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0490744发布日期:2020-04-21 22:01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的用户体验,增强数据传输稳定性,引入显示拥塞通知(explicitcongestionnotification,ecn)机制来指示ue和基站之间的空口链路的拥塞状态。但是在双连接场景中,采用该ecn机制,不能对ue的空口链路的拥塞状态进行明确的判定。

如何对双连接场景中空口链路的拥塞状态进行明确的判定和相应的处理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及装置,可以对双连接场景中空口链路的拥塞状态进行明确的判定和相应的处理。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利用通信模块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利用通信接口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所述判定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耦合,使得所述判定装置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系统,所述判定系统包括判定装置,所述判定装置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的接收情况,来明确判定双连接场景下的用户设备的上下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了拥塞,以方便后续根据用户设备上下行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反馈相应的响应信息,调整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化网络功能,提高ecn机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ip头的格式;

图2为ecn机制在ip层修改的示意图;

图3为ip层中ecn机制的三种情况示意图;

图4为tcp头的格式;

图5为ecn机制在tcp层修改的示意图;

图6为下行通信链路的系统架构图;

图7为上行通信链路的系统架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的系统架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的系统架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的系统架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及上述附图中的属于“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更好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及装置,对本申请涉及到的技术用语进行解释,具体如下:

(1)ecn机制

目前利用ecn机制确定和传递拥塞状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若pdcpsdu(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servicedataunit,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的服务数据单元)具有两个ect(支持ecn的传输,ecn使能的传输)codepoint(代码点)之一且经历拥塞时,由基站将pdcpsdu置ce(congestionexperienced,遇到拥塞)位。

第二方面:将pdcpsdu中ip(internetprotocol,网络协议)头的ecnbit(ecn字段)复制到rlcsdu(radiolinkcontrol-servicedataunit,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服务数据单元)头中,在rlc(radiolink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对相应rlcpdu(radiolinkcontrol-protocoldataunit,无线链路控制层的协议数据单元)进行ecn字段的修改和拥塞指示。

第三方面:通过rlccontrolpdu(radiolinkcontrol-controlprotocoldataunit,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或macce(mediumaccesscontrol-congestionexperienced,媒体访问控制层拥塞)位指示接收端拥塞,接收端将拥塞指示(处理后)向上转发至ip层,ip层对数据包进行ecn置位并交由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层处理。

其中,图1为ip头的格式,请参见图1,ip头包括:

4位版本号,用于指示ip数据报使用的ip协议版本;其中,相互通信的两个设备所用的ip协议版本必须相同;

4位首部长度,用于表示ip协议报头的长度,单位是32位字节;

8位服务类型,所述8位服务类型包括3位优先权字段、1位保留位和4位服务类型字段;其中,4位服务类型字段分别用于表示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成本,且4位服务类型字段之间相互冲突,一次只能将其中一位置1;

16位数据报总长,用于表示整个报文(报头和数据)的长度,单位是字节。当ip报文被分片之后,每个分片中该字段的值为该分片的总长(分片的首部长度和分片的数据长度);

16位标识位,用于表示唯一标识主机发送的ip报文;其中,若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则被分片的报文字段是相同的,在ip层的存储器中会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加1,并把计数器值赋给该16位标识位;

3位标志位,所述3位标志位包括1位保留位、1位“禁止分片”(nf)标志位和1位“更多分片”(mf)标志位;其中,nf标志位用于指示当ip报文的长度超过数据链路层协议要求的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transmissionunit,mtu)时,就要进行分片,即nf标志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ip报文就会被丢弃,nf标志位置为0,表示可以分片;mf标志位用于当ip报文被分片之后,如果是最后一个分片,则将mf标志位置为0,否则将mf标志位置为1;

13位片偏移,用于表示分片后的ip报文相对于原ip报文起始位置的偏移量,其中,实际的偏移量是:这13位表示的数字乘8后而得;因此除了最后一个分片,其他分片的长度都是8的整数倍;

8位生存时间,用于表示报文达到目的地址的最大报文跳数;

8位协议号,用于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例如:tcp协议或udp协议等;

16位校验和,用于使用crc校验,检查报文头部是否破坏,不包括数据部分;每经过一个节点,都要检验一下校验和;

32位源ip地址,用于表示数据报的源主机ip地址;

32位目的ip地址,用于表示数据报的目的主机ip地址;

选项,用于在ip头部大小不够用时,在选项处进行内存的申请。

如图2所示,ecn机制在ip层的修改包括:ecn将ip头的8位服务类型字段中第7和8bit的res字段重新定义为ecn字段。如图3所示,ip层中ecn机制有以下三种情况:

情况一:当拥塞发生时,ecn字段=00,表示该报文不支持ecn,走原有普通非ecn流程,即进行过载丢包。

情况二:当拥塞发生时,ecn字段=01或ecn字段=10,则将ecn字段修改为ecn字段=11,并继续转发流程。

情况三:当拥塞发生时,ecn字段=11,则继续转发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与不支持ecn报文的公平性,在队列超过一定长度时,需要考虑对支持ecn报文的丢弃。

图4为tcp头的格式,请参见图4,tcp头包括:

16位的源端口号,用于表示发送方数据是由上层的哪个应用进程交付下来的;

16位的目的端口号,用于表示数据要交付给接收方的哪个应用进程;

32位的序号和32位的确认序号,用于保证请求和应答;按序到达;重传机制;批量的高效率发送;

4位的首部长度:表示tcp的协议报头有多少个32位(或多少个4字节);

保留6位,是为拓展性能保留的位;

6个标志位,所述6个标志位包括urg(紧急标志位)、ack(确认标志位)、psh(推位标志位)、pst(复位标志位)和syn(同步标志位);其中,urg,用于表示紧急指针是否有效,该位为1说明有效;ack一般在数据进行通信的过程中一直有效即一直为1;psh,用于催促接收方赶紧将接受缓冲区中的数据读走,即当接收方的接受缓冲区满的时候,发送方会向接收方发送携带该标志位(将该标志位设置为1)的报文段;pst,用于当一方需要重新建立连接时,会将携带该标志位(将该标志位设置为1)的报文段发送给对方,携带该标志位的报文段称为复位报文段;syn,用于当一方请求连接时,会将携带该标志位的同步报文段发送给对方;fin,用于当一方要断开连接时,会将携带该标志位的结束报文段发送给对方;

16位的窗口大小,用于发送端发送报文时,将自己的接收缓冲区还有多大的内存填充在该位置;

16位的校验和,用于发送端填充,接收端校验;校验不通过,则认为数据有问题;

16位的紧急指针,用于表示哪部分数据是紧急数据,是需要被优先发送的。

要配合urg才有效;

40字节的选项,用于当20字节的头部大小不够用时,就在该处进行内存的申请。

如图5所示,ecn机制在tcp层的修改包括:ecn将tcp头部的bit8和bit9的res字段(保留6位字段中的最后两位)修改为cwr(congestionwindowreduce,拥塞窗口减少)标志位和ece(ecn-echo,显示拥塞提醒回应)标志位,将bit7(保留6位字段中的第4位)修改为ns(随机和,实验性添加,防止数据包标记被意外或恶意改动)标志位。其中,tcp层对ecn机制的响应如下:

首先,在tcp接收端收到ip头中的ecn=11时,在回复ack(acknowledgementsignal,确认信号)时将ecebit置1,并在后续的ack中均将ecebit置1。

然后,当tcp发送端收到ece置1的ack报文时,调整发送速率,并在发送下一个报文时,将tcp头的cwr位(cwr标志位)置1。

然后,在tcp接收端收到cwr置1的报文时,后续的ack信号中tcp头的ece将不再置1,直到再次收到ip头中的ecn=11时,重复上述过程。

前述ecn机制不能对双连接场景中的空口链路的拥塞状态进行明确的判断。

(2)下行通信链路和上行通信链路

数据由发送端设备经过基站发送给接收端设备。如图6所示,当用户设备601是接收端设备,服务器602是发送端设备,数据由服务器602经过核心网和/或路由604以及基站603发送给用户设备601时,基站603与用户设备601之间的通信链路是下行通信链路。所述服务器602还可替换为掌上电脑、移动设备等。

如图7所示,当用户设备701是发送端设备,服务器702是接收端设备,数据由用户设备701经过核心网和/或路由704以及基站703发送给服务器702时,用户设备701与基站703之间的通信链路是上行通信链路。所述服务器702还可替换掌上电脑、移动设备等。

为了更好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拥塞确定方法及其装置,对本申请涉及的系统架构进行介绍。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的系统架构图。该系统可以不限于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的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the4thgeneration,4g)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the5thgeneration,5g)系统以及新空口(nr)系统等。该系统可包括:用户设备801、第一基站802、第二基站803和第二设备804。图11示出了用户设备801与第一基站802通信,用户设备801与第二基站803通信,第一基站802与第二设备804通信,以及第二基站803与第一基站802通信的情况,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实际应用中,一个用户设备801可以与多个基站进行通信。其中,第一基站802可以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805与第二设备804通信,第二基站803可以通过xn接口或者x2接口与第一基站802通信。

用户设备801可以分布在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静止的,例如台式电脑、固定的大型计算机等,也可以是移动的,例如移动设备、移动台(mobilestation)、移动单元(mobileunit)、m2m终端、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等。用户设备801可以是用户设备804的通信链路中的接收端设备,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

第一基站802和第二基站803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nodeb,enodeb),也可以是4g(the4thgenera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5g(the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新空口(nr)系统中的基站。另外,基站也可以为接入点(accesspoint,ap)、传输节点(transmissionpoint,trp)、集中单元或其他网络实体,并且可以包括以上网络实体的功能中的一些或所有功能。

第二设备804可以是服务器、掌上电脑、移动设备等,第二设备804可以是用户设备801的通信链路中的接收端设备,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的系统架构图。该系统可以不限于长期演进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新空口系统等。该系统可包括:用户设备901、集中单元cu(centralizedunit)902、第一分布单元du(distributedunit)1903、第二分布单元du2904和第二设备905;其中,集中单元cu902为第三基站906的集中单元、第一分布单元du1903和第二分布单元du2904为第三基站906的分布单元。图9示出了用户设备901与第一分布单元du1903通信,用户设备901与第二分布单元du2904通信,第一分布单元du1903与集中单元cu902通信,第二分布单元du2904与集中单元cu902通信,以及第二设备905与第三基站906通信的情况,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实际应用中,一个用户设备901可以与多个分布单元进行通信,一个cu可以与多个du进行通信。其中,第三基站906可以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907与第二设备905通信,即集中单元cu902可以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907与第二设备905通信;第一分布单元du1903可以通过gtp-u的f1接口与集中单元cu902通信,第二分布单元du2904可以通过gtp-u的f1接口与集中单元cu902通信。

用户设备901可以分布在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静止的,例如台式电脑、固定的大型计算机等,也可以是移动的,例如移动设备、移动台、移动单元、m2m终端、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等。用户设备901可以是用户设备905的通信链路中的接收端设备,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

第二设备905可以是服务器、掌上电脑、移动设备等,第二设备905可以是用户设备901的通信链路中的接收端设备,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

第三基站906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也可以是4g系统、5g系统、新空口系统中的基站。另外,基站也可以为接入点、传输节点、集中单元或其他网络实体,并且可以包括以上网络实体的功能中的一些或所有功能。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的系统架构图。该系统可以不限于长期演进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新空口(nr)系统等。该系统可包括:用户设备1001、集中单元cu1002、第一分布单元du11003第二分布单元du21004和第二设备1005;其中,集中单元cu1002为第四基站1006的集中单元,第一分布单元du11003为第四基站1006的分布单元,第二分布单元du21004为第五基站1007的分布单元du。图10示出了用户设备1001与第一分布单元du11003通信,用户设备1001与第二分布单元du21004通信,第一分布单元du11003与集中单元cu1002通信,第二分布单元du21004与集中单元cu1002通信,以及第二设备1005与第四基站1006通信的情况,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实际应用中,一个用户设备1001可以与多个分布单元进行通信,一个cu可以与多个du进行通信。第四基站1006可以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1008与第二设备1005通信,即集中单元cu1002可以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1008与第二设备1005通信;第四基站1006可以通过xn接口或者x2接口与第五基站1007通信。

用户设备1001可以分布在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是静止的,例如台式电脑、固定的大型计算机等,也可以是移动的,例如移动设备、移动台、移动单元、m2m终端、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等。用户设备1001可以是用户设备1001的通信链路中的接收端设备,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

第二设备1005可以是服务器、掌上电脑、移动设备等,第二设备1005可以是用户设备1001的通信链路中的接收端设备,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

第四基站1006和第五基站1007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也可以是4g系统、5g系统、新空口系统中的基站。另外,基站也可以为接入点、传输节点、集中单元或其他网络实体,并且可以包括以上网络实体的功能中的一些或所有功能。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如图1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s1101:第一设备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下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一设备为用户设备;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s1102: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其中,若第一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则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若第一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且未接收到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则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未处于拥塞状态;若第一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且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则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未处于拥塞状态;若第一设备未接收到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则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未处于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pdcp层,所述第一设备的pdcp层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第一设备还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一设备传输的拥塞数据包,以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

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一设备传输的拥塞数据包,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将所述第一设备传输的拥塞数据包的ecn字段置为ce。

在图11描述的方法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的接收情况,来明确判断双连接场景下的用户设备的上下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了拥塞,以方便后续根据用户设备上下行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反馈相应的响应信息,调整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化网络功能,提高ecn机制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所述方法的应用场景参见图8示出的通信框架,当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下行通信链路时,所述第一设备为用户设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一基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二基站,所述用户设备为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发送端设备。如图1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s1201:第一基站检测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第二基站检测所述第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

s1202:若第一基站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一拥塞指示信息;

若第二基站检测到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s1203:第一基站将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第二基站将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可承载于目标控制信令;其中,所述目标控制信令为rlccontrolpdu或者macce。

所述第一基站可通过目标控制信令承载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将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所述第二基站可通过目标控制信令承载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将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

s1204:用户设备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pdcp层,用户设备的pdcp层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s1205: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的具体判定方法参见图11描述的方法,在此不赘述。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的pdcp层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s1206:用户设备根据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其中,第一响应信息用于向第二设备反馈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信息。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用户设备还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用户设备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用户设备传输的拥塞数据包,以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即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将所述用户设备传输的拥塞数据包的ecn字段置为ce。

具体地,在数据传输协议中,用户设备还包括ip层和tcp层;用户设备的pdcp层向用户设备的ip层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请参见图1至图3,用户设备的ip层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将数据包ip头的ecn字段置为ce,得到承载第一指示信息的拥塞数据包;用户设备将拥塞数据包从用户设备的ip层传递到用户设备的tcp层;请参见图4和图5,用户设备的tcp层根据拥塞数据包,执行ecn响应,生成第一响应信息,例如:ack信号;用户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响应信息。

s1207:第二设备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后,对第一响应消息作出反应,调整数据发送速率。

在图12描述的方法中,用户设备根据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的接收情况,来明确判定双连接场景下的用户设备的下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了拥塞,以方便后续根据用户设备下行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反馈相应的响应信息,调整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化网络功能,提高ecn机制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所述方法的应用场景参见图8示出的通信框架,当所述第一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时,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一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一基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二基站,所述用户设备为发送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对应drb的网络侧的pdcp实体位于第一通信单元,即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对应drb的网络侧的pdcp实体位于第一基站。如图1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s1301:第一基站检测用户设备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

第二基站检测用户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

s1302:若第一基站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一拥塞指示信息;若第二基站检测到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s1303:第二基站将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二基站可通过x2或xn接口将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

s1304:第一基站接收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的pdcp层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s1305: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的具体判定方法参见图11描述的方法,在此不赘述。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的pdcp层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基站还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一基站传输的拥塞数据包,以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即第一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将所述第一基站pdcpsdu的ecn字段置为ce,得到拥塞数据包。

s1306:第一基站向第二设备发送承载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拥塞数据包。

其中,第一基站可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将承载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拥塞数据包转发给第二设备。

s1307: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设备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

其中,第二设备根据拥塞数据包,执行ecn响应,生成第二响应信息,例如:ack信号;第二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

s1308:用户设备收到第二响应信息后,对第二响应消息作出反应,调整数据发送速率。

在图13描述的方法中,第一基站根据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的接收情况,来明确判定双连接场景下的用户设备的上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了拥塞,以方便后续根据用户设备上行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反馈相应的响应信息,调整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化网络功能,提高ecn机制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14,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所述方法的应用场景参见图9示出的通信框架,当所述第一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时,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一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和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所述用户设备为发送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如图1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s1401: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检测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

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检测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

s1402:若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一拥塞指示信息;若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检测到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s1403: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将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

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将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通过gtp-u的f1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通过gtp-u的f1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所述集中单元cu,用于实现物理最底层到最上层的数据封装和发送。所述第三基站包括pdcp层,所述第三基站的pdcp层位于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

s1404: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具体地,位于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的pdcp层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s1405: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的具体判定方法参见图11描述的方法,在此不赘述。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位于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内的pdcp层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第三基站还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第三基站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第三基站传输的拥塞数据包,以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即第三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将所述第三基站pdcpsdu的ecn字段置为ce,得到拥塞数据包。

s1406: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向第二设备发送承载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拥塞数据包。

其中,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可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将拥塞数据包转发给第二设备。

s1407: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设备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

其中,第二设备根据拥塞数据包,执行ecn响应,生成第二响应信息,例如:ack信号;第二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

s1408:用户设备收到第二响应信息后,对第二响应消息作出反应,调整数据发送速率。

在图14描述的方法中,第三基站根据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的接收情况,来明确判定双连接场景下的用户设备的上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了拥塞,以方便后续根据用户设备上行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反馈相应的响应信息,调整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化网络功能,提高ecn机制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15,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者存储介质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所述方法的应用场景参见图10示出的通信框架,当所述第一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时,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一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和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所述用户设备为发送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对应drb的网络侧的pdcp实体位于第一通信单元,即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对应drb的网络侧的pdcp实体位于第四基站。如图15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s1501: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检测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

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检测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拥塞。

s1502:若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检测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一拥塞指示信息;若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检测到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则生成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s1503: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将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

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将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发送给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

其中,所述集中单元cu用于实现物理最底层到最上层的数据封装和发送。所述第四基站的pdcp层位于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

s1504: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具体地,位于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的pdcp层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

s1505: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的具体判定方法参见图11描述的方法,在此不赘述。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位于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内的pdcp层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判定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第四基站还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第四基站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第四基站传输的拥塞数据包,以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即第四基站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将所述第四基站pdcpsdu的ecn字段置为ce,得到拥塞数据包。

s1506: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向第二设备发送承载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拥塞数据包。

其中,第四基站的集中单元cu可通过核心网和/或路由将拥塞数据包转发给第二设备。

s1507: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所述第二响应信息用于通知所述用户设备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

其中,第二设备根据拥塞数据包,执行ecn响应,生成第二响应信息,例如:ack信号;第二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响应信息。

s1508:用户设备收到第二响应信息后,对所述第二响应消息作出响应,调整数据发送速率。

在图15描述的方法中,第四基站根据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的接收情况,来明确判定双连接场景下的用户设备的上行通信链路是否发生了拥塞,以方便后续根据用户设备上行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反馈相应的响应信息,调整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化网络功能,提高ecn机制的稳定性。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与终端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例如芯片或处理器等)。数据传输装置还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与网络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例如芯片或处理器等)。

参见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包括处理模块1601和通信模块1602,

所述处理模块1601,用于利用通信模块1602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判定装置为所述用户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16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判定装置传输的拥塞数据包,以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160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将所述判定装置传输的拥塞数据包的ecn字段置为ce。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对应drb的网络侧的pdcp实体位于第一通信单元。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下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可承载于目标控制信令;

其中,所述目标控制信令为rlccontrolpdu或者macce。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一基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二基站。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和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通过gtp-u的f1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通过gtp-u的f1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和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

其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通过x2或xn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参见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包括处理器1701和通信接口1702,

所述处理器1701,用于利用通信接口1702接收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第二拥塞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与第二通信单元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判定装置为所述用户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的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7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承载于所述判定装置传输的拥塞数据包,以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处于拥塞状态。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70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将所述判定装置传输的拥塞数据包的ecn字段置为ce。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对应drb的网络侧的pdcp实体位于第一通信单元。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下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可承载于目标控制信令;

其中,所述目标控制信令为rlccontrolpdu或者macce。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一基站,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二基站。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和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

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三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通过gtp-u的f1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三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通过gtp-u的f1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三基站的集中单元cu。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为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和集中单元cu,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为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

其中,所述第一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四基站的第一分布单元du1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五基站的第二分布单元du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发生了拥塞。

一种实施例方式中,若所述用户设备的通信链路为上行通信链路,则所述第二拥塞指示信息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通过x2或xn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一通信单元。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所述判定装置,可以实现图11所述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装置,所述判定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耦合,使得所述判定装置执行图11所述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11所述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既可以包括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内置存储介质,当然也可以包括数据传输装置所支持的扩展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一条或一条以上的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等。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11所述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系统,所述判定系统包括判定装置,所述判定装置用于实现图11所述双连接场景下空口拥塞状态的判定方法。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