该主体13的后端,以通过所述第二拾音头12拾取该主体13后侧的声音。

与此同时,所述主体13分别与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可通信地连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的该第一和第二音频信号。此外,如图7所示,所述主体13适于与一诸如智能手机、IPAD、平板、摄像机等等之类的智能终端(以下以智能手机50为例)可通信地连接,以便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所采集的该第一和第二音频信号传输至该智能手机50,使得该智能手机50能够同时获取在两相反方向上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应当理解,所述第一拾音头11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一近音拾音头,用于拾取距离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第一拾音头11附近的声音,特别是在自拍模式(使用该智能手机50的前置摄像头)下,所述第一拾音头11适合于拾取用户自己的声音;所述第二拾音头12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一指向性拾音头,用于拾取位于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特定方向处的声音,特别是在正常拍摄模式(使用该智能手机50的后置摄像头)下,所述第二拾音头12适合于拾取位于该智能手机50的所述后置摄像头的拍摄对象所发出的声音。通过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相互配合,使得在访问模式下,所述第一拾音头 11便于拾取访问者所发出的声音,所述第二拾音头12便于拾取被访问者所发出的声音,进而在不需要调整麦克风方向的情况下,就能够完整地拾取访问双方的声音,以采集完整的音频信号。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可以被实施为诸如动圈式拾音头或电容式拾音头等等类型的拾音头,并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被实施为不同类型的拾音头时,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将具备不同的拾音效果,诸如拾取近音、拾取远音或拾取某一方向上的声音等等拾取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制。

举例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拾音头11包括一第一拾音部111和一第一固定端112,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端112自所述第一拾音部111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固定端112适于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一端1301。相应地,所述第二拾音头12包括一第二拾音部121和一第二固定端122,其中所述第二固定端122自所述第二拾音部121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固定端122适于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二端1302。

具体地,如图3A和图3C所示,所述第一拾音部111包括一第一驻极体1111、一第一保护网1112、一第一保护壳1113和一第一防风罩1114,其中所述第一驻极体111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壳1113和所述第一保护网1112之间,以防所述第一驻极体1111被损坏,所述第一防风罩1114能包裹住所述第一保护网 1112,以降低风对所述第一驻极体1111的影响。同样,所述第二拾音部121也包括一第二驻极体1211、一第二保护网1212、一第一保护壳1213和一第二防风罩1214,其中所述第二驻极体121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壳1213和所述第二保护网1212之间,所述第二防风罩1214能包裹住所述第二保护网1212,以降低风对所述第二驻极体1211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3B所示,所述主体13包括一壳体131和一控制系统132,其中所述壳体131具有一第一端部1311、一与所述第一端部1311相反的第二端部1312,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一端部1311和所述第二端部1312之间的控制室1310,其中所述控制系统132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31 的所述控制室1310,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一第一端部1311,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一第二端 1311,以便更换和维修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应当理解,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对应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一端1301,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对应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二端1302。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2至图3C所示,所述主体13还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的第一耦接件133和一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的第二耦接件134,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耦接件133位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一端1301,所述第二耦接件134位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二端1302。所述第一拾音头11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端112的第一配合件 113,并且所述第一配合件113与所述第一耦接件133能可拆卸地耦接,以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同样地,所述第二拾音头12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端122的第二配合件123,并且所述第二配合件123与所述第二耦接件134能可拆卸地耦接,以将所述第二拾音头1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拾音头11或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或者所述第一拾音头11或所述第二拾音头12也可以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特别地,所述第一拾音头 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可以以不同的安装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例如,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固定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或者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所述第二拾音头 12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较佳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耦接件133和所述第二耦接件134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配合件113不仅能够与所述第一耦接件133相互匹配地耦接,以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而且还能够与所述第二耦接件134相互匹配地耦接,以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 1312。同样地,所述第二拾音头12也能够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以便根据具体需要来调换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位置。

换句话说,所述第一拾音头11能够被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 处拆卸下来,并替换所述第二拾音头12而被安装至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处,相应地,所述第二拾音头12也能够被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处拆卸下来,并替换所述第一拾音头11而被安装至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处,进而拓展所述麦克风10使用场景。

更优选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所述第一拾音头11的所述第一配合件113 被实施为一三爪卡扣1131,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一耦接件133被实施为一与所述三爪卡扣1131相匹配的三爪卡扣座1331,进而通过所述三爪卡扣1131和所述三爪卡扣座1331之间相互卡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牢靠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件131可以被实施为一三爪卡扣座,而所述第一耦接件133可以被实施为一三爪卡扣,以同样达到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牢靠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 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的效果。当然,所述第一配合件113和所述第一耦接件133 还可以以诸如螺纹连接、螺钉连接、磁性吸附连接等等连接方式相互匹配地耦接,以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

同样地,如图3B和图3C所示,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所述第二配合件123 被实施为一三爪卡扣1231,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二耦接件134被实施为一与所述三爪卡扣1231相匹配的三爪卡扣座1341,进而通过所述三爪卡扣1231和所述三爪卡扣座1341之间相互卡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二拾音头12牢靠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B所示,所述壳体131被实施为一圆管状壳体,以便用户舒适地握持住所述圆管状壳体,也便于通过一减震装置将所述圆管状壳体安装于一手机壳60上,进而为该智能手机50稳定地外接所述麦克风10,以通过所述麦克风10同步采集该智能手机50的前后两侧的声音,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使得用户能够利用该智能手机50进行更加顺畅的访问工作。

应当理解,由于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1、12均被安装于同一壳体131 上,使得所述麦克风10的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非常适合被作为一智能手机50 的外接设备,用于提升该智能手机50所采集的音频质量。特别地,所述麦克风10适于被稳定地安装于该智能手机50的一手机壳上,以便在利用该智能手机50 进行摄影的同时,能够通过所述麦克风10来获得较高质量的音频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3A至图3C以及图8所示,所述主体13的所述控制系统132包括一第一通信模块1321、一第二通信模块1322、一第三通信模块1323 和一音频放大模块1324。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能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 和所述第一拾音头11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所采集的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接着通过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放大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以生成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相对应的一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以便获得不失真的音频信号。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能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2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拾音头12所采集的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接着通过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放大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以生成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相对应的一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以获得不失真的音频信号。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能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和该智能手机50可通信地连接,以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所生成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传输至该智能手机50,进而通过该智能手机50收录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使得该智能手机50能够同步获取在相反方向上的声音。

应当理解,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均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以诸如数据线、音频线等等有线连接的方式进行可通信地连接。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也可以以诸如WIFI、蓝牙、红外或4G等等无线连接的方式进行可通信地连接。

优选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拾音头11的所述第一固定端112的第一音频插头13211和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一端1301的第一音频插座13212,其中所述第一音频插头 13211与所述第一拾音部111可通电地连接,所述第一音频插座13212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可通电地连接,使得当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安装于所述壳体 131的所述第一端部1311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的所述音频插头13211恰适配地插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的所述音频插座13212,进而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可通信地连接。

同样地,如图3B和图3C所示,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包括一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所述第二固定端122的第二音频插头13221和一被设置于所述主体13的所述第二端1302的第二音频插座13222,其中所述第二音频插头 13221与所述第二拾音部121可通电地连接,所述第二音频插座13222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可通电地连接,使得当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安装于所述壳体 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时,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的所述第二音频插头13221 恰适配地插入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的所述第二音频插座13222,进而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2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可通信地连接。应当理解,所述音频插头和所述音频插座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以达到同样的通信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模块1321、1322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音频插头13211、13221可以被实施为诸如3.5mm音频插头、6.5mm音频插头等等各种类型的音频插头;相应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音频插座13212、13222的所述音频插座可以被实施为诸如3.5mm音频插座、6.5mm 音频插座等等各种类型的音频插座。

此外,如图3B所示,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优选地被实施为一被设置于所述壳体131上的音频接口,以便通过诸如数据线或音频线等有线连接的方式与该智能手机50可通信地连接,从而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所生成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传输至该智能手机50。应当理解,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还可以被实施为诸如WiFi模块、蓝牙模块、红外模块或GPRS模块,以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与该智能手机50可通信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主体13的所述控制系统132还包括相互可通信地连接的一检测模块1325和一控制模块1326,其中所述检测模块1325通过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与该智能手机50可通信地连接,用于检测该智能手机50的摄像模式,以生成一与所述摄像模式相对应的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给所述控制模块1326。所述控制模块1326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基于所述检测信号,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是否拾取所述第一和第二声音,从而自动地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是否采集所述第一和第二音频信号。换句话说,所述麦克风10能够基于该智能手机50的前后摄像头的切换,自动地控制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的开启和关闭,以满足各种场景的需要。

具体地,当所述检测模块1325检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一自拍模式(比如该智能手机50的一前置摄像头处于工作状态)时,则所述检测模块1325生成一携带有所述自拍模式的第一检测信号;接着,当所述控制模块1326接收到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后,所述控制模块1326则产生并发送一第一控制指令至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包含开启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关闭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指令;最后,所述第一拾音头11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处于一开启状态,用于采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二拾音头12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处于一关闭状态,用于停止采集所述第二音频信号。因此,所述麦克风10不仅能够降低所述麦克风10所耗费的能源,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所述第二拾音头12拾取到所述壳体131的所述第二端部1312处的声音而造成所述智能手机50获取含有较多杂音的音频信号。

相应地,当所述检测模块1325检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一正常拍摄模式(比如该智能手机50的一后置摄像头或外接摄像头处于工作状态)时,则所述检测模块1325生成一正常拍摄模式的第二检测信号;接着,当所述控制模块1326 接收到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后,所述控制模块1326则产生并发送一第二控制指令至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包含关闭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开启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指令;最后,所述第一拾音头11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处于一关闭状态,用于停止采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所述第二拾音头12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处于一开启状态,用于采集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由于所述第一拾音头11更加靠近使用者,而所述第二拾音头12远离该使用者,因此,所述麦克风10能够有效地防止因使用者自身发出声音而带来的杂音。

当然,当所述检测模块1325检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一访问模式(比如该智能手机50的前置和后置摄像头(或外接摄像头)同时处于工作状态,或者该智能手机50的后置摄像头或外接摄像头处于工作状态,而且需要拾取使用者的声音)时,则所述检测模块1325生成一携带有所述访问模式的第三检测信号;接着,当所述控制模块1326接收到所述第三检测信号后,所述控制模块1326 则产生并发送一第三控制指令至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其中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包含开启所述第一拾音头11和开启所述第二拾音头12的指令;最后,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拾音头11、12执行所述第三控制指令,以均处于所述开启状态,用于同步采集所述第一和第二音频信号,以完整地记录整个访问过程的语音谈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系统132还包括一与所述控制模块1326可通信地连接的输入模块1327,其中所述输入模块1327 用于供用户手动操作以向所述控制模块1326输入一控制信号,所述控制模块 1326基于所述控制信号来生成相对应的控制指令,使得用户以通过手动控制的方式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的开启或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3B和图8所示,所述控制系统132还包括一电源模块1328,其中所述电源模块1328能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 1324、所述检测模块1235和所述控制模块1236可通电地连接,供为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所述检测模块1235和所述控制模块1236提供电能。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电源模块1328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诸如电池之类的内置电源,以直接向外提供电能;还可以被实施为诸如USB接口、音频接口、串行接口等等之类的能够与一外接电源可通电地连接的电源接口,以借助该外接电源,间接地向外提供电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麦克风 10还包括一减震装置14,其中所述减震装置14适于被安装于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外,以通过所述减震装置14减少外界震动对所述麦克风10的影响,最终大大减少了因所述麦克风10的震动而引起的噪声,以提高所述麦克风10 所采集的音频信号的质量或品质。

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减震装置14包括一支架141、一连接件142和至少两对弹性圈143。所述连接件142被设置于所述支架141上,并且所述连接件142适于与该手机壳60可拆卸地连接,以便将所述减震装置14的所述支架 141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手机壳60上。所述两对弹性圈143分别能被绷紧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41的一前侧1411和一后侧1412,并且每对所述弹性圈143被交叉地布置,以在每对所述弹性圈143之间围成一麦克风腔1430,其中所述两对弹性圈143所围成的所述两麦克风腔1430适于容纳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主体13 的所述壳体131,使得当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被贯穿地穿在所述两麦克风腔1430时,所述麦克风10能被稳定地保持于所述减震装置14中,进而通过所述减震装置14为所述麦克风10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支架141包括一底壁1411、一顶壁1412 和四支撑臂1413,其中所述四支撑臂1413分别从所述底壁1411的四角区域一体地向上延伸至所述顶壁1412的四角区域,以在所述支架141的前后方向形成一贯通通道1410,并且所述两麦克风腔1430分别形成于所述贯通通道1410的前后两端,以便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穿过所述支架141的所述贯通通道1410,进而使得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能够贯穿地穿过所述两麦克风腔1430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3B和图6所示,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主体13的所述壳体131还具有与所述减震装置14的所述弹性圈143相匹配的两定位槽1313,用于将所述减震装置14的所述弹性圈143定位地保持在所述麦克风10的壳体 131的所述定位槽1313处,以防所述减震装置14的所述弹性圈143因震动而脱离所述壳体131的所述定位槽1313,进而避免所述麦克风10因震动而发生偏移,甚至从该减震装置14上滑脱下来。

更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架141还包括四底角定位件1414和四顶角定位件1415,其中所述四底角定位件1414分别自所述底壁1411的所述四角区域一体地向外延伸,所述四顶角定位件1415分别自所述顶壁1412的所述四角区域一体地向外延伸,使得当所述弹性圈143的两端分别被固定于处于一平面对角关系的所述底角定位件1414和所述顶角定位件1415处时,所述弹性圈 143被自然地绷紧以处于绷紧状态,以便将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牢靠地保持在所述麦克风腔1430中。

应当理解,所述平面对角关系为在所述贯通通道1410的前侧或后侧处于对角关系,也就是说,位于所述底壁1411前侧的两所述底角定位件1414中之一与位于所述顶壁1412前侧的两所述底角定位件1415中之一呈对角关系;或者位于所述底壁1411后侧的两所述底角定位件1414中之一与位于所述顶壁1412后侧的两所述底角定位件1415中之一呈对角关系,以确保所述每对弹性圈143被绷紧之后形成具有一菱形结构的所述麦克风腔1430,以便将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包裹在所述每对弹性圈143内,并使所述麦克风10悬空布置,进而为所述麦克风10提供全方位(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减震效果。

换句话说,由于所述减震装置14能够为所述麦克风10提供全方位的减震效果,因此在移动安装有所述麦克风10的设备(诸如摄像机、智能手机50、手机壳60等等)时,虽然该移动设备会发生震动,但是所述减震装置14能够减缓或消除传递到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拾音头11、12处的震动,以防这些震动所产生的噪音会被所述麦克风10进一步地放大,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所述麦克风10产生难以消除的杂音,以提高所述麦克风10所采集的音频信号的品质,也能够延长所述麦克风10的使用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弹性圈143的两端分别被固定于处于所述平面对角关系的所述底角定位件1414和所述顶角定位件1415时,所述弹性圈143的两弹性臂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的直径,也就是说,所述麦克风腔1430的尺寸小于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的横向尺寸,使得当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被贯穿地穿在所述麦克风腔1430中时,所述弹性圈143 的两弹性臂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以增加所述弹性圈143对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施加的束缚力,以防所述麦克风10无意地或意外地从所述麦克风腔 1430中滑动或脱离。

最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一所述底角和顶角定位件1414、1415均具有两限位槽14140、14150,用于将所述弹性圈143的端部牢靠地限制在所述底角定位件1414或所述顶角定位件1415上,以防所述弹性圈143从所述底角定位件1414或所述顶角定位件1415上脱离,以提高所述减震装置14的安全性能。也就是说,每一所述底角和顶角定位件1414、1415均具有一突然变大的末端结构,使得所述弹性圈143能被牢靠地保持在每一所述底角和顶角定位件1414、 1415上,以避免所述弹性圈143从所述底角和顶角定位件1414、1415上脱落。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支架141还包括八中间定位件1416,其中每一所述中间定位件1416均位于相邻的两所述底角或顶角定位件1414、1415的正中间,并且所述八中间定位件1416两两一组相互对称,使得当所述弹性圈143被固定在相对称的两所述中间定位件1416时,所述弹性圈143被横向或纵向地绷紧,以在所述每对弹性圈143之间形成具有一方形结构的所述麦克风腔1430,以最大限度地包裹所述麦克风10的所述壳体131,以增强所述减震装置14的减震效果。

此外,所述支架141的所述顶壁1412具有一顶部开口,不仅能够通过所述顶部开口观察所述支架141的内部情况,而且还能简化所述减震装置14的结构,并增强了所述减震装置14的整体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41具有一立方体结构,以使每对所述弹性圈143被相互垂直交叉地设置在所述支架141上,以围成具有一方形结构的所述麦克风腔1430,进而使得所述弹性圈143能对被容纳在所述麦克风腔1430内的所述壳体1311均匀的约束力,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所述减震装置14的减震效果。换句话说,所述支架141的所述四支撑臂1413的长度等于所述底壁1411的长度或宽度,使得处于平面对角关系的所述底角和顶角定位件 1414、1415之间的距离相等,且所述底角和顶角定位件1414、1415之间的连线相互垂直。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弹性圈143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一橡皮筋,以通过所述橡皮筋的弹性变形能力来减缓所述麦克风10所受的震动。当然,所述弹性圈 143也可以被实施为由诸如橡胶、塑料、纤维或高分子材料等等制成具有弹性的圈状物,以起到同样的减震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141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由诸如橡胶、塑料、不锈钢、合金、轻金属、高分子聚合材料等等轻质材料制成,不仅能够为所述弹性圈143 提供稳定的支撑力,而且还能够大幅减轻所述减震装置14的重量,以便携带和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减震装置 14的所述连接件142包括一热靴方脚1421,其中所述热靴方脚1421自所述支架 141的所述底壁1411向下延伸,适于用于与该智能手机50的该手机壳60上的热靴座或冷靴相匹配地耦合,以便将所述减震装置14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手机壳 60。当然,由于所述热靴方脚1421具有通用标准的结构和尺寸,因此所述热靴方脚1421能够与诸如摄像机、照相机等等各种设备上的标准热靴或标准冷靴适配地耦合,以便将所述减震装置14可拆卸地安装于该各种设备上,进而增加所述麦克风10的使用范围。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42也可以被实施为诸如音频插头、USB插头、耳机插头等等之类的插头,以便与该智能手机 50或该手机壳60上的各种插口相匹配,以便将所述减震装置14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智能手机50或该手机壳60上。

优选地,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减震装置14的所述连接件142还包括一与所述热靴方脚1421相配合的锁紧旋钮1422,其中所述锁紧旋钮1422被设置于所述热靴方脚1421和所述支架141的所述底壁1411之间,以在所述热靴方脚 1421插入一热靴或冷靴后,通过旋紧所述锁紧旋钮1422将所述热靴方脚1421 牢固地锁定于该热靴或冷靴内,以防所述热靴方脚1421无意地或意外地从该热靴或冷靴中脱离,进而牢靠地将所述麦克风10安装于该智能手机50的该手机壳 6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麦克风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S1:检测一与所述麦克风10可通信地连接的智能手机50所处的摄像模式,以生成一携带有所述摄像模式的检测信号;和

S2:基于所述携带有所述摄像模式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麦克风10的一第一拾音头11和一第二拾音头12的开启或关闭,以满足不同摄像模式的需求。

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步骤S2包括步骤:

S21:若检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一自拍模式,则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控制以处于一开启状态,用于采集一第一音频信号,此时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控制以处于一关闭状态,用于停止采集一第二音频信号;

S22:若检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一正常拍摄模式,则所述第一拾音头11 被控制以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用于停止采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此时所述第二拾音头12被控制以处于所述开启状态,用于采集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以及

S23:若检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一访问模式,则所述第一拾音头11被控制以处于所述开启状态,用于采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此时所述第二拾音头12 被控制以处于所述开启状态,用于采集所述第二音频信号。

参考附图之图10至图12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麦克风及其降噪方法。相比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 10所示,根据所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麦克风10A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主体13A的所述控制系统132A除了包括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和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之外,还包括相互可通信地连接的一监测模块1325A、一策略生成模块1326A和一降噪模块1327A。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1321能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和所述第一拾音头11 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拾音头11所获得的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接着通过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放大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以生成与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相对应的一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以便获得不失真的音频信号。所述第二通信模块1322能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和所述第二拾音头 12可通信地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拾音头12所采集的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传输至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接着通过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放大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以生成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相对应的一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以获得不失真的音频信号。所述第三通信模块1323能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和该智能手机 50可通信地连接,以将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所生成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传输至该智能手机50,进而通过该智能手机50收录所述第一和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使得该智能手机50能够同步获取在相反方向上的声音。

所述监测模块1325A适于与该智能手机50可通信地连接,用于监测该智能手机50的一前置摄像头和一后置摄像头是否处于一工作状态,以生成一监测结果,并将所述监测结果发送至所述策略生成模块1326A。所述策略生成模块1326A 用于基于所述监测结果,生成一与所述监测结果相匹配的降噪策略指令,并将所述降噪策略指令发送至所述降噪模块1327A。所述降噪模块1327A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可通信地连接,用于接收被放大后的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其中所述降噪模块1327还用于执行所述降噪策略指令,以对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进行降噪处理。

更具体地,当所述监测模块1325A所监测的所述监测结果为该智能手机50 的该前置摄像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即该后置摄像头被打开或该智能手机处于自拍模式),则所述策略生成模块1326A所生成的所述降噪策略指令为:以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作为一主音频信号,并以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作为一背景噪声音频信号的降噪策略,通过所述降噪模块1327A对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进行降噪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当所述监测模块1325A所监测的所述监测结果为该智能手机50的该后置摄像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即该后置摄像头被打开或该智能手机处于正常拍摄模式),则所述策略生成模块1326A所生成的所述降噪策略指令为:以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作为一主音频信号,并以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作为一背景噪声音频信号的降噪策略,通过所述降噪模块1327A对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进行降噪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然后将所述降噪后的音频信号发送至该智能手机50。因此,通过所述麦克风10A能更好地拾取说话人的声音和背景噪声,以更好地达到降噪目的,能获得更加清晰的音频信号。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所述降噪策略来进行降噪处理的手段与现有技术中的手段一致,即具体的降噪手段在本实用新型中不进行限制,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降噪模块1327A被设置于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之前,也就是说,在音频信号被放大之前,先通过所述降噪模块1327A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再将降噪后的音频信号发送至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以通过所述音频放大模块1324放大所述降噪后的音频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一麦克风的降噪方法,包括步骤:

S1’:监测一智能手机的一前置摄像头和一后置摄像头是否处于一工作状态;

S2’:若监测到该智能手机50的该前置摄像头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基于以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为一主音频信号,以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为一背景噪音音频信号的降噪策略,降噪处理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以获得一降噪后的放大音频信号;以及

S3’:若监测到该智能手机50的该后置摄像头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基于以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为所述背景噪音音频信号,以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为所述主音频信号的降噪策略,进行降噪处理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以获得所述降噪后的放大音频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述步骤S3’中,若监测到该智能手机50的一外接摄像头处于所述工作状态(即所述智能手机50处于一正常拍摄模式)时,也基于以所述第一放大音频信号为所述背景噪音音频信号,以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为所述主音频信号的降噪策略,进行降噪处理所述第二放大音频信号,以获得所述降噪后的音频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双麦克风的另一降噪方法,包括步骤:

S1”:监测一智能手机所处的一摄像模式,其中所述摄像模式包括一自拍模式和一正向拍摄模式;

S2”:若监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所述自拍模式时,基于以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为一主音频信号,以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为一背景噪音音频信号的降噪策略,降噪处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以获得一降噪后的音频信号;以及

S3”:若监测到该智能手机50处于所述正常拍摄模式时,基于以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为所述背景噪音音频信号,以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为所述主音频信号的降噪策略,进行降噪处理所述第二音频信号,以获得所述降噪后的音频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双麦克风的降噪方法还包括步骤:

S4”:发送所述降噪后的音频信号至一音频放大模块,以通过所述音频放大模块放大所述降噪后的音频信号。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需要采用昂贵的材料或复杂的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成功和有效地提供一解决方案,不只提供一简单的麦克风及其控制方法和降噪方法和减震装置,同时还增加了所述麦克风及其控制方法和降噪方法和减震装置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