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0287发布日期:2020-04-10 22:5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扬声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很接近地设置于耳机内盖,且可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的扬声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扬声器的后腔形成于振动膜与框架的底壁之间,扬声器的调音孔是设置在框架的底壁上,调音孔上可贴附调音纸来调音。然而,由于耳机内盖会距离扬声器的调音孔很近,距离不足时容易造成共振反射,对声音曲线的呈现有影响。另外,由于耳机内盖较多为不规则造型,可能会造成对外通气不顺或不平衡产生共振。尤其是目前耳机的设计需求追求轻薄,更加剧上述扬声器的调音孔与耳机内盖的距离不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其可很接近地设置于耳机内盖,且可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

本发明的一种扬声器,包括一框架、一第一调音部、一振动系统及一磁路系统。框架具有一周侧壁、一底壁、由周侧壁与底壁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间以及位于容置空间的顶端的一开口端。第一调音部形成于框架的周侧壁。振动系统设置于框架的容置空间,振动系统包含有一振动膜,振动膜沿着框架的轴向振动,且振动膜与框架的底壁之间界定出一后腔。磁路系统设置于框架的容置空间内。振动膜振动时,形成于后腔内的气流沿着形成在周侧壁上的第一调音部导出,而构成一第一调音路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壁往振动膜的方向凹陷,框架包括一内围墙,内围墙连接于底壁的一下表面,一第二调音部形成于框架的底壁的下表面及内围墙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在沿着轴向的视角上,第二调音部呈c型,而具有一缺口,框架包括一平台,平台连接于内围墙与周侧壁且位于缺口,扬声器包括一电路板,电路板配置于平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壁具有一第一贯穿孔令后腔与第二调音部呈连通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后腔的径向断面形状由内往周侧壁的方向呈渐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壁的一上表面的径向断面形状至少局部对应于振动膜的径向断面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扬声器更包括一板件,贴附于框架的底壁的下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沿着轴向的视角上,第二调音部呈c型,底壁具有一第一贯穿孔,第一贯穿孔靠近于c型的一端,板件具有连通于第二调音部的一第二贯穿孔,第二贯穿孔靠近于c型的另一端,第一贯穿孔、第二调音部及第二贯穿孔形成一第二调音路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板件为一麦拉(mylar)片或是一耳机内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扬声器更包括一调音纸,配置于周侧壁以遮蔽第一调音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调音部为环设于周侧壁的至少一贯孔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调音路径不平行于振动膜的振动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振动膜沿着框架的轴向振动而界定出一第一轴向,形成于后腔内的气流沿着一第二轴向导出于形成在框架的周侧壁上的第一调音部,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呈一交叉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呈一垂直角度。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扬声器藉由将第一调音部形成于框架的周侧壁,振动膜振动时,形成于后腔内的气流沿着形成在周侧壁上的第一调音部导出。换句话说,气流是从扬声器的侧面导出,而非由底面导出。因此,本发明的扬声器可很接近地设置于耳机内盖,耳机内盖与本发明的扬声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很近也不会造成共振反射,也不会影响扬声器的声音曲线,而可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扬声器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扬声器的底面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扬声器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扬声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扬声器的框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的扬声器的框架的底面立体示意图。

图8是沿着图6的b-b线段剖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沿着图6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a1:第一轴向

a2:第二轴向

c:后腔

p1:第一调音路径

p2:第二调音路径

s:容置空间

100:扬声器

110:框架

111:周侧壁

112:底壁

113:上表面

114:下表面

115:第一贯穿孔

116:内围墙

117:平台

118:开口端

120:第一调音部

130:振动系统

132:振动膜

134:悬边

140:磁路系统

150:第二调音部

152:缺口

160:电路板

170:板件

172:第二贯穿孔

180:调音纸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扬声器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扬声器的底面立体示意图。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表示第一调音部120,图1与图2隐藏了调音纸180,并且为了表示出扬声器100的底面,特意将可选择地配置于框架110的底壁112的下表面114的板体以虚线表示。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施例的扬声器100例如是应用于耳机的扬声器100,但扬声器100所应用的领域不以此为限制。本实施例的扬声器100藉由特殊的结构设计,即便耳机内盖很接近地或是直接设置于扬声器100的底面,也不会造成共振反射,而可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下面将对此进行说明。

图3是图1的扬声器沿着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扬声器的爆炸示意图。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参阅图3至图5,本实施例的扬声器100包括一框架110、一第一调音部120、一振动系统130及一磁路系统140。

图6是图1的扬声器的框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7是图1的扬声器的框架的底面立体示意图。图8是沿着图6的b-b线段剖开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沿着图6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由图1至图9可见,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10具有一周侧壁111、一底壁112、由周侧壁111与底壁112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间s(图5)以及位于容置空间s的顶端的一开口端118。第一调音部120形成于框架110的周侧壁1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音部120为环设于周侧壁111的至少一贯孔所构成,但第一调音部120的形式不以此为限制。第一调音部120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调音部120的形状可为多边形(例如是矩形)、圆形或是其他形状。当然,第一调音部120的种类、形状、数量不以此为限制。

请回到图3,振动系统130设置于框架110的容置空间s。振动系统130包含有一振动膜132,振动膜132设置于框架110的开口端118。更明确地说,振动膜132的一悬边134贴附于框架110围绕出开口端118的部位。振动膜132沿着框架110的轴向振动,此处,框架110的轴向以第一轴线表示。振动膜132沿着框架110的轴向(也就是第一轴线)运动,可使声音具有良好的真实度。振动膜132与框架110的底壁112之间界定出一后腔c,且后腔c连通于第一调音部120。要说明的是,振动系统130实际上还包括音圈(未绘示)等其他组件,为了避免图式线条过于复杂,仅绘示与本案相关构件。

磁路系统140设置于框架110的容置空间s内。磁路系统140可包括极片、永磁铁等,但不以此为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10还包括一内围墙116,位于周侧壁111与底壁112之内,且内围墙116连接于底壁112的一下表面114。在本实施例中,磁路系统140例如是配置在内围墙116之内,但磁路系统140的配置位置不以此为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12往振动膜132的方向(也就是开口端118的方向)凹陷。更清楚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12连接于内围墙116靠近振动膜132的一侧及周侧壁111远离振动膜132的一侧,而呈斜坡状。

当振动膜132沿着第一轴线振动时,后腔c内的气体会因为振动膜132的往复运动,被挤压而形成气流,气流会沿着倾斜的底壁112流向形成在周侧壁111上的第一调音部120,而导出于扬声器10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后腔c与第一调音部120共同构成一第一调音路径p1(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音部120用以导引后腔c的气体,以达到内外气压的平衡的效果,使得扬声器100输出的声音曲线、音频以及音质等等特性可符合设计所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音路径p1不平行于振动膜132的振动方向。更具体地说,气体在第一调音路径p1的后腔c的流动方向会沿着倾斜的底壁112流动,且在第一调音路径p1的第一调音部120的流动方向会沿着一第二轴向a2导出于形成在框架110的周侧壁111上的第一调音部120。此处的第二轴向a2是指周侧壁111上的第一调音部120(贯孔)的轴向。若以图3来看会是水平方向。振动膜132的振动方向,也就是指框架110的轴向或者是说第一轴向a1,以图3来看为垂直方向,而不与第一调音路径p1平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扬声器100藉由将第一调音部120形成于框架110的周侧壁111,振动膜132振动时,形成于后腔c内的气流沿着形成在周侧壁111上的第一调音部120导出。换句话说,气流是从扬声器100的侧面导出,而非由底面导出。因此,扬声器100的底壁112可很接近地设置于耳机内盖或其他的构件,扬声器100的底壁112与其后方组件之间的距离并不会造成共振反射,也不会影响扬声器100的声音曲线,而可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且可应用于薄型化耳机等电子装置。

另外,图3可清楚看到,在本实施例中,后腔c的径向断面形状由内往周侧壁111的方向(图3的两侧)呈渐扩。或者是说,后腔c的径向断面形状沿着放射方向呈渐扩。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12在靠近内围墙116的部分与振动膜132之间的距离较为靠近,底壁112上距离内围墙116越远的部位,其与振动膜1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这样的设计可使得气流可以较顺畅地沿着第一调音路径p1流出,以降低声阻。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12的一上表面113的径向断面形状至少局部对应于振动膜132的径向断面形状。特别是指,底壁112在靠近内围墙116的部分,此部分的上表面113的径向断面形状会对应于其上方的振动膜132的径向断面形状。这样的设计可使得声音在高频频段的表现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振动膜132沿着框架110的轴向振动而界定出第一轴向a1,周侧壁111上的第一调音部120(贯孔)的轴向界定出第二轴向a2。第一轴向a1与第二轴向a2呈一交叉角度,例如第一轴向a1与第二轴向a2呈一垂直角度(90度)。当然,第一轴向a1与第二轴向a2之间的角度不以此为限制。

请回到图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底壁112往振动膜132的方向凹陷,一第二调音部150形成于框架110的底壁112的下表面114及内围墙116之间。底壁112具有一第一贯穿孔115令后腔c与第二调音部150呈连通状态。

此外,扬声器100更可选择地包括一板件170,贴附于框架110的底壁112的下表面114。板件170可为一麦拉(mylar)片或是一耳机内盖,但板件170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在沿着轴向的视角上可清楚看见,第二调音部150呈c型,底壁112的第一贯穿孔115靠近于c型的一端,板件170具有连通于第二调音部150的一第二贯穿孔172,第二贯穿孔172靠近于c型的另一端,第一贯穿孔115、第二调音部150及第二贯穿孔172形成一第二调音路径p2。当然,底壁112的第一贯穿孔115与板件170的第二贯穿孔172的相对位置不以此为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后腔c与形成在周侧壁111上的第一调音部120所组成的第一调音路径p1可对全频段(例如是20hz至20khz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制)的声音调音。此外,由第一贯穿孔115、第二调音部150及第二贯穿孔172所形成的第二调音路径p2可对低频(例如是20hz至200hz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制)的声音调音。因此,本实施例的扬声器100可透过上述的结构可达到双重调音的效果。

由图2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呈c型的第二调音部150具有一缺口152,框架110还包括一平台117,平台117连接于内围墙116与周侧壁111且位于缺口152。扬声器100还包括一电路板160,电路板160配置于平台117。当然,第二调音部150的形状与电路板160设置于框架110上的位置不以此为限制。

另外,由图3可见,扬声器100更包括一调音纸180,配置于周侧壁111以遮蔽第一调音部120。设计者可针对所欲的调音效果选用不同音阻的调音纸180,调音纸180的种类、数量、与第一调音部120的对应关系不以此为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扬声器藉由将第一调音部形成于框架的周侧壁,振动膜振动时,形成于后腔内的气流沿着形成在周侧壁上的第一调音部导出。换句话说,气流是从扬声器的侧面导出,而非由底面导出。因此,本发明的扬声器可很接近地设置于耳机内盖,耳机内盖与本发明的扬声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很近也不会造成共振反射,也不会影响扬声器的声音曲线,而可具有良好的声音表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