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系统、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17126发布日期:2020-03-17 20:0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系统、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网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系统、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智能终端的使用在用户的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失的一环。通常用户对智能终端的使用将借助于智能终端具有的与外部交互功能,来向外发送数据或自外部接收数据。在数据交互过程中,数据均将包括源地址(源ip)和目的地址(ip)信息,上述两者是表明网络数据身份的重要属性,其中源ip为智能终端本机的ip,目的ip则根据智能终端内应用程序具体应用时,网络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在网络交互中,具有不同的交互策略。网络通路上的策略通常都是对端目标识别划分的,若可识别出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ip地址,就可以在网络通路上以不同应用程序的网路数据为策略,实施基于不同应用程序的网络策略,从而可以更准确的制定出更加符合用户体验需求的网络策略。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对端目的地址获取和识别的方法,可识别每一应用程序对外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以根据不同的对端指定不同的网络策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系统、方法、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快速识别对端目的地址,并根据上报的目的地址,以不同分类规则指定不同网络策略。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方法,

智能终端内安装应用程序时,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智能终端向应用程序分配的用户识别uid;

当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交互时,抓取包含用户识别uid的数据包;

解析数据包,并自数据包中提取具有用户识别uid的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

建立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将所提取的目的地址以一预设规则存入队列。

优选地,智能终端内安装应用程序时,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智能终端向应用程序分配的用户识别uid的步骤包括:

智能终端内安装应用程序时,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管理模块分配用户标识uid至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向外部网络发送数据时,数据包含记载有用户标识uid的标签。

优选地,当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交互时,抓取包含用户识别uid的数据包的步骤包括:

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交互;

在交互通路上,检测每一交互的数据包的用户标识uid;

将检测的用户标识uid与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的用户识别uid比较,当检测的用户标识uid与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的用户识别uid匹配时,抓取出匹配的用户识别uid对应的数据包。

优选地,解析数据包,并自数据包中提取具有用户识别uid的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的步骤包括:

解析所抓取的数据包;

提取数据包中包含目的地址的标签;

解析标签,以获取具有用户识别uid的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

优选地,建立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将所提取的目的地址以一预设规则存入队列的步骤包括:

创建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

建立至少一个用于对目的地址提取条件的预设规则;

基于预设规则,将符合预设规则的目的地址存入队列;

将队列的改变信息发送至与预设规则关联的兴趣模块。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系统,系统包括:

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安装在智能终端内的应用程序所分配的用户识别uid;

抓取模块,与一通信模块连接,当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交互时,抓取通信模块所交互的包含用户识别uid的数据包;

解析模块,获取数据包并解析,以自数据包中提取具有用户识别uid的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

维护模块,建立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将所提取的目的地址以一预设规则存入队列。

优选地,维护模块包括:

创建单元,创建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

规则建立单元,建立至少一个用于对目的地址提取条件的预设规则;

存储单元,基于预设规则,将符合预设规则的目的地址存入队列;

交互单元,将队列的改变信息发送至与预设规则关联的兴趣模块。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内置有如上所述的系统。

本发明又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根据新型的目的地址筛选规则,可快速且准确地获取特定应用程序的对端ip;

2.基于目的地址的设定维护规则及用户要求,可制定不同的网络通信策略。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符合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中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点。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参阅图1,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s100:智能终端内安装应用程序时,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智能终端向应用程序分配的用户识别uid

用户使用智能终端时,根据自身需求安装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如需要使用通信社交类应用程序时,可安装如微信、qq等应用程序,如需要使用音视频应用程序时,可安装如优酷等应用程序,如需要进行娱乐时,可安装各游戏类应用程序。在智能终端安装应用程序时,智能终端的用户空间(除系统内核程序外的应用程序运行的环境)内的应用程序管理模块将向该应用程序分配一唯一的用户识别uid。可以理解的是,安装不同应用程序时,所分配的用户识别uid是唯一且不重复的,也就是说每一应用程序对应有一用户识别uid。当该应用程序向外发送数据时,所有数据均会被打上用户识别uid的标签,或者可说,每一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包中,将封装有用户识别uid的文本。

参阅图2,更具体地,步骤s100包括:

s110:智能终端内安装应用程序时,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管理模块分配用户标识uid至应用程序;

s120:应用程序向外部网络发送数据时,数据包含记载有用户标识uid的标签

通过步骤s110和s120的执行,所有应用程序或特定应用程序所发送的数据包包括用户识别uid。

s200:当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交互时,抓取包含用户识别uid的数据包

智能终端使用时,根据用户的操作,触发了某一或某些应用程序,在这些应用程序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智能终端的天线模块与应用程序的外部服务器基于外部网络交互通信,即发送数据外部服务器或自外部服务器接收数据。在数据的交互过程中,对于每一发出的数据包作抓取。具体地,智能终端内预设有一定的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可在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交互时,从智能终端的内核网络协议栈中,或是从应用程序管理模块的上下文中抓取各数据包,且从所有数据包中筛选某一或某些应用程序所持有的用户识别uid所对应的数据包。例如,对于应用程序a而言,其具有用户识别uid-a,抓取所有数据包后将分析数据包内的用户识别uid,有哪些数据包的用户识别uid匹配用户识别uid-a,所匹配下,筛选出指定用户识别uid-a所对应的数据包。

s300:解析数据包,并自数据包中提取具有用户识别uid的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

由于抓取的数据包为应用程序发出,而形成数据包时,应用程序需要将请求的数据、本地形成的数据等随同外部服务器的ip地址,即对端目的地址均将包含在数据包内,因此,步骤s300中,将自数据包中提取对端目的地址。具体地,内核网络协议栈中创建有新规则,基于新规则,将对数据包作解析,获取数据包内的目的地址。可以理解的是,智能终端所安装的操作系统的网络数据处理框架本身用于在网络通路上筛选数据包和处理数据包,通过本发明的原则,创建了筛选规则,基于筛选规则,便可获取数据包内的目的地址。

s400:建立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将所提取的目的地址以一预设规则存入队列

同样地,网络数据处理框架内创建有处理规则,基于处理规则,建立有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所有或部分的目的地址可存储队列。当需要将所有目的地址存入队列时,可不设规则,或设有一预设规则,该预设规则内不具有限制条件;而当需要将部分目的地址存入队列时,也可设有一预设规则,基于预设规则,筛选部分目的地址存入队列。

当筛选后的目的地址存入队列后,针对同一目的地址的使用习惯,例如每天固定时间内目的地址被触发次数较多时,可预先在该固定时间前预留出网络通路,供后续使用。此外,也可设定其他网络策略,以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为用户使用智能终端提供更佳的体验。例如,获取指定的应用程序向外发送数据的对端目的地址后,可预先知晓对端的网络身份,可应用在智能终端内部发送数据时的加密策略(如是否加密)、智能终端内部发送数据时的优先级选择(发送重要数据的目的地址具有更高的带宽占有率)、识别应用程序的真伪(如更新后的应用程序在发送数据时目的地址是否有变更)等,在应用程序的通信过程、使用过程、权限设置过程中,均可对对端目的地址的不同分配不同的配置。

继续参阅图2,更具体地,步骤s200包括:

s210:在交互通路上,检测每一交互的数据包的用户标识uid;

s220:将检测的用户标识uid与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的用户识别uid比较,可以理解的是,应用程序的用户识别uid本身为应用程序管理模块所分配,当检测的用户标识uid与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的用户识别uid匹配时,抓取出匹配的用户识别uid对应的数据包。

更优选地,步骤s300包括:

s310:解析所抓取的数据包;

s320:提取数据包中包含目的地址的标签,由于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了自身所属的用户识别uid,在网络通路上作检查时,便可根据所筛选的数据包内的目的地址所提取;

s330:解析标签,以获取具有用户识别uid的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

更优选地,步骤s400包括:

s410:创建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通过基于该预设长度,可保存若干个目的地址

s420:对于队列建立及维护时,建立至少一个用于对目的地址提取条件的预设规则,例如该应用程序使用最为频繁的目的地址,反映了应用程序服务器端主要使用的目的地址,再如应用程序最近(一周内、一月内)常使用的目的地址,反应用程序服务器端的最新使用的目的地址等;

s430:基于预设规则,将符合预设规则的目的地址存入队列;

s440:可以理解的是,预设规则可反复更新、修改、删除及建议,每次预设规则更新时,该改变信息将发送至感兴趣的模块,如智能终端的芯片、通信模块等与预设规则关联的兴趣模块。具体地,新的目的地址加入到队列内,或是队列的预设长度已满时,都需要通过专门网络通路将队列信息传输至用户空间,用户空间接收到队列信息后,便实现了正式获取到应用程序的对端目的地址。

参阅图3,本发明还公布公开了一种获取应用程序对端目的地址的系统,包括:

应用程序管理模块,获取安装在智能终端内的应用程序所分配的用户识别uid;

抓取模块,与一通信模块连接,当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交互时,抓取通信模块所交互的包含用户识别uid的数据包;

解析模块,获取数据包并解析,以自数据包中提取具有用户识别uid的应用程序所交互的对端的目的地址;

维护模块,建立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将所提取的目的地址以一预设规则存入队列。

优选地,维护模块包括:创建单元,创建一具有预设长度的队列;规则建立单元,建立至少一个用于对目的地址提取条件的预设规则;存储单元,基于预设规则,将符合预设规则的目的地址存入队列;交互单元,将队列的改变信息发送至与预设规则关联的兴趣模块。

具有上述系统,可集成在智能终端内。或根据上述方法,形成有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智能终端运行计算机程序时,将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方法。

智能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智能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智能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