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29768发布日期:2019-04-17 03:20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已愈发重要,对信道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是保护秘密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一些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发送端往往需要将数据经过加密装置加密处理后再送往信道进行传输,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需要经过解密装置解密处理后才能使用。因此一批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要经过发送端→加密装置加密→解密装置解密→接收端,其间至少经过三次数据传输,由于传输距离、现场状况、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采集仪安装于采集区域内,距离终端接收距离较远,对与一些污染较重的工厂等环境,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测的错误;如信息对接错误,会导致数据的泄露,严重的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数据对接和加密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

获取数据;

通过加密装置对获取的数据两加密获得二次加密数据,将二次加密数据发送至解密装置;

解密装置接收到二次加密数据后,进行两次解密后读取原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数据包括通过与采集仪本体信号连接的传感器模块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如:噪音大小、废气质量和污水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噪音传感器,用于噪音的数据采集;空气质量传感器,用于控制质量的数据采集;余氯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ph传感器、orp传感器和浊度传感器,用于污水质量的数据采集。

进一步的,所述的加密装置包括第一主控模块、加密模块和第一从控模块;

所述第一主控模块,用于与解密装置进行校验码配置;

加密模块,用于数据的一次加密;

第一从控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校验码编制进行二次加密后发送至解密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密装置包括第二主控模块、第二从控模块和解密模块;

第二主控模块,用于与加密装置进行校验配置;

第二从控模块,用于将接收到二次加密的数据进行第一次解密,得到第一次解密的数据;

解密模块,用于将第一次解密后的数据进行二次解密,得到原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校验配置包括:在加密装置设有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在解密装置中设有和加密装置内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匹配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次解密包括,将加密装置与解密装置配置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进行分别对比;对比具有以下情况:

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均匹配成功,进行下一步解密;

前校验码匹配成功后校验码未匹配成功,解密失败,中断数据传输;

前校验码为匹配成功,解密失败,终端数据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加密装置设置于数据发送端,所述解密装置设置于数据接收端。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能够通过加密装置与解密装置之间的校验码进行正确的对接,使数据信息能够正确的传输,并且一旦传输到其他领域,由于校验码的不正确,能够及时终止数据的传输,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二次加密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的工作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环境数据采集仪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示,

获取数据;

所述获取数据包括通过与采集仪本体信号连接的传感器模块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如:噪音大小、废气质量和污水质量。

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噪音传感器,用于噪音的数据采集;空气质量传感器,用于控制质量的数据采集;余氯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ph传感器、orp传感器和浊度传感器,用于污水质量的数据采集

通过加密装置对获取的数据两加密获得二次加密数据,将二次加密数据发送至解密装置;

解密装置接收到二次加密数据后,进行两次解密后读取原数据。

所述的加密装置包括第一主控模块、加密模块和第一从控模块;

所述第一主控模块,用于与解密装置进行校验码配置;

加密模块,用于数据的一次加密;

第一从控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校验码编制进行二次加密后发送至解密装置。

所述加密装置包括第二主控模块、第二从控模块和解密模块;

第二主控模块,用于与加密装置进行校验配置;

第二从控模块,用于将接收到二次加密的数据进行第一次解密,得到第一次解密的数据;

解密模块,用于将第一次解密后的数据进行二次解密,得到原数据。

所述校验配置包括:在加密装置设有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在解密装置中设有和加密装置内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匹配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

所述第一次解密包括,将加密装置与解密装置配置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进行分别对比;对比具有以下情况:

1)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均匹配成功,进行下一步解密;

2)前校验码匹配成功后校验码未匹配成功,解密失败,中断数据传输;

3)前校验码为匹配成功,解密失败,终端数据传输。

所述加密装置设置于数据发送端,所述解密装置设置于数据接收端。

原理:

采集仪本体上连接的各种传感器检测到数据以后,将数据传给采集仪本体,采集仪通过发送端的加密装置对数据进行两次加密,分别是一次算法加密,本发明对算法加密不做限制;第二次是校验码加密,将一端校验码拆分加入数据的前后形成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拆分时与解密校验码匹配;形成对应的前校验码和后校验码;达到加密数据正确的对接,实现稳定正确的传输。

并且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加解密数据的传输,在任何一级的传输上出现了错误,接收端的设备都能检验出收到的数据有错误。因为:

(1)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传输错误,当数据m从设备a发出(数据m的校验码为crc1),传输到加密装置。加密装置收到的数据是数据m,对数据m进行加密处理后变成数据n,然后转发到解密装置。解密装置对接收的数据n解密处理后的数据将还原为数据m,当数据m发送到接收端设备b时,由设备b用收到的校验码crc1对数据m进行校验,结果一定是yes;

(2)如果传输过程中发生了传输错误,如发送端→加密装置之间传输错误,当数据m从设备a发出(数据m的校验码为crc1),传输到加密装置,这时加密装置收到的数据已不是数据m(假设错为数据x),进行加密处理后变成数据y,然后转发到解密装置。解密装置对接收的数据y解密处理将不能还原为数据m,只能还原为数据x,解密装置只能将数据x和校验码crc1送给接收端设备b,当设备b用收到的校验码crc1对数据x进行校验,校验结果一定是no;

(3)如果传输过程中发生了传输错误,如加密装置→解密装置之间传输错误,当数据m从设备a发出(数据m的校验码为crc1),传输到加密装置。加密装置收到的数据是数据m,对数据m进行加密处理后变成数据n,然后转发到解密装置。由于加密装置→解密装置之间传输错误,这时解密装置收到的数据已不是数据n(假设错为数据x),对数据x进行解密处理后变成数据y,解密装置只能将数据y和校验码crc1送给接收端设备b,当设备b用收到的校验码crc1对数据y进行校验,校验结果一定是no;

(4)如果传输过程中发生了传输错误,如解密装置→接收端之间传输错误,当数据m从设备a发出(数据m的校验码为crc1),传输到加密装置。加密装置收到的数据是数据m,对数据m进行加密处理后变成数据n,然后转发到解密装置。解密装置对接收的数据n解密处理后的数据将还原为数据m,当数据m发送到接收端设备b时,由于解密装置→接收端之间传输错误,这时接收端设备b收到的数据已不是数据m(假设错为数据x),当设备b用收到的校验码crc1对数据x进行校验,校验结果一定是no;

(5)如果传输过程中发生了传输错误(校验码crc1传输错误),当数据m从设备a发出(数据m的校验码为crc1),经过加密装置、解密装置,送到接收端设备b,数据传输正确,只是校验码crc1传输错误(假设错为校验码crc2),当设备b用收到的校验码crc2对数据m进行校验,校验结果也一定是no。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