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4225发布日期:2019-12-03 18:41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手机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套,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是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用充电线连接,其优点是充电效率高,但缺点每次使用时必须将充电线末端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内,充电完毕后再拔出,使用不方便;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虽然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无需充电线连接,但存在成本高、充电效率低、手机内置的接收线圈发热导致手机整体温升过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近距离电磁无线充电中存在的成本高、发热量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成本低、发热量小、使用方便的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套,包括设有手机容置腔的塑料本体,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分别正对所述手机的正输入电极和负输入电极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表面分别覆盖有正导电薄膜和负导电薄膜,所述正、负导电薄膜的外侧分别延伸到所述本体下侧与所述本体外底部之间的交汇处,所述正、负导电薄膜的外侧分别与充电架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相配。使用时将手机装入所述本体的容置腔内,在塑料本体的弹力作用下正负导电薄膜位于第一凸起部的表面和第二凸起部的表面分别紧压住手机上的正负输入电极,此时再将装入了手机后的手机套放入充电架上,充电架上正、负输出电极上的电力分别通过本体上的正、负导电薄膜输送到手机上的正、负输入电极后送入手机内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正、负导电薄膜是电镀在所述本体表面的金属电镀层;该金属电镀层可以是采用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塑料电镀工艺进行局部电镀,也可以先在本体对应位置处涂覆一层导电漆后再进行水电镀,后一电镀方法也就是在所述金属电镀层与所述本体之间设有一层导电漆。

所述正、负导电薄膜是涂覆在所述本体表面的导电漆。

所述导电漆是导电银漆或导电铜漆或导电碳黑。

所述手机上的正输入电极和负输入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手机的背部或设置在所述手机的背部与下侧的交汇处。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装入手机后的手机套直接放在手机充电架上即可实现对手机进行接触式无线充电,使用极之方便而且这种充电方式没有电磁线圈的发热,充电效率和充电电流与直充一样,与电磁式无线充电方案相比具有成本低、发热量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套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与图1中的手机套相配的手机背部方向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图2中的手机装入图1中的手机套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中删除了正导电薄膜后的示意图。

图6是将图3中的本体剖切后其内部与手机之间的内部相对位置侧视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7中删除了正导电薄膜后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充电架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将图3中装入了手机后的手机套放在图9所示的充电架上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本体,11、容置腔,31、正导电薄膜,32、负导电薄膜,21、正输入电极,22、负输入电极,23、背部,24、充电插孔,2、手机,321、负导电薄膜外侧,311、正导电薄膜外侧,312、导电触头,301、第一凸起部,41、正输出电极,42、负输出电极,43、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套的立体外观图,在塑料材质注射成型的本体1上设有手机容置腔11;见图2,是与图1中的手机套相配的手机背部方向的立体外观图,从图2中可见手机背部与下部的交汇处分别设有外露的正、负输入电极21、22,正、负输入电极与手机内的充电管理模块电连接;见图5,在容置腔内设有正对手机的正输入电极的第一凸起部301,图4中的正导电薄膜31覆盖住图5中的第一凸起部而成为导电触头312,而且正导电薄膜31的外侧延伸到本体下侧与本体外底部的交汇处如图3中的正导电薄膜外侧311所示;同理,容置腔内也设有正对手机的负输入电极的第二凸起部和负导电薄膜而且负导电薄膜的外侧也延伸到本体下侧与本体外底部的交汇处如图3中的负导电薄膜外侧32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电薄膜为金属电镀层。

从图8中也可见第一凸起部301正对手机上的正输入电极21;从图7中可见正导电薄膜31位于容置腔内侧的部分覆盖住第一凸起部301而成为导电触头312,而且正导电薄膜外侧311向外延伸到本体外侧(参见图3)。

从图9中可见,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充电架上固定有正负输出电极41、42,充电架靠后处设有支撑住手机背部的支撑部43,将图3所示装入了手机后的手机套放入图9所示的充电架后如图10所示,此时图3中的手机套的本体上的正负导电薄膜外侧311和321分别压住图9所示的正负输出电极41和42,充电架上的电力经正负输出电极、正负导电薄膜外侧、正负导电薄膜、手机上的正负输入电极输入到手机内的充电管理模块,经充电管理模块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