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扰处理方法、解扰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18884发布日期:2019-08-24 09:38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加扰处理方法、解扰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加扰处理方法、解扰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v2x(vehicletoeverything,车用无线通信技术)是将车辆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其中v代表车辆,x代表任何与车交互信息的对象,主要可以包含车、人、交通路侧基础设施和网络。c(cellular,蜂窝)-v2x是基于4g和5g等蜂窝网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

c-v2x的标准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v2x、lte-ev2x(支持v2x高级业务场景的增强型技术研究阶段)和nr(newradio,新空口)-v2x。

目前,针对nr-v2x的直连链路传输,尚未有信道加扰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扰处理方法、解扰处理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加扰处理方法,所述方法用于直连链路的发送端,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包括:

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加扰序列。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的数目为多个,且所有所述接收端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则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组播分组对应的组播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组播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的数目为一个或多个,但所有所述接收端未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则所述第一标识为预设值或所述发送端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发送端标识。

可选地,所述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包括:

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目标控制信息进行加扰,所述目标控制信息是只需要发送给所述接收端的所述控制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解扰处理方法,所述方法用于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包括:

接收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

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获得所述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所述业务数据。

可选地,所述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加扰序列。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发送端,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加扰模块,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第一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加扰序列。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的数目为多个,且所有所述接收端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则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组播分组对应的组播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组播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的数目为一个或多个,但所有所述接收端未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则所述第一标识为预设值或所述发送端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发送端标识。

可选地,所述加扰模块包括:

加扰子模块,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目标控制信息进行加扰,所述目标控制信息是只需要发送给所述接收端的所述控制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解扰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解扰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获得所述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所述业务数据。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接收子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

第二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加扰序列。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加扰处理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解扰处理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发送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解扰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接收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

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获得所述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所述业务数据。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直连链路的发送端可以分别采用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通过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本公开实施例实现了在直连链路中,对发送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加扰的目的,提升了直连链路的传输性能。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分别对应生成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实现简便,可用性高。

本公开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采用第一加扰序列只针对目标控制信息进行加扰,其中,目标控制信息是只需要发送给当前的接收端的控制信息,其他控制信息可以不进行加扰,允许其他接收端接收。通过上述过程,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使得直连通信的灵活性更高。

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接收端进行解扰,发送端可以通过直连控制信息或目标信道,将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发送给接收端,以便后续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解扰,提升了直连链路的传输性能。

本公开实施例中,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可以根据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分别对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在直连链路中实现了在接收端对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进行解扰的目的,提升了直连链路的传输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a至图2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扰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解扰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和解扰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解扰处理装置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解扰处理装置框图。

图10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处理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解扰处理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在介绍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扰处理方法和解扰处理方法之前,先介绍一下相关技术中的加扰处理方法。

伪随机序列具有0、1等概率的随机性和近似白噪声的频谱特性,这有利于提升传输性能。但是通常情况下,从发送端发出的数据不一定为随机序列。为了使传输的比特随机化,相关技术中会采用一个伪随机序列与需要传输的比特序列进行模2加,从而达到使传输的比特随机化的目的。

在lte系统中,为了提高序列的随机性,以及保证不同小区之间的信号独立性以达到干扰随机化等目的,标准规定可以根据小区标识、时隙号和用户标识确定扰码序列。

在lte系统中,扰码序列采用了31阶gold码,其生成方式较为简单,可以通过两个m序列的摸2加实现。其中,m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是一种伪随机序列、伪噪声码或伪随机码。lte系统使用的扰码序列需要在每个子帧重新进行初始化,其初始化取决于小区标识、无线帧中的子帧编号以及用户标识。对于双码字传输的情况,各码字的扰码初始化还取决于码字标识。

不同信道对应的加扰序列初始化方式如下:

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nrnti是用户标识,ns为时隙号,为小区标识;其中,pusch对应的扰码序列长度值为在一个子帧中的pusch传输的比特数目;

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nrnti是用户标识,ns为时隙号,为小区标识;其中,pucch对应的扰码序列长度值为20比特;

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nrnti是用户标识,ns为时隙号,为小区标识,q为码字标识,取值为0或1;其中,pdsch对应的加扰序列长度值为在一个子帧中的pdsch传输的比特数目。

nr沿用了lte的扰码序列产生方式,但是对扰码序列的初始化方式进行了调整。相对于lte系统而言,nr需要考虑更为灵活的业务和调度方式,并且将面对更为复杂的部署及干扰环境。因此nr系统的数据加扰方案与lte系统有重要的差异。考虑到nr中支持少于一个时隙的调度,即基于非时隙的调度方式,调度的起始位置可能发生非常动态的变动。如果不能实现确定具体位置,则无法为缓存中的数据进行加扰及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如果等确定了时域位置再进行上述操作,则会增加发送时延。基于上述考虑,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发送时延,nr的加扰序列初始化过程中并不包含时域参量。nr系统中为了避免频繁切换对传输质量的影响以及信令情况下,nr中采用了一个可以配置的扰码初始化id,以更好地抑制终端之间的干扰。r(release15,版本15)规范中定义的扰码序列初始化方式如下:

cint=nrnti·215+q·214+nid,如果高层没有配置nid,则默认使用为小区标识,nrnti是用户标识,q为码字标识,取值为0或1。

相关技术中虽然有针对lte和nr的加扰处理方式,但是并未有针对nr-v2x的直连链路加扰处理方法。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扰处理方法,可以用于直连链路的发送端,参照1所示,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处理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01中,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在步骤102中,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在步骤103中,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

上述实施例中,直连链路的发送端可以分别采用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通过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本公开实施例实现了在直连链路中,对发送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加扰的目的,提升了直连链路的传输性能。

针对上述步骤101,发送端可以根据第一标识来生成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第二标识生成第二加扰序列。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选地,如果接收端的数目为多个,且所有所述接收端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那么可以将组播分组对应的组播标识和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作为第一标识。另外,发送端还可以将组播标识和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作为第二标识。

如果接收端的数目为一个,即发送端与接收端进行一对一直连通信,或者接收端的数目虽然为多个,但所有接收端未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即发送端需要进行广播,此时可以将预设值或发送端标识作为第一标识。相应地,发送端可以直接采用发送端标识作为第二标识。

其中,预设值可以是与该发送端对应的唯一一组比特值,可选地,可以根据发送端所在地域或出厂配置来确定。

进一步地,发送端分别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来生成第一加扰序列cint1和第二加扰序列cint2,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其中,是组播标识,nid是发送端标识;

其中,是组播标识,nid是发送端标识。

上述实施例中,发送端标识可以是发送端的rnti(radionetworktemporyidentity,无线网络临时标识),或其他可以标识该发送端的标识。

针对上述步骤102,发送端在确定了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之后,可以采用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采用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可选地,发送端可以采用将加扰序列与待发送的比特序列进行模2夹的方式进行加扰。

针对上述步骤103,发送端可以通过预先与接收端建立的直连链路,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后续处理,然后分别发送到接收端。本公开实施例中,后续处理可以包括编码处理、调制等处理过程。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102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时,可选地,可以采用第一加扰序列只对目标控制信息进行加扰。其中,目标控制信息是只需要发送给所述接收端的所述控制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只对需要发送给当前接收端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其他控制信息无需加扰,允许其他接收端接收。通过上述过程,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使得直连通信的灵活性更高。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2a所示,图2a是根据图1所示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加扰处理方法流程图,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104中,通过直连控制信息将所述第一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发送给所述接收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在与接收端建立直连链路的过程中,通过sci(sidelinkcontrolinformation,直连控制信息)将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发送给接收端,便于接收端后续进行解扰。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2b所示,图2b是根据图1所示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加扰处理方法流程图,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105中,通过目标信道将所述第一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发送给所述接收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选地,目标信道可以采用广播信道,例如pbcch(分组广播控制信道,packetbroadcastcontrolchannel)。或者目标信道可以采用同步信道,同步信道是为辅助用户进行同步捕捉的信道,一般为一段具有较强自相关性的序列,或者位于固定位置,携带同步信息的信道。

本步骤中,发送端可以通过上述目标信道将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发送给接收端,便于接收端后续进行解扰。

在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可以控制第一加扰序列的长度值与需要加扰的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所述控制信息的长度值一致,例如控制信息的长度值为m比特,则第一加扰序列的长度值也为m比特。

第二加扰序列的长度值可以与业务信道要传输的所述业务数据的长度值一致。

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在直连链路中实现了在发送端对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加扰的同时,减少加扰序列所占用的资源。

本公开实施例针对上述加扰处理方法,还提供了一种解扰处理方法,可以用于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参照3所示,图3是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解扰处理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201中,接收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

在步骤202中,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在步骤203中,根据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获得所述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所述业务数据。

上述实施例中,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可以根据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分别对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在直连链路中实现了在接收端对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进行解扰的目的,提升了直连链路的传输性能。

针对上述步骤201,接收端直接通过之前与发送端建立的直连链路,接收发送端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即可。

针对上述步骤202,接收端可以根据之前接收到的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可选地,发送端可以通过sci或目标信道将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直接接收即可。

进一步地,接收端可以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的方式,确定方式与发送端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针对上述步骤203,接收端在确定了第一加扰序列之后,可以根据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这里的控制信息可以是发送端发送的所有控制信息,或者是只发送给该接收端的目标控制信息。

另外,接收端在确定了第二加扰序列之后,同样可以采用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业务数据进行解扰,从而获得业务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4所示,图4是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和解扰处理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301中,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发送给所述接收端。

可选地,发送端可以通过sci或目标信道将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发送给接收端。

在步骤302中,发送端根据第一标识确定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第二标识确定第二加扰序列。

在步骤303中,发送端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可选地,发送端可以采用第一加扰序列对目标控制信息进行加扰,所述目标控制信息是只需要发送给所述接收端的所述控制信息。

在步骤304中,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通过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

在步骤305中,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加扰序列。

在步骤306中,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获得所述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所述业务数据。

上述实施例中,实现了在直连链路中,对发送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加扰,以及在接收端对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进行解扰的目的,提升了直连链路的传输性能。

与前述应用功能实现方法实施例相对应,本公开还提供了应用功能实现装置、及相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实施例。

参照图5,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框图,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发送端,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410,被配置为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加扰模块420,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第一发送模块430,被配置为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

参照图6,图6是根据图5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框图,所述第一确定模块410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411,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加扰序列。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的数目为多个,且所有所述接收端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则所述第一标识为所述组播分组对应的组播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组播标识和所述发送端标识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地,如果所述接收端的数目为一个或多个,但所有所述接收端未处于同一组播分组中,则所述第一标识为预设值或所述发送端标识,所述第二标识为所述发送端标识。

参照图7,图7是根据图5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框图,所述加扰模块420包括:

加扰子模块421,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目标控制信息进行加扰,所述目标控制信息是只需要发送给所述接收端的所述控制信息。

参照图8,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解扰处理装置框图,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包括:

接收模块510,被配置为接收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

第二确定模块520,被配置为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解扰模块530,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获得所述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所述业务数据。

参照图9,图9是根据图8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示出的另一种解扰处理装置框图,所述第二确定模块520包括:

接收子模块521,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

第二确定子模块52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标识确定所述第一加扰序列,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二加扰序列。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公开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用于直连链路的发送端侧任一所述的加扰处理方法。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用于直连链路的接收端侧任一所述的解扰处理方法。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加扰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发送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采用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控制信道所包括的控制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采用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业务信道所要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加扰;

将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发送到接收端。

如图10所示,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加扰处理装置1000的一结构示意图。装置1000可以被提供为直连链路中的发送端。参照图10,装置1000包括处理组件1022、无线发射/接收组件1024、天线组件1026、以及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处理组件1022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处理组件1022中的其中一个处理器可以被配置为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加扰处理方法。

相应地,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解扰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直连链路的接收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接收发送端通过所述直连链路分别发送的加扰后的控制信息和加扰后的业务数据;

分别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和第二加扰序列;

根据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控制信息进行解扰,获得所述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对加扰后的所述业务数据进行解扰,获得所述业务数据。

如图11所示,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解扰处理装置1100的一结构示意图。装置1100可以被提供为直连链路中的接收端。参照图11,装置1100包括处理组件1122、无线发射/接收组件1124、天线组件1126、以及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处理组件1122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处理组件1122中的其中一个处理器可以被配置为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解扰处理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者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