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4821发布日期:2019-07-03 03:1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收听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盒。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无线电子设备得到广泛关注。例如,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耳机)即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无线设备。无线设备多通过与智能终端等终端设备连接以为用户提供终端附属应用,例如,利用无线耳机为用户播放智能手机中的音乐。由于无线设备没有线路连接,因此需要其内部的电池供电,以维持正常使用,人们通常使用充电盒为无线设备进行充电。

现有的无线电子设备充电盒例如一般常见的TWS耳机充电盒都具备开盖检测的功能,通过开盖检测去触发相应的功能。例如,当耳机放置在充电盒内时,检测到充电盒开盖,两只耳机就开始进行配对。目前开盖检测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通过霍尔感应识别或通过按钮按压来进行识别。这两种方式各自都存在一定的缺点:通过霍尔感应识别,会造成充电盒的霍尔元件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因此会一直处于耗电状态;而通过按钮识别,按钮的外观突兀,影响质感。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盒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盒,包括主盒体及翻盖,所述主盒体与翻盖通过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连接件包括第一子件、第二子件及连接所述第一子件与第二子件的转轴,所述第一子件固定连接在主盒体的内壁,所述第二子件固定连接在翻盖的内壁;所述主盒体内靠近所述第一子件处设置有与主板电连接的微控开关,所述微控开关上设置有弹性复位按钮,所述弹性复位按钮与第二子件之间连接有触发杆,所述触发杆被配置为当翻盖翻开时由所述第二子件带动并按压闭合所述弹性复位按钮,以及当翻盖闭合时释放断开所述弹性复位按钮。

可选地,所述微控开关设置在底座上,所述触发杆的第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触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件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板、背板及连接块,所述背板与连接块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微控开关上远离所述弹性复位按钮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连接槽相匹配的连接凸起,所述微控开关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并且所述连接凸起卡接在所述连接槽内。

可选地,所述触发杆的第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耳,每个所述连接耳上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底座的连接块上设置有与连接孔相匹配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孔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子件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触发杆的第二端与凸出部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触发杆的第二端设置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与凸出部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微控开关通过FPC与主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微控开关贴片在FPC上。

可选地,所述主盒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翻盖内设置有位置与所述第一腔体相对应的第二腔体,当所述翻盖闭合时,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构成与待充电设备适配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被配置为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并对待充电设备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盒,通过采用转动连接件与触发杆的机械连接结构来实现微控开关的闭合或断开,无需耗用电量;并且转动连接件与触发杆均设置在主盒体及翻盖的内侧,且微控开关设置在主盒体的内部,不会影响整个充电盒的外观。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充电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标识为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充电盒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盒。该充电盒包括主盒体1及翻盖2,所述主盒体1与翻盖2通过转动连接件3转动连接,具体地,转动连接件3设置在主盒体1与翻盖2一侧的中部位置处;所述转动连接件3包括第一子件31、第二子件32及连接所述第一子件31与第二子件32的转轴33,所述第一子件31固定连接在主盒体1的内壁,所述第二子件32固定连接在翻盖2的内壁,具体地,所述转动连接件3可以为铰链;所述主盒体1内靠近所述第一子件31处设置有与主板电连接的微控开关4,所述微控开关4上设置有弹性复位按钮41,所述弹性复位按钮41与第二子件32之间连接有触发杆5,所述触发杆5被配置为当翻盖2翻开时由所述第二子件32带动并按压闭合所述弹性复位按钮41,以及当翻盖2闭合时释放断开所述弹性复位按钮41。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盒将转动连接件3与触发杆5均设置在主盒体1及翻盖2的内侧,且微控开关4设置在主盒体1的内部而不是外露于主盒体1或翻盖2的表面,因此不会影响整个充电盒的外观。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盒,通过采用触发杆5来和转动连接件3进行机械连接,将转动连接件3旋转的角度传递给微控开关4,以识别翻盖2的开关。具体地,当翻盖2处于闭合状态时,触发杆5对弹性复位按钮41无挤压,此时微控开关4处于断开状态,微控开关4向主板传递的信号为0,则主板的芯片判断翻盖2未开启;当翻盖2翻开时,连接在翻盖2内壁处的第二子件32旋转,第二子件32按压触发杆5,触发杆5将微控开关4的弹性复位按钮41按下,此时微控开关4闭合,微控开关4向主板传递的信号为1,则主板的芯片判断翻盖2开启;当闭合翻盖2时,连接在翻盖2内壁处的第二子件32回转,触发杆5慢慢释放弹性复位按钮41,此时弹性复位按钮41进行弹性复位并将触发杆5顶开,当翻盖2完全闭合时,触发杆5被弹性复位按钮41的弹力顶回,此时微控开关4再次处于断开状态,微控开关4向主板传递的信号为0,则主板的芯片判断翻盖2闭合。

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开关4设置在底座6上,底座6固定在充电盒的支架上,底座6对微控开关4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所述触发杆5的第一端与底座6转动连接,所述触发杆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件32相抵接。当翻盖2翻开时,第二子件32转动,第二子件32按压触发杆5的第二端,触发杆5绕其第一端转动,触发杆5的中部位置处接触弹性复位按钮41并对弹性复位按钮41施加一个挤压力,实现微控开关4的闭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6包括底板61、背板62及连接块63,所述背板62与连接块63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61的两侧。所述背板62与连接块63分别用于连接微控开关4及触发杆5。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61上开设有容置槽611,所述背板62上开设有连接槽621,所述微控开关4上远离所述弹性复位按钮41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连接槽621相匹配的连接凸起42,所述微控开关4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容置槽611内,并且所述连接凸起42卡接在所述连接槽621内。将微控开关4放置于容置槽611内可避免微控开关4发生松动摇晃,并且连接凸起42与连接槽621相卡接,进一步保证了微控开关4的稳定性;连接凸起42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多个连接凸起42可保证微控开关4与底座6连接的紧密性及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杆5的第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耳51,每个所述连接耳51上均开设有连接孔52;所述底座6的连接块63上设置有与连接孔52相匹配的连接轴631,所述连接轴6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孔52转动连接。触发杆5的第一端可绕连接轴631进行来回转动,从而实现触发杆5对弹性复位按钮41的按压及释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件32上设置有凸出部321,所述触发杆5的第二端与凸出部321相抵接。第二子件32具体是依靠其上设置的凸出部321对触发杆5进行按压,这样可以使第二子件32不需要整体制作得很厚,而只需要在按压触发杆5的位置处设置凸出部321即可,这样的设计可以减轻第二子件32的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杆5的第二端设置有弯曲部53,所述弯曲部53与凸出部321相抵接。如果触发杆5的第二端设计为平直的结构,则在其与凸出部321相抵接按压时容易发生打滑的情况;设置弯曲部53,能够使触发杆5的第二端与凸出部321的连接更加牢靠稳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开关4通过FPC7与主板电连接,FPC7用于将微控开关4的电信号传输到主板上。具体地,所述微控开关4贴片(SMT)在FPC7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盒体1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所述翻盖2内设置有位置与所述第一腔体11相对应的第二腔体21,当所述翻盖2闭合时,所述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21构成与待充电设备适配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被配置为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并对待充电设备定位。所述待充电设备可以为TWS耳机、充电器、充电宝等。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