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传屏设备通信建立交互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9670发布日期:2019-07-13 09:1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传屏设备通信建立交互方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交互方式,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无线传屏设备之间建立数据连接的交互方式。



背景技术:

无线传屏,是指将一台设备的画面,声音等信息通过wifi等无线的方式传输到另一台设备上并实时显示出来的技术。目前最常见的无线传屏场景是将用户电脑或手机(后续统称用户设备)的画面或/和声音传到智能交互平板、传屏盒子等接收端设备(后续统称接收端设备)。用户电脑上一般会运行一个软件(后续称为发送端软件)用于捕获用户设备上的画面等信息并传输给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上会运行传屏接收端软件用于接受数据并显示出来。在投屏前,发送端软件需要知道将数据传输给哪一个接收端软件,因此会存在和接收端软件进行连接的过程。连接时是需要知道接收端的一些信息,如接收端设备的ip,接收端软件的端口等。因此连接前用户需要将这些信息通过一些方式传递给发送端软件,这个过程一般称之为配对。整个使用过程流程图如图2所示。

其中配对这一步目前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1、将一个硬件配件设备在无线传屏前插入接收端设备的usb接口中,由接收端软件写入配对信息到该硬件设备中,然后再将该硬件设备插入用户电脑,发送端软件读取硬件设备中保存的配对信息读取出来。该方案存在的问题在于用户每次首次使用或前需要将硬件设备插入接收端设备等待配对完成,使用起来较为繁琐。

2、运行在接收端设备上的配对信息展示软件(可能和接收端软件为同一个软件),向接收端软件获取到配对信息后展示在软件界面上。用户需要查看时手动启动或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该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每次投屏前用户均需要去靠近接收端设备然后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

3、和上一方案类似,区别在于配对信息固定显示在接收端设备的屏幕上,用户无需手动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该方案的问题在于配对信息一直显示在接收端设备屏幕上,可能会对传屏画面产生遮挡,影响传屏效果。

4、通过局域网发现服务,如bonjour进行扫描。该方法会通过网络广播的方式去发现当前设备所在的局域网内的其他设备上运行的服务。该方案的问题在于若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不在同一局域网段下将无法发现。

5、接收端软件将配对信息编码成声波信息,然后让接收端设备不断向外发出超声波或次声波,发送端软件捕获到声波后解码出配对信息。该方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持续发出超声波或次声波虽然人耳无法听见,但可能会对人体,其他设备或其他动植物产生影响

②用户设备多种多样,部分设备可能会将这些人耳无法听见的声波过滤,导致无法发送端软件无法捕获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连接稳定迅速的无线传屏设备通信建立交互方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传屏设备通信建立交互方式,无线传屏设备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上设置有声波发生装置,所述接收端设备上安装有声波接收装置,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在发送端设备上运行发送端软件;

步骤二,发送端软件启动后,发送端设备的声波发生装置启动并发出特定声波;

步骤三,接收端设备上运行的接收端软件通过声波接收装置持续采集周围的声波,并判断是否包含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

步骤四,接收端软件采集到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供用户查看;

步骤五,用户将接收端设备屏幕上显示的配对信息输入发送端软件,然后进行连接,传屏;声波发生装置关闭;

步骤六,接收端软件在时间t内没有采集到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或用户传屏开始后,接收端设备关闭或隐藏配对信息展示软件。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用户电脑和/或用户手机。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智能交互平板和/或传屏盒子。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声波发生装置包括用于发送声波的喇叭。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声波接收装置包括用于接收声波的麦克风。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接收端软件上设置有用于设定所述时间t数值的时间输入窗口。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六中,所述时间t不小于10秒且不大于30秒。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五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建立无线传屏的数据连接后,发送端设备关闭所述声波发生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五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上的发送端软件关闭后,发送端设备关闭所述声波发生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接收端设备启动后,自动运行所述接收端软件和所述声波接收装置;所述接收端软件上设置有特定声波频率选择输入窗口。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一种无线传屏设备通信建立交互方式,无线传屏设备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上设置有声波发生装置,所述接收端设备上安装有声波接收装置,包括下述步骤:步骤一,在发送端设备上运行发送端软件;步骤二,发送端软件启动后,发送端设备的声波发生装置启动并发出特定声波;步骤三,接收端设备上运行的接收端软件通过声波接收装置持续采集周围的声波,并判断是否包含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步骤四,接收端软件采集到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供用户查看;步骤五,用户将接收端设备屏幕上显示的配对信息输入发送端软件,然后进行连接,传屏;声波发生装置关闭;步骤六,接收端软件在时间t内没有采集到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或用户传屏开始后,接收端设备关闭或隐藏配对信息展示软件;本技术方案无需额外的硬件设备,也不需要用户手动将硬件设备插入接收端设备进行配对,也无需用户靠近接收端设备,简化了用户操作;避免了配对信息对传屏画面的干扰,避免了网络的限制,能够及时关闭声波发生装置,不会对环境造成干扰,编码难度低,接收端解析成功率和容错率也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无线投屏的基本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无线传屏设备通信建立交互方式,无线传屏设备包括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上设置有声波发生装置,所述接收端设备上安装有声波接收装置,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在发送端设备上运行发送端软件;

步骤二,发送端软件启动后,发送端设备的声波发生装置启动并发出特定声波(0~24khz);

步骤三,接收端设备上运行的接收端软件通过声波接收装置持续采集周围的声波,并判断是否包含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0~24khz);

步骤四,接收端软件采集到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0~24khz),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供用户查看;

步骤五,用户将接收端设备屏幕上显示的配对信息输入发送端软件,然后进行连接,传屏;声波发生装置关闭;

步骤六,接收端软件在时间t内没有采集到发送端设备发出的特定声波(0~24khz)或用户传屏开始后,接收端设备关闭或隐藏配对信息展示软件。

具体地,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用户电脑和/或用户手机。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智能交互平板和/或传屏盒子。所述声波发生装置包括用于发送声波的喇叭。所述声波接收装置包括用于接收声波的麦克风。所述接收端软件上设置有用于设定所述时间t数值的时间输入窗口。在所述步骤六中,所述时间t不小于10秒且不大于30秒。在所述步骤五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建立无线传屏的数据连接后,发送端设备关闭所述声波发生装置。在所述步骤五中,所述发送端设备上的发送端软件关闭后,发送端设备关闭所述声波发生装置。

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接收端设备启动后,自动运行所述接收端软件和所述声波接收装置;所述接收端软件上设置有特定声波频率选择输入窗口。本申请的声波频段可选择0~24khz范围,其中最有效范围是18.75khz~21khz。使用18.75khz~21khz范围的声波时,大部分人听不到,不会影响会场的正常语言沟通;同时该频段对喇叭发音要求较低,降低设备成本。

本技术方案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无需额外的硬件设备,也不需要用户手动将硬件设备插入接收端设备进行配对,简化了用户操作。

本技术方案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通过声波的方式主动通知接收端设备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无需用户离开座位,靠近接收端设备并手动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简化了用户操作。

本技术方案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仅在用户启动了发送端软件时才打开配对信息展示软件,较好的避免了配对信息对传屏画面的干扰。

本技术方案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第四个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没有网络上的限制,更具有普适性。

本技术方案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第五个技术方案,本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避免了持续发出声波对周围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2.原方案接收端设备发出的声波中需要编码一些特定信息,对采集和解码的要求比较高,本方案发出的特定声波无需编码过多信息,编码难度大大降低,接收端解析成功率和容错率也得到了提高。

3.本技术方案硬件较为稳定可控,不会出现用户端多种多样的硬件设备,避免了声波采集时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