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1126发布日期:2020-01-24 12:37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挂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拆装方便的挂绳。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吊带挂绳,多适用于学生和老年人消费群体中,比如,通过挂绳将手机挂于脖子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手机丢失,同时手机挂于胸前,也能有效地起到防盗作用。

传统的挂绳包括:挂于脖子上的第一段绳体以及与手机连接的第二段绳体,两者之间通过铁件铆合固定,第一段绳体和第二段绳体之间不可拆分,使用者将手机取下时需要将挂绳整体取下。针对这一问题,市面上逐渐出现一些分体式的挂绳,但是其具有结构过于复杂繁琐,拆装不便,使用不便等缺陷,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挂绳拆装不便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挂绳。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挂绳,所述挂绳扣主体进一步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外壳体设置有一中空通孔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外壳体的中空通孔与所述内壳体之间,所述内壳体能够在所述中空通孔内转动。

优选地,所述内壳体包括设于所述内壳体外表面的端口部,所述弹性件包括弹性件本体及设于所述弹性件本体朝向内壳体一面的环折部,其中,端口部与环折部配合设置,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转动时,所述端口部移动至所述环折部并与所述环折部弹性抵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包括两个第一凸起,所述弹性件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第一凸起可限制所述内壳体的转动角度。

优选地,所述内壳体进一步包括内扣件和外扣件,所述内扣件和所述外扣件从所述中空通孔两侧配合,并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外扣件背离所述内扣件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为条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内扣件与所述外扣件两者之一上设有凹槽,另一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第二凸起及第二凸起延展部,所述第二凸起延展部由所述第二凸起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凸起延展部与所述凹槽相配合,所述内扣件与所述外扣件两者之一上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延伸至转动中心,所述第二凸起呈u型,所述第二凸起的u型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缺口的开口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端口部设于所述第二凸起之上,所述内壳体在所述中空通孔内转动过程中,所述端口部可转动至所述环折部,且所述环折部与所述端口部弹性抵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三凸起延伸至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槽限制所述第三凸起的转动范围。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外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第三缺口,转动所述外扣件时,所述第三缺口与所述第一缺口形成封闭空间。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上还设置有绳扣或者连接轴,所述绳扣或者连接轴与所述挂绳的绳体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配合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在所述外壳体厚度方向的深度小于所述外壳体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挂绳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所述挂绳包括内壳体与外壳体,通过在外壳体上设置中空通孔与弹性件,使弹性件能够收容于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并保证内壳体能够在中空通孔内转动,以此实现挂绳扣主体与与之匹配的固定卡扣的配合,通过扭转外壳体上的第三凸起,使得挂绳扣主体与固定卡扣松开或锁紧,方便了安装在相关设备上的挂绳的拆装;同时所述挂绳仅通过内、外壳体之间的配合实现了与固定卡扣的装配,通过内壳体的第一缺口相对外壳体的第三缺口转动形成的封闭空间能够限定卡扣的移动,与能够实现同功能的常规挂绳相比结构更为简单,固定更牢靠,而且拆装方便,更利于日常生活中根据需求灵活使用。

内壳体的端口部能够移动至环折部并与弹性件的环折部弹性抵接,抵接之后的弹性件相当于一个“栅栏”,围住与固定卡扣配合的挂绳扣主体,并使之卡紧,该结构使得设备不易在使用过程中从挂绳上滑落而受损。

第三凸起与两个第一凸起、弹性件及两个端口部配合限制内壳体的转动。即通过扭转外壳体上的第三凸起,能够使得挂绳扣主体与设备主体之上的固定卡扣松开或锁紧,与没有增设旋钮结构比,增设第三凸起作为旋钮更容易对内壳体进行扭转;第三凸起延伸至外扣件的圆周外能更方便地转动外扣件,外壳体上的凹陷处能供用户指示第三凸起的转动范围,绳体与连接件形成的转动连接结构,与能够实现同功能的常规挂绳相比,灵活性更高,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中挂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所示部分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中挂绳的部分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中挂绳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中挂绳的部分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中挂绳的挂绳扣主体与电子设备的固定卡扣装配所在面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中挂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处所示部分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中挂绳扣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中挂绳扣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中挂绳扣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中挂绳扣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挂绳扣主体;100-挂绳;101-外壳体;1011-中空通孔;1012-第一凸起;1013-第二缺口;1014-弹性件;10141-弹性件本体;10142-环折部;1015-绳扣;102-内壳体;1021-内扣件;10211-第一缺口;10212-凹槽;1022-外扣件;10221-第二凸起;10229-第二凸起延展部;10230-端口部;10222-第三凸起;103-螺钉;20-绳体;200-设备;30-固定卡扣;300-挂绳;601-连接轴;602-固定件;702-限位槽;703-盖板;704-第三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挂绳100包括挂绳扣主体10及连接所述挂绳扣主体10的绳体20。挂绳扣主体10用于与设备200主体之上的固定卡扣30配合,挂绳扣主体10与固定卡扣30可以松开或锁紧,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安装在设备200上的挂绳100进行拆卸或继续连接。

请参阅图2,该图为挂绳扣主体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挂绳扣主体10包括外壳体101和内壳体102,外壳体101开设有中空通孔1011,外壳体101与内壳体102配合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二缺口1013,第二缺口1013在外壳体101厚度方向的深度小于外壳体101的厚度。可知,外壳体101和内壳体102配合之后中空通孔1011还留有部分空间,且整个挂绳扣主体10还留有第二缺口1013,以便让固定卡扣30通过第二缺口1013进入该预留的中空通孔1011的部分空间,实现挂绳扣主体10对固定卡扣30的收容。

请参阅图3-4,外壳体101还包括两个第一凸起1012、弹性件1014以及绳扣1015;弹性件1014设于两个第一凸起1012之间,弹性件1014收容于外壳体101与内壳体102之间,两个第一凸起1012通过限制收容于其中的弹性件1014间接限制内壳体102的转动角度。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弹性件1014进一步包括弹性件本体10141及设于弹性件本体10141朝向内壳体102一面的环折部10142,环折部10142包括两个,两个环折部10142分别与两个第一凸起1012弹性抵接,当然,环折部10142具体数量不限,只需能保证弹性件1014能够与两个第一凸起1012弹性抵接即可,即能够实现两个第一凸起1012通过限制收容于其中的弹性件1014间接限制内壳体102的转动角度。

绳扣1015设置在与第二缺口1013方向相反的外壳体101上,具体如图4所示,绳扣1015用于与挂绳100的绳体20配合连接,绳扣1015所占用的孔洞需适当,过小不便于绳体20穿过,过大则浪费外壳体101的空间。

内壳体102包括设于内壳体102外表面的端口部10230,具体如图3所示,其中,端口部10230与弹性件1014的环折部10142配合设置,使得内壳体102相对于外壳体101转动时,端口部10230能够移动至环折部10142并与弹性件1014的环折部10142弹性抵接,抵接之后的弹性件1014相当于一个“栅栏”,围住与固定卡扣30配合的挂绳扣主体10,并使之卡紧,以防在使用过程中设备200从挂绳100上滑落而受损。

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102具体包括内扣件1021和外扣件1022,如图3-图4所示,内扣件1021和外扣件1022从中空通孔1011两侧配合,并通过螺钉103固定。内扣件1021与外扣件1022两者之一上设置有第一缺口10211,第一缺口10211延伸至转动中心,第二凸起10221呈u型,第二凸起10221的u型开口方向与第一缺口10211的开口方向一致,以便让固定卡扣30通过第一缺口10211进入该预留的中空通孔1011的部分空间,实现挂绳扣主体10对固定卡扣30的收容。

具体的,结合图3及图4中所示,内扣件1021设置有第一缺口10211及凹槽10212。第一缺口10211向内扣件1021内部延伸至中心位置,第一缺口10211给设备200的固定卡扣30与挂绳扣主体10的配合提供了空间;凹槽10212由内扣件1021靠近外扣件1022的一侧向内部延伸形成,凹槽10212与外扣件1022完全配合。

继续结合图3及图4中所示,外扣件1022进一步包括第二凸起10221,第二凸起10221凸出设置在外扣件1022靠近内扣件1021一侧的表面,且第二凸起10221呈u型。第二凸起10221朝向所述内扣件1021的一面设有第二凸起延展部10229,第二凸起延展部10229与内扣件1021完全配合,即内扣件1021与外扣件1022之间通过凹槽10212与第二凸起延展部10229进行配合,这是内扣件1021与外扣件1022通过螺钉103固定之外的二次配合固定。

如图4中所示,所述外扣件1022背离内扣件1021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凸起10222,所述第三凸起10222为条状结构且经过外扣件1022的中心位置,第三凸起10222与两个第一凸起1012、弹性件1014及两个端口部10230配合限制内壳体102的转动。即通过扭转外壳体101上的第三凸起10222,使得挂绳扣主体10与设备200主体之上的固定卡扣30松开或锁紧,方便了安装在设备200上的挂绳100的拆装;同时所述挂绳100仅通过内壳体102及外壳体101之间的配合实现与固定卡扣30的配合,与能够实现同功能的常规挂绳相比,结构更为简单,更便于日常生活中根据需求灵活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绳体20由硅胶材料制成。硅胶材料与动物或人工类毛线编织物等相比,耐磨损系数更高,而且遇水后能较快干燥,同时也不会因与皮肤摩擦使人产生不适感。

具体装配过程如下,挂绳扣主体10在插入设备200的固定卡扣30时是平行于设备200主体表面的,图6表示的是挂绳扣主体10与设备200的装配面图示,即插入挂绳扣主体10所不显示的一面,而非插入面,选择此平面图示是为了更清楚地显示配合过程,平行插入完成后,可以沿顺时针或逆时针90°扭转第三凸起10222,此时弹性件1014的两个环折部10142刚好运行到第二凸起10221的两个端口部10230处并与之抵接,即可锁紧固定卡扣30,当需松开固定卡扣30时,只需沿反方向90°扭转第三凸起10222即可。

请参阅图7和图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挂绳300,挂绳300包括挂绳扣主体10及连接所述挂绳扣主体10的绳体20,其和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挂绳100主要存在如下区别:绳体20接近挂绳扣主体10处设置有固定件602,绳体20与固定件602固定连接,固定件602可以为螺钉、铆钉等多种固定标准件的任一种,外壳体101上设置有连接轴601,连接轴601与外壳体10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焊接、套接等多种连接方式中的任一种,绳体20与连接轴601转动连接,绳体20可绕挂绳扣主体10转动,采用此设计能使挂绳100在使用时更加灵活。

请参阅图9,挂绳扣主体10包括外壳体101和外扣件1022,外扣件1022为一种端面呈圆形的柱形结构,外扣件1022圆周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凸起10222,第三凸起10222与外扣件1022固定连接,第三凸起10222与圆周平面相应的一端凸出于圆周平面和外壳体端面,外壳体101上设有容纳外扣件1022相对应的圆周空间,外壳体101的端面上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三凸起10222的限位槽702,限位槽702位于外壳体101圆周边缘且限位槽702的覆盖的轨迹范围呈90°。第三凸起10222的一端延伸至外扣件1022的圆周外的外壳体101处,第三凸起10222的另一端向限位槽702延伸,转动外扣件1022时,限位槽702的两端与第三凸起10222抵持,限位槽702的两端能限制第三凸起10222的转动,限定第三凸起10222的转动轨迹。采用此设计能更方便地转动外扣件1022,还能给用户提供指示性的旋转方向。

请参阅图10,凹槽10212贯穿于内扣件1021,凹槽10212与第二凸起延展部10229进行配合,第二凸起延展部10229的端面恰好配合至凹槽10212的贯穿面。可选地,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内扣件1021与外扣件1022配合,并通过螺钉103将两者固定,固定结构为平杯孔结构,螺钉103为平杯螺钉,螺钉103固定时端面与内扣件1021端面持平,可选地,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螺钉103固定时端面低于内扣件1021端面。采用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在相同厚度的第二凸起延展部10229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减小内扣件1021的厚度,进而缩小整个挂绳扣主体的厚度,进而使得挂绳在使用时更加轻巧。

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述外壳体101的圆周内设置有盖板703,外壳体101与盖板703可拆卸连接,盖板703与外壳体101为过盈配合且不能转动,盖板703上设置有与第一缺口10211形状相似的第三缺口704。当挂绳100通过内壳体102及外壳体101之间的配合实现与固定卡扣30的配合时,内壳体102上的第一缺口10211存在使得固定卡扣30向缺口端移动的空间,在外壳体101上设置有带第三缺口704的盖板703能有效限制固定卡扣30的移动,第一缺口10211相对第三缺口704的转动形成的封闭空间能够限定卡扣的移动,让挂绳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牢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挂绳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所述挂绳包括内壳体与外壳体,通过在外壳体上设置中空通孔与弹性件,使弹性件能够收容于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并保证内壳体能够在中空通孔内转动,以此实现挂绳扣主体与与之匹配的固定卡扣的配合,通过扭转外壳体上的第三凸起,使得挂绳扣主体与固定卡扣松开或锁紧,方便了安装在相关设备上的挂绳的拆装;同时所述挂绳仅通过内、外壳体之间的配合实现了与固定卡扣的装配,通过内壳体的第一缺口相对外壳体的第三缺口转动形成的封闭空间能够限定卡扣的移动,与能够实现同功能的常规挂绳相比结构更为简单,固定更牢靠,而且拆装方便,更利于日常生活中根据需求灵活使用。

内壳体的端口部能够移动至环折部并与弹性件的环折部弹性抵接,抵接之后的弹性件相当于一个“栅栏”,围住与固定卡扣配合的挂绳扣主体,并使之卡紧,该结构使得设备不易在使用过程中从挂绳上滑落而受损。

第三凸起与两个第一凸起、弹性件及两个端口部配合限制内壳体的转动。即通过扭转外壳体上的第三凸起,能够使得挂绳扣主体与设备主体之上的固定卡扣松开或锁紧,与没有增设旋钮结构比,增设第三凸起作为旋钮更容易对内壳体进行扭转;第三凸起延伸至外扣件的圆周外能更方便地转动外扣件,外壳体上的凹陷处能供用户指示第三凸起的转动范围,绳体与连接件形成的转动连接结构,与能够实现同功能的常规挂绳相比,灵活性更高,使用更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