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1873发布日期:2021-07-23 21:0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数据采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移动智能终端。

要便捷的使用移动智能终端,那就离不开网络。联网后的移动智能终端更是直接渗透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但是,有些场所,如地下车库入口、景区道路卡口,存在网络信号差的问题,这就影响了信息采集的速度,有时候甚至无法成功采集个人信息,从而影响整个信息采集的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目前技术发展的需求和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及方法,实现移动终端在离线状态下对人员信息的采集,避免因网络信号差导致的人员信息采集不完整。

首先,本发明公开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其包括:

注册模块,用于人员进行信息注册,并将注册信息在联网状态下发送至数据加密模块;

扫描识别模块,用于扫描并识别人员的身份证件,以读取身份证件的文字信息;

智能填充模块,用于将读取的文字信息按照设定规则填入模板表单;

数据校验模块,用于按照身份证号码的校验规则校验模板表单中的身份证号码;

数据加密模块,用于加密注册模块传送过来的注册信息,并将加密数据直接传送至自动上传模块,还用于加密通过校验的模板表单包含的信息;

数据缓存模块,用于缓存离线状态下数据加密模块的加密数据;

自动上传模块,用于在联网状态下自动且有序的上传来自数据加密模块的加密数据或者数据缓存模块的缓存数据。

具体的,身份证号码共18位,由17位本体码和1位校验码组成,其中,前6位是地址码,表示登记户口时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7到14位是出生年月日,采用yyyymmdd格式,15到17位是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订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即第17位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第18位是校验码,采用iso7064:1983,mod11-2校验字符系统。

更具体的,身份证号码中各个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应满足的校验规则如下公式:

其中,i表示号码字符从右至左包括校验码字符在内的位置序号,

αi表示第i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是身份证号码第18位校验码,

wi表示第i位置上的加权因子,加权因子计算公式:wi=2i-1(modll)。

优选的,所涉及数据缓存模块采用sqlite,所述自动上传模块采用消息队列。

优选的,所涉及数据加密模块为国密算法sm4,国密算法sm4是一种分组密码算法,其分组长度为128比特,密钥长度为128比特。

其次,本发明公开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方法,基于前述采集工具,该采集方法的实现过程包括:

在移动智能终端的联网状态下,人员通过注册模块注册个人信息,注册的个人信息由数据加密模块进行加密,并由自动上传模块传送至数据库保存;

在移动智能终端的离线状态下,扫描识别模块扫描人员的身份证件,识别身份证件的文字信息,并通过智能填充模块将识别的文字信息填入模板表单,数据校验模块按照身份证号码的校验规则校验模板表单包含的身份证号码,并在校验通过后,采用数据加密模块加密表单包含的数据,完成加密后存储至数据缓存模块;在移动智能终端再次联网时,数据缓存模块的加密数据由自动上传模块自动且有序的上传至数据库。

具体的,身份证号码共18位,由17位本体码和1位校验码组成,其中,前6位是地址码,表示登记户口时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7到14位是出生年月日,采用yyyymmdd格式,15到17位是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订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即第17位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第18位是校验码,采用iso7064:1983,mod11-2校验字符系统。

更具体的,身份证号码中各个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应满足的校验规则如下公式:

其中,i表示号码字符从右至左包括校验码字符在内的位置序号,

αi表示第i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是身份证号码第18位校验码,

wi表示第i位置上的加权因子,加权因子计算公式:wi=2i-1(mod11)。

优选的,所涉及数据缓存模块采用sqlite,自动上传模块采用消息队列。

优选的,所涉及数据加密模块为国密算法sm4,国密算法sm4是一种分组密码算法,其分组长度为128比特,密钥长度为128比特。

本发明的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及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联网状态下可以通过直接注册的方式完成信息采集,在离线状态下可以通过缓存的方式完成信息采集,解决了因网络信号差人员采集信息有遗漏的问题;

(2)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信号弱、信号差区域卡口,大型赛事、大型活动、会议等场所,进行出入人员信息的快速采集,特别是信号差、无wifi、不宜部署特定设备的场所。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连接框图。

附图中各标号信息表示:

1、注册模块,2、扫描识别模块,3、智能填充模块,4、数据校验模块,

5、数据校验模块,6、数据加密模块,7、数据缓存模块,8、自动上传模块;

附图中空心箭头表示移动智能终端在联网状态下的数据传递,实心箭头表示移动智能终端在离线状态下的数据传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一: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其包括:

注册模块1,用于人员进行信息注册,并将注册信息在联网状态下发送至数据加密模块6;

扫描识别模块2,用于扫描并识别人员的身份证件,以读取身份证件的文字信息;

智能填充模块3,用于将读取的文字信息按照设定规则填入模板表单;

数据校验模块4,用于按照身份证号码的校验规则校验模板表单中的身份证号码;

数据加密模块6,采用国密算法sm4,用于加密注册模块1传送过来的注册信息,并将加密数据直接传送至自动上传模块5,还用于加密通过校验的模板表单包含的信息;

数据缓存模块7,采用sqlite,用于缓存离线状态下数据加密模块6的加密数据;

自动上传模块5,采用消息队列,用于在联网状态下自动且有序的上传来自数据加密模块6的加密数据或者数据缓存模块7的缓存数据。

身份证号码共18位,由17位本体码和1位校验码组成,其中,前6位是地址码,表示登记户口时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7到14位是出生年月日,采用yyyymmdd格式,15到17位是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订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即第17位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第18位是校验码,采用iso7064:1983,mod11-2校验字符系统。

身份证号码中各个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应满足的校验规则如下公式:

其中,i表示号码字符从右至左包括校验码字符在内的位置序号,

αi表示第i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是身份证号码第18位校验码,

wi表示第i位置上的加权因子,加权因子计算公式:wi=2i-1(mod11)。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方法,基于如前述采集工具,该采集方法的实现过程包括:

(1)在移动智能终端的联网状态下,人员通过注册模块1注册个人信息,注册的个人信息由数据加密模块6进行加密,并由自动上传模块5传送至数据库保存.

(2)在移动智能终端的离线状态下,扫描识别模块2扫描人员的身份证件,识别身份证件的文字信息,并通过智能填充模块3将识别的文字信息填入模板表单,数据校验模块4按照身份证号码的校验规则校验模板表单包含的身份证号码,并在校验通过后,采用数据加密模块6加密表单包含的数据,完成加密后存储至数据缓存模块7;在移动智能终端再次联网时,数据缓存模块7的加密数据由自动上传模块5自动且有序的上传至数据库。

身份证号码共18位,由17位本体码和1位校验码组成,其中,前6位是地址码,表示登记户口时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7到14位是出生年月日,采用yyyymmdd格式,15到17位是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订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即第17位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第18位是校验码,采用iso7064:1983,mod11-2校验字符系统。

身份证号码中各个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应满足的校验规则如下公式:

其中,i表示号码字符从右至左包括校验码字符在内的位置序号,

αi表示第i位置上的号码字符值,是身份证号码第18位校验码,

wi表示第i位置上的加权因子,加权因子计算公式:wi=2i-1(mod11)。

综上可知,采用本发明的一种移动智能终端离线状态下的人员信息采集工具及方法,可广泛应用信号弱、信号差区域卡口,大型赛事、大型活动、会议等场所,进行出入人员信息的快速采集,特别是信号差、无wifi、不宜部署特定设备的场所。

以上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技术内容。基于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对本发明所作出的任何改进和修饰,皆应落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