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3426457发布日期:2020-12-25 11:56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区块链(blockchain),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

同时,现有的分发技术中,一般都由服务端控制分发的内容,甚至可以人为干涉分发的过程,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因此,现有分发技术存在人为干涉严重的缺陷,也缺少分发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及装置,实现窄边框设计,解决了现有分发技术存在人为干涉严重的缺陷,缺少分发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包括:

设置数据源并生成一与所述数据源绑定的第一区块链地址,所述数据源包括一至多个特征值;

依据所述特征值的数量建立一至多个特征值与理论哈希的对应关系;

依据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向前端所绑定的第二区块链地址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

依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实际哈希对应的特征值,并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方法中,所述设置数据源并生成一与所述数据源绑定的第一区块链地址,包括:

设置包括一至多个所述特征值的数据源;

生成第一区块链地址并将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绑定所述数据源。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方法中,所述依据所述特征值的数量建立一至多个特征值与理论哈希的对应关系,包括:

获取理论哈希中的一至多位理论值,每个所述特征值包括一至多维分别与一至多位理论值对应的子特征;

建立一至多维子特征与一至多位理论值的对应关系。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方法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向前端所绑定的第二区块链地址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及所述第二区块链地址记录到区块链中。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方法中,所述依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实际哈希对应的特征值,并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包括:

实时提取所述实际哈希中的一至多位实际值;

依据所述对应关系查询一至多位所述实际值对应的一至多维子特征;

依据一至多维所述子特征获取特征值;

检测所述特征值是否已经被发送,若是,则重新执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向前端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若否,则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设置数据源并生成一与所述数据源绑定的第一区块链地址,所述数据源包括一至多个特征值;

依据所述特征值的数量建立一至多个特征值与理论哈希的对应关系;

依据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向前端所绑定的第二区块链地址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

依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实际哈希对应的特征值,并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装置中,所述设置数据源并生成一与所述数据源绑定的第一区块链地址,包括:

设置包括一至多个所述特征值的数据源;

生成第一区块链地址并将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绑定所述数据源。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装置中,所述依据所述特征值的数量建立一至多个特征值与理论哈希的对应关系,包括:

获取理论哈希中的一至多位理论值,每个所述特征值包括一至多维分别与一至多位理论值对应的子特征;

建立一至多维子特征与一至多位理论值的对应关系。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装置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向前端所绑定的第二区块链地址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及所述第二区块链地址记录到区块链中。

在本发明所述的分发装置中,所述依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实际哈希对应的特征值,并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包括:

实时提取所述实际哈希中的一至多位实际值;

依据所述对应关系查询一至多位所述实际值对应的一至多维子特征;

依据一至多维所述子特征获取特征值;

检测所述特征值是否已经被发送,若是,则重新执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向前端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若否,则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将分发技术应用于区块链技术中,可以使分发过程完全随机并且可追溯,而且不受人为干涉。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的流程图,该分发方法包括步骤s1-s4:

s1、设置数据源并生成一与所述数据源绑定的第一区块链地址,所述数据源包括一至多个特征值;步骤s1包括步骤s11-s12:

s11、设置包括一至多个所述特征值的数据源;在棋牌类的网络游戏中,一般都涉及棋牌分发的过程,由此为例,该步骤中的数据源即为牌堆,牌堆中的黑桃、红桃、梅花及方块的1-10、j、q、k在网络中所传递的值即为特征值。

s12、生成第一区块链地址并将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绑定所述数据源。例如:牌堆中的黑桃、红桃、梅花及方块的1-10、j、q、k需要存储起来,以代表是否有被分发以及何时分发等属性信息。将发牌应用到区块链技术中则需要生成区块链地址与牌堆或者牌局绑定。

s2、依据所述特征值的数量建立一至多个特征值与理论哈希的对应关系;步骤s2包括步骤s21-s22:

s21、获取理论哈希中的一至多位理论值,每个所述特征值包括一至多维分别与一至多位理论值对应的子特征;由于未分发前并没有产生实际的哈希,因此预设的对应关系所涉及的为理论哈希。该步骤对应的一个实施例可参见图2,每个特征值包括一至多维子特征,如红桃k,第一维子特征为红桃,第二维子特征为k。而理论哈希中的对应的两位理论值分别为倒数第二位及最后一位,如最后一位为数字5-8时代表红桃,倒数第二位为c时代表k。

s22、建立一至多维子特征与一至多位理论值的对应关系。

s3、依据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向前端所绑定的第二区块链地址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该步骤中,还将所述第一区块链地址及所述第二区块链地址记录到区块链中。前端及为客户前端,客户收到牌时应当通过第二区块链地址接收。

s4、依据所述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实际哈希对应的特征值,并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步骤s4包括步骤s41-s44:

s41、实时提取所述实际哈希中的一至多位实际值;当实际产生哈希时,即可按照上述方法提取实际值,如提取实际哈希中的倒数第二位及最后一位。

s42、依据所述对应关系查询一至多位所述实际值对应的一至多维子特征;例如:根据实际哈希中的倒数第二位及最后一位查询子特征。

s43、依据一至多维所述子特征获取特征值;例如:如黑桃q,实际哈希的倒数第二位为1-4且最后一位为b时,既可查询到该实际哈希实际对应的牌为黑桃q。

s44、检测所述特征值是否已经被发送,若是,则重新执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向前端转账,并获取该笔转账的实际哈希,若否,则将所获取的特征值发送至所述前端。由于实际哈希在查询时可能会查询到重复的,也就是已经被分发过的特征值,因此为确保每次的特征值都不一样且唯一,需要设置该判断步骤。

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以发牌为例,具体的,该分发方法包括步骤s1-s13:

s1、开始游戏,前端请求配置接口,传入牌副数量,即配置本局游戏采用几副牌进行游戏。

s2、生成一个新的区块链地址,每一个牌局都会生成一个全新的唯一的区块链地址,作为牌局的标识,同时将牌副数量存储起来。

s3、将区块链地址返回给前端。

s4、前端接收并绑定该区块链地址。

s5、前端请求发牌接口,传入所述区块链地址。

s6、根据传入的区块链地址,获取牌副数量。

s7、向前端绑定的区块链地址进行转账。

s8、依据所述转账行为获得转账哈希,哈希为十六进制数,由0-9,a-f组成。

s9、获取哈希的最后一位值,根据值确定花色,规则如下:

s10、获取哈希的第1+n位值,得出牌点。n初始值为0,在一次发牌动作中,该步骤每执行一次则n加1。规则如下:

当第1+n位值为d、e时,且哈希的最后一位值为1、5、9、c时,则牌点结果分别为大王、小王,其他情况则为空牌点。

因此,上述特征值与哈希值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当出现空牌点时,跳转到s11-2。

s11、根据牌副数结合已发的牌,判断牌点及花色是否有效,有效则跳转到s11-1,无效则跳转到s11-2。

s11-1、记录本次发牌的牌点及花色。

s11-2、判断当前哈希值是否已取完,未取完,则跳转到s10,已取完,则跳转到s7。

如此即可保证每一张牌发放的概率都是一致的,根据不同的牌型或者需求也可以将上述表格进行修改以保证每张牌的发放概率一致。

s12、返回本次发牌的花色及牌点。

s13、前端展示本次发牌结果。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发装置,包括处理器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处理器可执行上述分发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