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2296发布日期:2021-05-04 10:32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由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



背景技术:

无线路由器是用于用户上网、带有无线覆盖功能的路由器,无线路由器可以看作一个转发器,将家中墙上接出的宽带网络信号通过天线转发给附近的无线网络设备(笔记本电脑、支持wifi的手机、平板以及所有带有wifi功能的设备)。

仍存在的问题有,路由器采取顶面散热容易使机体进灰,进水,影响路由器的使用寿命和信号强度,数据端口容易发生松动,与光纤网线连接不紧密,造成网速不稳定,传输速度慢,信号天线容易因意外折断,离位置远的位置无线信号通常较差,或者接受不到无线信号。

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路由器采取顶面散热容易使机体进灰,进水,影响路由器的使用寿命和信号强度,数据端口容易发生松动,与光纤网线连接不紧密,造成网速不稳定,传输速度慢,信号天线容易因意外折断,离位置远的位置无线信号通常较差,或者接受不到无线信号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包括下底板,所述下底板的侧面固定安装有u型连接板,所述下底板的顶面与所述u型连接板固定连接有上盖板,所述下底板与所述上盖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下底板、u型连接板、上盖板为一体化注塑结构,所述下底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所述下底板表面开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u型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水平分布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数据端口,所述上盖板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天线调节柱,所述天线调节柱的顶端活动安装有信号天线。

优选地,所述支撑底座为成矩阵分布的四个圆柱体,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面固定安装有防滑垫片。

优选地,所述侧板的数量为三个,所述侧板的表面涂装有防辐射层。

优选地,所述天线调节柱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天线调节柱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限位圆孔,所述第一限位圆孔与信号天线之间固定安装有插销。

优选地,所述信号天线靠近天线调节柱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限位圆孔,所述第二限位圆孔与第一限位圆孔大小相等,所述信号天线的侧面等距分布固定安装有三根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水平滑轨,所述水平滑轨的顶面活动套接有天线盖板。

优选地,所述天线盖板与所述水平滑轨通过滑块活动套接,所述天线盖板的形状为弧形,所述天线盖板的下表面涂装有无线电反射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上述方案中,下底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下底板表面开设有若干散热孔,起到了防止路由器进水,为路由器提供良好的通风散热环境,有效防止路由器机体进灰的作用;上述方案中,u型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腔水平分布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数据端口,起到了为内部器件节约出安装空间,能够对数据端口进行有效地固定,防止网线发生松动的作用;上述方案中,天线盖板的形状为弧形且下表面涂装有无线电反射层,既能够放大增强信号天线产生的无线信号又能够保护信号天线不被意外折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下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u型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上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天线调节柱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的信号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底板、2u型连接板、3上盖板、4侧板、11支撑底座、12散热孔、21凹槽、22数据端口、31天线调节柱、32信号天线、111防滑垫片、311第一限位圆孔、312插销、321第二限位圆孔、322支架、323水平滑轨、324天线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6,一种上下一体化路由器壳体,包括下底板1,下底板1的侧面固定安装有u型连接板2,下底板1的顶面与u型连接板2固定连接有上盖板3,下底板1与上盖板3之间固定连接有侧板4,下底板1、u型连接板2、上盖板3为一体化注塑结构,下底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11,下底板1表面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2,u型连接板2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1,凹槽的内腔水平分布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数据端口22,上盖板3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天线调节柱31,天线调节柱31的顶端活动安装有信号天线32。

如图2,下底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11,下底板1表面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2,支撑底座11为成矩阵分布的四个圆柱体,支撑底座1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防滑垫片111。

具体的,下底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11,起到防止路由器进水的作用,支撑底座1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防滑垫片111,防滑垫片111提高了路由器放置的稳定性,下底板1表面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2,可以为路由器提供良好的通风散热环境,同时,开设在路由器机体下表面可以有效防止路由器机体进灰,影响内部器件工作。

如图3,u型连接板2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1,凹槽的内腔水平分布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数据端口22。

具体的,u型连接板2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1,可以为内部器件节约出安装空间,凹槽21的内腔水平分布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数据端口22,可以将数据端口22进行有效地固定,防止发生松动。

如图4-5,天线调节柱31的数量为三个,天线调节柱31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限位圆孔311,第一限位圆孔311与信号天线32之间固定安装有插销312。

具体的,上盖板3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天线调节柱31,可以固定并有限地调节信号天线32的位置,天线调节柱31的顶端活动安装有信号天线32,用来发射无线信号,天线调节柱31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限位圆孔311,第一限位圆孔311与信号天线32之间固定安装有插销312,通过限位圆孔311与插销312的活动套接使得信号天线32能够在天线调节柱31上进行垂直方向的旋转。

如图6,信号天线32靠近天线调节柱3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限位圆孔321,第二限位圆孔321与第一限位圆孔311大小相等,信号天线32的侧面等距分布固定安装有三根支架322,支架322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水平滑轨323,水平滑轨323的顶面活动套接有天线盖板324,天线盖板324与水平滑轨323通过滑块活动套接,天线盖板324的形状为弧形,天线盖板324的下表面涂装有无线电反射层。

具体的,第二限位圆孔321与第一限位圆孔311大小相等,方便信号天线32固定在天线调节柱31的顶面,信号天线32的侧面等距分布固定安装有三根支架322,用来固定水平滑轨323,支架322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水平滑轨323,方便天线盖板324能够进行水平滑动,改变位置,天线盖板324的形状为弧形,天线盖板324的下表面涂装有无线电反射层,既能够放大增强信号天线32产生的无线信号又能够保护信号天线32不被意外折断。

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原理做如下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下底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11,起到防止路由器进水的作用,支撑底座1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防滑垫片111,防滑垫片111提高了路由器放置的稳定性,下底板1表面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2,可以为路由器提供良好的通风散热环境,同时,开设在路由器机体下表面可以有效防止路由器机体进灰,影响内部器件工作,u型连接板2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1,可以为内部器件节约出安装空间,凹槽21的内腔水平分布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数据端口22,可以将数据端口22进行有效地固定,防止发生松动,上盖板3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天线调节柱31,可以固定并有限地调节信号天线32的位置,天线调节柱31的顶端活动安装有信号天线32,用来发射无线信号,天线调节柱31的顶面开设有第一限位圆孔311,第一限位圆孔311与信号天线32之间固定安装有插销312,通过限位圆孔311与插销312的活动套接使得信号天线32能够在天线调节柱31上进行垂直方向的旋转,第二限位圆孔321与第一限位圆孔311大小相等,方便信号天线32固定在天线调节柱31的顶面,信号天线32的侧面等距分布固定安装有三根支架322,用来固定水平滑轨323,支架322的顶面固定安装有水平滑轨323,方便天线盖板324能够进行水平滑动,改变位置,天线盖板324的形状为弧形,天线盖板324的下表面涂装有无线电反射层,既能够放大增强信号天线32产生的无线信号又能够保护信号天线32不被意外折断。

上述方案,下底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支撑底座11,下底板1表面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2,避免了路由器采取顶面散热容易使机体进灰,进水,影响路由器的使用寿命和信号强度,保证了防止路由器进水,为路由器提供良好的通风散热环境,有效防止路由器机体进灰,影响内部器件工作的效果,上述方案,u型连接板2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1,凹槽21的内腔水平分布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数据端口22,避免了数据端口容易发生松动,与光纤网线连接不紧密,造成网速不稳定,传输速度慢,保证了为内部器件节约出安装空间,将数据端口22进行有效地固定,防止发生松动的效果,上述方案,天线盖板324的形状为弧形,天线盖板324的下表面涂装有无线电反射层,避免了信号天线32容易因意外折断,离位置远的位置无线信号通常较差,或者接受不到无线信号,保证了既能够放大增强信号天线32产生的无线信号又能够保护信号天线32不被意外折断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