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乐播放器及具有该播放器传统文化展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1442发布日期:2020-05-29 13:04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乐播放器及具有该播放器传统文化展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音乐播放器及具有该播放器传统文化展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时代科技发展,现代音像可以对传统音乐的演奏曲目进行现场录制和翻录。但是,在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翻烧录播放时,也发现了其音乐录制与现场表现时欣赏者视听感受意境与境相的差异。现代人专业音乐艺术高素质欣赏者更喜欢现场聆听音乐演奏,也说明音乐在翻录与烧录过程中的失真或音色的衰减。这个现象尤其在国乐演奏(如中国古琴)等弦乐雅乐演奏时效果差异问题最为突出。很多微妙的声源音源信息在翻录后或失真或衰减或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音乐播放器,对音乐听觉进行补乐增益。从而有效提高音响播放音乐的质量。

一种音乐播放装置,包括封闭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共鸣腔,共鸣腔内设有第一音响和第二音响,所述壳体设有贯穿壳体表面和共鸣腔的通孔,所述通孔位于第一音响和第二音响之间,第一音响、第二音响之间的空腔形成共鸣区和共振峰区。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为竹质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为细长圆筒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音响和第二音响分别设置在腔体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为多个,所述通孔间隔设置在腔体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有峰部和谷部,所述峰部和谷部间隔设置,所述峰部的截面积大于谷部的截面积。

进一步地,壳体的两端开口,开口处设有与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封口部。

一种传统文化展示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音频播放装置,所述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展示模块,该展示模块上设置有文化元素,并且该文化元素表达的信息内容与音频播放装置播放音乐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契合。

进一步地,所述文化展示装置为挂轴结构、长卷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音频播放装置设置在本体下方支撑本体。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采用在共鸣腔内设置两个音响、中间设孔的方式,使得第一音响和第二音响发出的声音在共鸣腔内复合迭加,从而在腔体中,声源、音源与震源进行偕同共鸣共振后的增益增补使声源音源在传播时能力信息还原饱和。通过本实用新型方案连接播放与常规播放实验比对。发现其能更好的还原增补了原声音乐的音色音效,使其更加饱满丰富。

2.采用竹制材料的壳体,由于竹的结构具备高、中、低音的特性。从而使得竹质闭管两端使空气柱在竹管同一媒介中的振动周期与传播频率达到一个共振峰值所决定共鸣度。有效还原音质。

3.将本实用新型的音乐播放装置与文化展示装置相结合,从而使观赏者从琴、棋、书、画多方位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音乐播放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传统文化展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竹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部分放到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音乐播放装置结构示意图。

壳体1、共鸣腔2、第一音响3、第二音响4、通孔5、共鸣区6、共振峰区7、峰部8、谷部9、本体10、展示模块101、音频播放装置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音乐播放装置a,包括封闭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共鸣腔2,共鸣腔内设有第一音响3和第二音响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两端封闭的竹筒,可以理解,竹筒为优选材料,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合理改型,例如采用木质材料或者其他适合音乐共鸣腔的材料。壳体和腔体呈细长竹筒状也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也可以将其设置呈其他形状,例如锥形,圆弧形或者异形。

第一音响3和第二音响4分别设置在竹筒的两端,第一音响3和第二音响4相对设置。

壳体1设有贯穿壳体表面和共鸣腔的通孔5,通孔位5于第一音响3和第二音响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通孔为两个,通孔的数量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例如通孔可以为只设置在中间的一个通孔,也可以是三个或者多个通孔间隔设置在腔体中部。

壳体1设有峰部8和谷部9,所述峰部8和谷部9间隔设置,峰部的截面积大于谷部的截面积,本实施例采用竹筒,其为竹子特有的结构,如果采用其他材料,可以设置为峰部和谷部交错的结构,从而提高进一步优化共振峰。

当音乐播放装置a开始工作时,第一音响3、第二音响4工作发出声音,丝竹音乐在竹管之间的复合迭加共振,第一音响3、第二音响4之间的空腔形成共鸣区6和共振峰区7,共鸣区6与共振峰区7并非固定,其由于材质、各参数以及音乐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在竹管中声源与音源与震源进行偕同共鸣共振后的增益增补使声源音源在空气传播时能量信息还原饱和,音源性能还原。本实施例有效利用竹质闭管两端使空气柱在竹管同一媒介中的振动周期与传播频率达到一个共振峰值所决定共鸣度。

由于本实施例巧妙地采用竹特有结构与电子音响结合,使得最终的声音达到更好的还原。竹结构如图3所示,数十个椎管束结构排列状态,对于声音波信息传统的特殊性,非人工材料可比,尤其丝竹之音。参考上古古龠文明,竹管古来具备高、中、低音(低音如埙,中音如萧,高音如笛,音域可跨越四个八度,调性拓展可至g调),故竹管可以兼收并备其丰富音域音色的特点。本实施例有效里有了竹结构的特性,使现代音响与中国传统古音律结构进行有机而统一的结构设计组合,使其在音质音色上还原音源,原音通过共振峰区产生音质还原的特效,而且使听觉音乐(尤其国乐,古琴等)艺术鉴赏体验达到一个新的峰值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使现代高科技音响技术融合融入到大自然造化的本源空间之内,弥补了原声音乐翻录时能量态的衰减与失真的不足。而且,也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原声音乐在与人视听互动的艺术感染力。

如图2所示,一种传统文化展示装置,本实施例中,以挂轴为例,但是该挂轴不应当理解为对文化展示装置的限制,其还可以为其他文化展示装置,例如展框、展示栏等等。本实施例中,通常采用挂绳b由上而下挂设于房间内的墙壁上,本体10材料可采用纸,包括棉、麻、丝帛等的织物,竹,木材,塑料等,该本体10上由上而下设置包括扇形的第一展示模块102、扇形的第二展示模块103、古琴形式的第三展示模块104以及棋盘形式的第四展示模块105的四个展示模块,一竹筒状的支撑部a设置在本体10下端并与该本体10连接连接固定,该支撑部a为图1所示的音乐播放装置。第一展示模块至第四展示模块的文化元素表达的信息内容与音频播放装置播放音乐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契合。

关于传统文化展示装置中本体10的具体内容,在申请人的另一篇申请号为“201720778264.9”专利中已经详细说明,再次不做详细论述。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音乐播放装置的壳体1的两端开口11,开口处设有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的封口部12,当音乐播放装置工作时,封口部12封闭开口11,从而使壳体1形成共鸣腔2,当需要对壳体内部进行修理、调节时,将封口部12打开,即可对位于共鸣腔2内的音响等部件进行操作。

本实施例的好处是方便用户对音乐播放装置进行调节、修理等操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