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抖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19482发布日期:2022-07-02 02:0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防抖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领域属于防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抖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精细化工艺的发展,人们在精细化操作(如拍摄)的过程中容易因抖动而影响成品质量,因此,防抖组件作为实现防抖功能的核心部件被尤为关注。然而,传统的防抖组件在对待防抖件进行防抖控制时,通常在待防抖件的底部进行走线控制,当控制待防抖件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平移移动以及在θ角度上的旋转移动时,底部走线之间容易发生干涉问题,并且,传统的防抖组件在驱动带防抖件时,难以将其精准复位到初始位置,从而无法达到较佳的防抖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抖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防抖组件能够精准控制待防抖件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平移移动,以及在θ角度上的旋转移动,且内部结构之间能够有效避免相互干涉,从而达到较佳的防抖动效果。
4.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抖组件,该防抖组件包括底板、承载件、驱动结构、两个第一悬置线和两个第二悬置线,所述承载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承载件用于承载待防抖件,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外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外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外侧面,所述承载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外侧面并与所述第一外侧面相对的第三外侧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外侧面并与所述第二外侧面相对的第四外侧面,两个所述第一悬置线和两个所述第二悬置线均交叉连接在所述承载件和所述驱动结构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悬置线在所述第一外侧面与所述第三外侧面之间延伸,两个所述第二悬置线在所述第二外侧面与所述第四外侧面之间延伸,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缠绕载体,所述第一悬置线和所述第二悬置线固定于所述缠绕载体,所述缠绕载体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悬置线和所述第二悬置线在所述缠绕载体上进行缠绕,从而控制所述第一悬置线和所述第二悬置线移动,以在所述待防抖件的位置偏移时,驱动所述待防抖件复位。
6.本发明提供的防抖组件,通过在承载件的一外侧面连接交叉设置的两个第一悬置线,并在承载件的相对外侧面连接交叉设置的两个第二悬置线,并设置驱动结构与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连接,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固定于驱动结构的缠绕载体,缠绕载体转动以使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在缠绕载体上进行缠绕,从而控制所述第一悬置线和所述第二悬置线移动,当承载件上的待防抖件的位置偏移时,驱动结构可精准控制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以驱动承载件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平移移动,以及在θ角度上的旋转移动,从而带动承载件上的待防抖件进行精准复位,且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之间能够有效避免干涉问题,保证了防抖组件能够达到相应的防抖效果。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件包括承载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本体上的两个第
一连接点位和两个第二连接点位,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点位靠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一悬置线各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点位靠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二悬置线各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点位。第一连接点位和第二连接点位的存在,使得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能够更加容易的与承载件相连接,并且,通过调节第一连接点位和第二连接点位在承载本体上的位置,使得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作用在承载件上的拉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可调,从而有利于对承载件上的待防抖件进行精准复位。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四个驱动件,四个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底板上,每个所述驱动件均包括所述缠绕载体,两个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外侧面和所述第三外侧面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第一悬置线一一对应连接;两个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二外侧面和所述第四外侧面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第二悬置线一一对应连接。四个驱动件的存在,能够分别与两个第一悬置线和两个第二悬置线一一对应连接,从而使得每个第一悬置线和每个第二悬置线受到独立的控制,使其移动量均可调,进而使得每个第一悬置线和每个第二悬置线驱动承载件的位移量也均可调,以使承载件上的带防抖件能够得到精准复位。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为微电机,所述缠绕载体为所述微电机内的电机轴;或,所述驱动件包括微电机和缠绕载体,所述微电机驱动所述缠绕载体转动。当驱动件为微电机时,其体积较小,且还具备驱动效率高、驱动力调节精度高的优点,从而有利于满足防抖组件小型化要求的同时,提高防抖复位过程的精准度,以微电机内的电机轴直接作为缠绕载体即可满足相应功能要求。当驱动件包括微电机和缠绕载体时,通过微电机驱动缠绕载体转动同样能够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悬置线和所述第二悬置线为弹性材料制成。当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为弹性材料制成时,待防抖件的位置发生偏移会导致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受弹性作用力的影响会进行回弹,从而带动承载件,以使承载件上的待防抖件进行初步复位,当待防抖件到达初步复位的位置时,驱动件再驱动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以带动待防抖件进行二次复位,使得待防抖件回到初始位置,以实现精准复位,从而在满足防抖复位过程的精准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复位效率。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上还设有两个第一立柱和两个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和所述第三外侧面之间,两个所述第一悬置线各环绕于一个所述第一立柱后各连接于一个驱动件;所述第二立柱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和所述第四外侧面之间,两个所述第二悬置线各环绕于一个所述第二立柱后各连接于一个驱动件。两个第一立柱和两个第二立柱的存在,能够使得两个第一悬置线和两个第二悬置线在承载件与驱动件之间的延伸方向得到有效固定,使得每个第一悬置线和每个第二悬置线的移动方向也保持固定,提高了防抖组件在防抖过程中的稳定性。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抖组件还包括中间板,所述中间板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中间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露出所述承载件,一个所述第一悬置线与一个所述驱动件连接后形成第一移动组件,一个所述第二悬置线与一个所述驱动件连接后形成第二移动组件,一个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一个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中间板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另一个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位于所述中间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中间板的存在,能够同时将两个第一移动组件隔开以及将两个第二移动组件隔开,
从而使得在防抖过程中,两个第一悬置线之间、两个第二悬置线之间以及各驱动件之间不会发生干涉,进一步保证了防抖组件的功能正常。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抖组件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设于所述中间板上,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露出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中间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的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二移动组件设于所述中间板和所述顶板之间。顶板盖合在中间板上,使得防抖组件的内部结构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不易发生损坏,并且,防抖组件能够以一个小总成的形式存在,更有利于防抖组件的模块化生产。
14.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该摄像头模组包括待防抖件和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防抖组件,所述待防抖件固接于所述承载件上。
15.本发明提供的摄像头模组,通过设置待防抖件连接于本发明提供的防抖组件,使得摄像头模组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防抖,从而保证摄像头模组拍摄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16.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摄像头模组。通过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摄像头模组,使得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具备防抖拍摄的功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一种实施例中防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20.图3a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1.图3b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2.图3c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3.图3d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4.图3e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5.图3f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6.图3g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7.图3h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8.图3i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29.图3j是图1所示防抖组件中承载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驱动示意图;
30.图4是一种实施例中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另一种实施例中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另一种实施例中防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另一种实施例中防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另一种实施例中防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是一种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0是一种实施例中图像传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1是一种实施例中图像传感组件和防抖组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首先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抖组件100,该防抖组件100包括底板10、承载件20、驱动结构50、两个第一悬置线31和两个第二悬置线32,承载件20滑动连接于底板10,承载件20用于承载待防抖件,底板10具有第一外侧面101,以及与第一外侧面101相对设置的第二外侧面102,承载件20具有靠近第一外侧面101并与第一外侧面101相对的第三外侧面201,以及靠近第二外侧面102并与第二外侧面102相对的第四外侧面202,两个第一悬置线31和两个第二悬置线32均交叉连接在承载件20和驱动结构50之间,且两个第一悬置线31在第一外侧面101与第三外侧面201之间延伸,两个第二悬置线32在第二外侧面102与第四外侧面202之间延伸,驱动结构50包括缠绕载体52,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固定于缠绕载体52,缠绕载体52转动以使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在缠绕载体52上进行缠绕,从而控制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移动,以在待防抖件的位置偏移时,驱动待防抖件复位。
40.为方便后文说明,图1中将防抖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防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防抖组件1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防抖组件100的厚度方向z垂直于防抖组件100的长度方向y和防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x。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涉及的“顶”、“底”等方位用词,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位进行的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其中,承载件20用于承载待防抖件,承载件20设于底板10的顶面并与底板10滑动连接,以使得承载件20能够在底板10的顶面上进行滑动,从而带动待防抖件进行移动。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承载件20的底部设有滚珠,以减小承载件20与底板10之间滑动摩擦力。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抖组件100可应用于多个技术领域,待防抖件可以为多种,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为了方便描述,本技术实施例以防抖组件100应用于摄像技术领域,且以图像传感组件300作为待防抖件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42.其中,底板10具有第一外侧面101,以及与第一外侧面101相对设置的第二外侧面102,承载件20具有靠近第一外侧面101并与第一外侧面101相对的第三外侧面201,以及靠近第二外侧面102并与第二外侧面102相对的第四外侧面20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承载件20和底板10均为矩形板状结构,且底板10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承载件20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第一外侧面101、第二外侧面102、第三外侧面201和第四外侧面202间隔分布于x轴方向上,且均沿y轴方向延伸。
43.其中,两个第一悬置线31和两个第二悬置线32均连接在承载件20和驱动结构50之
间,驱动结构50控制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移动,以带动承载件20上的待防抖件移动至初始位置。具体的,第一悬置线31的一端连接于承载件20,另一端连接于驱动结构50,且第一悬置线31在第一外侧面101和第三外侧面201之间延伸;第二悬置线32的一端连接于承载件20,另一端连接于驱动结构50,且第二悬置线32在第二外侧面102和第四外侧面202之间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第一悬置线31和每个第二悬置线32均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件或是由多个部件所组成的一个组件,在此不对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的结构进行具体的限定。
44.其中,驱动结构50与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连接,驱动结构50包括缠绕载体52,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固定于缠绕载体52,缠绕载体52转动以使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在缠绕载体52上进行缠绕,从而控制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移动,通过精准控制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来驱动承载件20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平移移动,以及在θ角度上的旋转移动,从而带动承载件20上的待防抖件进行精准复位。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结构50可选为一个整体部件,该整体部件包括多个驱动模块以分别对每个第一悬置线31和每个第二悬置线32进行单独驱动;驱动结构50还可选为包括多个分体部件,多个分体部件与两个第一悬置线31和两个第二悬置线32一一对应连接,以分别对每个第一悬置线31和每个第二悬置线32进行单独驱动。在此不对驱动结构50的结构和种类进行具体的限定,只要驱动结构50能够对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的移动量进行精准控制即可。
45.本发明提供的防抖组件100,通过在承载件的一外侧面连接交叉设置的两个第一悬置线,并在承载件的相对外侧面连接交叉设置的两个第二悬置线,并设置驱动结构与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连接,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固定于驱动结构的缠绕载体,缠绕载体转动以使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在缠绕载体上进行缠绕,从而控制所述第一悬置线和所述第二悬置线移动,当承载件上的待防抖件的位置偏移时,驱动结构可精准控制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以驱动承载件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平移移动,以及在θ角度上的旋转移动,从而带动承载件上的待防抖件进行精准复位,且第一悬置线和第二悬置线之间能够有效避免干涉问题,保证了防抖组件能够达到相应的防抖效果。
46.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控制两个第一悬置线31和两个第二悬置线32的移动量,使得承载件20处于不同的驱动状态,以在x轴方向上、y轴方向上以及θ角度上进行不同方式的移动。请一并参阅图3a至图3j,示例性的说明了承载件20的几种不同的驱动状态,其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的移动量为l11,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的移动量为l12,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的移动量为l21,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的移动量为l22。
47.示例性的,如图3a,在一种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悬置线31进行移动,且l11=l12,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x轴的正方向移动;
48.示例性的,如图3b,在一种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悬置线32进行移动,且l21=l22,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x轴的负方向移动;
49.示例性的,如图3c,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11=l21,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y轴的正方向移动;
50.示例性的,如图3d,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12=l22,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
51.示例性的,如图3e,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12=l21,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θ角度的正方向旋转移动,即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
52.示例性的,如图3f,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11=l22,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θ角度的负方向旋转移动,即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
53.示例性的,如图3g,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12》l11》l21,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x轴的正方向移动并同时向θ角度的正方向旋转移动;
54.示例性的,如图3h,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22》l21》l11,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向x轴的负方向移动并同时向θ角度的负方向旋转移动;
55.示例性的,如图3i,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11》l12》l21,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同时向x轴的正方向移动、向y轴的正方向移动并向θ角度的正方向旋转移动;
56.示例性的,如图3j,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位于x轴正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一悬置线31、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正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和位于x轴负方向与y轴负方向之间的第二悬置线32同时进行移动,且l11》l12=l21=l22,承载件20被控制为同时向x轴的负方向移动、向y轴的负方向移动并向θ角度的负方向旋转移动;
57.可以理解的是,承载件20的驱动状态是根据承载件20上的待防抖件的偏移位置来决定的,在不同的偏移位置下,第一悬置线31和/或第二悬置线32的移动量不同,从而承载件20以不同的方式移动,以使承载件20上的待防抖件复位,在此不对承载件20的受力状态进行一一赘述。
58.请再次参阅图1,一种实施例中,承载件20包括承载本体23以及设于承载本体23上的两个第一连接点位21和两个第二连接点位22,两个第一连接点位21靠近第一外侧面101,且两个第一悬置线31各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点位21;两个第二连接点位22靠近第二外侧面102,且两个第二悬置线32各连接于一个第二连接点位22。可以理解的是,承载本体23对待防抖件起到承载的作用,而第一连接点位21和第二连接点位22的存在,使得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能够更加容易的与承载件20相连接,并且,通过调节第一连接点位21和第二连接点位22在承载本体23上的位置,使得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作用在承载件20上的拉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可调,从而有利于对承载件20上的待防抖件进行精准复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点位21和第二连接点位22可以为焊盘、卡接口、螺孔或其他任意具备连
接功能的结构,在此不对第一连接点位21和第二连接点位22的结构和种类进行具体的限定。
59.一种实施例中,驱动结构50包括四个驱动件51,四个驱动件51设于底板10上,每个驱动件51均包括缠绕载体52,两个驱动件51设于第一外侧面101和第三外侧面201之间,并与两个第一悬置线31一一对应连接;两个驱动件51设于第二外侧面102和第四外侧面202之间,并与两个第二悬置线32一一对应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四个驱动件51的存在,能够分别与两个第一悬置线31和两个第二悬置线32一一对应连接,从而使得每个第一悬置线31和每个第二悬置线32受到独立的控制,使其移动量均可调,进而使得每个第一悬置线31和每个第二悬置线32驱动承载件20的位移量也均可调,以使承载件20上的带防抖件能够得到精准复位。
60.请参阅图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件51为电机511,缠绕载体52为电机511的电机轴512,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直接固定于电机轴512,电机轴512转动以带动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在电机轴512上进行缠绕,从而控制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移动,优选的,电机511为微电机,微电机体积较小,且还具备驱动效率高、驱动力调节精度高的优点,从而有利于满足防抖组件100小型化要求的同时,提高防抖复位过程的精准度。请参阅图5,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件51可以是电机511与缠绕载体52的组合,其中,缠绕载体52可以为独立的旋转立柱521,旋转立柱521安装于电机511的电机轴512,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固定连接于旋转立柱521,通过电机511控制电机轴512转动以带动旋转立柱521转动,使得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在旋转立柱521上进行缠绕以实现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51的结构和种类可以为多种,只要能够控制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进行相应移动即可,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还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51与底板10之间的固定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固定;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还可以在底板10上开设凹槽,将驱动件51卡接固定于凹槽内。可以理解的是,驱动件51与底板10之间的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几种,还可以为其他任意满足相应要求的方式进行固定,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61.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为弹性材料制成。当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为弹性材料制成时,带防抖件的位置发生偏移会导致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受弹性作用力的影响会进行回弹,从而带动承载件20,以使承载件20上的待防抖件进行初步复位,当待防抖件到达初步复位的位置时,驱动件51再驱动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以带动待防抖件进行二次复位,使得待防抖件回到初始位置,以实现精准复位,从而在满足防抖复位过程的精准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复位效率。
62.请参阅图6,一种实施例中,底板10上还设有两个第一立柱41和两个第二立柱42,第一立柱41位于第一外侧面101和第三外侧面201之间,两个第一悬置线31各环绕于一个第一立柱41后各连接于一个驱动件51;第二立柱42位于第二外侧面102和第四外侧面202之间,两个第二悬置线32各环绕于一个第二立柱42后各连接于一个驱动件51。两个第一立柱41和两个第二立柱42的存在,能够使得两个第一悬置线31和两个第二悬置线32在承载件20与驱动件51之间的延伸方向得到有效固定,使得每个第一悬置线31和每个第二悬置线32的移动方向也保持固定,提高了防抖组件100在防抖过程中的稳定性。
63.一种实施例中,承载件20关于第一对称轴和第二对称轴均对称,第一对称轴垂直于第二对称轴,两个第一连接点位21之间关于第一对称轴对称,第一连接点位21和第二连接点位22之间关于第二对称轴对称;两个第一立柱41之间关于第一对称轴对称,第一立柱41与第二立柱42之间关于第二对称轴对称。在上述结构下,两个第一悬置线31的收缩方向相互对称、两个第二悬置线32的收缩方向相互对称、第一悬置线31与第二悬置线32的收缩方向也对称,上述对称的收缩方向作用使得承载件20的移动方式能够更加平稳可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防抖组件100在防抖过程中的稳定性。
64.请参阅图7,一种实施例中,防抖组件100还包括中间板60,中间板60设于底板10上,中间板60上设有第一通孔601,第一通孔601露出承载件20,一个第一悬置线31与一个驱动件51连接后形成第一移动组件,一个第二悬置线32与一个驱动件51连接后形成第二移动组件,一个第一移动组件和一个第二移动组件位于底板10与中间板60之间,另一个第一移动组件和另一个第二移动组件位于中间板60背离底板10的一侧。中间板60的存在,能够同时将两个第一移动组件隔开以及将两个第二移动组件隔开,从而使得在防抖过程中,两个第一悬置线31之间、两个第二悬置线32之间以及各驱动件51之间不会发生干涉,即两个第一悬置线31之间以及两个第二悬置线32之间不会相互缠绕或相互磨损,且各驱动件51之间不会相互接触,进一步保证了防抖组件100的功能正常,同时还提高了防抖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65.请参阅图8,一种实施例中,防抖组件100还包括顶板70,顶板70设于中间板60上,顶板70上设有第二通孔701,第一通孔601与第二通孔701连通,第二通孔701露出承载件20,位于中间板60背离底板10的一侧的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二移动组件设于中间板60和顶板7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顶板70盖合在中间板60上,使得防抖组件100的内部结构(如第一悬置线31、第二悬置线32、第一立柱41、第二立柱42和驱动件51)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不易发生损坏,并且,底板10、中间板60和顶板70共同组成了一个外壳,使得防抖组件100能够以一个小总成的形式存在,更有利于防抖组件100的模块化生产。
66.请参阅图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1000,摄像头模组1000包括待防抖件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抖组件100,待防抖件固接于防抖组件100的承载件20上。
67.在一种实施例中,该摄像头模组1000包括壳体200、图像传感组件300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抖组件100,壳体200内设有容纳腔210,图像传感组件300和防抖组件100收容于容纳腔210内,防抖组件100固定于壳体200的内表面上,壳体200上开设有开口220,容纳腔210与开口220连通,图像传感组件300连接于防抖组件100的承载件20上且正对开口220。
68.其中,壳体200内设有容纳腔210,以收容图像传感组件300和防抖组件100,壳体200上开设有开口220,开口220正对图像传感组件300,使得图像传感组件300能够满足相应功能需求。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00的存在能够有效起到避光和防尘的作用。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200由金属材料制成,使得壳体200在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起到防静电的作用。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200上还设有第一柔性电路板230和第二柔性电路板240,第一柔性电路板230与防抖组件100电连接,第二柔性电路板240与图像传感组件300电连接,以满足防抖组件1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300的电路连接需求。
69.其中,图像传感组件300即为上文提到的待防抖件,当摄像头模组1000用于摄像技术领域时,图像传感组件300用于实现成像功能。图像传感组件300固接于防抖组件100的承
载件20,使得图像传感器310可随承载件20进行移动,第一悬置线31和第二悬置线32可通过驱动承载件20的方式使图像传感组件300随之进行相应的移动,从而实现防抖复位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待防抖件还可以为镜头,在此不进行赘述。
70.本发明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00,通过设置待防抖件连接于本发明提供的防抖组件100,使得摄像头模组1000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防抖,从而保证摄像头模组1000拍摄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71.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一种实施例中,图像传感组件300包括图像传感器310、主电路板320和滤光片330,主电路板320固定连接于承载件20,图像传感器310连接于主电路板320,主电路板320用于实现图像传感器310的相关电路连接,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主电路板320上还连接有第三柔性电路板340,第三柔性电路板340与第二柔性电路板240电连接,以实现图像传感器310与外界电子器件之间的电气讯号连接。图像传感器310位于主电路板320背离防抖组件100的一侧,且图像传感器310正对开口220,滤光片330设于开口220和图像传感器310之间,滤光片330用于过滤由开口220射入图像传感器310的光线。在上述结构下,图像传感器310能够得到有效防抖,从而由开口220射入图像传感器310的光线能够在图形传感器内形成稳定的光学图像。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主电路板320背离图像传感器310的一侧还固接有散热板,散热板用于对图像传感组件300进行散热,且图像传感组件300可通过散热板固定于承载件20上,
7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00。通过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00,使得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具备防抖拍摄的功能。
7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